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檔進入尾聲,95後的劉昊然成最大贏家,不僅一人承包了《我和我的家鄉》、《一點就到家》兩部大片,作品總票房成績也勇破百億。
如今,劉昊然已成繼吳京、黃渤、王寶強、徐崢、鄧超、張譯、杜江、歐豪後第九名百億俱樂部成員,亦是95後小生中的第一人。
不過,由於平臺統計規則較為博愛,演員拼盤或三番作品都會計入總票房成績,這便讓名單受到出現「水分」爭議。
然,統計規則的合理性雖有待商榷,但有一個現象卻實打實存在:百億票房俱樂部已成男演員專屬,女演員基本查無蹤跡。
無論是當下的計算規則還是網友脫水後的一番成績,票房6強都是男演員的天下,一番票房成績最能打的女演員白百何,也因外力被堵在最後關卡。
進入百億俱樂部的男演員類型很豐富,有推動國產類型片爆發的吳京,也中年逆襲的沈、黃、徐,靠演技出圈的張譯,更有兼任偶像與實力派的鄧超。
甚至,還有代表了8090兩代新硬漢形象的杜江、歐豪,以及95後人氣王劉昊然,演技、實力、才華、顏值、人氣各有所長,每個演員都有其代表性。
這不得不讓人感嘆男演員百花齊放的環境已經到來,但同時也讓人聯想到《演員請就位》中趙薇導演對當下影視行業的總結:女演員很難出頭。
趙薇在綜藝裡以商業代言為例,提到了曾經是女演員專屬的美妝品牌幾乎都被男演員霸屏,以此反應娛樂圈逐漸進入「陽盛陰衰」局面。
商家選擇代言人是追求利潤回報的,男演員們收割了女演員的商業資源,問題不是出在商家審美或環境「重男輕女」,而在於影視行業的導向。
2010年後,隨著《泰囧》、《戰狼》等電影的出現,國產電影逐漸成為票房寵兒,曾經稱霸國內票房的歐美大片競爭力明顯下滑。
然,一眾票房成績喜人的國產電影裡,女性角色的處境並突出。
票房前十裡只有一部《美人魚》勉強可算是男女主相對均衡的作品,其餘幾部電影基本上都是由男性主導,女性以陪襯形式出現。
幾部作品讓大量男演員成為行業寵兒,但因這些電影事業更上一層樓的女演員,嚴格來說只有盧靖姍、譚卓、林允三人。
而她們後續能夠展現個人實力的作品有限,並沒有成為票房保障,目前85-95後女演員裡,在大銀幕真正紮根的,基本上只有一個影后周冬雨。
2020國慶檔電影也明顯是男演員的主場,霸屏前十的影人裡僅有鞏俐、劉敏濤兩位女性,且她們出演的《我和我的家鄉》、《奪冠》更傾向於群戲作品。
這種情況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重男輕女」的環境,每每有藝人呼籲多給女演員機會時,也經常會出現男女對立的爭議性話題,但其實不然。
趙薇在《演員請就位》裡還提到了一句「我們那時候男演員挺難出頭」,她口中的「那時候」是指2000年初,當時大銀幕中閃光的女性角色還是很多的。
這也造就四大花旦的輝煌,如果沒有突顯女性角色的影視作品支撐,四大花旦的戰績不會如此璀璨,一定程度上說明影視行業並沒有刻意「重男輕女」。
但為何當下高票房的電影中女性角色逐漸失色呢?創作的局限是一個重要原因。
四大花旦時期影視創作對女性角色的定位便存在一定的偏向,在商業電影裡,她們往往是男人戲裡的溫柔鄉,或者女人戲裡的魅之花。
簡而言之,女性角色的往往離不開愛情設定,但國產電影票房的崛起,更受寵的是類型片,從喜劇到戰爭、科幻、懸疑……
這些類型片對言情的訴求很低,當創作者們不需要寫感情戲時,對女性角色的依賴便不那麼強,她們慢慢變成了陪襯。
表面來看小螢屏對女演員更加友好,大女主題材紅極一時,如今也仍有餘溫,2020更出現了多部主打女性視角的作品。
似乎,在小螢屏處境尷尬的只有如倪虹潔、溫崢嶸般40+的中年女演員。但,仔細觀察你會發現,年輕女演員的成長環境也沒有那麼美好。
小螢屏女演員之所以仍舊有挑大梁的作品,是因為言情題材仍舊受青睞,這一題材讓中年女演員難有施展空間,卻讓年輕女演員不缺好角色。
但,這些作品觀眾群以女性為主,給男演員帶來的紅利其實要更高一籌。
一線小花裡趙麗穎、楊冪、楊紫等有皆有過一個「帶紅搭檔體質」的稱號,這並不是她們多「旺夫」,而是爆款言情題材產男神概率更高。
舉個簡單的例子,小螢屏每出一款言情爆劇便會有一個「X月男友」,然後出現收割商業福利的爆款男神,卻沒有「X月女友」現象。
並非觀眾重男輕女,而是題材特性決定了市場反饋,而粉絲經濟的興起又讓商家看到了「男神」們的變現能力,市場資源逐漸出現傾斜。
男演員不僅能收割言情題材紅利,還可以在類型片中迎來更多拓寬戲路的機會,稱霸百億票房俱樂部只是這一現狀的直觀結果而已。
相對而言,女演員雖然也能夠擁有一些類型作品成長機會,但數量並不成正比,導致很多當紅小花只能固守能有一定主導權的「老本行」:大女主言情。
短期來看她們似乎事業很火熱,但站在長遠發展角度並不樂觀,如今已經邁入30+的85花,便有不少已經開始被調侃「裝少女」了。
當她們不能再吃青春飯時,處境不一定如今求角色的40+女演員美好。
目前已經有很多業內人士在呼籲「給女演員機會」,海清、趙薇的「為女演員求機會」都引發過廣泛熱議,但話題經常跑偏。
因為大眾習慣於將此類話題推向「男女對立」,把男女演員營造成「競爭對手」,忽略了這個問題產生的根源是創作局限。
文藝片裡我們有許鞍華、李玉等不斷挖掘女性多面的導演,但商業片和小螢屏電視劇,仍舊在按照傳統的創作方向探討女性角色。
這便導致目前市場上年輕女演員扎堆演言情,中年女演員普通當「媽媽」的現狀,碰到類型片時女性角色被豐滿化的機會也很少。
2020年幾部主打女性視角的電視劇便是典型,從《二十不惑》到《三十而已》再到《親愛的自己》,每一部都著重渲染愛情話題。
而這些重複性高且俗套的話題,往往是觀眾低分集中對象,影視劇對女性角色的創作導向跟不上觀眾審美訴求,太過遵守傳統創作取向。
這對於女演員來說是瓶頸,作品的限制了她們展現個性的機會,而對於影視行業來說,深入挖掘女性形象是必經之路,也是一個潛在機遇。
有創作局限的《三十而已》尚且成為爆劇,如果行業給出如《了不起的麥瑟爾夫人》、《BOSS》、《女王的教室》般的成品,又何愁現象之作呢?
角色張力與市場成長息息相關,影視行業真正的百花齊放是無法由男性角色單方面撐起的,真正的百花齊放還需要創作者們更進一步的打破、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