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音樂外交官」趙聰:琵琶有語咱來畫,天下文藝是一家 || 藝咖

2021-01-17 中演匯

「現代的音樂已經沒有什麼派了。所有的派都是對音樂的表達方式,你只是找到你自己的表達方式而已。」

採訪、撰稿 | 吳珊雅

圖片 | 趙聰 中央民族樂團

排版 | 宋雨凡

採訪時間 | 2020年11月15日

採訪地點 | 北京天橋藝術中心


知乎上面有道問題,是關於琵琶名家趙聰的。


「為什麼趙聰能在眾多青年琵琶演奏家中脫穎而出?」


目前獲得最多贊同的一條回答是:因為眼光以及思想。


帶著對其眼光和思想的探究,在《天地永樂》演出前的有限化妝時間裡,一段「見縫插針」的訪談在趙聰老師的化妝鏡前完成,關於琵琶這門藝術,關於傳統藝術的傳承與創新,我們和這位「音樂外交官」 聊了個盡興——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這是白居易《琵琶行》裡關於商女琵琶演奏場景的經典描述。


在此之前,從敦煌壁畫裡倒彈琵琶的飛天,到民間畫像裡彈撥思鄉之情的昭君……它伴隨著聞名中外的經典文學形象和藝術形象出現在中國人的視野,經過不知道多少藝術家的改造,最終演變成了今天四品十三相、六品二十四相的模樣。


可以說,從秦朝傳入中國開始,在幾千年中國文化史演變的過程中,琵琶演奏作為一門民間以及宮廷雅俗共賞的表演藝術,從不曾退場。


縱然琵琶最早的形態是個舶來品,但畢竟在中國經歷了幾千年的「本土化」改造,於是在琵琶名家趙聰看來:在中國,琵琶是一個完全中國性的樂器。講這話的趙聰老師眼裡有光,周身透著一位深具創造力的藝術家所特有的那種自信與優雅。


「不敢自吹自擂吧,但琵琶作為樂器,大多數人有共識:民樂之王。它的表現力極其豐富,就像你說的,說是舶來品,但其實它完全是中國的。古早時期,這種形式的樂器,比如冬不拉、吉他等,叫彈撥樂器的,都長得差不多,世界各地同時出現了很多類似形狀的樂器。現在的琵琶和唐朝的時候是完全不一樣的。在中國,琵琶是完全中國性的,完全可以說是中國的樂器。我們的祖先們非常智慧,在千年歷史中讓它不斷地變化、進步;還有演奏家、作曲家們,賦予它作品,賦予它生命,所以它表現力越來越豐富。尤其一些頂級的演奏家,把琵琶的技法發揮到了極致,就是一再突破各種各樣的可能性,出現各種各樣的音色,有趣的音效,特別難得。用現在的話說,可鹽可甜。」


民樂界有種說法:「一把琵琶可以對抗整個交響樂團」,而在趙聰老師過往的音樂會簡介中,也曾出現類似的說法:「四條弦,是交響的心弦」。琵琶能成為民樂之王,本身的優勢不容忽視,「琵琶本身非常豐富了,有些樂器比如二胡、笛子等樂器,它很難出現和聲、特別特殊的音效,所以它以旋律為主。但鋼琴它之所以成為樂器之王,在於它的和聲,立體的音效,」趙聰老師普及道,「那句『一把琵琶可以對抗整個交響樂團』是有特定的指向的,當年劉德海先生和芝加哥交響樂團合作,他彈了《草原英雄小姐妹》之後,又彈了《十面埋伏》,當時給他的評論就是:這首《十面埋伏》如此的有現代的寫法,充滿力量。四根弦的樂器,描寫戰爭惟妙惟肖,這對西方人來說簡直不可思議,這就是中國文化的大寫意。黑白間就可以做到整個世界在裡面。」


跟趙聰老師聊「傳承」,有種問羅馬人:「你為什麼生在了羅馬?」的感覺,似乎多此一舉,卻又不可或缺。


趙聰出生於音樂世家,父親師承中央音樂學院原副院長劉康華教授,學音樂理論出身,吉林音協主席、北華大學藝術學院院長。而學琵琶這件事,則更多地要從趙聰的母親說起。


趙聰母親是上海人,畢業於中文系古代漢語專業,是吉林的文化館館長。從胎教開始,趙聰便被她領進了琵琶世界的大門。


母親是她的啟蒙老師,但真正決定學琵琶,這是趙聰主動性的行為。


趙聰還有位姐姐,姐姐學小提琴和鋼琴,而趙聰自小在多樣的音樂氛圍中,只給了自己一個選項:琵琶。


「命運使然。特別熟悉,特別順利。不需要逼著彈琴、打罵。」趙聰回憶起自己走進琵琶世界的一路上,平靜、自然,充滿了溫馨的日常。而作為老師,她了解眾多音樂人的成才之路:「從事樂器專業演奏確實不是一條容易走的路。如果是喜歡,作為愛好,學一學,薰陶一下,都還好。以此為生要有非常深的熱愛,以及,天賦、家庭、老師,三者缺一不可。有的時候是可遇不可求的。」


關於自己「可遇不可求」的「生在羅馬」的音樂人生,尤其父母給予的悉心培養,趙聰也是經歷了一個漸進的認知過程:「母親是比較細緻的,父親學理論,總是到處學習、出差,看我學琴總是提出非常高的要求,很小的時候就提出『你彈琴要有自己的風格』,我不明白,風格在哪兒,什麼是風格,我上哪兒去有自己的風格?」


被要求有自己風格的時候,她才十二三歲。她說:「我反抗。但慢慢慢慢,發現父親對音樂認識的高度。」


所謂嚴父慈母,大概是這個音樂世家最樸實的模樣,「母親是鼓勵式教育。生活上溺愛,事業上提出特別高要求,剩下就全是鼓勵。她用那種永遠充滿希望,對孩子有信心的狀態,來看待我們的學習。對於我,她第一個願望是我考上中央音樂學院,這是一個不太容易的理想。我拿到中央音樂學院錄取通知書的那天,她很高興地說:你終於可以更好地練琴了!」


後來,趙聰組織了自己的家庭,再後來,女兒也開始學音樂了,學鋼琴,也學琵琶。


關於有沒有一定要讓下一代傳承自己琵琶技藝的使命感,趙聰說:「所有學藝術的人都經常說一句話,是不是這塊料——是不是有這個基因,是不是適合。也不是所有音樂家的孩子都適合搞藝術,他是不是這塊料,是天生的,他對音樂的敏感,他的性格,和他的身體機能,這些是天賜的。」 她說著,微笑漸濃,「好像小白還行。」


趙聰老師的女兒叫小白,現在十歲,「希望她開心地彈鋼琴,琵琶也彈一下,希望她做一個國際的音樂人,更有國際的音樂視角,掌握國際的音樂語言。鋼琴是樂器之王,表現力是最豐富的,所以先學這個,琵琶我也會讓她學習,她現在學得很快,因為技能是相通的。」作為母親的自豪感,那種溢於言表的笑容,有著天然的感染力。


趙聰的音樂世界仍在不斷書寫新的輝煌,但問起如果這輩子沒有成為琵琶演奏家,會選擇什麼職業,她還是很認真地想了想,回答道:「可能會選擇表演?我很容易進入一個情境或者一個空間內。除了做計程車司機不行,找不著路。」說到這裡,趙聰老師停頓了一秒,又給自己「補了一刀」:「這一點特別嚴重,出門就丟,以前在國家大劇院演出,只要出門就找不回來。」


2013年,國家大劇院

《指上天下》趙聰與中央民族樂團專場音樂會

趙聰師承孫樹林和李光華兩位老師,在琵琶世界裡,當屬「正宗」,聊起琵琶的流派與風格,也是如數家珍:「各大流派最後基本上有點被劉德海老師『一統天下』,變成『海派』了。當下的世界觀是融合的,從前大家出遠門不容易,地域性很明顯,從音樂上就可以明確展現地域性,從師學藝很難去太遠的地方。有地域才有流派,琵琶的各個派別都在上海,浦東派、汪派、崇明派等等,那片比較發達,有錢人彈琵琶,大官也彈琵琶。


我做過一個調查發現,歷代彈琵琶的名人,不是大官就是大商人。不像古箏分南派北派,琵琶主要還是在南方,在江南一帶,它的所謂派別更多的是一種風格,比如說崇明派比較精緻、小巧,汪派比較大氣,被稱為宮廷派,有幾首大的作品。因為琵琶界出現了一個靈魂人物,劉德海老師,他可以說是整個民樂界的靈魂人物,融合了各派老先生作品的風韻和現代作品風格,集合了古今各派所長,是集大成者。他的傑出和學生眾多,使得他的作品廣為流傳,很多古曲也就慢慢流失了各個派別的特殊韻味。現在年輕人大多數不太會彈那些傳統的作品,因為新鮮的適合這個時代的音樂一定是受大眾喜歡的,比如說流行音樂一定比古典音樂更受喜歡,一樣,它的受眾面是非常廣大的。當年劉德海的老師,林石城先生就擔心以後各個流派就都沒了。我跟汪派的李光祖老師上課的時候,他特別有意思——這一生我就要當留聲機,我就別的什麼都不幹,我就彈這十二首曲子,我就要把汪派的12首彈得地道地傳下去。


所以,在藝術的傳承過程中,每個人都有他的堅持,也都有他的功勞,這種價值是無形的。」


儘管受教於名師名門,趙聰卻不拘於傳統。她是琵琶演奏家裡的時髦人兒,幾乎是在全琵琶人還沒和電子、爵士玩的時候,她就已經開始嘗試各類跨界融合,比如與實景演藝的融合,包括了在張藝謀導演的G20晚會上大放異彩的《春江花月夜》,比如與電子音樂的合作,從中央音樂學院畢業後她做了很多midi音樂與琵琶的流行作品,包括與林海、馬久越等人的合作,以及很多鋼琴協奏的流行小品。


2016年,中國杭州G20峰會

趙聰演奏《春江花月夜》


「當初走跨界融合之路,是因為性格使然,再加上李光華老師也確實特別支持。」趙聰回顧自己早些年的創新之舉,首先感謝了老師的開放態度,「性格裡喜歡創新,喜歡有意思的事,然後我做了以後,他也很支持。當時沒有人這樣子彈琵琶,太瘋狂了。那時候我就是想到什麼就去做了,不太在乎別人說什麼,也聽不見,無所謂。」


跨界之初,趙聰便將琵琶送上了國際化的徵途,她的作品集也廣受各類音樂發行渠道的青睞。「賣得比較好的是《聆聽中國》,環球出的。後來到了英國,只要說環球給你出過唱片,他們非常驚訝,那就是他們對音樂家的LEVEL的證明。其實那個時候心無旁騖,就一首一首做,也沒想著掙錢什麼的,沒有任何概念。就想著把琵琶演奏這一件事做好。」


而提及當下的音樂創新,她顯現出一位師者犀利的態度:「當下創新不夠,我經常鼓勵現在的學生,年輕的時候你有的是時間可以失敗,為什麼不去嘗試創新呢?在這麼年輕的時候,就沒有任何屬於自己的東西,就墨守成規,永遠在彈老師教的東西……也就很難去談實現自己的理想了。年輕人,總還是要有理想的,對吧?」


學音樂的人千千萬,有理想的音樂人絕非少數,只是職業化的道路似乎也不是那麼好走。不過在趙聰看來,找藉口是沒有用的,還是要動手去做,要趁著年輕去嘗試各種各樣的可能,才有機會博取更多的機會。她覺得年輕就應該做自己,「想不開放不開,腦子裡只有我要當老師,我要進樂團,認為這才是職業化。其實這只是其中的一條路而已。現在已經是新媒體時代了,各種媒體非常發達的時候,個體的價值得到了無限放大的機會。比如李子柒,她本身夠優秀就是職業的,是可以以此為生的。」 這個時候她是一位充滿激情的老師,鼓勵年輕的音樂人開動腦筋,去創新,去擁有自己的作品,去尋找自己存在的意義。


近年來,趙聰的演奏作品多有回歸傳統協奏類,但在她看來,「現在並沒有說不創新,但是更多是在音樂本身創新,而不是在外在形式上的創新。外在形式的創新是因為當時那個年齡,憤青坐不住。年輕,要爆發,要表達。但成熟了以後,就更需要在音樂本身上深耕,進行內容創新。創新確實是一件很難的事,大家需要多學習多看。我是因為從小在吉林藝術學院,耳濡目染各種各樣的舞臺戲劇、武術等等,受了很多的啟發,而且父母都是搞藝術的,我也跟著接觸了很多西方的東西,工作以後出國也特別多,文化碰撞的時候,自然而然會有新的想法。如果你一直在琴房裡練那點已有的東西,不可能無中生有。青年人還是要多走多看多吸收各方面藝術門類的營養。」


正因為吸收了各門類藝術的營養,有了不拘於傳統和圈子的眼光和思想,得天獨厚的先天環境和步履不停的後天努力,成就了不一樣的趙聰。當前,業內關於趙聰作品的評論,往往離不開一句:「趙聰的音樂是有畫面感的。」在這點上,趙聰分享了自己的創作習慣:「我的創作確實是先有畫面,看見畫面後,用琴來表達,再把我彈的東西用樂曲寫下來,我跟職業作曲家是完全相反的。先採訪,看到畫面,找到感覺,想了一個故事,再用音樂記錄下來。總體來說就是,先有框架,再有表達。所有的人在跟我說我的音樂好有畫面感,我看到了什麼什麼,但其實每個人看到的都不一樣。每個人看到的都是自己想像中的畫面。畢竟音樂是抽象的語言,只有當作曲家特別感動、內心被擊中的時候,才寫得出來好東西。近期我有幾個作品,比如《絲路飛天》,第一次嘗試去敦煌採風,不會完全按著感覺走,會先有個框架,再使用現代的節奏和現代的和聲,這樣才能跟世界音樂共鳴,一起共振,一起隨著音樂動起來。」


除了《絲路飛天》,趙聰近年來大作品不斷,可以說是爆發階段,同時也在音樂本身,不斷實踐著她的創新之路。受家鄉吉林省委宣傳部委約,她赴長白山採風,創作了極具東北音樂風格的琵琶協奏曲《福吉天長》,該曲在日本演出時全場轟動;其後,受上海浦東區委宣傳部之邀所寫的新作,她又是歷經了兩三年的創作時間才完成。用琵琶來表現一座現代城市,這更是從未有過的音樂創新之作。


於是,當問她現在離琵琶哪個門派最近的時候,她幾乎脫口而出:「現在完全沒有派,無極。」 但憶起汪派的從藝生涯,她又補充了幾句:「從小受孫樹林老師影響非常大。現代的音樂已經沒有什麼派了。所有的派都是對音樂的表達方式,你只是找到你自己的表達方式而已。」


如今的趙聰,不僅是當下最具創新力的青年琵琶演奏家,也是全國青聯常委文藝界別主任,中央國家機關青聯副主席,作為中央民族樂團團長,趙聰兼顧著行政工作和藝術創作,遊走於各大藝術講堂與大劇院舞臺,成為了觀眾們喜聞樂見的「音樂外交官」,她肩上的責任越來越重,對青年後輩們自然也充滿了期待:


「我們確實趕上了一個好時候,現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力跟以前不一樣了,越來越受大家的喜愛和重視了。我們以前出國演奏,大家的欣賞,多少帶著獵奇的眼光;但現在,很多大型樂團和音樂節都會邀請我們去表演,我們在節目的設計上也有了非常多的變化,希望它具有更加適合國際傳播的語彙,會講故事,故事會帶著大家走進抽象的音樂世界裡去聆聽。當然,我們也要繼續繼承傳統,沒有傳統怎麼創新呢?沒有傳統那是無中生有,無本之木。劉德海老師就是學遍了所有門派之後才有自己的創新。年輕人也不能忘了傳統,光想著我要創新。」




「比角色更鮮活的是人物本身。」


中演匯策劃推出藝術大咖紀實訪談「藝咖」欄目。旨在讓觀眾和讀者看到盡顯風華的藝術家在舞臺之外「未呈現的精彩和故事」,力求兼備溫度、深度、力度,呈現一個立體鮮活的藝術人物。


相關焦點

  • 《康河藝術與文化》期刊|「琵琶女神」趙聰專訪,細談音樂教育
    發掘孩子的音樂天賦,培養孩子對音樂的興趣,結合孩子自身優勢,讓孩子自己選擇喜歡的音樂道路。康河出版社:您出生在音樂世家,父親是大學的音樂教授,母親也是專業的琵琶演奏家,您從小就受到很多音樂的薰陶,為什麼在眾多的樂器裡面,您會選擇琵琶呢?是因為受到母親的影響嗎?趙聰:我想我真的天生就是要彈琵琶的。
  • 琵琶演奏家趙聰出任中央民族樂團團長
    在就職發言中趙聰表示:「為人民服務是文藝工作者的天職,把人才隊伍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打造一支與新時代發展相適應的藝術人才隊伍,是樂團的重要工作內容。著力全面提升人才對樂團未來發展的戰略引領和支撐作用,努力照顧好老一輩臺柱子,團結好現在的臺柱子,培養好明天的臺柱子。」
  • 琵琶演奏家趙聰:追求創新是對自我的升華
    趙聰笑談自己創作的「秘笈」,在「憤青」時代她就嘗試過站著演奏、水晶琵琶、混搭搖滾、Rap、各種變奏......採訪現場,她還用琵琶演繹了一句「東北話」,讓人驚豔於她的音樂裡可以「唯美與幽默並存」,充滿個性魅力。「在我的世界裡,沒有東方、西方,或男性、女性之分,關鍵看你有沒有創造力。」跨越文化差異、超越性別能力的局限,讓趙聰徜徉在藝術人生裡自在無邊。
  • 著名琵琶演奏家趙聰琵琶搖滾新作《紅旗升》致敬祖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之際,著名琵琶演奏家趙聰攜手青年中提琴演奏家李柄熹,青年小提琴演奏家劉洋東昇,推出琵琶搖滾新作《紅旗升》。作為《紅旗升》的詞、曲作者,趙聰在10月9日接受北京青年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希望能用搖滾和琵琶的巧妙結合,激起各個年齡階段聽眾的共鳴,尤其是當今中國的年青一代們,銘記過去,更是要將這種「國旗精神」傳承與發揚下去。歌曲《紅旗升》由趙聰作詞、作曲,新生代音樂人李尚謙、杜漠編曲共同創作完成,李柄熹擔任主唱,並邀請到中央歌劇院副院長么紅女士獻聲、吉他大師劉麟助陣。
  • 《紅旗升》——各大媒體支持、引百萬流量共鳴的正能量琵琶樂歌,我們邀您共同檢閱!
    《紅旗升》是琵琶演奏家趙聰親自作詞作曲,國慶前夕,
  • 大型琵琶組曲《樂鳴東方》將世界首演
    琵琶組曲《樂鳴東方》來了!《樂鳴東方》為浦東度身定製《樂鳴東方》是浦東區委宣傳部於2018年委約著名琵琶演奏家趙聰創作的大型琵琶與交響樂組曲。琵琶的浦東派發源於浦東,是琵琶重要的代表派系。
  • 藝念空間音樂工作室
    藝念空間    是容器樂培訓、樂器銷售、專業教學、樂隊排練、演出、音樂沙龍,
  • 華為音樂卡位國風賽道,原創音樂人有了新的機會
    1月23日晚上,在華為音樂舉辦的「鹿蜀計劃」年終國風盛典上,中央民族樂團首席琵琶演奏家趙聰上演了一段獨特的琵琶獨奏。 華為音樂「鹿蜀計劃」年終國風盛典上,趙聰表演《金戈鐵馬》在強有力的搖滾樂節奏配合下,趙聰用變化萬千的靈動指法和剛柔並濟的精準力道,將經典琵琶曲目《霸王卸甲》與流行搖滾編曲融合成《金戈鐵馬》,一人一椅一琵琶,指尖卻似有千軍萬馬。 我們無法用某一種音樂類型來定義趙聰的表演,就像我們無法歸類「鹿蜀」。
  • 為藝科技CEO嚴伯鈞:一半愛因斯坦一半貝多芬,有邏輯的音樂O2O
    本文作者:王夢冰,微信wangmb1991,CEO訪談欄目【大咖說】專欄作家,專訪預約:wangmb@vmeti.com
  • 大咖陪您跨年!2021山東新年文藝晚會歌舞專場31日上演
    傅小青專訪武洪昌專訪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李睿由山東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山東省舞蹈家協會、山東省音樂家協會承辦的「2021山東新年文藝晚會歌舞專場」將於12文藝大咖助陣齊聲奏響主旋律山東省音樂家協會常務副主席武洪昌介紹,2021年山東新年文藝晚歌舞專場共分為三個篇章,分別以抗疫、決勝全面小康、齊魯青未了為主題,用歌曲和舞蹈展現2020年全國人民共同的經歷,展現決勝小康之年的幸福面貌,傳達時代的聲音。
  • 李光華教授——楊瑜琵琶室內樂團顧問
    李光華教授,男,漢族,1947年生於北京,祖籍山東。1966年起從事琵琶專業教學工作。中央音樂學院民樂系原系主任,北京市西城區第13、14屆人大代表,琵琶演奏家、教育家。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中國音樂家協會民族音樂委員會委員、中國音協琵琶學會會長,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常務理事、琵琶專業委員會會長、劉天華、阿炳中國民族音樂基金會理事。碩士生導師、教授。
  • 音樂專輯《情咒》|琵琶:呂秀菱
    看過《聚散兩依依》的人都會記得那個我見猶憐的賀盼雲的,或者,也會記得《雲南物語》中的那個日本女子,她,呂秀菱,演繹了多少痴情女子,如今,則以一面琵琶再度上演無盡痴情物語。呂秀菱一共出過兩張專輯,分別是1995年的《情咒》和1997年的《冷弦多情》。她的琵琶演奏很好的將琵琶的清雅與現代音樂的明快完美的結合,形成了一種更具親和力而又不失民族特色的新民樂形式!
  • 琵琶音樂會回顧|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宋·蘇軾《訴衷情·琵琶女》音樂給人靈感,給人啟發,音樂是人類的第二語言。上周末,閩南大戲院小劇場上演了十分精彩的劉睿「琵琶的三維空間」音樂會。整場音樂會有古曲有戲曲也有流行樂曲;有展示技巧的獨奏,也有眾人皆樂的重奏。
  • 1850藝空間|感覺身體被掏空?快來1850藝空間!
    這裡沒有那麼多規矩只有沙發、咖啡、好劇和快樂1850藝空間— 首次揭開神秘面紗 —1850藝空間>休閒、交友、欣賞《音樂之聲》報名分享該信息至朋友圈添加小藝為好友頑劣不堪的孩子們在瑪利亞的引導下,重新找回了對音樂的熱愛和家庭的溫暖。而原本冷漠嚴厲的特拉普上校,也被瑪利亞的純潔善良吸引,兩人墜入愛河,終成眷屬。然而,剛剛度完蜜月,特拉普一家安靜的生活就因為納粹佔領奧地利而破碎了。
  • 日本琵琶的沿革之路
    誕生於鎌倉時代,盲人音樂家(兼具宗教職能)以僧人打扮背負琵琶四處遊歷,使平家琵琶這件樂器活躍於日本各地。室町時代末期,逐漸形成了由盲人樂師構成的專業音樂班子「當道座」。平安時代末期以源平合戰為題材的類似評書的曲藝。
  • 「藝行上海」邀你共賞2020春節文藝嘉年華,體驗金山農民畫 ▸...
    讓我們一起去金山2020春節文藝嘉年華賞長三角文藝名家巡演拿起畫筆體驗色彩斑斕添一份春意盎然的喜氣春「藝」盎然•2020春節文藝嘉年華活動,將於2020年1月11日至12日在上海金山舉辦。為進一步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營造歡樂祥和的新春氛圍,充分發揮文聯的文化示範及引領效應、推動上海文藝的創新繁榮,全力打響「上海文化「品牌,上海市文聯結合春節傳統節慶,整合各藝術門類的優秀專家和作品資源,攜手金山區,舉辦此次活動。此次【藝行上海·春「藝」盎然】活動邀請你一起去參加一年一度的春節文藝盛會,參觀金山文化地標,體驗金山特色藝術課堂,逛逛金山民間非遺文創集市。
  • 《天下謝氏一家親》《川渝謝氏之歌》音樂作品
    感謝四川省音樂家協會會員、原創詞曲家謝遠芳為天下謝氏創作的作品《天下謝氏一家親》《川渝謝氏之歌》!音樂作品三百餘首,數十首獲國家級金、銀、銅音樂大獎(文化部備案)。今年八月,遠方的作品《戌邊兒郎邊關來》獲北京十佳詞曲金獎,本人被輯入《中國當代音樂家》辭典。百餘首詞、曲作品先後發麥在《中國樂壇》、《音樂生活報》、《大眾原創歌曲》、《華人歌詞》、《新歌詩》、《詞作家》、《歌詞作家》、《琴臺文藝》等專業權威刊物上。
  • 馮提莫摩登兄弟都翻唱過,胡66一首《浪人琵琶》鎖定酷狗頒獎禮
    「小生的花傘 還落在你家」,從發布伊始就紅透各大榜單並承包海量短視頻的神曲《浪人琵琶》近日再立新功,在剛剛結束的2018酷狗直播年度盛典線上賽事中,這首歌以榜單最高播放量助力原唱胡66拿下年度最佳單曲演繹大獎,胡66也因此獲得出席酷狗直播年度盛典線下頒獎、時尚雜誌寫真專訪等明星級別待遇。
  • 琵琶演奏家來廈普及音樂會禮儀
    27日晚,在五緣音樂廳,著名琵琶演奏家章紅豔既彈琵琶,也談音樂,這種「且彈且談」的模式,她沿用多年。在現場,她還不遺餘力地普及音樂會禮儀。 受邀來廈 點亮孩子們的音樂夢想 章紅豔是中央音樂學院民樂系主任、博士生導師,她此次來廈,是受中央音樂學院鼓浪嶼鋼琴學校(簡稱「琴校」)邀請而來。
  • 《青春鬥》:香蔥未能複合,向真有趙聰這麼一初戀,也不枉青春!
    雖然兩人最終沒有複合,但向真有趙聰這麼一初戀,也不枉青春!通過趙聰向真相處這3件小事,就能看出趙聰對向真有多好?,一來一回「鬥嘴打鬧」,不僅輕鬆還無壓力,舒服的相處模式是戀人和諧第一要素。趙聰沒想到向真借錢成功,趕緊給借錢哥轉回借款,不讓向真跟他有聯繫。你的初戀是不是也這樣,你有什麼想法,出謀劃策幫你分析,就算是不看好這件事,只要你決心做,任然出錢出力支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