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些奇怪的事情一直存在,你以為是巧合,或編個理由讓它合理,其實,是因為你們不想承認……
季末(春夏飾)從小就因為能看見「怪物」而被視作異類,直到有一天她在工作的超市再次看到「 怪物」 並神奇的邂逅了「怪物獵人」——猛哥(餘文樂飾),她才發現原來世界上真的有「怪物」存在,兩個年輕人由此捲入了一場新的風波。
在電影、小說中看到「奇幻都市」的世界觀,一直算是我的一個興奮點。無論是小時看的顏歌的小說《異獸志》,還是今年的新番《異獸魔都》,裡面的腦洞想像、類型混搭都與都市人群的情感相融於一體。都市生活與奇幻元素的融合,在保證類型本身高度的可看性之餘,也讓人能找到現實情境的投射與代入口,獲得情感上的打動。
最近上線的都市奇幻電影《怪物先生》,同樣創造了這麼一個怪物與人類共存的世界觀。在這裡,現代都市中生活著一群怪物。「不知為什麼,突然發現手上出現了一道血印。像是被貓撓了,又像被利器所傷,是什麼時候弄的呢?」故事就從這麼一個細小的傷痕開始講起,延展進我們日常裡隱匿的角落——許多離奇的小事,常人即使覺得詭異,也不過認為是偶然的巧合,或編個理由讓它合理。但其實,這是因為人們不想輕易承認:原來奇幻也可以發生在都市日常的生活環境中。
-----------來自另一個世界的怪物,他們本不應當出現在人類世界,卻陰差陽錯地來到此處,造成各類離奇事件不斷地發生。春夏飾演的女生季末,從小就因為能看見怪物而被視作異類,直到有一天她在工作的超市看到巨型雪怪,並邂逅了「怪物獵人」阿猛,她才發現這個世界的確就是自己眼中的模樣,並非妄想。而她特殊的身份,也導致二人由此捲入一場新的風波。
電影首先建立在一個有趣的文本基礎上,改編算是一個亮點。它來自於美國奇想式作家A·李·馬丁尼茲的同名小說,講的就是一位專門對付怪物的「怪物先生」和一位能夠吸引怪物的女生在現代都市奇妙冒險的故事。馬丁尼茲的小說總是在塑造新奇的世界觀,同時又能與當今的現實世界找到聯繫與平衡點,從而擁有新潮的類型設計,非常擅長給予以往類型模式以全新的風貌。女性類型作家莎蓮·哈裡斯曾如此評價馬丁尼茲:「在他的作品中,任何古怪的事情都可以天馬行空地發生。」
從西方奇幻轉向發生在香港的《怪物先生》,影片倒也並沒有丟掉原著的想像力。開頭沒什麼廢話就直接開打的「超市對決」、眾多小怪物被季末吸引讓她展開「生死逃亡」以及空間幻術所營造出的循環空間,這三場戲都發揮出了導演黃智亨的一貫水準。作為「香港最好的視效師之一」,他手下的作品不少都能在頒獎季時提名最佳視覺效果。
----------如果你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你會怎麼辦?」
我們故事的主角——季末,從小就有這樣的煩惱,而年紀小的她選擇看到什麼就說什麼。她看到的是怪物,所以她也被當成了怪物,送進了醫院。
後來在醫院裡,她長大了。大概長大和沒長大的區別之一就是學會說謊,她學會了說謊,學會了說世界上沒有怪物,所以她成功的從醫院裡出來了。她開始努力做一個正常人,找了一份平常的工作,絕口不提她生活中依舊出現的怪物。
人很奇怪的是我們都很清楚的知道我們和其他人都不同,我們有不同的身體,不同的精神,還有不同的道路。可是我們卻又如此的恐懼和別人不同,同時也很恐懼那些和我們不同的人。我們當然不會像故事的主角一樣,可以看到怪物,但是也可能會有一些和常人不同的部分。
當和外界格格不入,別人都覺得你有問題,不正常,這個時候你會怎麼辦呢?是開始把這種有問題,或者不正常的標籤從外表內化到自身的自我認同上,還是有更好的辦法呢?
其實最快速的找到自我認同的辦法就是找到同類,很快你會覺得自己沒那麼怪了。
我之前有暴飲暴食的困擾,就是短時間內會攝入很多很多的食物。我知道自己有問題,暴食感覺不太正常,可是又控制不住自己。白天還能控制的很好,可是一到晚上七八點,你就能在南食堂的二樓看到一個桌子上堆滿食物,機械咀嚼,眼神空洞的胖子,那就是暴食的我。
--------後來我就知道了豆瓣,加入了暴食小組。真的,找到同類的感覺特別的好,感覺自己只是普通暴食者中的一枚,一點問題沒有。而且在「暴過最多的一次,你吃了多少食物」類似這種帖子裡,我會非常的沒有存在感。我該死的勝負欲就會出來,我怎麼連暴食都沒有別人吃的多呢?還有「我今天又沒控制住,又暴了」類似這種帖子,也會讓我感嘆,好像暴食也沒什麼了不得嘛,再暴一頓也沒事的。
然後我就覺得不對勁了,因為我發現我進組,看多了組裡的帖子之後,我暴食的頻率反而增加了。有的時候明明可以控制住的,可是想到組裡還有那麼些陪伴我的人,我就暴了,然後我就退組了。找到同類,會讓你的感覺變好,卻也有可能讓你深陷泥沼。
說完了我的經歷,我們再來說一說故事裡季末的境遇。她也遇到了一個同類,一個打怪物的獵人。幾經周轉之後,在季末媽媽的病房裡,故事中的大boss——惠英紅也出現了。大boss和季末的這段對話,我覺得很有意思。
片子主打怪物特效和腦洞場景,但我卻喜歡這層包裝以外的脈脈溫情。它可以是一部打怪升級冒險片,也可以是一部演繹孤獨的心靈如何相互治癒的文藝片。
起初是季末單方面需要阿猛的救助,後來阿猛也在救助中嘗到了被人信任的滋味,這是他生命中缺失的部分。
總感覺春夏本身帶有一種柔弱的喪氣,而眉形又透出一股堅毅,和季末的氣質很是相像。而餘文樂硬朗不羈的形象也完全是一個立體的阿猛。
一個是游離在正常世界之外的怪物少女,一個是不被業內看好的落魄獵人,他們相遇了,他們和彼此分享過往,交換遺憾,互相開導,互相勸慰,並肩作戰,攜手同進。是愛情還是友情,已經不重要了。
-----------近年來香港電影的聲勢越來越微弱,產出作品的質量下滑嚴重,不免讓人感嘆港片只剩回憶。不過《怪物先生》倒是給了我一些驚喜,既有著港片中常見的快節奏和小脫線,又同時具備了記憶中的趣味性和想像力。特別對於看過原著小說的觀眾,這部作品的改編令人非常滿足。
故事和情感需要你們看片的時候慢慢體會,我主要想把自己看到的、一些影片中的小趣味和小亮點分享出來。
先說陣容,本片從卡司來看倒是港片難得的大手筆:餘文樂、春夏、惠英紅、塗們,這樣的選角既滿足了娛樂性又能保持高水準的發揮,年齡層也全面覆蓋。
每一位演員都很有特色,代表作品賦予觀眾聯想,對於影迷來說,觀影時確實很有趣味。
餘文樂盡顯「頹廢也是另一種美」,春夏靈氣逼人,塗們展現老獸絕活,惠英紅又過火癲狂了一回。
除了表演班底雄厚,電影在製作上相較最近的港片也頗為走心。
電影的故事是個亮點,這部純正港味的電影竟然改編自美國作家A·李·馬丁尼茲的同名奇幻小說。這點也成就了影片最大特色——想像力。
這本小說的特色就是有趣,它講述了一位專門對付怪物的「怪物先生」和一位能夠吸引怪獸的「怪咖妹」在現代都市的奇妙冒險。到了電影版,導演兼編劇的黃智亨將這個天馬行空的故事賦予了港片獨有的特色。
其中最鮮明的一點就是將怪物帶入到香港電影的招牌角色——殭屍身上。如此看來,《怪物先生》這個名字又有了《殭屍先生》的韻味。雖然道袍變成了現代風衣,先生變型男,但那套東方氣息濃厚的招牌動作沒有改變。
一樣的畫符布陣,一樣的降妖除魔。借用怪物的概念,《怪物先生》提供給港片愛好者諸多美好的聯想。除了與林正英的殭屍片產生聯繫外,影像風格上就是最接近92年那部《妖獸都市》。
同樣多的香港夜景和怪力亂神,可能二者最大的區別就是《怪物先生》的喜劇元素更多。
-----喜劇效果電影參考到了演員自身的形象,從情懷方面加了不少分。比如餘文樂在片中的頹廢造型雖與《志明與春嬌》大相逕庭,但酷帥的他依然走到哪裡到要開著越野車。
「張志明」甚至連打怪都要再次帥過黃曉明。老獸塗們化身獅身人面,不僅cult還有種反差萌。演員帶來的體驗是一方面,更多感受則是源自影片本身在美術、攝影和特效方面的用心。
《怪物先生》的幕後陣容也堪稱一流。攝影、造型、美術、音樂效果出自金像獎最佳攝影林志堅,金馬獎藝術指導提名黃美清,金馬獎最佳服裝設計提名許力文以及由《七月與安生》勇奪金像獎最佳配樂的音樂人波多野裕介,業界知名專家聯袂呈現,效果自然不俗。
導演黃智亨、監製郭子健聯手打造的《悟空傳》證明港片在特效方面的水準。這次的後期製作方面更是足足經歷了9個月的反覆打磨,才有了如此炫酷宏大的特效場景。
為此影片在怪物特效的製作上可是耗費了巨資,邀請來了號稱「亞洲第一視效公司」之稱的 Dexter Digital主力負責怪物的研發和製作,而這家公司也正是包括《與神同行》、《狄仁傑之神都龍王》等視覺大片的幕後主力。
演員負責先生,幕後團隊負責怪物。影片在怪物的塑造上使用了大量的特效鏡頭。
---怪物們的細節生動,雪怪毛茸茸,大眼怪滑溜溜。這些怪物擁有的能力和個性也十分鮮明,人設方面沒有一味展現兇猛,而是選擇了比較萌的造型。
前面看到破壞力驚人的雪怪,到了後面你甚至想養一隻。
特效不僅要震撼,好的特效還要與電影風格合二為一。片中「猛哥」餘文樂帶著春夏逃跑一段的「鬼打牆」正詮釋了這點。
這場戲要依靠特效將故事的發生地從平面變成球面,另外片中還融入了非常港式的飛車戲碼。雲霧繚繞的迷幻氛圍,很難不叫人聯想到大名鼎鼎的《兇榜》中那場迷失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