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師文靜
今年國慶檔電影票房大豐收,《我和我的家鄉》《一點就到家》熱映,根據專業數據計算,這個國慶檔誕生了三位電影票房過百億的演員——王寶強、劉昊然、徐崢,這讓被冠以「百億演員」頭銜的演員數量湊齊十位,而且全部是男性。
「百億票房演員」「百億影人」「百億影帝」「百億先生」等概念出現後,誰是下一個「百億演員」成為每個電影檔期的熱門話題,也引發諸多爭議。「百億演員」到底是怎麼計算出來的,演員對此的態度如何,「百億演員」現象背後呈現的影視創作的特徵,都值得探討。
「百億票房」
是一個有爭議的概念
目前,根據票房數據方的測算,影視圈票房突破百億的演員達到十位,分別是吳京、黃渤、沈騰、張譯、杜江、鄧超、歐豪、王寶強、劉昊然、徐崢。劉昊然是中國電影市場第九位華語百億演員,也是首個破百億票房的95後影人。
「百億票房」一說,最火熱的時候是2019年年初的電影春節檔。2019年2月11日,黃渤主演的《瘋狂的外星人》票房突破15億元,助力黃渤成為破百億票房演員;第二天吳京特別出演的《流浪地球》狂攬25億票房,同樣助力吳京成為中國破百億票房演員;2月13日在《瘋狂的外星人》《飛馳人生》兩部電影票房的加持下,沈騰出演電影的累計票房突破了100億元。數據顯示,沈騰只用了9部電影就達成了百億票房,而吳京用了18部電影,黃渤更是用了31部電影。不過,當時熱門詞不是「百億演員」而是「百億影帝」,三天連續誕生三位「百億影帝」,無論是對演員個人成績,還是對國內電影票房史來說,都是引人關注的好消息。
吳京、黃渤、沈騰的「百億影帝」頭銜大熱之後,凡是參演總票房超過百億的演員,開始統統被統計入「百億演員」行列。緊隨「百億影帝」之後的是鄧超、張譯、杜江、歐豪等人,目前十位「百億演員」計算的都是參演影片的總票房。隨著《八佰》《我和我的家鄉》等影片票房不斷攀高,吳京、黃渤、沈騰、張譯等人參演總票房不斷創新高,吳京、黃渤已超160億元,歐豪、沈騰、杜江緊隨其後,超110億元。
「百億票房演員」越來越多,也越來越不稀罕,各位演員電影票房之間的橫向比較數據也出爐,誰的「百億」頭銜下水分含量高,誰是貨真價實的百億票房演員,成為網友熱議的話題。目前來看,同樣是「百億演員」,含金量顯然不同,而「百億演員」本身就是一個含混的概念,數據公司在營銷、炒作這個詞彙時,並沒有給這個詞彙一個界定的、明確的概念。
若要按照貨真價實的實績計算,也就是統計真正代表演員本人實力、作品號召力的「一番主演」總票房,會發現能夠得上百億、單槍匹馬扛起電影票房的,只有《戰狼2》《流浪地球》主演吳京和《美人魚》《乘風破浪》《銀河補習班》等影片的主演鄧超。他兩人憑藉多部主演電影穩步邁過百億大關,而其他多位演員都差個幾十億。而「三番內主演」票房真正達百億的則是吳京、黃渤、沈騰、鄧超、王寶強。但是如果算「一番主演」,歐豪、杜江、劉昊然的票房其實少得可憐,在2000萬元至1億元之間,他們的「三番之內主演」票房在30億元至50億元之間。
數據機構給劉昊然計算的「百億票房」包括《我和我的祖國》《我和我的家鄉》兩部高票房群像戲。《我和我的祖國》眾星雲集,很難說誰是主演,官方排名都是按出場順序排位,劉昊然雖然只主演了其中一個單元,但把該影片票房計算在內,引發網友的「擠水分」說。其實30多億元票房的《我和我的祖國》也都被計算進了歐豪、杜江、張譯等人的參演總票房中。這兩部影片可以說明演員在圈內的市場認可度、路人緣,但不能代表演員扛票房的能力。
票房數據論英雄
評價標準太單一
被電影數據機構冠以「百億票房演員」頭銜後,絕大多數演員和其工作室不會積極主動去宣傳和認領該頭銜,杜江工作室去年10月份認領「杜江成首位80後中國百億演員」後,遭遇網友吐槽,有網友認為參演的影片甚至配音影片都算入自己的票房實績水分有點兒大。但演員們也不會拒絕這個頭銜,畢竟給自己加一堆名號是娛樂圈通常做法,也能增加一個演員的話題度。
成為首個破百億票房的「95後」影人後,劉昊然最近進行了回應,他說:「我都不好意思說這個事兒……因為我年紀很小,所以我很清楚自己的分量。我覺得那些東西大部分靠的都是運氣,年輕人需要做的事情是慢慢讓自己強大起來。」
有網友吐槽、反對「百億演員」這種說法,甚至演員不願被冠上該名號,是因為這種用數據指標去衡量一個演員的方法太過單一,不夠全面。之前我們肯定一個演員,衡量的標準是這個演員貢獻了多麼優秀的表演、有多少經典代表作、拿到了多少電影節大獎項。而現在「百億票房演員」出現後,電影演員有了新的指標和估值,這個估值開始影響大眾對這個演員的判斷,甚至開始影響從業者都去對標這個指標。如果黃渤、張譯不拿「百億票房演員」說事兒,就不是好演員了嗎?同樣,大家都吐槽杜江配不上「百億票房演員」稱號,他就是真的配不上,也不是一個好演員嗎?
今年國慶檔誕生了三位「百億票房演員」,從假期頭到假期尾,不少人都在議論、吐槽這件事情。其實,正如黃渤所說,票房是眾人合作的結果。每一部高票房電影的出現,並不是一個演員、某個導演的個人成就、能力所能達成的。其實,個人總票房的累計並不是衡量演員的合理、有效的標準,想公正、全面去評判一個演員的綜合實力,還需要考慮多種因素。
沒有流量演員
實力派憑作品吸引觀眾
「百億票房演員」不是嚴格數字意義上的稱號,是營銷的噱頭,但也是對電影演員某一方面實力的一種體現,畢竟總票房達到百億、二百億確實是一個演員實力的一種表現,個人百億票房的取得也離不開大環境。
比如,沈騰在回應「百億影帝」稱號時曾說,他不知道這個票房是如何統計出來的,對於票房其實自己沒有那麼在乎,「當然這對我也是一份殊榮,更讓我以後有壓力。」沈騰還說,「我算撿了便宜,因為我的電影上映的時候,銀幕數量比以往多得多了。」一語道破自己被百億演員招牌「砸中」的不容忽視的市場原因。
「百億演員」這個詞彙的誕生,確實與近幾年國內電影產業突飛猛進的發展有關。比如,寧浩執導、黃渤主演的《瘋狂的石頭》2006年上映時斬獲近3000萬票房,但當年全國只有3000多塊銀幕,而截至2019年底,全國影院銀幕數量增長至69787塊,背後是中國電影市場的快速增長,從2010年電影市場的總票房接近100億元,增長到2019年總票房超過600億元。
從吳京、黃渤、沈騰、鄧超、王寶強的「百億」實績來看,這些演員的票房成功,同樣離不開時代電影審美、離不開類型電影的迅猛發展,他們主演的喜劇片、動作軍事、魔幻、科幻、主流電影構成了當下最為賣座的商業電影類型,「囧」系列、《西遊》系列、《唐探》系列、《戰狼》系列等原創作品都口碑、票房雙豐收。
尤其是黃渤、沈騰、王寶強等演員憑藉多部喜劇電影實現個人票房百億突破,也印證著近些年喜劇類型電影在創作風格、審美趣味上的與時俱進。按照參演總票房計算,周冬雨、姚晨等女演員的總票房也超百億或直奔百億。
值得一提的是,「百億票房演員」行列中並沒有所謂的流量明星,流量明星佔據娛樂圈大部分關注力,粉絲經濟也很熱鬧,但真正扛起電影票房的還是中生代演員。這些實力派演員風格各異,但都不是靠顏值、流量、粉絲經濟吃飯,也不靠蹭大IP維護自身人氣,而是扛起了不同類型的作品,用作品帶動觀眾走進電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