中醫治腫瘤,扶正與祛邪二者是緊密聯繫、辯證統一的。
中醫的扶正治療,雖不能徹底治癒腫瘤,但可以提高人體免疫力,抑制癌細胞生長,促進病情穩定或好轉,還可以為放療、化療、手術等治療創造有利條件。
而中醫的祛邪治療可以改善患者症狀,加速癌毒等有害物質的排除。
治療惡性腫瘤應「權衡邪正,活用攻補」,常根據腫瘤分期、機體狀態以及西醫治療手段等選擇用藥。
腫瘤患者早期正氣尚強,支持手術治療。而圍手術期配合中藥調理可明顯改善症狀。術前考慮扶正祛邪,有利於手術順利進行;術後患者身體虛弱,氣血不足,應先以扶正為主,待機體恢復到一定程度,繼續兼顧扶正與祛邪。
腫瘤中期可以選擇手術,同時提倡結合放療、化療等治療手段。放療、化療期間中藥應以扶正為主,治療後機體「熱毒」或「藥毒」為害,應兼顧祛邪促進毒邪排出。
腫瘤晚期患者身體羸弱,中醫治療應以扶正為主,旨在調動機體抗病能力,養正以祛邪。
始終扶正,時時攻邪,以益氣為第一要務。
其中扶正以益氣養血、養陰為主,常用聖愈湯或黃芪生脈散加減。臨證時常以黃芪為君,用量遵循「漸加,以知為度」的原則,初用30g,可漸加至60g、90g,最多用至120g。
關於黃芪用藥指徵,腫瘤患者但見氣短、乏力、消瘦、舌淡胖或暗淡苔白、脈沉細無力或虛大等氣虛羸弱之象,便可考慮使用。
對於攻邪,主要以解毒祛瘀為主,常用清熱解毒、活血化瘀之品,如大黃、夏枯草、貓爪草、白花蛇舌草、鬱金、川芎等。
此外,應辯證看待攻藥與補藥的功效,很多中藥同時具有攻與補的雙重作用,如生地黃清熱涼血,也可養陰生津;鱉甲既滋陰清熱,又軟堅散結;雞內金既健脾消食,又軟堅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