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4,真實改編,人性最大的惡就在身邊

2021-02-09 魯豫有約


看完這部劇才發現

也許你也曾是「殺人兇手」

文|恩醬

一位僅有4歲的小女孩,在大街上被殺了。

母親目睹兇手亂砍之下,孩子身首異處,鮮血淋漓。

小女孩並沒有做錯事,也沒有得罪誰,唯一的原因是——兇手隨機殺人。

如此慘絕人寰的案件,你第一感受是什麼?相信每個人都認為:兇手就應該「以命抵命」,才能大快人心!

但女孩母親卻希望不要殺死兇手。她希望了解這個人,了解他是如何變成一個殺人兇手,預防這種悲劇再次發生。

這是2016年轟動臺灣的「小燈泡事件」。

今年3月份上映的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改編自這個真實事件。

《我們與惡的距離》

The World Between Us

《我們與惡的距離》一共10集,豆瓣評分9.4,拿下今年華語圈最高分。

很多人說,「臺劇已走出了戀愛言情當家,現在更是直面人性之惡。」

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真的有標準答案嗎?

這部劇揭示了一個社會現實:我們每個人與惡的距離,有時候不足幾毫釐。

01

 一場殺人案引起的「惡」蔓延 

這部片的開頭,正是圍繞一件「無差別殺人」案。

什麼叫「無差別殺人」?

這個詞最早來源於日本,意思是兇手和被害者並無仇怨,兇手只是隨機選擇目標來殺人,目的大多是為了吸引關注,報復社會。

在現實中這樣的案件並不罕見,臺灣自2014年就發生了6例。

劇中李曉明在戲院裡開槍掃射人群,造成9死21傷,被判死刑。

現實原型正是2014年「臺北地鐵殺人事件」,21歲的鄭捷瘋狂砍殺無辜乘客,造成4人死亡21人重傷。

由一場殺人案件開始,一場看不見的「惡」也在悄然上演。

失去至愛的受害者家庭,每天都活在無盡的自責與痛苦中。

失去兒子後,喬安從一個溫柔善良的媽媽,變成一個每天酗酒、對身邊所有人冷冰冰的「女魔頭」。

對女兒疏忽也讓母女關係惡化,原本美好的家庭變得支離破碎。

對於受害者來說,無論兇手是否執行死刑,都換不回來自己的孩子。

案件以法律的公正收尾,「惡有惡報」的結局大快人心,可受害者的傷口依然沒有癒合。

那受害者的家屬又過著怎麼樣的生活呢?

殺手兇手面臨著死刑,而兇手的家屬也同樣生不如死。

在李曉明犯案後,他們第一時間去受害者靈堂下跪道歉,可面對這麼多的受害者家屬傷痛欲絕的場面,一下子就崩潰了,「這麼多人,我要怎麼道歉,怎麼賠償……」

在媒體無數個鏡頭面前,他們當場下跪,換來的依然是逼問:「你們是怎麼教育兒子的」、「下跪不能換回九條人命」。

媒體曝光後,他們的小麵館每天都有人來砸門和辱罵,根本沒辦法繼續做生意。

他們賣房子去賠償受害者家屬,一家子終日戴著口罩出門,像過街老鼠一樣活著,怕被人認出來。

在與辯護律師交談時,李媽媽痛心又無奈地說,「全天下沒有一個爸爸媽媽,要花個二十年,去養一個人殺人犯,我不會做人的媽媽。」

一場殺人案件的結束,並不是「惡」的句號,只是一個開始。

當李曉明的辯護律師被背上「為壞人洗白」的罪名,被受害者家屬潑糞;

當媒體為了追求點擊率,去片面地報導誤導公眾認知,肆意利用民眾的憤怒;

當網絡鍵盤披著正義的名義,躲在馬甲背後肆意地去惡意攻擊無辜的人……

就像這部劇的英文,The world between us,我們與惡的距離也許就在一個轉身之間,沒有一個人是局外者。

02

 媒體是「惡」的二次製造機 

為了追求更高點擊率,媒體常常點燃大眾的怒火,將「惡」不斷蔓延、膨脹。

「記者每天都在搶時間,搶觀眾想看的東西,所以比較單向片面。」

新聞理應是站在中立的立場,為觀眾呈現事實的真相,可是劇中的媒體又是怎麼做的呢?

當喬安發現李大芝正是殺害自己兒子兇手的妹妹,她派人偷偷地跟蹤拍攝,做成獨家大新聞。

將處於風口浪尖的疑犯家屬行蹤曝光,無疑是將人逼向絕境。

這一瞬間,受害者喬安也變成了「惡」的施暴者。

李大芝與喬安辯駁,也是這部劇最高潮的部分——

「你們拿被自己踐踏的媒體權,任意斷定人,隨便貼別人標籤,你們有沒有想過,你在無形之中也殺了人?」

難道施害者的家屬,也應該被輿論處死,連活下去的權利都沒有?

媒體所做的惡,一點都不比殺人兇手少。

就像《匹諾曹》中令人痛恨的宋車玉記者,為了吸引大眾眼球,在沒有查清真相的情況下,將因公殉職的消防員隊長,片面地報導成拋棄隊友的「小人」。

受不住輿論巨大壓力,最後消防隊長妻子抱著小兒子跳河自盡。

直到多年後,變成白骨的隊長屍體被發現,遲來的真相已經無法挽回一個被毀滅的家庭。

「筆桿子勝過槍桿子」,所形容的正是輿論的殺傷力。

《匹諾曹》中有一句話,「不要被沒有被證實的新聞所迷惑,也不要混淆了本質。在結論出來之前,不要預測,只說事實,否則怒火就會濺到別處。」

去年轟動的重慶墜江事件,媒體為了搶時間,在未證實真相的情況下,把女司機報導成事故肇事者,讓她一下子背負了全國人民罵聲。

「女司機」、「逆行」、「重大交通事故」……

這些吸引眼球的字眼,刻板印象的標籤,在媒體人的「想像力」下,變成了一篇篇10w+的報導。

隨後官方通知出來,證實了女司機並非肇事者而是受害者,媒體也只是刪稿了之,並沒有做任何道歉聲明。

有人感到心寒,「新聞媒體人的工作準則,難道不是應該以客觀事實為準嗎?」

新聞應該追求「影響力」,還是立足於事實真相?

《匹諾曹》女主的那一番話,是最好的回答——

「人們都以為匹諾曹只會說真話,人們也都認為記者是只會傳達事實的,可無論是匹諾曹還是記者都應該明白,人們會無條件相信他們所說的話,他們也應該明白自己所說的話比其他人的殺傷力更強,他們應該謹慎謹慎再謹慎才是,他們錯就錯在,他們並不懂得這一點。」

03

 殺人犯死了,「惡」就停止了嗎? 

劇中為李曉明辯護的律師說:「一個案件的結束,並不是判判刑就沒了。」

他不斷地爭取時間,去了解李曉明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為什麼要做這樣的事。

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防範類似的悲劇再次上演。

原型「小燈泡事件」中,受害者的母親也持同樣的觀點。

她認為:「這樣的隨機殺人事件,疑犯基本是沒有理智的,這不是靠什麼立法、處置就能解決問題。」

我們能做的,只有快速執行死刑?

我們能做的,只有繼續看著同類事情發生?

她認為,與其立即處死一個罪犯,不如了解他是如何一步步地走向犯罪的。

這樣才能從根本,從家庭和教育上,讓這種悲劇徹底消失。

「滴滴順風車司機殺人案」曝光後,大多數人都希望立刻對兇手執行死刑。

衣錦夜行的燕公子在微博上說:「一個社會事件,永遠都不是單純的兩個人:殺人犯和被害者的事情。」

了解殺人犯的心路歷程,不代表贊同他,支持他,這是完全兩碼事。

「殺人犯、受害者,他們不只是一個數據,一個頭條,而是和你我一樣,被我們時代所塑造的真實人類。」

19年前,南京發生了一件滅門慘案。

四名失業青年潛入南京一棟別墅行竊,被主人發現後,他們持刀殺害了屋主普方、他的妻子和兩個孩子。

最後,這四個人很快被抓,並被判以死刑。

但從德國趕來的普方母親在庭審中發現:這四個年紀輕輕的兇手,從小生活在蘇北農村,沒有接受過好的教育,進入社會之後也沒有正式的工作。

她認為,如果他們有能力賺錢,也許就不會因為行竊做出極端的行為。

「他們的死,並不能改變現實。」

真正的改變,應該從罪惡的原因上反思,解決傷害的方法是善後和預防。

普方朋友茱莉婭帶頭創立了「普方基金」,資助蘇北貧困地區兒童上學。截止到2013年, 普方基金已經幫助了19所學校的600多名貧困家庭學生。

她還會定期帶著志願者去看望這些孩子,讓他們感受到社會的溫暖和愛。

嚴懲罪犯當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避免類似悲劇再次發生。

就像《我們與惡的距離》中王赦對犯人說:「我希望我的孩子,可以平安快樂地長大,不要再遇到有人做出類似你犯過的罪。」

劇中每一集的開頭,都是網絡上一些熱門點讚的評論。

其中充斥著網絡暴力,完全不理智的怒火。

如片名一樣,我們與惡的距離只有毫釐之差,在懲戒「惡」的時候,有的人已成為了惡的源頭。

世界上並沒有標準的「壞人」和「好人」,每個人都只是普通人。

無差別殺人是一種大惡,但這種惡是如何滋生的?在這種惡蔓延的過程,我們是否也曾是「幫兇」?

《三個廣告牌》中有一句話,「我們不需要槍,更不需要仇恨。仇恨解決不了問題,但冷靜思考可以。

--------------------

圖片來源:《我們與惡的距離》。

參考資料:[1]澎湃新聞. 面對殺子兇手,這些母親為什麼選擇寬恕 .[2]百度百科. 3·28臺北內湖隨機殺人案

1000件精選好物任你挑選 

 點擊圖片進入好物市集

  

商務合作聯繫微信:chuanzaidedian

郵箱:ly_yujian@126.com

為了不和我們錯過

不要忘了將我設為「星標」

成功添加星標置頂公號的小夥伴

將完成後的截圖發送到後臺

我們會定期抽出幸運小夥伴

送出明星籤名照等周邊福利哦~

獲獎名單公布在文章中

敬請關注~

相關焦點

  • 真人真事改編,這部9.5分華語第一神劇暴露了人性最大的惡
    前段時間,臺灣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火爆朋友圈。 它在豆瓣上拿下了今年華語電視劇最高的9.5分,遠遠超過《都挺好》的7.8分。劇裡展開了一場人性的博弈。人性的善與惡在糾纏,制度與情感在搏鬥。 故事從殺人兇手李曉明被判死刑說起。
  • 豆瓣9.5高分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直面人性的惡!
    如果一個人隨意開槍射擊,造成9人死亡21人受傷,應該立即被處以死刑嗎?還應該享有人權嗎?他的家人是否應該「陪葬」?
  • 《我們與惡的距離》豆瓣9.4分,如何用現實的「惡」打動人心?
    這部由HBO與臺灣公視等聯合出品的《我們與惡的距離》(《The World Between Us》),首播便以9.5的高分,刷新了豆瓣有史以來華語電視劇的開畫最佳評分。截稿之前,豆瓣評分始終維持在9.4分。這部劇有如此的高評價,與它所探討的深刻社會議題存在必然聯繫。
  • 賈靜雯絕望大哭,暴露了人性最大的惡
    最近,臺灣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火爆朋友圈。 它在豆瓣上拿下了今年華語電視劇最高的9.5分,遠遠超過《都挺好》的7.8分。劇裡展開了一場人性的博弈。人性的善與惡在糾纏,制度與情感在搏鬥。 故事從殺人兇手李曉明被判死刑說起。
  • 《我們與惡的距離》:一部直面人性的劇;豆瓣評分9.5
    在豆瓣,一舉拿下了9.5的高分。口碑好到爆炸,甚至可以說是今年到目前為止,評分最高的華語劇。這部劇通過一起無差別殺人案件(沒有特定下手目標,隨機挑選被害人的殺人事件),完全把人性中的善與惡,痛苦與矛盾撕開。
  • 真人真事改編,這部9.5分華語第一神劇暴露了人性最大的惡(深度好文)
    前段時間,臺灣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火爆朋友圈。 它在豆瓣上拿下了今年華語電視劇最高的9.5分,遠遠超過《都挺好》的7.8分。劇裡展開了一場人性的博弈。人性的善與惡在糾纏,制度與情感在搏鬥。 故事從殺人兇手李曉明被判死刑說起。
  • 《我們與惡的距離》:豆瓣9.4分,賈靜雯告訴你人性到底有多複雜
    不要想歪了,其實這部劇是通過無差別殺人案,從中剖析人性的善與惡。無差別殺人:兇手和被害者之間沒有怨恨,隨機選擇目標的殺人行為。真實,殘酷,鮮血淋漓,矛盾扭曲,才是這部劇的標籤。不再是刻板印象裡的小清新臺劇了。開播第一天,《我們與惡的距離》就榮登Google臺灣熱搜榜第一,豆瓣評分9.4。要知道,去年大火的《大江大河》只有8.8分。下面我不得不劇透一些內容,但還是希望大家有時間可以去看一下這部劇。
  • 豆瓣9.0!Netflix這部劇盡顯人性之惡!
    Netflix出品的《德裡罪案》正是由這起案件改編而成。該劇由本土團隊製作,耗時四年的時間才完成。這部劇雖然製作完成了,但是製作完成之後它還將面臨著印度政府的責難。畢竟之前BBC也曾就此案件製作過一檔名為《印度的女兒》的紀錄片,結果製作完成後在印度遭到了全面的禁播。
  • 豆瓣9.1高分電影《狩獵》,講述人性之惡的黑暗寓言
    ,人性之惡滋生在許許多多我們看不到的陰暗角落。電影的講述沉悶而壓抑,卻反映出了真實而深刻的人性。善與惡是是人性的一體兩面,其實人人心中都存在著陰暗的一面,只是大部分人都能用理性控制心底的惡意。克拉兒的謊言就像一個導火索,一下炸開了人們心底的陰暗,他們抓住這個絕佳的機會釋放自己的惡意。本文試圖從導火索克拉兒和擴散者小鎮群眾的角度,分析人性之惡。
  • 人性最大的惡,是見不得別人好
    由著名酷吏來俊臣所著的《羅織經》,就是一本透析人性的書,書中說了很多人性之惡,同時也給我們一個警醒,和任何人相處,都要有一定的心機。人性最大的惡,就是見不得別人好。-1-見不得別人好,是一種病著名相聲演員嶽雲鵬曾有這樣一段經歷:他13歲那年,獨自離開了家鄉去北京,當時,他在社會底層摸爬滾打,受盡了各種委屈。他當過服務員,也幹過保安,甚至打掃過廁所。
  • 《我們與惡的距離》:豆瓣9.3分,賈靜雯告訴你人性到底有多複雜
    文/羅小可女神賈靜雯主演的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是由HBO出品的,在豆瓣評分高達9.3分,秒殺今年上半年的國產劇。雖然臺劇大部分都是走言情路線,然而《我們與惡的距離》卻採用的是現實主義的題材。大家熟悉的臺灣女神賈靜雯,她的演技又一次讓人感到驚豔,讓無數觀眾去思考人性的善惡,去思考職場和家庭的困惑。
  • 豆瓣高分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大受好評,深度剖析人性的複雜善惡
    最近有一部熱播的臺灣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大受好評。這部電視劇深度的剖析了人性的善惡,從多個角度來說明大家對同一件事不同的態度。通過一個殺人案,把社會中的律師、受害者家屬、殺人犯家屬以及新聞媒體串聯在一起,從不同的職業,不同的思考方位來探尋人的善惡。
  • 豆瓣9.5分熱劇《我們與惡的距離》
    最近,臺灣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火爆朋友圈。 它在豆瓣上拿下了今年華語電視劇最高的9.5分,遠遠超過《都挺好》的7.8分。劇裡展開了一場人性的博弈。人性的善與惡在糾纏,制度與情感在搏鬥。誰是惡,誰是善,去認同誰,觀眾來定。」人性是善惡並存的,而人性最大的惡,在於察覺不出自己的惡,以惡傷人不自知。 隨著人性的掙扎與搏鬥,該劇不斷在觸碰著人們的情感底線,挑戰著常規思維。
  • 《我們與惡的距離》:豆瓣9.4,情不自禁地想吹爆這部良心劇!
    這不,最近剛出的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講的就是這樣的問題,它還講述了其他的一些社會亂象。該劇24日首播當日,轟動全網。不僅榮登Google臺灣熱搜排行第一名,更是成功引爆了大眾的討論和關注。在豆瓣,一舉拿下了9.4的高分。
  • 豆瓣9.5《我們與惡的距離》:正視傷痛,才能直面人性的善與惡
    》是2019年推出的社會寫實電視劇,改編自2016年臺灣街頭發生的「小燈泡事件」。這都是我們處於旁觀者的角度急切想要知道的答案,我們與惡,究竟隔著多遠的距離?其中所發出的一系列反問發人深思,下面我就從劇情分析的角度著手展開敘述,談談對人性的思考。01 不諒解別人的過錯是人性的自私,我們與惡的距離,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遙遠不幸的人已經離去,而活著的人,也似乎從來都和幸福無關。
  • 【推劇】豆瓣9.5|我們與惡的距離
    凌晨1點我看完了《我們與惡的距離》。現在想把最真切的感受寫下來。這是我第一次那麼強烈想推薦一部電視劇。豆瓣9.5分當之無愧。少見的直面人性的好劇在此之前,已經有不止一個人向我推薦這部電視劇。特別是身為一個法學生,更值得一看。
  • 豆瓣9.2,這部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美劇,不敢看第二遍
    以及令人窒息的美劇《惡行》……這些「真人真事」雖有的是迫於無奈,但更多的是源自人心底的那份惡與貪念9.2分。就這樣,瑪麗不僅面臨著牢獄之災的可能性,還要接受身邊人的唾棄...聽上去很匪夷所思,但《難以置信》確實是改編自真實事件
  • 豆瓣9.3分,《我們與惡的距離》為何成為「限制級」神作?
    由HBO和臺灣公視出品的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便取材改編於「小燈泡事件」,於3月24日正式開播的該劇一經上線便引起兩岸強烈反應,當前IMDb9.3分,豆瓣9.3分。雖取材於真實社會事件,但《我們與惡的距離》並非是事件的呈現,而是要了解清楚這個人為什麼和如何一步步走上犯罪道路,以及拋出問題: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
  • 豆瓣9.4,這本書告訴你人性有多可怕!
    內容介紹* 羅翔動情推薦、豆瓣9.4超高分現象級口碑劇* 微博話題閱讀量3.5億次、騰訊視頻播放量2.1億次* 官方授權,完整十集原創劇本×主創訪談×深度導讀一起無差別殺人事件燃起社會病灶,人性的愛恨、脆弱與尊嚴即刻引爆!
  • 豆瓣9.5《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究竟是天使還是惡魔?
    在豆瓣,一舉拿下了9.5的高分。口碑好到爆炸,甚至可以說是今年到目前為止,評分最高的華語劇。這部劇通過一起無差別殺人案件(沒有特定下手目標,隨機挑選被害人的殺人事件),完全把人性中的善與惡,痛苦與矛盾撕開。足夠真實,足夠殘忍。可以說,這是一部鮮血淋漓,直面人性的電視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