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小提琴伴我對抗苦難

2021-02-07 中國青年報

    2011年本科畢業於中國音樂學院,現在美國波士頓音樂學院攻讀碩士學位,在國家大劇院、北京音樂廳、中山音樂堂和眾多國際演出場所演出過——在音樂的道路上,高原幾乎一帆風順。

    但是這個女孩兒的生活卻寫滿了坎坷與曲折。3年的時間裡,父親去世,母親突發腦溢血住院。她中斷學業回國,撐起了一個家。

    經歷過這些後,高原說,小提琴依舊是她的快樂,生活依舊能讓她樂觀以對。

    「小提琴,這輩子離不開它了」

    高原對小提琴幾乎是「一見鍾情」。

    4歲半時,她和父母來北京旅遊,跟著在樂團教小提琴的舅爺聽了半天課。像被某種神奇的力量抓住了一般,一向貪玩好動的她靜靜地坐在教室裡認真地聽完了一整個下午的課。舅爺看中了小女孩兒的天賦和興趣,送了她一把小提琴。

    一回哈爾濱,父母就為她找來了老師。從此,高原「痛並快樂著」的學琴生涯開始了。

    學音樂的孩子總會吃很多苦,尤其高原還有一對嚴格的父母和一位嚴厲的老師。「幾乎每節課練琴都會練到哭。」小孩子天性愛玩兒,雖然有幾分喜歡,但長期的嚴格訓練還是讓高原感到了痛苦,「差點兒就放棄了。」

    在高原的回憶中,真正愛上小提琴,是高中以後的事。「雖然課程越來越難,但好像突然就不覺得痛苦了。」上高中以後,不用父母催,高原也會主動去練琴。本只打算走藝術特長生路子的高原,在那時也打定了考中國音樂學院的主意。

    高原順利地考入了自己理想的大學。能吃苦、勤訓練、底子好,這些特質讓她深得專業老師的器重。本科畢業後,她成功地申請了美國波士頓音樂學院,和自己的小提琴一起,走出了國門。

    出國的費用不是一筆小數字。儘管獎學金已經覆蓋了超過三分之二的學費,但剩下的學費和生活費還是讓這個普通的工薪家庭感到為難。2011年,高原從銀行貸款20萬元。

    「高中時我就想,要是這輩子不拉琴,我完全不知道該幹什麼。它變成了我的一部分。」高原說,這輩子是離不開小提琴了。

    「沒有什麼困難是挺不過去的」

    在波士頓音樂學院,高原所學的專業必須在兩年的學習完成之後再申請一個學位,再讀兩年才能以雙碩士的身份畢業。2012年12月20日,高原與學校談妥後續兩年獎學金事宜的第三天,母親突發腦溢血。

    身上只有100多美元的高原從同學那兒湊足了機票錢,頭也不回地上了飛機。

    趕到醫院,點滴、導尿管、昏迷不醒的母親,這一切給高原帶來了太強的衝擊。醫生告訴她母親很有可能半癱,近乎崩潰的高原馬上聯繫學校辦理了休學。

    高原的父親1999年得了腎癌,2010年去世,父親的病不僅花光了家裡的積蓄,還讓這個家欠下了許多外債。如今母親病倒,家裡唯一的經濟來源也中斷。「之前已經找很多親戚朋友借了錢,實在不好意思再向他們開口。」

    最拮据的時候,高原的兜裡翻來翻去也只能找出32元錢,吃5毛錢的饅頭都要算計著一天吃幾個。

    「只能自己去找工作。」但由於沒拿到畢業文憑,工作時間又不穩定,很多學校都拒絕了她。有一次,高原興高採烈去面試,對方一聽她是在校生,二話不說就拒絕了,態度很惡劣。「我當時真的有自殺的想法。」那一天,是高原27歲的生日。

    後來,一位好心的學生母親給她出了主意——登報找工作。信息見報後的第二天,一家名叫「最東北」民俗風情飯店找到了她,高原終於有了工作。

    曾經在國家大劇院這樣的平臺上演奏古典樂曲,如今卻在一家和小提琴完全不搭調的民俗風情飯店裡拉流行歌曲,高原說,她沒有心理落差,「我太高興了,因為我真的太需要錢。」

    在「最東北」工作的兩個多月裡,工作人員對她格外照顧,點歌費全部給她,還額外地支付工資。生意最好的時候,高原一天可以掙七八百元。他們還在新浪微博上為高原作了宣傳,高原的母校中國音樂學院看到後迅速在學校舉行了募捐,並把募捐來的兩萬多元錢送到了高原母親的病床前。

    今年4月,高原參加了央視《為你而戰》的錄製,獲得了25萬多元的公益基金。母親的住院費和還貸的錢終於有了著落。

    如今,高原的母親已經出院在家休養,還能下床走動和簡單的自理。高原終於有時間重新撿起自己的小提琴。

    今年8月,高原要回到波士頓繼續完成學業。雖然之後幾年高昂的學費和生活費仍然使她發愁,但她卻說,自己從未失去過信心。

相關焦點

  • 我在高原 與軍馬為伴
    在海拔4000多米的青海玉樹,有這樣一群戰士——  我在高原 與軍馬為伴(新時代·面孔)  本報記者 姜 峰  約定的時間已到,班長卻姍姍來遲。  「換了身衣服,耽擱了時間」,28歲的倉洛加才讓靦腆一笑。
  • 紅色小提琴
  • 7元小提琴對抗70000元小提琴,到底什麼決定了小提琴的價格?
    VS 10000美元小提琴,10美元架子鼓 VS 1000美元架子鼓……這波合輯可以說是很勵志了!1美元樂手真的是很努力~接下來,我們針對小提琴做個分析。到底什麼決定了小提琴的價格呢?這可是一個非常複雜但是也很有趣的問題。
  • 帕格尼尼的天才與苦難
    帕格尼尼《無窮動》 小提琴獨奏:梅紐因 帕格尼尼的天才與苦難 上帝像精明的生意人,給你一分天才,就搭配幾倍於天才的苦難。除了兒子和小提琴,他幾乎沒有一個家和其他親人。 苦難才是他的情人,他把她擁抱得那麼熱烈和悲壯。
  • 小提琴隨想曲《洪湖赤衛隊》
    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可關注「最美小提琴音樂」,這樣您就可以每天收到更多好聽的小提琴音樂了。
  • 黃土高原為什麼這麼苦?【2.0版】
    偉大源於苦難文 | 星球研究所關於黃土高原有兩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其一無論有沒有去過黃土高原人們只要一提到它「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形象便會躍然腦海甚至一貫展現各地正面形象的中學地理教材也用了較大篇幅強調它的水土流失
  • 小提琴演奏《月娘浮光》
    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關注"小提琴在線",這樣您就可以每天收到更多好聽的
  • 小提琴 合奏交響曲《藍色多瑙河》
    香甜的鮮花吐芳,撫慰我心中的陰影和創傷不毛的灌木叢中花兒依然開放,夜鶯歌喉囀,在多瑙河旁,美麗的藍色的多瑙河旁。」安德烈裡歐樂隊小提琴論壇斷更一個多月,為防止大家失聯走散,可以關注小提琴在線,小編每天也在更新,無廣告。
  • 《小提琴的藝術》:"給我一把小提琴,我就能一直拉"
    》,首先是一部邀請觀眾感受弦樂器中的王者小提琴魅力的藝術片,因此,影片快速掠過片頭、英國小提琴演奏家耶胡迪·梅紐因於1963年在柏林演奏莫扎特《G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的片段後,就端出了能迷倒眾生的聲音大餐。
  • 鄭京和,不老的小提琴女王
    然而,在我的潛意識中,鄭京和定格在了上世紀80年代我們剛知道她時,唱片封面上那副英姿颯爽的模樣。回想起來,改革開放初期,她是和卡拉揚、小澤徵爾、大衛•奧伊斯特拉赫、帕瓦羅蒂的唱片幾乎同時進入中國的,很快贏得中國樂迷的喜愛。
  • 小提琴演奏《黃昏的故鄉》 濃重的鄉情~
    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可關注「最美小提琴音樂」,這樣您就可以每天收到更多好聽的小提琴音樂了。
  • 《Sing Me to Sleep》伴你入眠
    而旋律卻依然縈繞你的心底A song in every breath呼吸間的每一絲旋律Sing me to sleep now此刻你的歌聲伴我入眠Sing me to sleep你的歌聲伴我入眠Won't you sing me to sleep now你的歌聲伴我入眠難道不是嗎
  • 小提琴伴奏合集 180首
    0046-莫扎特小步曲.mp30047-牧歌-交響樂隊伴奏.mp30048-牧歌俞麗拿鋼伴.mp30049-牧歌-俞麗拿演奏版.mp30050-前奏與快板 克萊斯勒.mp30051-如歌的 帕格尼尼.mp30052-神秘園之歌.mp30054-抒情小曲 安勃羅西奧.mp30055
  • 小提琴曲《哭砂》,傷感舒緩的旋律令人陶醉~
    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可關注「小提琴名曲」,這樣您就可以每天免費收到更多好聽的小提琴音樂了。
  • 經典小提琴曲伴奏合集
    0046-莫扎特小步曲.mp30047-牧歌-交響樂隊伴奏.mp30048-牧歌俞麗拿鋼伴.mp30049-牧歌-俞麗拿演奏版.mp30050-前奏與快板 克萊斯勒.mp30051-如歌的 帕格尼尼.mp30052-神秘園之歌.mp30054-抒情小曲 安勃羅西奧.mp30055
  • 50首經典小提琴曲,餘音繞梁3日不絕!
    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可關注「最美小提琴音樂」,這樣您就可以每天收到更多好聽的小提琴音樂了。
  • 陳美小提琴演奏《隊列舞曲》手指的舞蹈,太美了~
    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可關注「小提琴名曲」,這樣您就可以每天免費收到更多好聽的小提琴音樂了。
  • 小提琴演奏《查爾達斯舞曲》超好聽,醉了!
    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可關注「最美小提琴音樂」,這樣您就可以每天收到更多好聽的小提琴音樂了。
  • 【音樂百科】愛因斯坦的小提琴
    這琴,就是小提琴。他留下諸多照片,有一張亮人耳目。這「目」,是人們看見大科學家在拉小提琴;那「耳」,則是觀此景境猶若樂聲灌耳。 愛因斯坦與小提琴情愫深厚。在顛沛流離的生涯中,他總與提琴為伴。不管何處,無論場合,這琴就在身邊。即使在嚴肅嚴謹的學術會議上,琴盒就在椅子近旁。
  • 孟德爾頌《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
    孟德爾頌原計劃第二年首演這首協奏曲,誰知卻在創作過程中遇到了難以想像的困難,那就是信心不足,孟德爾頌感到自己無法創作好這部作品。實際上,孟德爾頌1822年,13歲的時候曾經創作過一首小提琴協奏曲,但是並不算成功,可以算是一個天才的初試啼聲吧整整6年時間,這首小提琴協奏曲一直沒有問世,直到1844年,孟德爾頌最後一次訪問英格蘭歸來,靈感突然眷顧,才最終寫完了樂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