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心情有點糟。
昨天晚上看《權遊》的最後一集,追了八季的神劇就這麼爛尾了,長嘆一口氣。
早晨去公司的路上看到兩車追尾,司機下車互相破口大罵,引得路人紛紛圍觀,煩躁。
打開朋友圈,看到的也都是有關於貿易戰和宏觀形勢分析的文章,各種評述中透露著一種難以言喻的焦慮。
我們每個人都生存在一個瞬息萬變、錯綜複雜的時代之中。
大國之間的政治博弈、國家內部的政策調控、外部環境的競爭壓力、金融市場的神鬼莫測,都讓我們深感自身的渺小,無法掌握主動權,只能隨著媒體的輿論導向「飄搖」。
在「和平年代」,很多利益方之間都相安無事,大家埋頭各忙各的,沒時間爭吵。
但是一旦起了衝突,之前沒有顯現出來的風險和危機,就慢慢浮上水面。
我一直都覺得,「風險意識」是這個時代特別難得的一種意識。
經濟形勢大好的時候,大部分企業和個人都可以順勢而為,乘風起航,豬也能飛到天上去。
但是真正考驗一家企業長期生存能力的,卻不是能在短期把業務規模擴大多少多少倍,或者能編一個好聽的故事讓投資者來投很多很多錢。
而是能夠在一個順風順水的環境中,仍舊保持著清醒的「風險意識」,為未來隨時可能爆發的危機做好準備。
很明顯,我們絕大多數人,都只是盡情享受了「時代紅利」給我們帶來的喜悅,卻沒有真正地「居安思危」。
所以,我們現在才會感到如此不安。
華為海思在中美貿易戰中的「一夜轉正」,應該是最近幾天為數不多的令人感到還算有些欣慰的新聞了。
很多年前,在一個「雲淡風輕的季節」,華為的管理層意識到一個看上去不太可能發生、但是潛在影響卻非常巨大的風險——中美未來在科技領域的激烈衝突將使華為無法獲得美國的晶片供應。
華為將這個風險定義為一個「極限生存假設」,因為這個風險一旦爆發,將有可能直接威脅到華為未來的生存。
於是,為了應對這個極端情形,華為開始了長達若干年、投入巨大資金和研發力量的「備胎公司打造」。
海思總裁致員工的一封信(節選)
當然,我們在為華為大聲稱讚的同時,其實也無需過分驚訝於「為什麼華為可以洞察先機」。
畢竟華為是一家成熟的大型跨國企業,在公司的日常運營中,一定有一套非常完善的風險管理系統。
這套風險管理系統當中有一項非常重要的內容,那就是指導公司的管理層如何識別那些「可能危乎公司生死存亡」的風險,同時動用各種可能的工具,來將這個風險可能造成的損失降低至公司可以承受的範圍之內。
華為在多年前開始耗費大量資源潛心研發國產晶片,其實就是管理企業風險的一種做法。
而企業風險管理給華為帶來的價值,也在華為海思「備胎轉正」的那一刻得到了極致體現。
華為官網上關於公司風險管理的相關介紹
不過,並不是所有公司都非常重視、願意積極主動去做企業的風險管理。
畢竟風險的發生有一定的不確定性,很多人寧可抱有一點僥倖心理,也不願意去正視自己面對的風險。
同時,管理風險還會消耗公司的成本,限制公司的「激進」發展,甚至有可能讓公司錯失一些機遇,成為一些專注短期利益企業管理者眼中的「枷鎖」。
這其實與很多人不願意花錢買保險、懶得去管理自己的風險是一樣的道理。
但是,從公司長遠發展的角度來看,風險管理就顯得十分必要了。
因為一家公司經營的時間跨度越長,規模越大,遭遇風險的可能性就越高,所面臨的風險點也越多。
想要長久經營一家企業的管理者,肯定不希望自己做企業是在「賭博」。
如果沒做好風險管理,就算是華為這樣的成熟企業,都有可能挺不過貿易戰這場「寒冬」……
那麼,從華為這件事情上面,我們又能學到一些什麼呢?
雖然華為作為一家巨無霸級別的跨國企業,不可避免地要對危乎公司生死存亡的風險進行管理,可是我們自己作為一個小小的個體,難道就不需要對自己家庭和事業的風險進行管理了嗎?
當然需要。
而且我認為,對於個人而言,對家庭和事業的風險管理,甚至更為重要。
畢竟家人才是陪伴我們走過完整一生的人,事業則是我們養活家人的主要依靠。
大多數朋友都希望自己可以安然度過一生,在年輕時上進努力,在中年時積攢財富,在老年時盡享天倫之樂。
不過,這種理想的生活狀態,是建立在我們一生都沒有遭遇「致命危機」的基礎之上。
我曾經很多次地做過自己的「極限生存假設」,有關於如何保障家庭的風險,有關於如何保證自己事業的延續性。
所以我很早之前就給自己買了很高保額的定期壽險,如今寫文章也是小心翼翼,不再那麼「耿直」,儘量避免和某些利益集體起衝突……
有時候,我甚至在想,整個保險中介行業,是不是也要有一些可行的「備胎措施」。
比如說,網際網路對保險銷售的衝擊,在最近這一年已經非常明顯地顯現出來了,百萬醫療幾乎已經全部「淪陷」,小額重疾險其實也已經在「淪陷邊緣」。
退回幾年以前,網際網路保險剛剛興起的時候,很多行業內人士曾信心滿滿地說「網際網路無法幹掉保險中介」,但是到了今年,好像很多保險中介已經在網際網路的衝擊下有些吃不消了。
當保險產品的差異化逐漸消失、成為標準化產品的時候,如果大多數保險中介還是沒有找到自己無法被網際網路和人工智慧替代的優勢,那麼等待著大家的,可能也會是一輪「寒冬」。
當然,除了網際網路的衝擊外,可能影響保險中介生存的風險還有很多,稍微舉幾個例子:
假如中美貿易戰導致中國外匯儲備進一步流出,國家開始對外匯進行更加嚴格的管制,香港有內地背景的保險中介該如何生存?
香港保監局今年下半年將正式接手保險經紀公司的規管,如果非持牌中介無法繼續給經紀公司轉介客戶,監管政策更加嚴格,香港的經紀公司該如何生存?
如果貿易戰長期持續,中國經濟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機,中國人民消費水平降低、投資被套,根本拿不出錢來買保險,全國絕大多數的保險中介人又該如何生存?
很多朋友可能會說:「中國經濟怎麼可能那麼差,沒必要杞人憂天!」
「大灣區正在緊鑼密鼓地規劃,香港保險業怎麼可能進一步收縮?」
我當然也和大家一樣,希望貿易戰的影響越小越好,起碼可以平穩地再多賺幾年錢。
但既然我們是在做風險管理,在制訂「極限生存假設」,我們就不能抱有任何的僥倖心理,每一個決策都要假設「最壞的事情一定會發生」。
這就是華為給我們的「極限生存啟示」。
很多時候,我們所面臨的最大風險,就是樂觀地認為風險永遠都不會到來。
這個世界上絕大多數企業的破產倒閉與家庭的一蹶不振,都是因為在安逸的時光裡沒有為風險的到來做足準備。
華為的未雨綢繆與深謀遠慮,則是用正面例子給我們上的生動一課。
無論如何,在危機還沒發生的時候焦慮,總要好過危機已經到來時候才焦慮。
未雨綢繆,居安思危,已經是我們在危機到來之前能做的最好準備。
想了解更多前沿的保險市場資訊嗎?
歡迎加入我們的星球——
(已有超過1,070人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