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安達,被西方「拋棄」後成就經濟奇蹟

2021-02-19 環球網


由於高層訪問,盧安達這個我們曾經耳熟能詳但又知之甚少的國度,再次躍入聚焦的視野。

說耳熟能詳,是因為上世紀90年代初,刀哥還上小學的時候,新聞聯播裡有一段時間,反覆播送盧安達大屠殺的消息。

說知之甚少,是因為好像除此之外,大多數中國人對盧安達的印象也就沒什麼了。再詳細的如它具體在哪,多大面積,人口多寡,盛產啥好吃的……可能真的十個人有十個人說不出來。

但就是這樣一個小國,也是有自己的故事的。

首先,刀哥想交代一些盧安達的基本信息,一方面是為了大家更深入地了解這個國家,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講後面的故事做鋪墊。

盧安達是位於非洲中東部赤道南側的內陸國家,面積26000多平方公裡,人口1200萬(2016年),由胡圖(85%)、圖西(14%)和特瓦(1%)三個部族組成,是非洲大陸人口密度最大的國家。但盧安達自然資源匱乏,戰略地位不彰顯。

在西方殖民者到來之前,生活在此的胡圖族人和圖西族人本來就有嫌隙,不過尚不尖銳。18世紀中期,盧安達王國開始統治這片土地,圖西族國王徵服了其他民族,後來還制定了反胡圖族的政策。

1884年,德國對東非實行殖民統治,盧安達從此進入殖民時代。之後,盧安達又在一戰期間成為比利時殖民地。這兩個歐洲國家都是通過盧安達國王來統治該國,並延續其親圖西族政策,使得圖西族佔據統治地位,擁有絕大部分土地。

1933年,比利時殖民當局在盧進行了一次人口普查,在每一個人的身份證上註明胡圖族、圖西族或特瓦族。統治者除了用尺量盧安達人鼻翼的寬、長度來確定身份以外,還以擁有牛群的數量為標準,佔有十頭牛的人被劃為圖西人。

當時,圖西人主要從事畜牧業,本來就比從事農耕的胡圖族人富裕一些。結果,在比利時人的扶持下,圖西人與胡圖人在經濟、文化和社會地位等方面的距離越拉越大。這種差距對部族界定和矛盾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為日後的大屠殺埋下了禍根。

胡圖人漸漸淪為社會底層,從中產生了一批極端分子,並於1959年發動叛亂。或許是迫於胡圖族武裝反抗的壓力,比利時後來在盧安達獨立過程中,改站胡圖族一邊。結果就是,盧安達獨立,胡圖族激進分子開始屠殺圖西族,而大量圖西族逃往鄰國,然後反攻國內。

1990年10月,僑居烏幹達的圖西族難民組織「盧安達愛國陣線」與胡圖族政府軍又爆發長達3年的內戰,雙方雖於1993年8月籤署了和平協定,終因積怨太甚而未能得到正實施。而1994年4月6日,盧安達總統哈比亞利馬納和蒲隆地總統乘坐的飛機被擊落,成為盧安達大屠殺的直接導火索。

事件剛一發生,胡圖族高層立即歸咎於圖西人,於7日殺死了圖西族女總理,並通過廣播等手段煽動暴力:「我們偉大的總統,被圖西族蟑螂謀殺了!算帳的時候到了,優秀的盧安達胡圖族人,我們必須砍倒高樹!現在就砍倒高樹!」高樹就是暗指身材較高的圖西人。

其實,胡圖族和圖西族之間的區別非常模糊,甚至連他們自己都未必分的出來。在電影《盧安達飯店》中就有這樣的情節:初來乍到的西方記者分不清胡圖族和圖西族,而胡圖族士兵也要通過身份證才能確認被調查者屬於哪一部族。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胡圖族極端分子大肆殘殺圖西族和胡圖族溫和派,路邊溝旁屍橫遍野,慘不忍睹。短短百日之內,近百萬無辜者被殘酷殺害,200多萬難民逃亡國外,另有200多萬人流離失所,直到「盧安達愛國陣線」奪取全國政權。

然而,在這場持續100天的屠殺中,國際社會與媒體竟然處在完全失語的狀態中。據BBC當年派駐非洲的記者凱恩回憶稱,當時,全世界的新聞媒體都集中在波赫、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等地區的種族清洗上,發生在非洲的這場悲劇根本不是記者捕捉的重頭戲。

屠殺開始時,他並沒有在盧安達,等他找尋一切辦法抵達盧安達時,被眼前瘋狂的屠殺所震懾。於是他立即向BBC總部強調這場事件的嚴重性,但負責人卻猶豫了:BBC一貫堅持平衡報導,所以這有可能是一場政治鬥爭。

西方自由民主世界的新聞人,不相信在文明發展的今天,還會發生一場平民對平民單方面的屠殺。於是要求凱恩繼續調查,務必找出這場鬥爭背後圖西族政客的身影。因此耽誤了關於這場悲劇的報導。

國際社會沒能出手制止這場悲劇,背後的政治博弈發人深思。時任聯合國駐盧安達維和部隊司令達萊爾說,當時只需四五千名有戰鬥力的士兵,就能控制住大屠殺。但國際社會卻沒有採取有效行動制止。

其實,大屠殺在發生前已顯露跡象。1994年1月11日,達萊爾對可能發生的人間慘劇有了預感,曾向聯合國維和行動部發出電報,報告盧安達胡圖族武裝正在囤積武器,準備對圖西族大開殺戒。然而,聯合國維和行動部以「超越權限」為由,拒絕了達萊爾的請求。

聯合國沒能發揮應有之作用,其實跟自身局限性有關。比如《聯合國憲章》規定,不得幹涉在本質上屬於任何國家國內管轄之事項。這使得聯合國在其成員國發生民族衝突時實施幹預行動受到嚴格限制。

而且聯合國維和部隊不能首先開槍,只能自衛。因為他們面對的很多是手持兇器的平民,若要阻止暴行就會造成「平民」傷亡,這樣的傷亡將遭到世界輿論的譴責。

大屠殺發生時,比利時本來是駐盧維和部隊中裝備最好的,但因為10名本國維和軍人被打死,於是撤走了所有維和部隊。美國則因為前一年軍事幹預索馬利亞行動失敗,導致介入非洲事務的雄心隨「黑鷹」一起墜落。它不但關閉了在盧安達首都基加利的領事館,並且拒絕了聯合國增派維和部隊的請求。

達萊爾將軍認為,在局勢迅速惡化的情況下,許多圖西族人沒有選擇逃離而留了下來,正是出於他們對維和部隊和大國的信任,但沒想到慘遭背棄。

電影《盧安達飯店》有一幕場景:西方組織力量將困在飯店內的本國公民接走,而留下了盧安達人。西方記者出於內心愧疚,不忍讓酒店的工作人員幫他們打傘。或許正是這種愧疚感,成了幾年後西方在前南斯拉夫甩開聯合國行動的心理根源,也讓「人權大於主權」的理念開始大行其道。

說到底,盧安達發生慘劇時西方坐視不管,與西方的價值觀和利益觀密切相關。美國政府高官曾表示:「我們並不在乎盧安達或蒲隆地發生了什麼,美國的利益不在那裡,不能把這些無聊的人道主義問題和諸如中東、北朝鮮等重要問題混為一談。」

達萊爾將軍強調,西方國家對大屠殺負有責任,他批評美國等西方國家「只關心對自己有價值的國家」。但小國盧安達無論是在資源上,還是在戰略地位上,都不足以令西方國家耗費人力物力去搭救。

彼時之中國,在阻止盧安達大屠殺事件上,並沒能起到太大的作用。畢竟,那是在1994年,雖然貴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但中國1990年才開始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1992年才派出建制部隊。所以,當時基本是以投票表達自己的態度。

不過,雖然「武」的不行,但我們可以來「文」的。經濟繁榮、人民安居、社會祥和,這些都可以成為支撐一個國家走出傷痛、邁步前行的基石。這也是我國自建國以來總結的多條發展經驗之一。

好消息是,盧安達政府也是這麼想的。大屠殺之後,盧安達修改憲法,反對部族主義、分裂主義,身份證登記中取消「部族」一項,從此身份認同不再有「胡圖」「圖西」之分,只有「盧安達人」。

此外,盧安達政府把促進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列為核心工作,制定了2020年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的「2020願景」發展規劃,實現經濟較快增長。2002-2012年,盧安達經濟年均增長超過8%。2018年一季度盧安達GDP達86億美元,增長5.1%。

根據有關機構排名,盧安達營商環境在非洲排名第二,治安環境全非第一,首都基加利被認為是非洲最安全的首都之一,並在2008年成為非洲首個獲得「聯合國人居獎」的城市。國際輿論把盧安達發展成就譽為非洲「經濟奇蹟」。

關於中國在這一「奇蹟」進程中所發揮的作用,從盧安達的城市發展可見一斑:1971年建交以來,中國在盧安達援建了國家和平體育場、外交部辦公樓、醫院、稻米加工廠、農業技術示範中心、水泥廠、公路和小學等……

據統計,僅中國路橋在過去40年間就承建了26個項目,累計修建公路1200多公裡,佔盧安達現有公路近70%。進入盧安達修建的第一條道路全長160公裡,至今路況良好,保持著「非洲樣板路」的美名。

「這是一段與殖民歷史無關的敘事,中國在非洲的行動不斷強調著這一點。」中國問題專家、巴黎社會科學高等學院分析師蒂埃裡·佩羅說。

此外,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影響力擴大,需要承擔的國際安全責任相應提高,我們扮「武生」也越來越不含糊了。

截至2017年,中國已累計派出維和軍事人員3.5萬餘人次,其中女性維和人員近千人次,先後參加了24項聯合國維和行動,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派遣維和人員最多的國家。國際社會讚譽中國為「聯合國維和行動的重要貢獻者」。

相比之下,一些西方國家卻在退步,他們不僅撤出了盧安達,甚至連維和部隊都退出了。

來源:補壹刀

我方公布新舉措,美國你準備好了嗎?

受災慘重的日本人氣得要罵人:這玩意兒別寄了!

川普冒美國之大不韙敬重普京,給了中國一個深刻啟示!

法國是冠軍,克羅埃西亞是英雄,但感動更因為這張圖!

長按關注,您就是環環的衣食父母

覺得不錯,請點讚↓↓↓

相關焦點

  • 震驚世界的盧安達黑人大屠殺到底有多慘烈?
    數小時後,以胡圖族為主的總統衛隊和以圖西族為主的盧安達愛國陣線在基加利市區爆發激烈衝突,衝突迅速蔓延至全國,演變成一場胡圖族極端分子對圖西族人的瘋狂殺戮。盧安達大屠殺是人類的悲劇,但更令人心痛的是這場悲劇本來可以避免。
  • 盧安達真相:大屠殺的白人見證者
    要真是這樣的話,那這可是我們來這裡後的第一次啊!」這是司令官在盧安達最開心的一段記憶。即便那時,司令官和他的維和戰士已經被聯合國、乃至全世界拋棄。同樣被世界遺棄的,還有盧安達。常有人說,一名記者就相當於一支步兵營。大屠殺爆發後,達萊爾不遺餘力地用媒體向外界傳遞盧安達的消息。
  • 盧安達:大屠殺陰影之後,如何強勢崛起?
    >年間,盧安達已經成為非洲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會後,盧安達不幸被劃為德國的勢力範圍。1890年,在德國人先進槍炮的威脅下,盧安達成為「德屬東非」的一部分,正式淪為德國的殖民地。實際上,早在1959年,盧安達國內的胡圖族就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反抗運動。但這場反抗運動並不單純,隨著比利時對非洲殖民地的控制能力減弱,盧安達西部的法屬殖民地開始覬覦盧安達的咖啡生產生意。盧安達國內多山及土壤肥沃的優點,極為適合種植優質咖啡豆,而其主要需求者,便是法國人。但在盧安達獨立以前,國家經濟的命脈是畜牧業,大量的牲畜養殖佔用了盧安達主要經濟資源。
  • 盧安達大屠殺
    為了獲得和英法等大國同等的殖民利益,1884年,德國首相俾斯麥打出商業殖民的口號,在柏林召開了西非會議,旨在確定西方各國在非洲的勢力範圍。1962年,盧安達—烏隆迪(烏隆迪在獨立時改名為蒲隆地)分離,兩國獲得獨立。分而治之是西方國家為了維護在舊殖民地的影響力而慣用的手段。比利時交還政權時,讓盧安達與蒲隆地人民主公投選舉總統,人口佔多數的胡圖族具有明顯優勢,盧安達和蒲隆地都有了第一任胡圖族總統,政權隨之移交給了胡圖族。
  • 《盧安達飯店》:二戰後最恐怖的種族滅絕,一個月死亡100萬人!
    《盧安達飯店》,這是一部比較沉重的電影,我相信很多人都看過,它主要講述了非洲小國盧安達爆發了叛亂,胡圖族和圖西族的兩大首領因為共同乘坐一架飛機,飛機卻發生了事故,從此開始,兩大族群就開始了相互猜忌,直至最後發生了失控的暴亂,100多萬的圖西族人口被殺,釀成了人類歷史上最慘痛的一次大屠殺
  • 盧安達大屠殺:積怨
    但與以上兩大屠殺所不同的是,盧安達大屠殺雖然表面上看也源於種族矛盾,也就是胡圖族與圖西族的矛盾,但事實上在盧安達,並不存在所謂的胡圖族與圖西族,這一切的發生可謂荒謬至極,今天我們就通過盧安達大屠殺,來大致了解一下盧安達這個神秘的非洲國度。
  • 盧安達國家概況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由比利時委任統治。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改由比利時「託管」。1962年7月1日宣告獨立,成立共和國。1973年7月5日,成立第二共和國。1990年10月,僑居烏幹達的圖西族難民組成盧安達愛國陣線(簡稱「愛陣」)與胡圖族政府軍爆發內戰。1991年6月實行多黨制。1993年8月4日,盧政府和愛陣在坦尚尼亞阿魯沙籤署和平協定,決定結束內戰。
  • 吳昕悅|盧安達大屠殺:一場事先張揚的浩大兇殺
    當慘絕人寰的盧安達大屠殺終於出現在西方國家的新聞裡時,關於這個遠在天邊的非洲國家,大部分國際觀眾的第一反應仍然是——告訴我們,這裡誰是壞人?誰是好人?我們應該幫誰打誰呢? 真實的歷史和政治不能夠用黑白雙色來區分,盧安達大屠殺也不能夠被簡化為正義和邪惡的較量,現實是複雜和流動的,並不會因為主觀臆斷而變得簡單和靜止。
  • 從人間地獄到非洲天堂,盧安達是如何在中國援助下一路開掛的
    1994年這個國家發生了種族主義內亂,佔全國85%的胡圖族和圖西族發生了種族戰爭,在這100天的戰爭中,最後結果是造成盧安達國內死亡了100萬人左右,大部分是圖西族人,50多萬圖西族婦女遭受凌辱,導致直接後果就是盧安達全國減少了1/8的人口,國內經濟遭受重創,對本就落後的盧安達經濟雪上加霜,成為全球最不發達的地區。
  • 這個發生在盧安達的事件 比恐怖片還恐怖
    22年前,中非國家盧安達上百萬人慘遭屠殺,全世界目睹著這局慘劇的發生,卻沒有任何國家出面制止。事情是這樣的,盧安達國內有兩個民族,胡圖族和圖西族。在1962年盧安達獨立以前,那裡是比利時的殖民地,比利時人以圖西族五官更接近西方人為由,讓只佔總人口15%的圖西族人管理佔總人口85%的胡圖族人。然而盧安達獨立之時,比利時人又讓胡圖族人接管了權力。
  • 盧安達:百萬人在短短百天被屠殺,慘劇怎還會發生在1994年?
    在19世紀末期的歐洲,普魯士在經過改革後勢力迅速增強並統一了德意志諸地,帶領著德國逐步走上帝國主義的道路,積極爭取早已被瓜分殆盡的殖民地。為了獲得和英法等大國同等的殖民利益,1884年,德國首相俾斯麥打出商業殖民的口號,在柏林召開了西非會議,旨在確定西方各國在非洲的勢力範圍。
  • 盧安達:非洲的桃花源
    非洲,有一種神秘的吸引力,儘管,我對它知之甚少。  不過作為遊客,很多時候我還是會覺得不方便,因為不止一次看到,當地人買了大塊生肉,用紙袋包著,倘若沒法很快回家,血水會從紙袋滲透出來。  我也頭一回,用紙袋端著4公斤的牛奶走出超市。  B  在盧安達,我們住在首都基加利的居民別墅裡。
  • 盧安達大屠殺25年後,已成為「野獸們」的天堂!
    Ben Curtis 盧安達國內的情況更為糟糕,大屠殺導致圖西族人口銳減70%,許多家庭被滅門,大量失去雙親的孤兒無人照看; 強姦導致了愛滋病毒的大爆發,還有許多嬰兒通過母嬰傳播成為病毒攜帶者; 再加上基礎設施的毀壞、經濟崩潰、傳染病等等,這一切都使得盧安達的戰後恢復重建困難重重。
  • 盧安達種族大屠殺,100萬人遇害,究竟有什麼深仇大恨?
    然而這種矛盾如果一旦被外來入侵者別有用心地利用,毫無疑問盧安達將變成一個民族分裂的國家。十五世紀,盧安達才開始形成部落制國家。十六世紀時建立起統一的封建制王朝。一八八四年柏林西非會議結束後,盧安達開始遭到德國的殖民侵略,並在一八九零年淪為「德屬東非保護地」。一戰結束後,德國在海外的殖民地被列強瓜分,盧安達由此轉變為比利時的殖民地。
  • 阿里巴巴敲鑼人:90後盧安達女孩在非洲用輪胎做潮鞋
    在十位敲鑼代表中,來自盧安達的90後女孩Kevine備受關注。Kevine為什麼能夠成為阿里巴巴香港上市的敲鑼代表?一切還要從她創業的故事講起。提起Kevine的家鄉盧安達,人們可能首先想到25年前那場慘絕人寰的種族屠殺。
  • 我的影評作業 | 《盧安達飯店》
    《盧安達飯店》取材於發生在1994年的盧安達大屠殺,以此為背景由真人真事所改編,講述了一位盧安達胡圖族飯店經理保羅·路斯沙巴吉那在種族仇殺中設法挽救1268位圖西族及胡圖族難民的故事。"我很高興你能拍到這些,整個世界都會看到的,這是我們獲得國際幹預的唯一辦法。」「是的……如果沒人幹預,也值得播報嗎?」「看到這樣的暴行,怎麼會沒人出面幹預呢?」
  • 電影丨《盧安達飯店》
    《盧安達飯店》講述的是飯店的經理為了拯救在國家內戰時期的種族大屠殺中逃到飯店躲避的1268名的難民。這場屠殺使得盧安達的人口消失了1/10,佔世界總人口的1/5000以上。電影由英國、南非、加拿大、義大利於2004年共同拍攝後這寫實的人性的泯滅與殘忍的手段引起全世界震驚。盧安達遭到這個巨大災難後,國家經濟處於崩潰的邊緣。直至2011年經濟才逐漸平穩,並被評為最具旅遊潛力的國家之一。
  • 盧安達中央銀行總裁日記(序和目錄)
    所以如果說,這本書裡要論英雄的話,第一是盧安達的農民(包括卡伊班達總統)和盧安達的商人們。回國後我出席國際貨幣問題的國際會議,到去年底的華盛頓會議為止告一段落。五月底辭別日本銀行,到國際復興開發銀行(世界銀行)從事非洲相關工作。我衷心期待,那些年在盧安達工作所得到的經驗,包含著對於非洲人優點的些許理解,能夠幫助我再建新功。
  • 1994年發生在盧安達的真實故事,100天屠殺100萬人卻拍出了一部大片​!
    盧安達的人口主要由3個民族構成:胡圖族約佔全國總人口85%,圖西族約佔14%,特瓦族的人口佔比只有1%。1916年,盧安達被比利時佔領,淪為比利時的殖民地。二戰後,盧安達成為聯合國的託管地,但仍由比利時統治,直到1962年7月1日,盧安達宣布獨立。比利時政府當政期間,扶植人口佔比少的圖西族統治國家,而在盧安達獨立時,比利時人又將政權交還給人口佔比最多的胡圖族。
  • 《盧安達飯店》:1=1268,這就是愛、悲憫、智慧和勇氣的力量
    《盧安達飯店》拍攝於2004年,是一部反映1994年盧安達大屠殺的電影。在豆瓣,這部電影的評分高達8.9,可見觀眾對它的認可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