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這天
小孩兒都唱著什麼兒歌 ?
唐朝人划龍舟時
靠什麼來決定勝負 ?
這些問題的答案
都藏在古往今來的詩文佳句 裡了!
一起來聽
中國之聲知名播音員主持人 的誦讀和解析
感受傳統文化之美、經典聲音之韻
回味一首童謠
兒歌
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
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
這端陽,那端陽,處處都端陽!
誦讀:王藝 解說:蘇揚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很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
自古,端午節有食粽、放紙鳶、拴五色絲線、佩香囊 等習俗。這些節俗圍繞著祭龍、祈福、攘災等形式展開。
農曆五月以後,天氣炎熱,蚊蟲蒼蠅孳生,所以古人稱五月為「惡月」或「百毒月」 。
而到了端午節時節,陽光最為熾熱,古人就用「天中五瑞」——即五種植物:菖蒲、艾蒿、石榴花、蒜頭 和龍船花 來驅逐各種毒害。
菖蒲
但是,對於大多數人家來說,端午節那天湊齊「天中五瑞」不是件容易事兒,更多的人家將菖蒲、艾蒿 用紅紙綁成一束懸掛在門上。這也是俗語「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的由來。
圍觀唐朝人划龍舟
《競渡歌》
(節選)
【唐】張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鶯。
使君未出郡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
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
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
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霓暈。
「競渡」就是賽龍舟。
為了衡量競渡的勝負,唐朝人創造了「錦標」 的比賽制度,指在龍舟劃到終點的時候,以搶奪浮標來判斷勝負,搶得頭標的人就是比賽的冠軍。
浸龍舟水 ,是流行於華南地區的傳統習俗。
人們把端午前後下的雨水稱之為龍舟水,認為它可以帶來吉祥安康。
每當端午下雨的時候,有孩子的人家,會讓孩子的小手小腳都「浸浸」龍舟水 ,祈求孩子身體健康,萬事順意。
跟著陸遊看江南習俗
《乙卯重五詩》
【宋】陸遊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公元1195年的端午節,71歲的陸遊在家鄉紹興鄉村隱居,此時的他已經被罷官數年。在這首《乙卯重五詩》裡,陸遊詳細記錄了南宋時期江南鄉村的端午節習俗 。
因為是在五月初五,端午節又叫重午。
這一天,五月月令之花——石榴花 已經開滿了枝頭,天真浪漫的少女們爭先把石榴花簪在頭上,而小夥子們則把艾草插在帽子上。大家忙著採藥、配藥,為的是祈求一年平安。
石榴花
你的家鄉有哪些端午習俗?
你還知道哪些跟端午有關的詩文佳句?
一起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