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主題是永恆的,它伴隨著一代代人、一個個個體在某一階段或者每個人的一生中,比如愛情、比如青春,比如奮鬥、再比如孤獨。這都是我們如影隨形的東西,適合慢慢品味。
01狂歡是一群人的孤獨
朋友阿敏有一段時間幾乎天天約一幫朋友去K歌、聚會、開party,用她的話來說就是:「朋友就是要經常聚聚,見見面,唱唱歌然後吃吃喝喝溝通溝通感情,最好不過了」,其實我知道她只是害怕獨處,她說「我自己一個人的時候,會感到無盡的孤獨,我很害怕,所以我必須讓自己熱鬧起來,孤獨才不會找我」,這是她剛失戀不久的狀態,她害怕自己獨處的時候會忍不住找他,所以把自己的大段空閒時間都拿來聚會了。可是慢慢的她發現自己好像不喜歡那種喧鬧的環境了,也能在安靜的環境下呆住了。
柴靜說:「痛苦的時候,去看西北的天空,去看明亮的樹林,那是永恆的安慰」。看看祖國的萬水千山會感覺自己渺小,會放空心靈,得到救贖。
02與孤獨共存
某音上有段時間有句話特別火「我做好了孤獨終老的準備,也做好了哪天突然閃婚的準備,我永遠期待愛會降臨,也做好了愛不會來的準備」,守著心中的一點執念生活是幸福又困難的,輕輕29周歲被爸媽天天念叨,逼著她讓她去相親,她也去了,大多數時候是不主動,不熱情,一副無所謂的樣子趕跑了不少對她有意思的男生,因為她始終覺得如果不嫁給愛情那麼她就是對自己不負責,也是對別人的不負責,所以一直在逃避、一直在死扛。以至於她都做好了孤獨終老的準備,我們都希望被好生收藏,都想有人與你立黃昏,有人問你粥可溫?而不是一份平平淡淡的摻著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婚姻。
巴金曾說:「我寧願個人孤獨地去經歷人世的風波,去嘗切生活的苦味,我不要安慰和同情,我卻想把安慰和同情給別的人。我已經這樣地過了幾年,這種生活不定是愉快的,但我過得還好。」
03有能力獨處
霍德華·法斯特(美國)曾經說過說:「假如你在世界上是孤獨的,完全孤獨的,你就把這種孤獨用作你的安慰和你的力量。」
我們都知道偉大的創作都是獨處的時候完成的。隨著年齡漸長我們能感受得到不管我們願意不願意歲月都會悄悄偷走你原來最看重的東西,兒時的玩伴、無數個生命中出現的那些重要的人,到最後都慢慢的離你遠去了,歲月讓彼此漸行漸遠,最後只剩自己一個人在獨屬於自己的軌道上踽踽前行,曾聽有人問你能想像的世上最極致的孤獨是什麼,最扎心的回答是他看到所有人都在說,卻沒有一個人在傾聽,那一瞬間是最孤獨的,我們終究要適應無人與你分享你的高光時刻、也無人在低谷時拉你一把,我們需要有足夠強大的內心支撐自己。
04
黃小琥在歌裡唱到:「一杯紅酒配電影,在周末晚上,關上了手機舒服窩在沙發裡」,我想這應該是很多人的現狀吧,安安靜靜的和自己相處,復盤一下心中的遠慮近憂,能忘的就忘掉,學會正確認識自己,就像三毛說的那樣「我們不肯探索自己本身的價值,我們過分看重他人在自己生命裡的參與。於是,孤獨不再美好,失去了他人,我們惶惑不安」,我們清楚地認識到一直陪著我們的只有那個了不起的自己,獨處可以看清自己、可以審視對錯,可以讓我們更好地認識自己,我們要學會享受孤獨而不是害怕孤獨,也不是排斥孤獨。
從我們喜歡熱鬧到慢慢喜歡安靜,喜歡獨處、喜歡品味生命裡一些細小的變化,都是成長給我們帶來的改變。因為真正的遠方往往都是一個人走出來的,沒有人可以一直山一程水一程地陪著你,只有你自己孑然一身,只有一個人熬過所有的孤獨才能和想要的美好撞個滿懷,只有一個人熬過孤獨的黑夜,才能迎來那一刻朝陽乍現,願你在未來的每一個日子裡單槍匹馬一往無前。成長教會我們的大概就是接受了自己,與自己達成了和解,不再惶恐心中的負面情緒,也學會了在孤獨中汲取力量,為成為更好、更優秀的自己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