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2008年索德伯格的《切格瓦拉傳》讓很多人了解到了這個傳奇人物在鬥爭時期是如何進行鬥爭的話,那麼很多觀眾心中不免會有疑惑。切格瓦拉為何要選擇這樣的鬥爭形勢,為何要徹底的將自己投入到這樣的鬥爭中去。這是一個問題,這個問題是需要答案的。當然,那部電影確實是很全面的回顧了這個傳奇人物的鬥爭史,然而對於這個傳奇人物的鬥爭思潮的養成卻沒有深入。很多觀眾因此知其然,並不知其所以然。
一個傳奇人物,當所有的報導都集中在這個傳奇人物所從事的傳奇事業的傳奇性上之後,大家也許會被蒙蔽,當然,這種蒙蔽並非是簡單的壓制思想,而是對於人物全面認識的理解被帶偏了。傳奇人物之所以成為傳奇,並非簡單的是做一些事情,當我們看到他所做的事情之後,或許應該思考一下,他為何要做這些事情。一個人的性格養成至關重要,一個人的觀念樹立也必不可少。這些都是傳奇人物在成為傳奇之前的積累,如果大家能知道這些,那麼對於理解這個人物所從事的日常就會更加的全面。
很顯然,說這麼多,無非是想要告訴給大家,要了解切格瓦拉這個人,需要掌握的資料太多了。《切格瓦拉傳》不過是眾多的資料中的一種,也是一種大家都喜聞樂見的資料,想要更全面的了解切格瓦拉,我們還需要掌握更多的資料。比如說今天給大家推薦的這部電影,就屬於另一種資料,這種資料是側面的,但它能幫助我們了解切格瓦拉性格以及思想的養成。本片名叫《摩託日記》。
《摩託日記》說的是切格瓦拉青年時期和友人一起進行的一場畢業旅行,沿途中經歷了很多的南美國家,同時也見到了很多的人。旅行開始沒多久,他們的摩託車就壞了,然而這兩個青年並沒有馬上放棄自己的長途之旅。反而是採用搭便車的方式繼續著自己的旅行。最終,他們完成了自己的願望,成功的到達了目的地,此後,兩個人在經歷了這趟特殊的旅行的洗禮之後,性格上產生了很大的變化,他們變得更加的成熟,更加的堅定了。後來其中一個年輕人開始了自己的改變之路,並成功的將自己所崇尚的事業推廣到古巴革命中,他就是切格瓦拉。
《摩託日記》有助於我們更加全面的了解切格瓦拉性格的養成以及他為什麼會選擇投身於革命事業。這是一個至關重要的點,且不容忽視。我們通常所認為的切格瓦拉不過是一個偶像意義上的精神圖騰。然而任何一個圖騰都不是天生的。
切格瓦拉也不例外,他一開始也是一個普通的畢業生,然而在經歷了這一次的摩託旅行之後,他的性格發生了太大的變化,他對於人生的態度,對於這個世界的態度也發生了太大的變化。這就值得我們深究了。
古人說的好,讀萬卷書,行萬裡路。我們獲得知識,我們獲得認知,一定要想辦法找機會,讓這些認知落地,真正的讓這些認知發生一些變化,看看在具體的事情中,我們的認知能否有一些作用。驗證它才能更好的掌握它。然而大多數人的認知都是沒有太多的機會得到印證的。因此,面對具體的事情的時候,我們才會感覺到迷茫。
當然,今天我們了解世界的方式可能並不局限於僅僅是通過旅行來丈量。我們在擁有了網際網路之後,獲取信息的途徑爆炸式增長。這對於想要獲得資料的人來說是一件好事情,然而對於那些沒有形成自己堅定的理念的人來說卻不見得好。信息的爆炸式增長需要我們主動的去思考,去探求自己想要獲得的所有知識,然而更多的人則是沉浸在這種碎片化的知識中不能自拔。全面深刻的了解一個人,一件事情就成了奢望。
就如同我們想要了解切格瓦拉一樣,僅憑著一兩個logo或者是一兩段坊間傳聞是不足以了解這個傳奇人物的。對於他的真正了解就需要我們做很多事情,去搜集資料,去閱讀資料,去結合當時的歷史大環境等等。在這樣的基礎之上,我們才會對於他有著全面的深刻的認識。
切格瓦拉之所以受到推崇,並不是我們當今崇拜明星偶像的那種。現代很多人之所以崇拜他無非是為了彰顯自己的特立獨行,然而真正崇拜他的人一定知道他在二十世紀南美洲革命中的作用。這才是切格瓦拉的核心價值。而《摩託日記》很好的介紹了他是如何形成自己為了解放整個南美洲甚至是全世界的思想的形成。正是因為看到了這些苦難,所以才萌生出來解放這些人抵抗帝國主義的念頭並為之奮鬥一生。
旅行,必然意味著開始和結束,了解一個人,不單要看事跡,還要看他的性格形成。懷揣著一個目的開始,最終以自己的認知結束,這就是旅行的意義,切格瓦拉知道了這個目的,並為之奮鬥了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