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作者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物質和密度的關係用物理經典公式m=pV(p為密度;V為體積;m為質量)可以得到完美解答,這一公式反應了很多物體本質。
同樣的,該公式可以很好地解釋寶寶的胃容量、攝入奶量和寶寶體重之間的關係。餵養和寶寶的體重,胃的發育是直接相關的。
為保障孩子成長發育所需的營養,餵少了肯定不行,但餵多了寶寶也會吐出來,因此通過胃容量、奶量以及體重三者的關係式可以為科學餵奶提供依據。
在嬰兒養育過程中,媽媽們應該都發現了,剛出生的寶寶看起來不大,但是卻需要不斷餵奶,感覺怎麼樣都吃不飽。
但不給吃又會哭鬧。我們知道嬰兒的表達能力有限,有需求了就會哭鬧吸引注意,那麼寶寶鬧著要吃奶是真的餓了還是僅僅是心理需求產生的哭鬧呢?有關餵奶的科學養育,物理公式m=pV也許可以給媽媽們帶來啟發。
寶寶的胃容量發育
寶媽們在餵奶的時候一定會發現孩子有吐奶的情況,吐奶是新生兒和嬰兒常見的情況之一,大多數的吐奶症狀屬於生理性,在通常情況下不會對寶寶的生長發育造成影響,生理性吐奶一半嬰兒到6-12個月階段就會自行消失。
吐奶溢奶大部分是生理性所致,媽媽們在餵養中可以先幫助寶寶把胃裡的氣體排出再繼續餵養,當然吐奶溢奶還有少部分情況是家長過度餵養所致。
孩子的胃比想像中的要小,因此餵奶其實是不宜過多的,否則嚴重性吐奶溢奶會影響孩子的生理健康和發育。寶寶胃部的發育會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具體表現為剛出生的時候很小,但是到了一歲左右就可以達到大人胃容量的一半。
如果用食物來比喻新生兒胃容量的變化,那麼嬰兒在出生1-2天的時候胃容量只有花生米那麼大;到了30天可以發育到雞蛋那麼大;1-6個月,嬰兒胃容量會發育到相當於蘋果大小。
剛出生寶寶的進食需求很小,但出生半個月後就有所不同了,這階段胃容量擴充明顯,有研究表明新生兒的胃在兩周時間內會擴大9倍,這階段新生兒對營養的需求提升,一般產後媽媽們這時候身體也得到了恢復,是完全可以為寶寶提供足夠的母乳進行餵養的。
胃容量和奶量的關係
鑑於嬰兒胃容量很小,雖然早期母乳餵養的頻率很高,但其實寶寶每次吃的並不多,但即便是這樣新生兒也容易出現吐奶的情況,為此一些家長會擔心,是不是給孩子吃多了?有關胃容量和奶量的關係,其實透過一項簡單的實驗也許能給媽媽們帶來啟發。
拿一個空瓶持續加水,加滿後用手輕微晃動,這時候水會出現輕微外溢;第二步更換容器,用寬口瓶進行同樣操作,水滿了之後再晃動,寬口瓶的水溢出情況更嚴重。
瓶身淺瓶口寬的容器其實就相當於寶寶的胃部,新生兒的胃部呈扁平狀,攝入奶量過多會導致吐奶的情況,而月齡大一點的寶寶胃部發育後就像豎直的瓶子,吐奶溢奶的情況就會減少了。
物理的質量密度公式延伸至嬰兒吃奶量也可以作為參考,有育兒專家給出建議,嬰兒每日吃奶量為100×[110×體重(千克)]/86,變形公式為吃奶量=128毫升×體重(千克)。
在這項公式中研究者將胃部容量用體重來做參考會有一定的偏差,通過實踐會發現正常寶寶是喝不下這麼多的,不過其作為上限參考,如果給寶寶的餵奶量超出這個限度,那麼媽媽們可以適當進行減量,這樣既可以保障寶寶的營養所需,又不會對胃部造成太大的壓迫。
母乳餵養影響因素
最後再說說母乳的問題,母乳是寶寶生長最自然健康也最衛生的食品,對於新晉媽媽們來說,能給到孩子母乳餵養的就儘量這麼做,母乳中含有適合寶寶吸收的免疫因子,能增強寶寶的免疫力抵抗力。
母乳餵養宜早開始
一般媽媽們在生產後身體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對寶寶進行早接觸,早吮吸以及早開奶。通常媽媽在產後一個小時就可以在醫護人員的幫助下對寶寶進行餵養,對寶寶進行餵養不僅對孩子有好處。
其實也是在幫助媽媽進行產後恢復。在餵養中可以有效刺激子宮收縮,減少產後出血,同時儘快地促進乳汁分泌對也是對之後母乳產生起到一個良好開端的作用。
哺乳期媽媽的營養攝入
初期寶寶的攝入量不多,大多數媽媽們分泌的乳汁都可以滿足,但隨著寶寶長大後攝入量會有明顯增長,這時候媽媽們要注意營養要跟上。
哺乳期媽媽們的營養攝入關乎產奶的分泌量以及質量,如果媽媽的營養不足,哺乳餵養出的孩子也會因為奶水中缺乏營養而瘦小。
在母乳分泌不足的哺乳期媽媽們一定都有過食補的經歷,平時多喝些下奶的湯是不錯的選擇,比如大骨湯,豬蹄湯等等。
美麗心情
哺乳期媽媽會經歷心理低潮,但情緒其實也會影響乳汁分泌。像焦慮、悲傷等負面情緒會導致乳汁分泌減少,對乳汁質量也會造成影響。
生理表現上,因為負面情緒影響甚至會出現堵奶現象。保持好心情有助於健康養育,這既是自己身心健康的一部分,也關乎孩子的成長。
有關哺乳期媽媽們的心理調節,一方面自己要放好心態,做好未來養育孩子的準備,此外家人們也要給予哺乳期媽媽更多的關心和體諒。
新生兒和嬰兒出現吐奶溢奶少量的屬正常現象,這種情況隨著孩子的身體發育會減少,而早期的少量吐奶,媽媽們用空掌心拍嗝,一段時間後寶寶就會把胃裡的空氣排出。但如果是嚴重的吐奶情況家長有必要帶孩子就醫檢查,照料孩子,特別是新生兒還是要多多上心才是。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