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愈來愈孤獨的社會
我的成長,經歷了社會幾個不同的發展階段。小時候家教嚴格,不太有機會發言,父母總覺得小孩子一開口就會講錯話。
記得過年時,家裡有許多禁忌,許多字眼不能講,例如「死」或是死的同音字。每到臘月,母親就會對我耳提面命。奇怪的是,平常也不太說這些字的,可是一到這個時節就會脫口而出,受到處罰。
後來,母親也沒辦法,只好拿張紅紙條貼在牆上,上面寫著「童言無忌」 ,不管說什麼都沒有關係了。
那個時候,要說出心事或表達出某些語言,會受到很多約束。
於是我與文學結了很深的緣。
有時候會去讀一本文學作品,與作品中的角色對話或者獨白,那種感覺是孤獨的,但那種孤獨感,深為此刻的我所懷念,原因是,在孤獨中有一種很飽滿的東西存在。
現在信息愈來愈發達了,而且流通得非常快。除了電話以外,還有答錄機、簡訊、傳真機、E-mail 等聯絡方式——每次旅行回來打開電子信箱,往往得先殺掉大多數的垃圾信件後,才能開始「讀信」。
然而,整個社會卻愈來愈孤獨了。
感覺到社會的孤獨感約莫是在這幾年。
不論是打開電視或收聽廣播,到處都是call in節目。那個沉默的年代已不存在,每個人都在表達意見,但在一片call in聲中,我卻感覺到現代人加倍的孤獨感。
尤其在call in的過程中,因為時間限制,往往只有幾十秒鐘,話沒說完就被打斷了。
每個人都急著講話,每個人都沒把話講完。
快速而進步的通訊科技,仍然無法照顧到我們內心裡那個巨大而荒涼的孤獨感。
我忽然很想問問那個被打斷的聽眾的電話,我想打給他,聽他把話說完。其實,在那樣的情況下,主持人也會很慌。於是到最後,連calll in說話的機會都沒有了,直接以選擇的方式:贊成或不贊成,然後在屏幕上,看到兩邊的數字一直跳動,一直跳動……
我想談的就是這樣子的孤獨感。因為人們已經沒有機會面對自己,只是一再地被刺激,要把心裡的話丟出去,卻無法和自己對談。
02
你害怕孤獨嗎
我要說的是,孤獨沒有什麼不好。使孤獨變得不好,是因為你害怕孤獨。當你被孤獨感驅使著去尋找遠離孤獨的方法時,會處於一種非常可怕的狀態:因為無法和自己相處的人,也很難和別人相處,無法和別人相處會讓你感覺到巨大的虛無感,會讓你告訴自己:「我是孤獨的,我是孤獨的,我必須去打破這種孤獨。」你忘記了,想要快速打破孤獨的動作,正是造成巨大孤獨感的原因。不同年齡層所面對的孤獨也不一樣。我這個年紀的朋友,都有在中學時代,暗戀一個人好多好多年,對方完全不知情的經驗,只是用寫詩、寫日記表達心情,難以想像那時日記裡的文字會纖細到那麼美麗,因為時間很長,我們可以一筆一筆地刻畫暗戀的心事。這是一個不快樂、不能被滿足的情慾嗎?我現在回想起來,恐怕不一定是,事實上,我們在學習著跟自己戀愛。對許多人而言,第一個戀愛的對象就是自己。在暗戀的過程,開始把自己美好的一面發展出來了。有時候會無緣無故地站在綠蔭繁花下,呆呆地看著,開始想要知道生命是什麼,開始會把衣服穿得更講究一點,走過暗戀的人面前,希望被注意到。當你在暗戀一個人時,你的生命正在轉換,從中發展出完美的自我。前幾年我在大學當系主任時,系上有一個女學生,每天帶著睡眠不足的雙眼來上課,她告訴我,她同時用四種身份在網絡上交友,每一個角色有一個名字(代號)及迥異的性格,交往的人也不同。我很好奇,開始上網了解這種年輕人的交友方式,我會接觸計算機和網絡也要歸功於她。情慾的孤獨,在本質上並無好與壞的分別,情慾是一種永遠不會變的東西,你渴望在身體發育之後,可以和另外一個身體有更多的了解、擁抱,或愛,你用任何名稱都可以。因為人本來就是孤獨的,猶如柏拉圖在兩千多年前寫下的寓言:每一個人都是被劈開成兩半的一個不完整個體,終其一生在尋找另一半,卻不一定能找到,因為被劈開的人太多了。有時候你以為找到了,有時候你以為永遠找不到。柏拉圖在《會飲篇》裡用了這個了不起的寓言,正說明了孤獨是人類的本質。在傳統社會裡,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我們都以為找到了另外一半,那是因為一生只有一次機會,找對找不對,都只能認了。但現在不一樣了,如我的學生,她用四種身份在尋找,她認為自已有很大的權力去尋找最適合的那一半, 可是我在想的是:是不是因此她的機會比我的多?
03
孤獨是和自己在一起
孤獨和寂寞不一樣。寂寞會發慌,孤獨則是飽滿的,是莊子說的「獨與天地精神往來」,是確定生命與宇宙間的對話,已經到了最完美的狀態。這個「獨」,李白也用過,在《月下獨酌》裡,他說:「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這是一種很自豪的孤獨,他不需要有人陪他喝酒,唯有孤獨才是圓滿的。又好比你面對汪洋大海或是登山到了頂峰,會產生一種「振衣千仞岡,濯足萬裡流」的感覺,沒有任何事情會打擾,那是一種很圓滿的狀態。所以我說孤獨是一種福氣,怕孤獨的人就會寂寞,愈是不想處於孤獨的狀態,愈是去碰觸人然後放棄,反而會錯失兩千年來你尋尋覓覓的另一半。有時候我會站在忠孝東路邊,看著人來人往,覺得城市比沙漠還要荒涼,每個人都靠得那麼近,但完全不知彼此的心事,與孤獨處在一種完全對立的位置,那是寂寞。張愛玲生活在華人的大家族中,她說:「人是沒有隱私的。」她說:「一大清早,不把門打開,就是在做壞事。即使關了門,紙糊的窗戶,舔一舔也就有了可以窺探的破洞。」張愛玲的感慨很深,她經驗過華人的生活,也經驗過西方現代社會的生活。好像最後她寧願選擇孤獨卻完整的自己。沒有任何一種社會是完美的,在西方現代都市,享受孤獨的自由,但也感受寂寞和荒涼。在人際關係緊密的華人社會,有人情味,我們卻又渴望逃離,保有多一點的自我。我們的一生,做父母的孩子,做丈夫的妻子、妻子的丈夫,做兒女的父母,我們很少有機會面對獨立而真實的「自我」。如果沒有家庭倫理的牽絆,做一個孤獨的純粹的自己,那會是什麼樣的自己?也許很困難,也許還要很長時間的努力,但是,我們是否願意試一試,「做完整的自己」。我想在一個城市的角落孤獨坐著,看人來人往,看忙碌於生活中的眾生,有片刻孤獨,坐下來,為自己泡一杯茶,為自己按摩一下疲倦的肩膀,跟自己在一起,聽自己內在的聲音,做自己的朋友,更愛自己一點。你要足夠完整,才能健康地去愛其他的人,去照顧和負擔其他的人。孤獨的核心價值是跟自己在一起。
推薦閱讀:
1、最孤獨的時刻是跟自己的身體告別
2、以「愛」為掩護的倫理孤獨,到底有多可怕?
3、那些特立獨行的個體,活得如此孤獨
▲長按掃描二維碼▲
關注「勳衣草讀書會」視頻號
《蔣勳細說紅樓夢》短視頻更新中…
文字來源於蔣勳《孤獨六講》,圖片來源網絡,僅供學習交流,不做商用,侵權刪。
正確理解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