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清代史書記載慈安太后死於光緒七年三月初十(1881年4月8日),而且是突然去世的。根據當時官員翁同龢寫的《翁同龢日記》裡面對慈安的去世做了這樣的記載:「這一天,東太后感寒停飲,偶爾違和,未見軍機。」從這句話可以看出慈安太后這天是突然出事的,連他本人也沒想到會慈安去世,當時慈安畢竟才45歲,還處於年富力強的時候,但是就是這麼突然。所以歷史上對慈安的死有很多疑雲,下面我將通過幾個方面來談談:
兩宮垂簾聽政劇照
慈安本身的情況
慈安太后出生於1837年,本家是鈕祜祿氏,滿洲鑲黃旗人,廣西右江道穆揚阿之女,鹹豐帝的第二任皇后。她在鹹豐二年(1852)二月被選秀入宮,四月二十七日進內詔封貞嬪;五月詔晉貞貴妃;六月已擬為皇后,其嬪妃冊封典禮均未舉行;十月立為皇后,當時才十六歲,比鹹豐皇帝小六歲。她和皇帝在生前沒有子嗣,但卻依靠丈夫鹹豐皇帝的信任和寵愛,由嬪連升四級成為皇后,僅用了6個月的時間,可謂是清代晉封速度最快的皇后。
從上面就可以看出鹹豐帝對她是十分喜愛的的,所以把她很早立為皇后。1861年鹹豐帝駕崩後,被尊為母后皇太后,和當時的慈禧皇太后並稱兩宮,一同垂簾聽政。在慈安和慈禧共同聽政的歲月裡,慈安一直是掌握實際大權的,慈禧如果有什麼大事要決定是一定要徵求慈安同意才可以的。
在兩宮垂簾聽政期間,慈安做過的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在同年間支持推行的「洋務運動」。實行和推廣「洋務運動」的人是恭親王奕訢,因為他是最喜歡洋人文化的人,但是是他把這一政策推薦推薦給慈安的,並且是得到慈安太后大力支持的。如果說誰才是真正「洋務運動」的功臣,那第一號功臣是:恭親王奕訢;第二號功臣是:慈安;第三號功臣才是是: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李鴻章、丁葆楨這五位大臣。 這場運動之之所以能舉辦成功,最主要是有恭親王奕訢和是慈安太后,這兩人缺一不可,他們合作才能把這一政策給推行下去的。而慈禧即使反對也無效,畢竟慈安才是真正清廷掌權者。
慈禧太后圖
慈安死因
1881年4月8日,一向身體很好的慈安太后突然暴斃宮中,當時年僅四十五歲。由於慈安太后死的很急,死前沒有絲毫徵兆。很多人就懷疑慈安的死是不是和慈禧有關係,因為當時清廷權力的最高決策者就是兩宮太后,而真正掌權的是東宮太后慈安,慈禧所有大事都必須和慈安商量徵得同意才可以。因此慈禧是不是對慈安有成見,想要除之而後快。
表面上看似乎是這樣的,但是其實不然,慈安的突然離世其實早有徵兆,和她自身的身體病情有關。並且後來慈禧所作所為並不像暗害慈安所表現出的樣子。該官員寫的《翁同龢日記》曾記載,慈安太后在同治二年及同治八年得過兩場病。根據對慈安太后病情的描述,慈安太后所得的這兩場病,很有可能就是腦心血管疾病。這個腦心血管疾病是慈安太后的老毛病,慈安太后又發病,可能性是非常大的。翁同龢對慈安太后用藥的情況也進行了詳細的記載,這些都非常符合腦溢血等急症的表現。慈禧就算想要暗害慈安太后,但並不能讓她得腦心血管方面的疾病。
慈安太后圖
另一方面,慈安太后去世後,在史書《德宗實錄》中記載,慈禧並沒有異常表現,慈安的整個安葬過程非常透明,允許王公和大臣們瞻仰慈安太后的遺容,如果慈安是被暗害的,那麼,慈安的遺容肯定是不能給其他看的。
所以綜上所述,光緒年間的慈安太后並不是被慈禧暗害的,而是死於突然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