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很多人只知道糟油是太倉的特產,卻都不知道這小小一瓶糟油原來也有它不凡的背景故事。
那麼糟油是怎麼來的呢?
清朝嘉慶年間(大約在1812年前後),在江蘇太倉縣有一個姓李的商人。他經營著幾個釀造作坊,買賣做得很大。他不但在做生意上精明強幹,而且對食品也很有研究。
一天,他來到釀酒作坊,一邊看著夥計們幹活,一邊想:酒可以當作做魚時的調味品,能不能在酒漿裡加些配料做成一種美昧的液體調味品呢?於是,他決定親自試製。他將白糯米浸水蒸熟,加入甜酒藥,入缸發酵五十多天,釀成酒漿原液。他在酒漿中加上丁香、月桂、玉果、茴香、玉竹、香菇、白芷、陳皮、甘草、花椒、麥曲、鹽等二十多種輔料,最後定型。密封了一段時間後,拿出讓親友品嘗,色味俱佳,大家齊聲稱讚,拍案叫絕。李某也喜出望外,決心正式生產,並定名為糟油。
後來,他又進行了改進,把新產品兌入糟油底子,入缸密封一年後再出售,味道更佳,而且時間越長糟油越香。自此以後,做糟油的「老意誠」便美名遠揚了。
糟油和慈禧太后又有怎樣的故事呢?
太倉縣有一個名叫錢調甫的人,他在河南當巡撫。有一年,錢巡撫回鄉省親,見糟油味道香美,回去時便帶了一些。為了巴結上司,他還送給李鴻章不少糟油。李鴻章見此品罕見,又獻給了慈禧太后。有一天,慈禧正生氣,胃口不佳。忽然想到了李鴻章送來的東西,便讓人往幾盤冷萊上澆了點。嘗了嘗,竟大提鮮味,大開胃口。她立刻眉開眼笑,派人去問李鴻章此品出自何處。李鴻章見太后愛吃,就派專人到太侖縣定購。自此以後,老意誠店內掛出了「進呈糟油」的金字大匾,生意興隆,聲譽日上。太倉糟油之所以色美味佳,關鍵在於「老意誠」有陳華糟油底子兌入新產品,否則,再下功夫也不能保證質量。這也是其他店望塵莫及的。所以,多年來,這陳年糟油底子就成了老意誠的命根子。在幾次動亂中,老意誠總是千方百計、不惜代價地保存糟油底子,使太倉糟油能一直流傳下來。
太倉糟油還揚名海外,獲過獎呢!
1915年,在巴拿馬舉行了萬國博覽會。許多人品嘗了太倉糟油之後,大出意外,其它國家的同類產品簡直不能比。於是,太倉糟油獲得特等大獎,榮獲金質獎章。
那糟油怎麼做好吃咧:
雞爪10隻,糟滷0.5瓶,花椒1小撮,幹辣椒5顆,姜5片,蔥1節,八角2顆,黃酒2勺1.準備小半鍋水,放進花椒、幹辣椒、姜、蔥節、八角,小火10分鐘煮出香味。2.雞爪洗淨,剪去指甲,把每根爪子都往反方向用勁按壓,聽到「卡達」響聲,即已斷筋。(想像一下「分筋錯骨手」的感覺就對了),這樣雞爪受熱後才不會縮成拳頭,吃起來口感更方便口感更好。3.入鍋,倒入黃酒,小火煮15-20分鐘,撈出待涼透。4.藕洗淨,去皮,切片(不要太薄),入鍋中煮至開鍋,立即關火撈出待涼透。5.準備一玻璃大碗,先放入雞爪,上面鋪上藕片,倒入糟滷,再兌上煮的水,至沒過食材。青魚尾段500克。 蔥末3克,薑末3克,香糟50克,紹酒25克,精鹽15克,味精2克,清湯50克,溼澱粉25克,熟豬油50克。(1) 將青魚尾段斬成尾鰭相連的魚條8塊。香糟內加入清湯(30克),調勻成汁,濾去糟渣,待用。(2) 將炒鍋置旺火上,下入熟豬油(30克),推入魚尾段,兩側面稍煎,烹入紹酒,下清湯(20克)和精鹽,燒沸後改用小火燜至汁濃魚熟時,倒入漕汁,添加味精,改用旺火燒沸,用溼澱粉勾薄芡,撒上蔥末、薑末,旋轉一下炒鍋,淋入熟豬油(20克),即成。帶殼花生500克。調料:糟油50克,蔥結1隻,姜1塊,茴香1粒,丁香2克,桂皮2克,花椒2克,鹽5克,味精7克,白糖10克,黃酒25克,香滷適量。花生洗淨,加清水煮,至酥後,加少許鹽。冷卻後將花生輕敲,使其殼碎而不破。用香滷浸5小時即成。特點:糟香濃,鮮酥入味。青魚,糟油,紹酒,鹽,味精,白糖,蔥,姜,麻油,色拉油。將青魚切成塊,用蔥、姜、調料醃漬。把糟油、麻油、蔥、姜等調料燒成滷湯。青魚塊油炸後浸入滷湯。最後將糟油滷、魚塊一起燒透,食時取出。
論壇君看了口水都要留出來啦~
來源:太倉時光
有獎徵集咱們太倉的趣事和大事。一經論壇微信公眾號採用即可獲得至少現金30元獎勵!您可直接將素材及聯繫方式以「回復」形式發送給太倉論壇公眾號,也可以撥打電話:53588810進行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