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國美畢業展:藝術人文學院碩士畢業創作——無牆的學院

2020-12-27 澎湃新聞

▌「主題闡述」

無牆的學園

學院為天下學子而設,聚天下英才以成學園。故學院似有圍牆,實無圍牆可言。師生同遊於藝,博學於文,無牆也;毅強能斷,任重道遠,無牆也。

藝術人文學院的人才培養模式始終奠基於此:立足古今中外的藝術史學經典,旨在創構中國自身的現代藝術學理論;以中國特有的捲軸書畫與金石文獻研究為基礎,重新梳理中國藝術的活性基因,推進中國美術史的研究。這是一個同古典學脈緊密聯結的開放性學術世界,一個無牆的學園。系統而開放的藝術理論建設,正是賦予美術實踐與教學學科意義的根基。缺乏理論體系支撐的美術學院形同作坊,不配學院之名。中國美術學院歷任院長都充分意識到,藝術史論的建設乃是學院的學科建設之靈魂,所以一直都無比重視並提倡「哲匠」之精神。

2020年非常時期,全球共克時艱。我們相互隔離,卻又同視頻,共呼吸,化危為機,開展了一場線上線下藝術教育的互動與創新。現在,畢業論文通過了答辯,但並不意味已有了最終的答案。這些論文仍活在同學的追問中,活在寫作中湧現的疑惑裡,活在答辯時的對話裡……我們讀到對「牆」的質疑與反思,也看到一個個被拓展開去的學術視野與疆域。

學術者,天下之公器。我們將在校內外舉行畢業論文報告會,分享大家的最新研究成果,開啟藝術人文學院獨有的畢業季展示模式。我們還會遴選優秀論文結集成冊,並在線展示畢業生的論文概要,同時進行線下的櫥窗展示,時間甚至長達一個學年。於是學弟與學妹們有機會與你們保持持續對話,獲取靈感,當然也會不斷找茬……

在《給青年詩人的十封信》裡,裡爾克曾說:「現在你不要去盲目追求那些你還不能得到的答案,因為你還不能在生活裡體驗到它們。一切都要親身生活。現在你就在這些問題裡『生活』吧。」詩人寫道:

活在那疑問當中

也許在遙遠的未來,漸漸地

你將活在它的答案裡

這些論文,既是對學術傳統的回應與追問,也是學術思想的延續與推進。畢業了,意味著我們將把學園生活帶向人生現實的更深處,帶向自己遙遠的未來……這是一個新的開始,帶著學院深深的祝福!

Academy without Wall!

(藝術人文學院院長、黨總支書記 楊振宇)

▌「畢業論文介紹」

論文題目:

黃公望的畫風及相關問題研究——以存世的六件作品為例

作者:沈清清

導師:曹意強、王霖

黃公望作為「元四大家」之冠,其繪畫風格既代表著元人尚意的高峰,也暗示著對宋末趙孟頫復古主張的繼承。「宋畫尚法,元畫尚意」是人們對宋元繪畫的顯在認知,但過於迷信這一說法則會將其變成教條而忽略宋畫中的意趣和元畫中的法度,失去藝術品鑑中的細膩與敏感度。本文將黃公望放置在宋至明清的畫史情境中,以「繪畫創作論」的視角來考察,擷取相關的史料文獻及作品圖像中的若干問題展開討論。在討論的過程中,《天池石壁圖》軸(北京故宮博物院藏,1341年)、《丹崖玉樹圖》軸(北京故宮博物院藏)、《九峰雪霽圖》軸(北京故宮博物院藏,1349年)、《快雪時晴圖》卷(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富春大嶺圖》軸(南京博物院藏)、《富春山居圖》卷(無用師卷,臺北故宮博物院藏,1347-約1350年)六件存世作品的風格是研究的重點。文章首先探討了黃公望繪畫代表的元畫之於宋畫的聯繫與變化,並在聚焦黃公望畫作的同時,隨之展開對其所處的元末江南文士生活的考察。以黃公望為代表的元人意趣得到了明末清初畫家們的追隨與發揚,形成了一股勢不可擋的歷史風潮。因此,從「明末清初」這一時間節點回溯黃公望的風格將令本文所關注的宋至明清的時間線更具起訖;而針對明末清初代表性畫家對黃公望作品的追摹問題進行探討,以重新考察「仿子久」這一現象帶來的歷史結果,也將使本文中黃公望的風格形象略趨飽滿。

論文題目:從法則到規則——17世紀下半葉的法國皇家繪畫與雕塑學院

作者:郭雲飛

導師:楊振宇

17世紀的法國是歷史上政治與藝術緊密結合的一個特殊顯例,官方所推崇的藝術風格佔主流地位,而國家對於藝術領域的幹涉主要是通過一所文化機構——皇家繪畫與雕塑學院[Academie Royal de Peinture et Peinture et de Sculpture]來實現。文章通過梳理分析學院建制、教學系統及教育理念,試圖說明高度國家化的藝術一方面切實解決了藝術家提高自身社會地位的需求,為現代民族國家的崛起起到助推作用,但同時也顯現出高度管控的藝術體制的缺陷與弊端,古典理念在結合了現代政治訴求以後,由在理念王國中發現理想美的「法則」[Canon]轉變為生產美的絕對「規則」[Rule],古典主義嚴格的法度之下孕育著變革的因子。

論文題目:從王相摹刻《硯史》看中晚清文人的嗜硯趣味

作者:杜研

導師:範景中、萬木春

本文主要記述了王相摹刻《硯史》的前後始末,並在此基礎上對中晚清文人的嗜硯趣味以及當時的刻工階層進行深入探究。《硯史》是高鳳翰從其藏硯中擇優拓印而成,百年之後,王相於《國朝畫徵錄》上看到相關記敘,心嚮往之,欲廣傳於後世。遂於高氏後人處訪得《硯史》,並延請名手王子若摹刻上石。然而天不遂人願,王子若摹刻未過其半便因病逝世。王相只得再請吳熙載補刻未完成的部分,吳熙載雖在當時享有盛名,但他卻狗尾續貂,對摹刻草率了事。王相雖對刻成的《硯史摹本》心有不滿卻也無力回天,只得對其略加修改而已。王相還將其與王子若四年間的往來書信彙編成《摹刻硯史手牘》,意在傳王子若之苦心於後世,以勉勵後人。通過對《摹刻硯史手牘》與《硯史》的探究,我們得以從摹刻者的視角來考察摹刻過程,看到當時文人的嗜硯趣味,了解當時的拓工階層。

論文題目:史料與敘事——20世紀初中日中國美術史研究者的著作及身份考述

作者:陳可傑

導師:孔令偉、王連起、凌利中、陳浩、曹意強、吳敢、畢斐

20世紀初,中國美術史的學術模式出現了結構性的轉變,這一變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尤其是日本的影響。日本漢學家運用各種基礎材料,對中國美術史進行了整理研究。在此基礎上,中國第一批美術史學者開始嘗試著對中國美術史做出新的闡釋,從最開始的編譯日本資料,到之後運用中國傳世的經典材料編寫美術史,進而確立了中國現代的美術史研究。這批美術史研究者不僅在理論研究上建樹非凡,同時也是中國傳統書畫的實踐者,及最早的中國美術教育家。他們在美術教育、鑑賞和繪畫實踐的三重視野下,開始了最早的中國美術史研究,他們的著述與觀點不僅改變了中國美術史研究的結構,也完善了中國美術教育的理論體系。本文以中日美術史學者的早期文本與繪畫作品為研究對象,對中國近現代美術史學者的著作及學術身份的發展做了新的鉤沉。

論文題目:周亮工順康時期藝術活動研究

作者:陳曼儀

導師:金觀濤、毛建波

周亮工是明末清初的著名文人、收藏家。周亮工一生關心藝事,收藏頗豐,與藝壇人物往來密切,尤其晚年經歷仕途轉折後更加熱心投身於書畫之中。本文重點關注周亮工順康時期的藝術活動,從周亮工在順康年間所經歷的仕途轉折出發,探討其中的心境變化以及於藝術活動上的選擇。在此之上,圍繞他在寓所讀畫樓中展開的書畫收藏與雅集活動,勾勒出清初金陵圍繞周亮工展開的由文人收藏家和職業畫家組合而成的群體形象。最後以他與畫家王翬的交遊為重點,呈現他對當時畫家的提拔作用及影響,分析其藝術見解與書畫收藏之間的相互關係。

論文題目:「賺蘭亭」公案文本訛辨考及相關畫作研究

作者:戴蘭亭

導師:金觀濤、毛建波

「賺蘭亭」公案在唐代就有三個不同版本的故事流傳,後世又根據這三個原始版本衍生出更多的「賺蘭亭」故事,同時,歷代根據此故事內容所創作的《蕭翼賺蘭亭》畫作層出不窮,本文針對此公案展開專題研究,力圖理清該公案故事的文本源流、圖式特徵及歷代評論轉變。

本文第一章,通過對不同版本的「賺蘭亭」故事進行詳細的文本解讀,結合同時代的社會史、文化史,剖析故事文本中的訛誤;第二章,收集歷代《蕭翼賺蘭亭》作品,通過圖文互證的方式,探究圖像與文本之間的勾連性及圖像本身的時代性特徵;第三章,收集歷代畫史評論,全面解析這一公案故事及其相關畫作在歷史演變過程中的地位與評論導向,探究其背後的社會思潮、文人思想對《蕭翼賺蘭亭》這一題材繪畫的影響。

論文題目:威廉·吉爾平與「如畫」觀念

作者:戴姍睿

導師:範景中、萬木春

牧師威廉·吉爾平[William Gilpin]的六部旅行指南掀起了十八世紀末英國本土「如畫」旅行的風潮,為英國水彩風景畫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美學基礎,並引發了此後佩恩·奈特與烏維達爾·普萊斯對「如畫」的美學爭論。他是第一個將「如畫」從「崇高」和「優美」中區分開來,給「如畫」下明確定義的人。除旅行指南外,他還發表了數篇文章對「如畫」課題進行了討論,用以教導當時的英國紳士們養成這種審美趣味。然而威廉·吉爾平本人卻因旅行指南中的插圖無法與所述英格蘭的真實風景相對應而為人詬病。筆者對吉爾平畫作風格和理論文字及與家人朋友間往來書信的文字進行分析討論,欲理清威廉·吉爾平的「如畫」風格為何,及其如此創作的真實意圖。

論文題目:巴爾與歐洲現代設計:從「國際風格」到「包浩斯美學」

作者:葛瑤

導師:周詩巖

本文聚焦巴爾對歐洲現代設計的展示與轉譯,將「歐洲現代設計」限定在兩戰期間,歐洲先鋒派藝術家在設計領域進行的一系列實踐活動。通過藉助巴爾在MoMA組織、策劃的三個以先鋒派藝術和現代設計為主題的展覽,探討其作為博物館的首任館長,是如何利用這些展覽向美國觀眾引介歐洲現代設計,同時傳達他自己心中真正的現代設計。

雖然目前為止國內外不乏學者對巴爾進行了相關研究,但對於現代設計方面的探討相對較少,並且未結合歐洲先鋒派藝術進行說明。而巴爾以美學角度塑造的「國際風格」,不僅僅是其藝術史敘事和現代主義藝術框架下的重要分支,同時也是扭轉美國現代設計發展的重要因素。代表著「國際風格」的設計作品更是在世界範圍內得到了廣泛傳播,並產生了深遠影響。因此,本文嘗試從美國本土的眼光出發,通過還原當時的歷史語境,分析巴爾在現代設計發展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本文選擇了由巴爾主導策劃的「國際風格」展、「機械藝術」展,以及「包浩斯:1919-1928」展著重進行論述。這三個展覽不但架起了歐洲先鋒派藝術與美國現代設計之間的橋梁,同時經由巴爾的轉述,將其串聯成一個相對完整的美學敘事,使美國社會更容易接受來自歐洲的現代設計。這其中著重敘述了巴爾從美學角度出發的策展過程,他通過剝離先鋒派藝術家明顯的政治傾向,強調了藝術風格之間的關聯性,從而構建出一種中性的背景空間。在這一背景下,不僅展現了歐洲藝術家的創造力及對完美的持續追求,同時也實現了融合所有藝術風格的統一與現代設計的國際化發展。從1932年「國際風格」展展出時,巴爾正式提出了「國際風格」這一術語,現代主義建築作為「國際風格」的表現手段,體現了設計者在創作過程中作出的美學選擇;到1934年,基於巴爾認為「設計是建築藝術的一種延伸」的觀點而舉辦的「機械藝術」展,實則為「國際風格」向工業設計領域的拓展,展覽所推崇的包浩斯設計也可以視作「國際風格」的工業設計典範;最終於1938年推出的包浩斯展,通過推廣包浩斯設計成果與教學理念,進一步鞏固了以包浩斯美學為基礎、包浩斯風格為範本的「國際風格」在美國現代設計中的地位。經由這三個展覽,顯露出巴爾在現代設計方面的整條線索,並豐滿了「國際風格」的形象塑造。

論文題目:象頭神研究——婆羅門教淵源及其在中國的流變

作者:顧家僖

導師:孔令偉、王連起、凌利中、陳浩、曹意強、吳敢、畢斐

本文以印度婆羅門教象頭神為出發點,涉及該神祇的起源、形象與功能等諸多藝術史問題。文中重點討論了象頭神從印度到中國的形象變遷過程,以及這一形象在婆羅門教、漢地佛教、藏傳佛教中的含義與功能。由於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影響,象頭神圖像的標誌物與其屬性、意涵也產生了變化,這種變化是本文考察的重點。通過漢地經文文獻、近年新發現的考古資料,本文解析了該神祇的不同的圖像類型及標誌物的變異與組合,進而對該神祇在不同宗教語境中所處的不同地位、特徵進行了新的解釋。

論文題目:正德年間的吳門文人茶事:文徵明《惠山茶會圖》卷及相關問題研究

作者:胡惠琳

導師:曹意強、王霖

本文從文徵明的《惠山茶會圖》捲入手,考辨兩張分別收藏於上海博物館和北京故宮博物院同名惠山茶會作品的信息,挖掘這場茶會的原貌,並由此展開對文徵明所處的時期士人飲茶、旅行、雅集生活的探討。文徵明那些以茶事為題材或素材的繪畫作品,以及他和友人往來詩文中涉及茶事生活的內容,是展現明代正德年間吳門文士風雅生活的重要資料。文章由現存兩卷署名文徵明的《惠山茶會圖》卷為研究主體,結合文氏《人日詩畫圖》《茶具十詠圖》等作品,以及這次惠山茶會的重要參與者蔡羽、王寵和文氏本人的詩文資料,一窺以該群體為代表的吳門文人的茶事風尚,並對文徵明在吳門茶文化中所起的作用做出新的探討。

論文題目:羅斯金藝術批評中的「視覺真實」問題研究

作者:黃晨釗

導師:黃麗莎、孫善春

本篇論文以羅斯金藝術批評中的「視覺真實」觀念為研究對象。通過梳理西方藝術批評史來定位羅斯金藝術批評的位置,探討羅斯金的「視覺真實」觀念對於當時藝術批評的影響,探討羅斯金對透納和拉斐爾前派繪畫的真實性的辯護。經由梳理羅斯金藝術批評的思想淵源以及哲學基礎來豐富「視覺真實」觀念的意義空間。通過對羅斯金的批評文獻進行梳理指出其「視覺真實」觀念的內在矛盾。

論文題目:龜茲石窟金翅鳥圖像初探

作者:黃曼裕

導師:陳鍠

龜茲地處我國新疆西部,同時毗鄰中亞,是古代中西絲綢要道上的佛教文化與藝術勝地,佛教石窟壁畫著稱於世。始建於公元三世紀、延續至十世紀左右的天相圖,便是龜茲石窟壁畫的獨特題材之一,它通過日神、月神、金翅鳥、風神等佛界諸神形象,傳達出佛國世界的宇宙觀。其中金翅鳥作為天相圖的重要構成之一,形象鮮明而突出,具有多元文化、多種藝術風格融合的特點,是古代中亞、西亞、南亞以及希臘羅馬等東西方文化藝術影響下的產物。

論文題目:俄羅斯先鋒派電影與蒙太奇理論

作者:黃清怡

導師:周詩巖

本文主要討論20世紀20年代前後俄羅斯的先鋒派電影,在歐洲的社會思潮和先鋒藝術運動的語境中,梳理電影創作者對於蒙太奇手法和電影媒介的探索和實驗,並考察創作者關於電影蒙太奇的理想和觀念,最後藉助法蘭克福學派文化批判理論的視角,反思電影和蒙太奇的可能性。本文意在說明,蒙太奇運動中的主要人物維爾託夫和愛森斯坦看似對立的新聞電影和藝術電影兩個路線,實際上折射出了美學-政治這一問題式中的兩個重要話題,即傳播與經驗結構;而對於電影的批判研究則在更複雜的社會語境中引出了這種新的媒介所包含的多義性。

論文題目:《聖朝名畫評》校勘及相關研究

作者:賈雅欽

導師:畢斐

北宋劉道醇所撰《聖朝名畫評》是中國美術史上重要的基本著作之一。此書在流傳過程中鈔錄刊刻訛誤頗多,雖經前人整理而未臻完善,相關問題亦乏善可陳。本文以《聖朝名畫評》整理工作為主。校本採用明嘉靖刻本《聖朝名畫評》為底本,並以相關文獻校勘。在探討版本源流與研究史的同時,試圖解決一些相關問題,如《聖朝名畫評》成書年代、寫作體例、品評分科等。

論文題目:美國建國初期肖像畫家皮爾與博物館實踐

作者:金明希

導師:曹意強、張喬

本文將討論查爾斯·威爾遜·皮爾的肖像畫以及其博物館實踐。作為美國建國初期最重要的藝術家之一,皮爾的繪畫作品記錄和反映了那個時代的藝術風潮,他的藝術理念與新古典主義密不可分。他始終擁護科學理性主義、有序的自然和理論上可以實現的社會平等。

肖像畫的構成和形式客觀上象徵著皮爾試圖將其納入博物館公共教育的理想,而博物館陳列和理念也構築在其肖像畫的形式之中,兩者相輔相成。費城博物館的藏品為皮爾提供了一個系統,通過該系統來觀察自然並揭示其無限的多樣性。在這一系統中,肖像畫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擔負著重大的責任和艱巨的任務。那些代表人類成就的人物是皮爾「博物館」肖像畫的對象。

皮爾所建立的費城博物館體現了建國初期美國人內心深處的自我與道德公共教育、科學理性及其社會現實之間的相互衝突,促使我們重新思考美國建國之初的藝術現狀。皮爾所承襲的英國新古典主義繪畫理論和基於美國自身所選擇的繪畫手法和實踐操作都可看出18、19世紀之交英美藝術之間的聯繫,為我們釐清美國早期肖像畫歷史起到知微見著的作用。

皮爾作為一名肖像畫家和博物館實踐者,其所建立的費城博物館是對當時美國所面臨的歷史、身份與文化困境的一種嘗試,對美國早期博物館的發展起到奠基性作用。

論文題目:「自然哲學」與康斯特布爾的繪畫實驗

作者:包立明

導師:曹意強、孔令偉

本文在文化意義和藝術實踐兩個相互交錯的路徑上探討英國風景畫家約翰·康斯特布爾[John Constable](1776-1837)年邁時總結的一個繪畫概念:「繪畫是一門科學,應該作為對自然規律的探索而去從事。既然如此,為什麼不能把風景繪畫看作自然哲學[natural philosophy]的一個分支,而圖畫只是它的實驗呢?」本文旨在揭示這段話所代表的觀念結構,以及畫家實踐觀念的方式。論述重點在於二者的關係,毋寧說是在於後者對於前者的推進作用,即繪畫語言思維的進路。只因如此,在畫家藝術追求的上下文中,他把繪畫說成一門科學,以及把風景畫看作自然哲學的一個分支,這些說法的意義才值得我們關注。

論文題目:圖像與歷史想像:米什萊1830年義大利之行與《文藝復興》

作者:吳贇頔

導師:曹意強、孔令偉

本文以儒勒·米什萊1830年義大利之行所見的數量眾多的視覺圖像為切口,在第一章中梳理其旅行初衷與日記所記錄的藝術品和古蹟。第二章結合他1831年出版的《羅馬史》和《包羅萬象史導論》,論述義大利之行所見的視覺圖像對他歷史想像的觸動,以及他如何將歷史想像融入在寫作之中的。再探討這次旅行對他1839年課程「文藝復興的黎明」的影響,以此為例分析圖像在推動其歷史觀念轉變和形成中所起的作用。第三章將著重討論其1855年出版的《法國史》卷七《文藝復興》第十二章中與「文藝復興」觀念聯繫緊密的圖像與歷史想像,分析圖像是如何幫助他建立起對歷史的解讀。最後在第四章中總結米什萊在歷史研究中對圖像的偏重,並探討他對圖像的觀看及由此形成的歷史想像在藝術史理論和文學理論中的意義。

論文題目:云何住兮來無窮:元代王蒙生平與書畫考略

作者:楊可涵

導師:吳敢

王蒙(1308-1385)字叔明,號黃鶴山樵、黃鶴山人、香光居士,浙江吳興人。其於詩、書、畫皆有精深的造詣,與黃公望、倪瓚、吳鎮並稱為元四家,對明清畫壇影響深遠。本文以王蒙的書畫為論題,兼及其詩文見解、生平經歷、友朋往來,意在透過存世作品以增補對王蒙及元代書畫之認識。本文依據傳記史料、題畫詩、地方志等文獻勾勒王蒙一生境遇。又基於對王蒙存世及著錄已佚書畫的全面整理,辨別考證真偽優劣,藉此探析其生平各階段畫風:隱逸江南時的天然秀潤,出仕張吳時的鬱密沉古,元明易代後的離披零亂,及遊歷時所繪瑣細蜷曲的獨特風格。書法則習自趙孟頫,呈現出早年古拙渾樸,中年圓潤秀美,晚年沉厚老邁的面貌。此外,本文亦析論王蒙畫風在明清時期的傳承與嬗變。

論文題目:描述與敘事——魯本斯《瑪麗·德·美第奇的一生》組畫研究

作者:鄭喆

導師:楊振宇

魯本斯作為17世紀最偉大的藝術家之一,魯本斯被譽為「諸畫家之王,諸王的畫家」。他在北方啟蒙成長,卻又深受義大利藝術的影響,他不僅是一位畫家,還是一位優秀的古典學者,一位經驗豐富的外交家。正如學者阿爾珀斯所指出的,魯本斯身上所具有的這種豐富與綜合能力使他對北方藝術的描述性傳統與義大利的敘事性傳統都能兼容並蓄。《瑪麗·德·美第奇的一生》組畫[Marie de Medici's Life Cycle]是魯本斯藝術生涯中承上啟下的重要作品,其圖式複雜,隱喻、象徵、描述、敘事層層摺疊,堪稱魯本斯藝術創作中的巔峰之作。

論文試圖通過分析《瑪麗·德·美第奇的一生》組畫的圖像,結合其繪畫特徵與歷史情境,具體探討魯本斯繪畫中的「描述性」與「敘事性」,嘗試去進一步理解魯本斯藝術風格,同時藉以探究南北方繪畫傳統與交流。第一章敘述了魯本斯的學習與成長經歷,重點呈現魯本斯身上所具有的南方和北方傳統。第二章具體分析了魯本斯生活的歷史情境,討論作品的歷史成因。第三章試圖從觀者的角度論述魯本斯這一組畫的視覺效果,以及作品與不同文本之間的互文關係,探討繪畫意義上的差異。第四章則通過對具體圖像的分析,將圖像中的象徵、隱喻等進行闡述,指出《瑪麗·德·美第奇的一生》組畫中所呈現的「描述性」與「敘事性」並存的風格。論文希望能夠通過對《瑪麗·德·美第奇的一生》組畫的細讀和分析,進一步深入魯本斯的藝術創作研究。

論文題目:吳興趙氏《三世人馬圖》研究

作者:勵承

導師:吳敢

在吳興趙氏的書畫研究中,《三世人馬圖》可謂是一件極為重要的作品,該卷不僅集結了趙氏三代之筆墨,更是匯集了包括陳洪綬在內的九位名家題跋,其意義之重大不言而喻。然而經此次研究,筆者發現這件作品似有名過其實之意,實存疑點數處,觀其筆墨亦與趙氏同期作品相距甚遠。

在本文中,筆者將結合文獻、圖像資料對此卷展開相關論述。第一部分以交代背景為主,先結合畫史上各家的評價以介紹吳興趙氏及其人馬畫師承與繪畫面貌,再將趙氏存世人馬畫進行梳理並對其中較為重要的作品稍作論述,從而引出《三世人馬圖》為下文做好鋪墊。

第二章將圍繞《三世人馬圖》的形成及遞藏史進行論述,其中亦包括對幾個與畫作相關人物的查證。筆者將這章大致分為三個部分,分別為形成期、入清宮以前的遞藏關係及緣何散佚民間且最終流出國門。

第三章闡述的是筆者對於《三世人馬圖》中發現的幾個問題的看法及思考過程。此卷一直都被視作趙氏人馬畫的標準件,而卷中存疑處卻從未有人提及,如畫作的的優劣高低、趙雍一幀中的「挖印」痕跡以及畫作內容與題跋、著錄信息有多處不匹配等。筆者將在本章中就幾個重要問題作以探討,試還原此作的真面目。

論文題目:高克恭《山村隱居圖》及其相關問題研究

作者:劉翟

導師:吳敢

《山村隱居圖》,又稱《山村圖》,是元代畫家高克恭所繪製的一幅山水畫作品,在中國古代繪畫史上有著重要的價值,本文將以其為對象,在系統梳理相關文獻、圖像資料以及現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之上,分為兩個部分展開相關研究,以期對此作品建立更為全面而深入的認識。本文的第一部分由第一、二章組成,第一章著眼於明清以來的各種書畫著錄文獻,比較其中所記載的各傳本之間的異同,進而探討《山村隱居圖》在明清之際的流傳情況;第二章將圍繞作品實物展開研究,首先介紹分別收藏於故宮博物院與上海博物館的兩件《山村隱居圖》存世傳本的現狀,從具體的畫面以及題跋書法等方面對兩件作品的真偽優劣情況進行辨析,然後試圖在此基礎之上對相關問題作出合理的推論;第三章,也就是文章的最後一部分,將從社會功能與意義的角度,將《山村隱居圖》作為別號圖來進行分析與解讀。

論文題目:吳大羽藝術研究三題

作者:劉雪霏

導師:張晴、楊樺林

吳大羽是我國第一代油畫家中的代表人物,是中國現代繪畫的開拓者,在中國現代美術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由於吳大羽超前的藝術思 想與當時處於主流地位的寫實主義繪畫格格不入,吳大羽漸漸被埋沒在歷史中。近十多年來,隨著吳大羽熱度的不斷升高,這位「被遺忘的星」又重返世人的視 野,掀起了一股研究的熱潮。本文將分為三個部分,從新發現的文獻及圖像材料 中梳理青年吳大羽在上海的藝術活動軌跡,以及他在巴黎留學時的學習情況,最 後將吳大羽的作品與現代諸流派藝術家的作品進行比較,詳細呈現其藝術風貌與 藝術活動軌跡,並對其中有訛誤或含混之處作了考證,例如青年吳大羽在上海的 藝術活動軌跡、赴巴黎留學的正確時間及背景、在巴黎高等美術學院學習的情況、 對現代藝術流派的吸收與轉化等等問題。

論文題目:《裝飾與罪惡》及阿道夫·路斯的文化批判

作者:盧凱琳

導師:周詩巖、楊振宇

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哈布斯堡皇朝的貴族統治下的奧匈帝國,並未如其他歐洲國家一樣經歷工業革命帶來的技術進步,反而是沉浸在一種享樂主義的文化生活中,首都維也納則被譽為「夢幻之都」。阿道夫·路斯雖身處其中卻清醒地認識到在這精緻華麗的表象之,封建貴族文化致使社會陷入自我陶醉和逃避現實的困境中。路斯從他的理論寫作結合建築實踐出發,受到英美的現代主義和古典傳統復興影響,提出「裝飾與罪惡」的文化批判。他的批判主張在後世常被簡化理解為「裝飾即是罪惡」,本文試圖通過對路斯著作的精讀, 煉路斯的4個批判角度,重新理解他的理論核心所在。

論文題目:惲向山水畫風格研究

作者:羅嘉欣

導師:曹意強、王霖

在研讀惲壽平《南田畫跋》時,頻繁出現在他題跋中的堂伯父「家香山翁」惲向引起了我的關注。

惲向(1586-1656)諱本初,字道生,號香山老人,年二十一補常州府學附生,以例貢國子監,居京師三十年不遇。崇禎十七年舉賢良方正,除內閣中書,棄官歸,之後更名惲向。惲氏後人惲敬《大雲山房文稿》提及,「惲氏作畫自香山先生始」,惲向是家族中最早進入繪畫領域的一員,也是惲氏最重要的畫家惲壽平在繪畫及畫學思想上的老師,同時,明末清初的時代特殊性賦予了惲向更多元的身份,這些都為研究惲向提供了更多的窗口。綜合所有因素進行考究,從大時代背景輻射至家族、群體,乃至個人,最終將關注點放在惲向的山水畫作品上,若能梳理清晰並作出合理評判,將會產生良好的結果。

據前人研究及《中國古代書畫圖目》《中國繪畫總合圖錄》《中國繪畫全集》等圖錄所載,惲向存世作品50餘件(一說60餘件),數量頗多。惲向所處的明代,繪畫藝術領域出現了以模仿古人為最高能事,明召畫家當以摹古為藝術創作主旨的現象。惲向也是這股力量中的一員,他的繪畫創作中充滿對前代畫家的深刻理解;同時,由於深受董其昌等畫壇領軍者以及文藝界思想潮流的影響,惲向又在繪畫中體現出從摹古中來,最後超越摹古的理想。時代的思潮之雜糅以及個人乃至家族的傳統見解組成了他的主要思想,他通過廣涉百家學問,並孜孜不倦地加以個人體悟,形成了藝術上的獨特風景。本文希望以藝術史、文化史的眼光,結合「繪畫創作論」的角度,通過對惲向的繪畫以及畫論的綜合性研究,略窺他在繪畫創作、畫學思想乃至個人追求上的超人之處,並引發對更大的文人-藝術家群體之重讀及討論。

論文題目:空間VS裝飾——試析漢畫中的空間表達方式

作者:馬雪楠

導師:孔令偉

漢畫像石具有強烈的裝飾性,而在其裝飾性功能之下又隱含著部分對於空間表達的意圖。在漢畫中常常是通過近乎語言表達的方式將其空間暗示出來,即對「空間」問題的一種概念化認識。本文主要以漢代的畫像石為研究對象,共分為三章論述:第一章對漢畫中反覆出現的母題與裝飾手法的視覺形式進行探索;第二章試析漢畫中景深空間和縱深空間的表達方式,討論在漢畫的二維平面空間上如何去表現三維立體空間的問題;第三章是關於漢畫中「語義空間」的一些簡單思考。通過以上的討論嘗試分析漢代畫像石從圖案化到視覺化的表達過程,藉此重新審視中國早期畫像藝術的空間表達問題。

論文題目:虛構的紀實——明代仇英款《職貢圖》卷研究

作者:盛科

導師:範景中、董捷

本文以明代仇英《職貢圖》為研究對象,首先通過對畫面中十一個職貢國家朝貢歷史的考證,證明了畫面中的國家並不屬於同一歷史時期,不可能向同一政權朝貢,且人物與貢物形象存在想像的成分,與傳統職貢圖像有很大區別;隨後通過與我國古代其他類型的職貢圖像對比,判定這件作品是一件看似紀實,但實則雜糅了描繪貢使的紀實性職貢圖、展示貢品的寫實性職貢圖和具有象徵意義的獻寶圖三者特徵於一體的特殊圖像;繼而探討了出現這種現象的可能原因,應該是摹本、偽本以及畫家本人的改造三種因素共同影響下的結果;最後進一步挖掘了《職貢圖》中形象呈現似真非真面貌的社會原因,應與明中後期社會上日益增強的對異域的好奇心以及對物的痴迷有很大關係,其功能也由宣揚國威的政治意圖轉變為滿足明中後期市民階層的獵奇心理。

論文題目:馬琬書畫及相關問題研究

作者:王琛

導師:吳敢

本文對元末重要的文人畫家馬琬進行多維度的研究,內容涵蓋他的生平、交遊、書畫真跡的品評以及後世聲名等。第一章主要梳理他的生平事跡,彰顯其人生抉擇與作為背後的儒家士子精神。第二章針對數件傳世的元末多人書畫合卷進行個案研究,由此凸顯出松江文人交遊活動對馬琬書畫實踐的影響,具體包括對《東園隱居十三詠》卷和《竹簫銘》卷的詳細考證,從《竹西草堂圖》卷和《楊竹西小像》卷中看松江隱士楊竹西與馬琬之間的交遊。第三章探討馬琬的繪畫成就和後世評價,即從其存世名下畫作中選定出《喬岫幽居圖》《雪岡渡關圖》《暮雲詩意圖》《春山清霽圖》《青山紅杏圖》等五幅真跡,分析它們的藝術特徵,並探討馬琬聲名評價在明清時代的變遷現象。通過上述角度,本文力圖呈現馬琬書畫的獨特氣息,還原真實可靠的畫家形象,並折射出元末松江厚重的人文積澱。

論文題目:瓶花觀念的變遷——從《西湖吟趣圖》《仿錢選觀梅圖軸》談起

作者:王嘉穎

導師:金觀濤、毛建波

瓶花清供是中國繪畫的常見題材之一。本文以元代錢選《西湖吟趣圖》與清代乾隆《仿錢選觀梅圖軸》兩作中瓶花的「經營位置」變化作為切入點,分析其中瓶花圖式的觀念變化。

本文將主要通過三個部分進行論述:第一部分圍繞瓶花與文人的關係展開,瓶花的風格發展、花器、花材的選擇都與文人的道德追求關係緊密,並解釋了明代瓶花理論中「忌有環」的由來。第二部分主要立足於對錢選《西湖吟趣圖》與乾隆《仿錢選觀梅圖軸》兩幅畫的瓶花圖式比較,結合譜錄分析,得出「忌有環」並非定論,而是多種情境下的綜合論述,表達了文人對花器的偏好。第三部分進而梳理了宋明時期文人瓶花理念的形成與發展,提出「歲朝清供」與「文人清供」題材的分化。本文認為,文人瓶花藝術的發展進程,始終以義理、道德為精神內核。

論文題目:20世紀中葉倫敦國家美術館繪畫清洗爭議研究

作者:王佑佑

導師:範景中、萬木春

1947年倫敦國家美術館舉辦「經過清洗的繪畫」展覽,美術館徹底清洗畫作的行為引發一場複雜而持久的爭議,從公眾討論逐漸蔓延到修復理論、藝術史學術界。布蘭迪、貢布裡希、奧託·庫爾茲等理論學者與國家美術館的修復師、科學部門主任等人在《伯靈頓雜誌》上發表數篇文章,就古色[patina]、上光油和罩色的範疇,以及它們是否屬於藝術家的意圖從各自的角度進行辯論。國家美術館雄心勃勃地認為可以通過科學分析的方法探知藝術家腦海裡的智慧、復原他筆下的光彩;理論家則將「權威」讓位給歷史文獻,強調審美判斷在修復中應有一席之地,並應謹慎行事。雙方都是為了儘量接近藝術家的意圖,而他們相斥的觀點根本上源於對藝術價值理解的分歧。

本文首先從圍繞上光油的技術之爭入手,探討畫家為何使用上光油、如何看待上光油會變色這一事實。筆者接著論述古色的概念及其範疇爭議,並結合17-19世紀英國藝術界對於古色的態度,來討論古色的趣味之爭如何影響繪畫修復及清洗爭議。基於此,本文意在討論繪畫清晰爭議背後宏大的觀念問題。

論文題目:敦煌地區「引路菩薩」藝術緣起試探

作者:魏瑩

導師:陳鍠

目前已知的最早的引路菩薩像,來源於晚唐五代歸義軍時期的敦煌遺畫。整個敦煌地區引路菩薩像,數量較為地集中出土於藏經洞中,說明在當時引路菩薩信仰開始在民間初步流傳開來。宋以後出現水陸畫中必繪有引路菩薩,然水陸畫作為服務水陸法會而存在的一種繪畫性質,其中所包涵的超度亡靈往生淨土的含義不言而喻。因此,本文以晚唐五代敦煌地區的引路菩薩為研究對象,系統性地探究圖像背後所代表的引路菩薩信仰形成的相關背景與原因。

全文共分有四個部分。第一部分通過一小部分被定義的有明確文字題記的引路菩薩圖入手,對其進行概念性的分析,從起源、用途、表現形式到出現背景。第二部分通過探討敦煌地區引路菩薩圖像的藝術特徵,結合其畫面結構,研究引路菩薩的圖像構成與藝術特徵的發展演變過程。第三部分根據引路菩薩的宗教性質,從當地流傳的佛教特點作為切入點,研究當時社會背景、民間民俗對引路菩薩信仰的出現產生的影響。第四部分是研究在引路菩薩信仰形成之前的相關信仰,觀音信仰、淨土信仰、以及在佛教影響下中國本土民間對於死後世界觀念和靈魂觀念的信仰基礎。

論文題目:桑農為本——清代耕織圖的刻本與繪本

作者:溫懷瑾

導師:範景中、董捷

清代焦秉貞繪《御製耕織圖》,凡四十六幅。該圖創作緣於康熙聖駕南幸,偶獲宋本耕織圖,感慨稼穡之艱難,即命欽天監五官正焦秉貞據此重繪,用以勸課農桑。焦秉貞在樓璹原作基礎上重繪耕織圖,融合了西洋明暗和透視技法。康熙三十五年清聖祖為焦秉貞畫耕織圖作序,組織付梓頒賜臣工,成就了這部清代殿版畫中最負盛名的作品。本文即圍繞《御製耕織圖》衍出的刻本、繪本進行討論。其中宮廷刻本於康熙三十五年初印,後有諸多翻刻本,本章即面向耕織圖內部複雜的變體情況,試圖對清代耕織圖系統的各個版本進行考察,既包含了代表清代殿版刊刻水平的康熙三十五年刊本,又包含了玲瓏精巧的清乾隆袖珍本朱藍套印耕織圖;既包括了《御製授時通考》、《古今圖書集成》中的耕織圖,還包括了乾隆時期的石拓本。海外翻刻耕織圖也不乏精品,既有英國銅版耕織圖和套色石版耕織圖,還有日本石印、銅版耕織圖等。通過分析海內外版本版式間的區別,以此判斷作品問世的先後次序,並對其中翻刻本、摹繪本的創作成因、藝術風格流變進行研究。本文最後試圖推論出耕織圖版畫作品與繪畫作品之間的聯繫。

論文題目:戰時語境下的藝術現場——政治部第三廳抗戰美術研究

作者:李光耀

導師:張晴、楊樺林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捍衛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的歷史壯舉。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以下簡稱「三廳」)的抗戰美術深深裹挾於上述歷史進程之中,既是藝術家面臨時代抉擇的產物,也見證著藝術與政治的相互糾纏。本文基於人性的視角,重新思考政治敘事與藝術創作的關聯,探索戰爭圖像與文化訴求、政治訴求的互動,圍繞藝術家動員、藝術家體制生活以及戰時情境下的藝術創作三個方面展開研究。本文致力於考察三廳這一戰時文宣機構吸引藝術家的根源所在及其真實的運行狀態,探究三廳藝術家面臨的創作困難與所做的卓越努力,旨在打破有關抗戰美術的一些成見,確認抗戰美術在中國美術現代化進程中所處的位置。

論文題目:初探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繪畫中的建築

作者:Yuanyuan Shen

導師:範景中、萬木春

本研究從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畫建築相對頻繁這個現象入手討論當時繪畫與建築的關係。包括繪畫中建築與所在教堂建築的密切關係,建築師所提供的新型建築視覺形象和透視畫法對繪畫的影響,畫中建築在繪畫構圖和敘事中的重要功能等。試圖解釋當時的藝術家是如何通過畫建築來滿足創作和贊助人宗教體驗和審美偏好的。

優秀畢業生論文分享會

藝術人文學院

優秀畢業生論文分享會

主講

學士

李詩妤 劉一嫻 邱葉 謝童

嶽媛 周小淳 竹妤婷 沈煦 章書耘

碩士

楊可涵 賈雅欽 郭雲飛 吳贇頔

王佑佑 溫懷瑾 杜研 王琛 李光耀

博士

巨若星 莊明 陸蕾平

施錫斌 王豔明 楊曉海

學術主持

吳敢 周詩巖 範白丁

時間

7月7日(周二)13:30

地點

中國美術學院南山校區

1C602

主辦

藝術人文學院

▌「學士」

李詩妤

尋找影子的人:恩斯特·L·基希納的自我表達

劉一嫻

隱秘的寫實——安德魯·懷斯繪畫作品的視覺分析

邱葉

從《讀畫錄》看周亮工的繪畫鑑藏及其交遊

謝童

江西新幹大洋洲青銅器的紋飾來源與本土特徵

嶽媛

構成主義者的選擇:構建無產階級藝術

周小淳

《蘇利南昆蟲變態圖譜》研究——歐洲博物圖譜個案分析

竹妤婷

提香早期風格研究中的作品與文獻

沈煦

仿古與汗漫遊——王學浩仿古山水探略

章書耘

意造之園:任熊《範湖草堂圖》研究

▌「碩士」

楊可涵

云何住兮來無窮:元代王蒙生平與書畫考略

賈雅欽

《聖朝名畫評》校勘及相關研究

郭雲飛

從法則到規則—17世紀下半葉的法國皇家繪畫與雕塑學院

吳贇頔

圖像與歷史想像:米什萊1830年的義大利之行與《文藝復興》

溫懷瑾

桑農為本:清代耕織圖的刻本與繪本

杜研

從王相摹刻《硯史》看中晚清文人的嗜硯趣味

王琛

馬琬書畫及相關問題研究

王佑佑

20世紀中葉倫敦國家美術館繪畫清洗爭議研究

李光耀

戰時語境下的藝術現場——政治部第三廳抗戰美術研究

▌「博士」

巨若星

記憶術的圖像

莊明

白石:沈周與明代成化、弘治年間蘇州的藝術及文化

陸蕾平

《漢建昭雁足鐙搨本》手卷之考略

施錫斌

明代思潮視域下的黃道周書法研究

楊曉海

清代詩人厲鶚的藝術活動研究

王豔明

清儀閣中的金石鑑藏世界

來源 | 藝術人文學院

編輯 | 劉楊 楊添 吳佳怡 嚴心格

原標題:《2020國美畢業展:藝術人文學院碩士畢業創作——無牆的學院》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2020國美畢業展:藝術人文學院本科畢業創作——無牆的學院
    ▌「主題闡述」無牆的學園學院為天下學子而設,聚天下英才以成學園。故學院似有圍牆,實無圍牆可言。師生同遊於藝,博學於文,無牆也;毅強能斷,任重道遠,無牆也。藝術人文學院的人才培養模式始終奠基於此:立足古今中外的藝術史學經典,旨在創構中國自身的現代藝術學理論;以中國特有的捲軸書畫與金石文獻研究為基礎,重新梳理中國藝術的活性基因,推進中國美術史的研究。這是一個同古典學脈緊密聯結的開放性學術世界,一個無牆的學園。系統而開放的藝術理論建設,正是賦予美術實踐與教學學科意義的根基。缺乏理論體系支撐的美術學院形同作坊,不配學院之名。
  • 2020國美畢業展:纖維藝術系畢業創作——「向思而維」
    2020國美畢業展:纖維藝術系畢業創作——「向思而維」 2020-07-06 20: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2020 荷蘭海牙皇家藝術學院攝影畢業展 / KABK
    原創 光圈×林俊耀 Aperturist光圈 收錄於話題#藝術7#光圈7#2020攝影畢業展(海外篇)7儘管2020年歐洲的疫情尚未結束,作為荷蘭最古老的藝術學院—海牙皇家藝術學院,剛剛開幕的畢業展覽仍一票難求。
  • 國美畢業季|2020之江國際青年藝術周線上節目單
    2020年第二屆之江國際青年藝術周的主題為「共同生活」,包含了線上開幕式、展覽展映、專業論壇、藝術演出、設計工坊五個板塊累計30餘項藝術活動,是中國美術學院畢業展示周的全新升級。【展覽探營】中國美術學院繪畫藝術學院畢業展主題:無別離 Without Depart時間:7月1日(星期三)15:00~16:0010.
  • 5-4 皇家藝術學院2020畢業活動
    原創 FutureLab 藝術與設計FutureLab為了紀念有史以來的第一次線上展覽,皇家藝術學院(Royal College of Art)邀請了全球在創意藝術領域裡的一些權威人士從RCA2020中根據個人喜好挑選這些畢業生的畢業作品。
  • 微國美•畢業季|360度雷射煙霧開場 肢體動態捕捉...這樣的畢業展開幕式你想不想看?
    天・地・人・機——中國美術學院畢業展開幕式演出製作:跨媒體藝術學院開放媒體系時間:2016年5月27日晚7點30分地點: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1號樓西面草坪又是一年畢業季!今年中國美術學院畢業展開幕式演出將由跨媒體藝術學院開放媒體系擔綱。呼應本屆畢業季主題,此次演出"天·地·人·機"將科技所代表的創新力、創造力維度加入其中,是"天地雲間"的延伸。
  • 東北電力大學藝術學院2020屆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優秀畢業設計作品展
    四年的學習,四年的積累,四年的青春,今天在此匯聚一席,匯聚成了這一次「2020屆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優秀畢業設計作品展」。2020年這個春季學期對於所有畢業生來說都將是一個永難忘卻的記憶。經歷了艱難的疫情防控階段,當春暖花開、晴陽普照,國內疫情趨於平穩的時候,東北電力大學藝術學院2020屆數字媒體藝術系本科優秀畢業設計作品展拉開了線上展覽的帷幕。
  • 2020畢業季 | 四川美術學院影視動畫學院畢設專題來了!!!
    wuhu動畫人空間「全球動畫院校動畫人畢業季」展映活動自2014年開始至今,旨在為廣大海內外動畫以及藝術院校畢業學生提供畢業作品展示與交流平臺。在這一期,來到wuhu展示畢業作品第十九彈的是四川美術學院影視動畫學院的小夥伴們!迄今辦學79年的四川美術學院,前身的一脈是1940年由李有行、沈福文等歸國藝術教育家在成都創立的四川省立藝術專科學校,一脈是1950年西北軍政大學藝術骨幹南下重慶創立的西南人民藝術學院。
  • 2020畢業季 | 廣州美術學院視覺藝術設計學院ACG畢設作品展來了!!!
    2020「全球動畫院校動畫人畢業季」第六季已正式開啟這場為你而設的專屬舞臺,等你來展!在這個多種類藝術展示的平臺,wuhu動畫人空間希望能讓全球不同院校的師生通過展映的作品進行相互交流,同時也讓更多創作人擁有屬於自己展示的舞臺。在這一期,來到wuhu展示畢業作品第十二彈的是廣州美術學院視覺藝術設計學院的小夥伴們!本次作品展除了來自動畫專業的23個作品以外,還有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2個三維動畫作品。
  • 遠倫教育|2020南京藝術學院美術學院插畫系畢業作品展!值得收藏
    2020南京藝術學院畢業展演嘉年華美術學院畢業作品展南京藝術學院(Nanjing University of the Arts)簡稱「南藝」,是江蘇省唯一的綜合性藝術院校,也是中國獨立建制創辦最早並延續至現今的高等藝術學府。
  • 廣西藝術學院舉行「我們的故事」2021屆畢業展
    畢業展演現場。呂薇攝畢業展演開幕式現場。 鄒婕攝畢業展合影。 彭婷攝人民網南寧1月11日電(沈泉池 實習生鄒婕、呂薇、彭婷)近日,廣西藝術學院影視與傳媒學院影視編導系2021屆畢業展演「我們的故事」開幕式在南寧順利舉行。
  • 2019年杜塞道夫藝術學院年展及畢業展回顧
    可以說是學校特別重視的一件事,這座1762年成立的古老藝術院校有很多知名的藝術家也是從年展開始展露頭腳的,如約瑟夫·博伊斯,海因茨·馬克,奧託·皮勒,格哈德·裡希特和君特·於克等,年展一般為每年的二月份持續一周(去年為2018年1月31-2月4號),這一周的訪問量高達四萬人次,相當於一個藝博會的訪問量,學院邀請大眾參觀年展。
  •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2020屆畢業典禮隆重舉行:本科生畢業代表發言
    2020年6月22日17:00,清華大學美術學院2020屆畢業典禮在美術學院B區廣場隆重舉行。畢業典禮開始,首先由清華大學藝術學學位評定分委員會主席張敢宣讀美術學院2020屆研究生、本科生畢業及授位情況。▼張敢宣讀畢業及授位情況工藝美術系本科畢業生李秋江作為美術學院本科畢業生代表發言。李秋江說,四年前懷著滿心的憧憬和好奇來到清華,如今即將畢業依然滿懷期待。
  • 上海視覺藝術學院攝影專業2018屆畢業作品展開幕
    2018年5月31日,上海視覺藝術學院迎來今年首個校園開放日。新媒體藝術學院畢業風融合秀活動也於同期開幕。
  • 華師大美院成立後的首屆畢業展:如何「融合」藝術與人文
    此次展覽是華東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去年底成立以來的第一次大規模的畢業展覽,展覽集結了美術學院國畫、書法、篆刻、油畫、裝置藝術等專業的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優秀畢業作品,既彰顯了各個學科與專業的嚴謹性,又體現了華東師大藝術與文史哲的「融合性」。這不僅是畢業生專業水平的自我檢驗,也是華師大美術學院成立後一次教學成果的匯報。
  • 寧波大學科技學院畢業作品展綻放「雲端」 吸引企業高薪攬才
    近日,寧波大學科學技術學院2020年優秀畢業作品展在「雲端」開展。展覽引來眾多寧波藝術設計類公司向該校畢業生拋來橄欖枝。該校2016級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畢業班學生葉天宇的畢業作品《安全教育科普館》剛在線上推出一個小時,便引起一家寧波本土知名品牌創意公司的興趣,並向他開出15萬年薪的條件攬才。本次展覽以「飛行計劃」為主題,參展作品涉及藝術品陳設與軟裝、環境藝術設計、ACG動畫設計、影視創作與製作、視覺傳達與媒體設計、智能交互等工作室的60餘組學生作品。
  • 吉藝戲曲學院2020屆畢業作品展線上亮相!
    絲竹管弦排開坐定,緋紅的序幕徐徐拉開,梨園學子,一襲青衣,正踏著蓮步,娓娓走來……吉林藝術學院戲曲學院2020屆畢業作品展粉墨登場!將歷歷在目的戲曲人生,揮灑在每一件作品之上。一曲唱不完相思,一首奏不盡衷腸,高山流水覓知音,他們因為熱愛而堅守,因為傳承而發聲!
  • 中國畫作品|新時代 盛世情一一2021年南通大學藝術學院院展
    女碩士印象 180×97cm張衛1971年11月生於江蘇海安1994年畢業於南通師專美術系2002年結業於南京藝術學院美術學院中國畫研究生班 2008年畢業於蘇州大學藝術學院,獲碩士學位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農工黨江蘇省書畫院常務副院長、江蘇省中國畫學會常務理事、江蘇省美術家協會理事、江蘇省美術家協會人物畫藝委會委員
  • 2020天美畢業季丨國際藝術教育學院畢業生優秀作品線上展廳
    降低藝術創作門檻,讓觀眾通過親身參與其中成為藝術家,有機會讓心中的情緒得到釋放和宣洩。一、作品信息作者:王逸倫作品:《異》種類:數字媒體藝術尺寸:1600×2000px指導教師:劉玉龍二、創作說明    將中國傳統的戲曲元素與數字媒體藝術的展現形式結合,創作一個新媒體藝術與傳統藝術結合的作品,為傳統藝術形式提供了一個交流的平臺,集各種藝術精華為一體,帶給觀眾一種新的體驗。
  • 臥柏聽松——陳柏安竹笛碩士畢業音樂會5月7日即將在中央音樂學院上演
    在這部作品中,唐建平先生沒有使用當前流行的新音色及複雜的寫作技巧進行創作,而是直接將最真實的西南少數民族的原貌展現在我們面前;通過這部作品也讓我們看到在西南雲貴高原地區還蘊藏著大量值得我們深入探索與挖掘的音樂素材。湖北省宜昌人,自幼啟蒙於覃超、王世祥老師。06年考入武漢音樂學院附中,師從向思義副教授、周可奇副教授、徐鵬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