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一下「音樂的動態」與「音樂響度」我們聽的音樂怎麼來的?

2021-02-13 MAXDIGIT

在談之前,還是必須先快速說一下唱片製作的過程。原則上可以分為三大部分:前期,中期,後期。

 

前期:作曲、編曲

中期:錄音、混音

後期:母帶後期、發行、營銷

 

一首曲子的好聽與否,就是在前期的編曲就大概定調了。再來就是進入錄音。錄音的過程,可以是找真的樂手錄製真實的樂器的聲響,或是透過軟體樂器來完成編曲要求的旋律。然後找歌手或歌手們來唱...等等的。這個過程就是錄音。

 

一首曲子的「平衡」除了在編曲上面要達到旋律上的平衡,另一方面,就是要靠混音來把錄好的元素做成一個在聆聽上與頻率上的協調;通常也是要配合曲目的走向、或是製作人想要什麼而定。畢竟一個曲子、專輯他的目的是要成為一個商業的出版品,該做的後制、美化過程都是必經的。

 

通常最後還是會做母帶後期,把整張專輯的音色走向、音量調整、修飾小缺點..等等的事情處理好之後,再依照各個串流平臺所要求的響度規範來上傳最後的母帶。

 

量化我們聽到的音量與響度

 

有的時候,大家會把音量與響度劃上等號。其實兩者是有差異的。他們有差異,同時又互相影響。

 

音量是可以量化的,間單來說,就是我們最常用的「分貝 dB」。而響度,傾向於人的主觀感知。怎麼說呢?不同的75分貝的音樂訊號在一個時間內放送出來,每個人對於他的大小聲的感受是不同的。

 

因為響度的與這三個事情有關:頻率內容、時間長度、音壓。

 

我們以一個1000Hz的測試訊號,以80分貝的音壓持續播放三分鐘,你對於這個訊號的響度的感覺會跟只有播放10秒鐘或是30秒鐘會有很大的差異。

我們再以兩個歌手舉例,其中一人的音色在中高頻段比較明顯、另一個人中低頻段比較明顯;他們唱一樣的歌,並且以一樣的key與相近的音壓唱歌,通常中高頻段的人聽起來的聲音會感覺比較大。

以上兩個簡短的例子就是要告訴大家,聲音的頻率內容、音壓與時間長度會影響人對於聲音大小的感知。這也是為什麼要說「響度傾向於人的主觀感知」。

 

既然響度是人的主觀感知,那麼要怎麼去量化呢?

 

要量化「響度」,首先要看的就是人耳的對於頻率與音量的關係,下面有兩張圖,可以仔細閱讀參考:

 

 

看以上兩張圖,你會清楚地看見,人耳與人腦不是一個平整接收頻率的器官。這裡就不加以闡述了。關於響度量化的基礎,要看第二張圖,有個單位叫做「phon」。phon這個單位是試圖量化響度的單位。我們以1kHz的訊號來說,在1kHz在40dB的音量下可以感知,那麼就是40phon。以這個為基礎,另一個單位叫做sone,1 sone = 40phon。這兩個都是試圖來量化響度的單位。

 

國際組織將是ITU與EBU..等單位,把人耳的特性、人腦的心理聲學...等,會影響響度感知的因素都放在一起做考量,把這些因素透過繁雜的數學計算,做出了有統計意義的結果後,才來定義並規範「聲音重播」的合理響度範圍。有興趣的人可以Google搜尋:「ITU-R 1770與ITU-R 1771」。

 

規範要遵守嗎?

 

當然要遵守!其實在臺灣就有這樣的困擾。先不說音樂,光是第四臺與MOD,每個頻道的聲音大小都不一樣!最可怕的是從電影臺轉到購物頻道,常常還是會被購物頻道突然變大的聲音嚇到。連廣播節目也都會有這類的狀況出現。

 

這裡,可以另外再去Google:「音量戰爭 Loudness War」。這都是老生常談了。我們這個文章主要是要介紹響度的定義與規範。

 

以臺灣目前的狀況來說,NCC尚未將響度與音量的規範定義出來給各大電視臺、廣播電臺與其他媒體放送平臺,所以,大家還是在各唱各的調。

 

響度規範帶來的影響

 

雖然有ITU、EBU、ISO、ANSI等組織有推出響度的規範,但,各大音樂、影音串流平臺還是有自己的標準在,不過,各大平臺的標準還是會在規範左右,不會有太大的出入。就影音產業來說,大致上會影響這些事情:

 

音樂串流平臺:唱片發行時必須符合響度規範

影視串流平臺:影片發行時必須符合響度規範

電影戲院:響度與音量校正儘可能符合響度規範

空間聲學:響度與音量校正儘可能符合響度規範

電視臺:聲音訊號必須符合響度規範

下圖是目前一些媒體平臺的聲音響度的規範:

 

以上這些地方、平臺要是可以遵守規範,在一個合理且對人耳友善的範圍,對我們這些聽眾、觀眾來說,可以得到:

 

 

希望這篇文章可以讓你對響度、跟響度規範有點觀念。

 

最後,以下幾張圖是針對幾個音樂做響度測量,只是要說明有的音樂會保留適當的空間,有的還是會儘可能在規範內做到滿。當然,有的時候跟曲目有關,這個不在討論範疇中。

 

鬼滅之刃主題曲:LiSA, 紅蓮華

Sam Smith, Too Good at Goodbyes

影集 Mandalorian原聲帶:A Friend – TIDAL

文章轉載自:

https://www.pincha.com.tw/blog/posts/talk-about-music-dynamic-and-loudness

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相關焦點

  • 「無損音樂」是否等於「無損音質」?
    到這裡,想給大家提出一個觀點:「無損音樂」不等於「無損音質」除了碟片錄製設備技術問題(早期碟片音質都不好;不同唱片公司錄製技術層次不同),也有假無損,即不是由正版CD碟片抓軌得到,而是通過盜版碟片抓軌、磁帶(卡式帶)翻錄,甚至是有損音樂(MP3等)轉換而得到。這些APE、FLAC、WAV等格式的所謂的「無損音樂」,其音質就非常之差。
  • 給孩子聽什麼音樂好?這類「神曲」不要隨便聽
    後臺總是有很多家長向我們反饋,寶寶一聽音樂就會有反應:孩子聽到音樂就手舞足蹈,一扭一扭特別可愛;到快睡覺的時候,給孩子放熟悉的音樂,很快就安靜下來了;聽到喜歡的音樂就很興奮,聽到不喜歡的音樂,連腿都懶得蹬一下。
  • 「Hip-Hop是男人的音樂」
    然而很多人之所以會喜愛Hip-Hop音樂,大多都是在其字裡行間當中,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共鳴,而這都要歸功於音樂人,將周遭經歷或人生感悟,帶入到歌曲的創作當中,在向外界傳遞情感的同時,也是對於自身經歷的一種寄託。爽子便是這樣的一位音樂人。就像他開場拍所說的那樣,只要你聽Hip-Hop音樂,就一定會聽到過「爽子」的名字。
  • 如何「零基礎」自學音樂製作
    今天跨年,我們來聊五塊錢的。年底這幾天,不管是上學的還是上班兒的,我知道你們都特別忙,連每周「秀一下」的練習都沒時間做。
  • 音樂 我們來談談Trap陷阱音樂的「套路」
    今天我們就來談下Rap常見的曲風——TrapTrap中文翻譯為陷阱。可能從字面理解沒那麼容易,但這是一種迷上了就好像真的掉進音樂的圈套裡,一種源自美國並受當代音樂風格不斷變化影響的音樂風格,因為節奏相對舒緩而容易被接受並且與早期嘻哈文化也有聯繫,所以rappa經常會用這種音樂氛圍去做底曲。
  • 麥樂文|當我們不再「擁有」:網絡時代的流行音樂
    如果你可以儲存音樂,再透過資料的抓取,重新將音樂當作音樂來感受,那麼人們就可能願意花錢買那儲存的裝置。」[5]他提議歷史化地處理音樂複製的問題。 Simon Firth討論數位音樂作為「第三次革命」時,認為「音樂當作資訊來保存」將帶來擁有權的問題:「對於什麼東西是可以被擁有的,數位科技延伸了其界定:從作品(樂譜)到表演(唱片),再到聲音(數位資訊);另一方面,也因此延了盜用可能性,不管取樣(從一個作品取出聲音,在另一部作品裡改裝運用)或剽竊(數位複製品和原作幾乎等同,更容易複製與傳布)。」
  • 有人說聽了「echo回聲」的3D音樂後,從此...
    沒想到中國的第一支3D音樂概念單曲竟然是在這裡發布的!SNH48唱的這首《萬聖節之夜》我也沒怎麼聽,大概只循環了20遍吧┌( ಠ_ಠ)┘沒有一點點防備,也沒有一絲顧慮一群萌妹子的聲音就在耳機中傳來蕩去,超歡脫 而且覺得「echo回聲」支持上傳個人製作的3D音樂這項功能很贊!
  • 盧凱彤與林二汶,用音樂「再聚」
    有時久不久再拎起她的音樂或者現場語錄來聽聽,不得不讓人覺得這一切才剛發生不久。這也許就是音樂的魅力,能讓創作者與聽眾產生近距離的共鳴,與無數次的再聚。而這次的《再聚》亦無非例外。這首由盧凱彤作曲,林二汶演唱的作品,顧名思義,一字一符都能讓人有濃濃的共情能力,仿佛是一場音樂上的對話,靈魂的安撫。
  • 「樂童」馬客:做音樂行業不是為了賺大錢
    但在演出結束後,馬客發現僅憑個人贊助的模式很難持續做到將國外優秀的獨立音樂和音樂人引入到國內,而國內獨立音樂人對資金和項目運作的需求也讓他意識到需要有一個成熟穩定的平臺來為他們提供服務。恰逢美國眾籌網站 Kickstarter 的流行,2011 年的最後一天,馬客註冊了「樂童音樂」,希望以眾籌為切口來建立一個音樂服務平臺。
  • 【一席】吳金黛「大自然音樂的饗宴」
    「大自然音樂的饗宴」吳金黛是一席第一百一十九位講者2013.10.20 上海 (點擊查看完整演講視頻) 我是臺灣來的,大家不認識我,可是可能很多人認識這首歌,比認識我多,所以就用這首歌來開場自我介紹。
  • 網易雲音樂_網易雲音樂下載「官方|最新」-太平洋下載中心
    可以把歌曲上傳到網易雲音樂電腦版,共有兩個方法:方法一:使用【本地音樂】在網易雲音樂電腦版軟體界面的左側的功能欄點擊「本地音樂」,然後在界面右側點擊「匹配音樂」,網易雲音樂就會自動掃描本地設備中的音樂歌曲,並生成本地音樂列表。
  • QQ音樂「S製造」下半場:多元音樂向陽生長
    徐紫茵全新演繹的《帶我去月球》,被贊「可以聽出這首歌在不同時代情緒下所閃現出的不同氣質」;薛德勇和岑寧兒以極具故事感的嗓音翻唱的經典粵語情歌《好心分手》《最愛是誰》,也同樣「粵聽越有味道」。同時「S製造」也已成為國內Z世代樂迷不可或缺的音樂「風向標」。
  • 致敬一代音樂傳奇鄧麗君 騰訊音樂特別企劃「返場」之「君歌年華...
    為了紀念鄧麗君逝世25周年,騰訊音樂娛樂集團(下稱TME)推出了特別企劃「返場」之「君歌年華」專題,邀請六組不同世代與風格的歌手和音樂人,用全新視角和顛覆性改編將經典旋律與歌詞重新打磨,希望通過經典重繹喚醒樂迷的全新感動。6月12日,隨著王晰演唱的《別離的預感》上線後,「君歌年華」專題也宣告完美收官。
  • 他是「中國新音樂的先驅」,紐約時報稱其為「音樂詩人」——他是「笛王」陳濤,和您聊聊中國的音樂.
    」,已故世界著名指揮大師卡拉揚稱其「用心靈在演奏」。七堂有幸,邀請他光臨「名師講壇」,帶我們欣賞,中國音樂。他將現場演奏笛簫曲子,從中國南北音樂風格入手,引出「雅樂」、「俗樂」兩種不同的音樂形式,討論形成這些風格背後的文化機制,梳理中國古典音樂的審美演變脈絡,為您指引一條,如何欣賞中國音樂的路。
  • 「超犀利趴9」音樂原力不滅 五月天揪萬人「續攤」唱KTV 1215萬人上線參與音樂盛事
    五月天感謝各路「音」雄、樂迷參與,他們說:「再次感謝大家參加犀利趴,我們希望年年有今日,歲歲有今朝,不管多少花費,都希望每年夏天在大家心中留下些回憶,回憶那年夏天看了什麼樂團、聽了什麼歌。」兩天的「超犀利趴9」除了現場2.2萬名同歡外,各地樂迷也透過直播上線共襄盛舉,累積1215萬人一同參與夏天最重量級的音樂盛事。
  • 安可曲,音樂中的「意外之喜」
    安可曲 (encore),有「再來一個
  • EDM 和俱樂部音樂與響度標準的聯繫
    綜上所述,在技術層面上,我們其實應該做到比上述兩項規範的響度更小。更長的答案目標響度取決於目標平臺。EBU R 128 建議是為了廣播平臺設計的,目前還不是音樂製作的規範。他們對於現在的音樂製作人都各自存在一些問題。
  • 教會音樂淪陷了!?(一位大專團契輔導對「敬拜讚美」與「教會禮拜音樂」之初探)
    針對「敬拜讚美」已有多篇由學有專精或深具學術涵養的學者專文研討;如駱維道牧師或<教會公報>第2514期信仰言論版葉啟祥老師所著<生命飛揚時我就高唱耶穌,我愛你!-敬拜讚美的迷惘與整全>,或者筆者此時再就這個題目作探討已屬贅述,但本文主旨不僅止於專文探討「敬拜讚美」,而是嘗試兼顧禮拜與敬拜讚美之關係,而且本文將從大專學生事工團契輔導的立場來作思考切入點。
  • 「2020上海國際獨立音樂季」來了!
    2012年以前,獨立音樂市場佔比不足15%,到2018年底,全球獨立音樂市場佔比已超過40%,並逐年呈現大幅上升。在東亞地區,獨立音樂則更為「主流」,日本市場獨立音樂佔比超過60%,韓國市場獨立音樂佔比超過80%,而在中國音樂市場,獨立音樂近年逐步佔據了大半壁江山,從選秀到綜藝,獨立音樂大放異彩,再不是人們印象中"自娛自樂"的小眾事物。
  • 「女孩,你想要什麼呢?」| 跟PiA吳蓓雅談一場炙熱又危險的音樂戀愛
    女孩這幅風景天生就被鑲上一個畫框人生必須走在框框裡被期待要溫柔體貼、被要求得犧牲成全既然這是女孩獨享的責任,那麼恭喜你女孩天生也獲得了難搞的權力臺灣創作女歌手PiA吳蓓雅新專輯單曲「女孩,你想要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