珂勒惠支作為20世紀德國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家之一,作品中極具力量的表現手法把人道主義精神和不屈抗爭的強大意志表現得淋漓盡致。
在殘酷的戰爭和動蕩的社會中,為飽受戰爭摧殘、窮困潦倒的社會底層人民發聲。本次展覽呈現出藝術家創作生涯中的那些經典作品,全面回顧珂勒惠支波瀾壯闊的一生。
1931年,珂勒惠支的作品被魯迅引進中國。當時的青年版畫家們以她為榜樣,掀起了一場新興木刻運動,對中國現代版畫的開端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對戰爭與黑暗社會體系的抨擊,和對社會底層生命的珍視都是作品中給出的強有力的信息。
1936年魯迅為珂勒惠支出版的《凱綏·珂勒惠支版畫選集》
構圖飽滿穩定,精準又肆意的技法還融入了雕塑的力量感。展覽作品涵蓋了珂勒惠支的標誌性階段,以精細的銅版畫為主。清晰地描繪出藝術家人生中每個時期的經歷,以及那些璀璨又悲壯的,迸發愛的每一個瞬間。
·部分展品·
凱綏·珂勒惠支《暴動》,銅板蝕刻版畫
29.9 × 31.8cm,1899
珂勒惠支的作品中版畫種類十分豐富,《織工的反抗》是第一套由6幅銅版畫和石版畫組成的組畫。版畫中強烈的黑白對比和豐富的層次內容都是不可替代的有力語言,豐滿的情緒塑造出悲劇的力量。這套組畫取材於1844年西裡西亞紡織工人暴動史實。
凱綏·珂勒惠支《收場》,銅板蝕刻版畫
24.7 x 30.7cm ,1897
凱綏·珂勒惠支《站著給孩子餵飯的母親》,銅板蝕刻版畫
20 × 15.3cm,1928
凱綏·珂勒惠支《自畫像》,蝕刻版畫
10 × 14cm,1912
·立體呈現·
「她的藝術是陰鬱的,雖然都在堅決地動彈,集中於強韌的力量,這藝術是統一而單純的,非常之逼人。」
——德國批評家 阿萬那留斯
-01-
將作品以逐幀動畫的形式呈現
其中陰鬱的情緒
民眾對死亡的恐懼和殘酷的生活
通過一根根動起來的堅韌線條進行情緒宣洩
無聲的悲鳴貫徹在她的作品中
即使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也會為之動容
-02-
全方位的生平梳理和紀錄片
建立出一種「跨時空」的雙向互動
對信息進行了高效的傳遞
-03-
看展+體驗
美術館的WORKSHOP
推出木刻版畫體驗
希望通過交互式的體驗模式
讓觀眾全面了解版畫的創作過程
與藝術家進行跨越時空的對話
「億達時代美術館 版畫工作室」
·凱綏·珂勒惠支·
1867年7月8日凱綏·珂勒惠支(Kthe Kollwitz)原名凱綏·勖密特(Kthe Schmidt),於出於東普魯士的柯尼斯堡(今俄羅斯加裡寧格勒)。
1884年開始在柏林藝術學院學習,後在慕尼黑繼續深造。
1885-1886年師從斯滔發·培倫(Karl Stauffer Bern,1857-1891)。
1890年創作了第一批銅版畫。
1891年與醫生卡爾·珂勒惠支(Karl Kollwitz, 1863-1940)結婚。
1914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她的小兒子彼得被徵入伍後在比利時陣亡,年僅18歲。
1919年師從恩斯特·巴拉赫(Ernst Balah, 1870-1938)開始學習木版畫。
1921年珂勒惠支的長孫出生。他的父母為紀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去世的珂勒惠支的小兒子彼得,為他們的孩子取了同樣的名字。
1933年,希特勒上臺後她被取消了普魯士學院院士的榮譽稱號,並禁止她的作品參加任何展覽。
1942年,珂勒惠支的長孫彼得在東部戰線靠近勒熱夫的地方陣亡。同年,她發表了最後一幅木版畫《不要把收穫的糧食磨成粉》。
1945年4月22日,在戰爭即將結束的前幾天,珂勒惠支在莫裡茨堡去世。9月,她被安葬於柏林。
1979年在中國北京首次舉辦了《珂勒惠支作品展》,展出了她生平裡最重要的作品113件。
·早鳥購票連結·
策展人:白哲 學術主持:孫越|主辦:億達時代美術館|協辦:馬俊版畫收藏工作室、北京奇見展策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敬請期待|2020.12.25
深焦讀者福利
主辦方為我們提供5張免費的入場券,請大家在留言區說說你對珂勒惠支作品的感受,並標註自己是否在北京,我們將選擇點讚數最高,並且在北京的讀者,送出入場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