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佩斯和朱時茂兩位老師有一個經典小品——《主角與配角》,朱時茂的槍剛剛拔起來,還沒有射擊陳佩斯就已經倒在地上了,朱時茂就問他為什麼,陳佩斯說:「這不是顯得你槍法準嗎?」。
在1300多年前的唐朝,正是唐太宗李世民登上皇位的第三年,唐朝開始向東突厥發起了致命的一擊。而在唐皇李世民登基的第二十天,東突厥的首領頡利可汗就率領兵馬十多萬,一直打到離長安只有四十裡的渭水邊。他以為唐太宗剛即位,未必敢抵抗,他先派出使者進長安城見唐太宗,揚言突厥兵一百萬,馬上開到。李世民只得與頡利訂立「渭水之盟」。
隋末以來,突厥復興,其強大之國勢,極一時之盛。唐朝之能夠建立,也是多方藉助突厥之力量,然而只有永遠的利益,沒有永遠的朋友。唐建立之初的十年間,突厥大舉進攻已經有八次之多。唐太宗經渭水之恥後,勵志圖強,訓將卒,造甲兵,崇節儉,用賢任能,三年之間,國家風氣大變。
貞觀三年下半年,在唐朝遠交進攻策略成功實施後,東突厥九名將軍率領三千騎兵向唐朝投降;東突厥多個部落——拔野古部落、僕骨部落、同羅部落、奚部落首領一併率領眾熱來降。形勢一片大好,年末,唐太宗任命李靖為定襄道行軍總管,李勣(即演義中的徐茂公)為通漠道行軍總管,柴紹為金河道行軍總管,薛萬徹為暢武道行軍總管,兵力合計十餘萬,統一授李靖指揮,分道出擊東突厥,遠徵突厥之戰正式開打!
戰爭進入到貞觀四年正月,李靖行色匆匆,親自率領三千精銳騎兵,從馬邑出發,趁頡利不防備,連夜進軍,逼近突厥營地。頡利毫無防備,發現唐軍突然出現,大驚失色。將士們也慌了手腳,說:「這次一定是唐朝發動全國兵力來了,要不然,李靖怎敢孤軍深入呢?」還沒有到唐軍發起攻擊,突厥兵先亂了起來。李靖又派間諜混進突厥內部活動,說服頡利一個心腹將領投降。頡利一看形勢不妙,就偷偷逃跑了。
李靖攻下定襄,得勝回朝,唐太宗十分高興,對眾臣說:「從前漢朝李陵帶兵五千,結果不幸被匈奴所俘虜;現在你以三千輕騎深入敵人後方,克服定襄,威震北方,這是自古以來少有的盛事啊!」
頡利逃到陰山以北,怕唐軍繼續追趕,派使者到長安求和,還說要親自朝見,來換求暫時的安全,以圖東山再起或遠遁漠北。此時唐朝廷相當一部分人已經被頡利給矇騙,開始勸諫唐太宗撤兵,只有李靖、李勣覺得事情沒有那麼簡單,甘冒殺頭之罪,不為自己計,只為國家利益為重,再次親率將士,讓士兵們只帶二十天的乾糧,輕裝上陣,奔襲突厥大營,頡利東奔西逃,最後帶著幾個親兵躲在荒山裡,被他的部下抓住後交給唐軍,後來被押送到長安。突厥軍隊被消滅了一萬多人,抓獲了十幾萬俘虜,以及數十萬的牲畜,一度很強大的東突厥滅亡了。戰後唐太宗並沒有殺死俘虜,反而在東突厥原地設立了都督府,讓突厥貴族擔任都督,由他們管理突厥各部。李世民也因此被稱呼為「天可汗」。
如果時光倒流四年,頡利一定不會料到如今這樣的結局。
如果時光倒流四年,唐太宗李世民也未必有一舉將東突厥打翻在地的絕對信心。
是堅持,是團結,是眾志成城,歷史已經無數次證明,主角與配角,是在於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