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勳:關於孤獨的六個關鍵詞

2021-01-07 中國新聞網

  臺灣美學學者出版新作,談論文化、事業與人生哲理

  蔣勳 關於孤獨的六個關鍵詞

  提起孤獨,我們總認為這不是什麼好詞兒,可是到底什麼是孤獨?一個人如果就是孤獨的話,那兩個人難道就不孤獨嗎?在臺灣美學學者蔣勳眼中,華人世界不是孤獨太多了,反而是太少了。蔣勳這些年除了做美學的推廣,更重要的是,他希望人們能夠用一種思辨的態度看待周圍的事物,所以他大膽稱母愛有時是一種暴力,所以他說《百家講壇》流於表層,所以他認為瓊瑤是被掩蓋的假象,不妨來聽聽他的道理和論述。

  關於孤獨

  人情味有時是一種假象

  我1976年從巴黎回到臺灣,先是在一家專業美術雜誌裡做主編,然後又在大學裡教課,教的是美術史美學。1988年左右臺灣解嚴,你發現一方面民眾有了對思想解放後知識的渴望,另一方面整個社會一下子又跟不上。以前社會有人管,就像軍隊裡長官有命令你服從就是了,現在沒有長官了,自由了,可是怎麼建立屬於你自己的紀律呢?一旦出現個人自由的轉型,就需要大量思潮,所以我就開始用演講的方式普及一些這方面的知識,《孤獨六講》就是那個時候完成的。

  「孤獨」這兩個字在漢字裡是特別不好的意思,沒有父母的孩子是孤兒,沒有子女贍養的是獨居老人,所以有個詞叫鰥寡孤獨。可是你同時發現,戲臺上有了某種倒掛,皇帝稱自己是寡人,這就不再是倫理學中的可憐者,而是變成了有點兒自負的含義,像是莊子「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感覺,有自賞和孤傲在裡面。

  儒家所講的孤獨,是認為倫理不夠完美,但是在這種狀況下,最後每個獨立的個人是找不到自己的。我在講倫理孤獨的時候提到母愛有時候是一種暴力,很多聽眾很生氣,覺得我亂講。我笑笑說,其實我是在舉例說自己,我十幾歲的時候,媽媽每十分鐘敲門一次,問你要不要喝雞湯,問你要不要枸杞燉蓮子。她是愛我,她害怕我一個人在房間不知道幹嘛。人似乎在一群熱鬧的人中間才比較安全,最後看起來人際關係很緊密。可是人情味有時候可以變成一種假象,我跟我媽媽說過,所有的家庭聚會我都不要去,因為都是表層的禮貌應酬碰不到內心,還原不到那個人。

  再比如說,父親除了父親的角色,也是孩子的一個朋友。在法國我就看到有爸爸帶著兒子上電視,說兒子是同性戀,不知道應該怎麼面對,那個節目很打動我,因為父親和兒子變成了個體,彼此在對話。父親並不認為你是我兒子,你就不能講我不希望你講的話。

  我來講孤獨不見得是反叛傳統,而是想說,在二十一世紀裡文化需要撞擊,這樣才有可能建立起一個華人社會自己的倫理。

  關於人生

  個人不健全,其他都不可能

  我們每個人都必須還原到你那個人本身。你先完成自我,自我再擴大,如果個人不健全,那其他都是不可能的。我周圍很多五六十歲的朋友,聊起天來感覺每個人都好委屈哦,會說,我那時候讀大學,爸爸希望我選那個專業我就妥協了,因為專業妥協後來的工作也就妥協了。畢業以後愛上一個女孩,可是媽媽不喜歡,結果相親結婚,也不見得現在的太太就不好,可就是覺得委屈。我想說的是,到中年回過頭看,人生不都是委屈,可不可能?我問這些朋友,如果重活一次會怎麼選擇?結果他們很茫然。這就好像魯迅說的,在沒有窗戶的鐵屋子裡呆久的人。

  我覺得是我們被捆綁得太嚴重,就像小時候寫作文,題目是《母愛》,其實結論已經下好了,一路寫來千篇一律,現在想起來真肉麻。還有我考大學的時候,作文題目是《告大陸苦難同胞的一封信》,這樣的題目竟然變成考大學的題目,我還拿了很高的分數。文學到底是做什麼的?我把這封信寫得再好,從頭到尾卻都是在作假,意義到底何在?伏爾泰、盧梭倡導的啟蒙運動,絕對不是這樣子啊。盧梭用《懺悔錄》建立法制觀念,他寫出自己一生中有多少次偷竊的欲望,多少次殺人的欲望。當我們回到做自我的時候,那個我不是完美的,一個人的完美很可能是自己假造的假象。我覺得現在兩岸的華人文化都在面臨這個問題,如果這個結不解開,這個文化很難再多走一步。

  關於瓊瑤

  倫理問題是千絲萬縷的捆綁

  我從90年代就開始在臺灣做關於完成自我的文化推廣,到今天來看有沒有進步呢?我覺得有。這種事情立刻看是不容易看到結果,思想的演化與解放恐怕要經歷上百年,這其中是有進有退的過程,比如五四時期往前走了一些,之後又退,30年代又進,總的來講,進退之間會有一個大方向,像蹺蹺板一樣,在搖擺中前進。

  為什麼我覺得還是在進呢?臺灣有個我很看重的作家叫邱妙津,她26歲的時候在巴黎自殺了,留下一本《蒙馬特遺書》,裡面都是信,我第一次看到有女性可以書寫得這麼直接,大膽談論身體的欲望,我覺得她是另一個形態的文天祥,如果有個東西對抗很難,就直接用生命去碰撞。我覺得這是寫女性內在、器官上的所有記憶,這幾年臺灣最好的書,她是我認為進步的東西。

  當然這裡也有一個問題,如果邱妙津不自殺的話,這些東西還敢不敢發表?裡面太大膽了,用身體書寫到痛的地步。這是在臺灣90年代後才出現的,之前就是瓊瑤,瓊瑤還是很假象的,你看《窗外》寫的是掩蓋的唯美抒情,描寫女學生暗戀男老師,結果這本書出來,那個男老師就被開除了,他什麼也沒做,只是因為他的女學生愛上他,寫了一本書,最後這個人鬱鬱而終。後來《窗外》拍成電影後卻禁演,為什麼呢?因為裡面寫到了瓊瑤的媽媽,她媽媽說,如果演這個電影她就自殺。這裡有多少倫理的問題?千絲萬縷的捆綁啊。

  關於《百家講壇》

  對經典的傳述遠不如30年代

  我每次到大陸來都會看《百家講壇》,裡面講的經典都是我從小閱讀的經典,經典裡其實也有很多拉扯的關係。

  比如《論語》裡有個故事,說爸爸去偷別人的羊,然後兒子就去告他爸爸,大家都說這個兒子不錯,就跟孔子講,孔子很不以為然地說「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我爸爸教給我這段的時候,我就偷偷想,如果我爸爸貪汙,我會不會去告他?

  我起初聽這個故事的時候不明白,以為孔子說的隱是隱瞞,後來才明白,孔子真是了不起,他說的是隱惡揚善。一個社會到了父親告兒子、兒子告父親,到了全部訴諸法律的時候,是蠻可怕的,因為法律之外還有更複雜的人跟人的關係。

  孔子思考得很深,他提醒我們,在這個過程中,事情不一定非要這樣做。比如說,可以先勸父親把羊還回去,幫助父親把壞的部分隱下去,發揚善的部分。

  可是這個例子如果在今天不仔細分析,只是講得粗糙,很可能讓讀者以為,應該幫助家裡犯錯的人隱瞞———於是形成家族共犯,這個問題是要非常小心的。

  經典要在每個時代重新註解,如果沒有21世紀的註解,很可能就助長了這個社會的共犯結構。

  還有孔子說「父母在不遠遊」,那你如果拿到哈佛的獎學金要不要走?經典停留在那裡其實就是要被挑釁的,經典應該是每個人用生命行為去印證。

  從這個角度說,我期待下一波的《百家講壇》不是把經典當成表層淺薄的東西來看,而是可以跟它對話,深層的對話,而且舉出很多現代的實例來做對話,我不相信年輕人會對目前這樣的傳述方式滿意很久。

  現在的《百家講壇》對經典的傳述,遠不如30年代時的解讀。這跟年輕人有段時間沒接觸經典可能有關係,但是借著這個機會讓人們去讀原典是好事,接下來就是理解之後的挑釁,不然真的沒意義。

  關於薩特 真正的哲學家不僅是論述

  我是真的在巴黎街頭見過薩特,那個時候他的眼睛已經瞎了,我真的敬佩這個哲學家,什麼叫做哲學家?哲學不僅僅是論述時的行為。那時候法國遭遇能源危機,有很多失業人口,最底層的是從阿爾及利亞北非殖民地來的工人,法國政府想把他們遣送回國,這些人一籌莫展,回去的話他們是沒有活路的。我看到薩特走在遊行隊伍的最前面,儘管他眼睛瞎了,他還是堅持遊行,他以此警告政府,這些人是法國繁榮的基礎,不可以在繁榮時候利用完他們就拋棄。薩特就是這麼勇敢的。

  當然讓我感動的還有薩特與波伏娃的感情,他愛這個女人,可是愛是什麼?本質是性的悸動,還是因為兩個人可以有整個晚上思維的狂喜?所以這兩個哲學家在一起思考後,決定不要那張紙:我們的愛為什麼要法律證明?在這個過程中,兩個人也各自愛過其他人,因為他們都是自由的個體,但是80多歲的時候,他們還是明白對方是無可取代的,這是最大的愛,需要比較才知道,這真的是法國社會。薩科奇的太太幫助丈夫競選,成功以後她主動提出離婚,別人肯定覺得奇怪,可是他太太就說,我知道你很愛做總統,可我沒有要做第一夫人啊。

  法國革命裡真正成熟的成果就是思想解放,號召每個人都回來做自己,我覺得好棒啊。我不知道華人社會裡,這樣的人格自我完整性什麼時候會出來,會清楚地明白,我就是我。在中國歷史上,有一個時代是可以考察的,就是魏晉。在《世說新語》裡陰浩說,我與我周旋久,寧做我。真是了不起的思想,充分知道我是什麼,但是在中國,完成一點自我竟然這麼辛苦。

  關於事業 不妨氣定神閒、雲淡風輕

  臺灣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我覺得有點像南北朝,在歷史上很少有人會談到東晉、南宋和南唐,因為他們都是政權失敗的朝代,偏安在江南。可是唐太宗最喜歡的文化竟然是南朝,他不斷搜集王羲之的字,因為他知道裡面的瀟灑自在,是他沒有的。南朝很弱小,但是卻可以幫助人性解放到那個地步。你知道,在文化中心區那個時候是很忙的,忙於名利,少掉休閒。像《世說新語》裡謝安的故事,淝水之戰,謝安8萬人抵抗80萬大軍,可他還在不慌不忙地下圍棋。前方不斷有情報過來,他每次都是看完紙條繼續下棋,臉上沒有任何表情。跟他下棋的人最後沉不住氣了,問需不需要逃啊。他才淡淡一笑,雲淡風輕地說道,敵人已經被打走了。打天下是要有這種氣魄的,不要那麼忙,忙亂不是長久事業的方法,想要長久,一定要氣定神閒,心裡要有信仰,有很篤定的東西。

  現在兩岸華人流行一種說法,說做企業用儒家,如果被下放了用老莊,老年用佛學。要我說,反過來可能好一些。謝安其實就是用老莊打了勝仗,他此前隱居40年,真的是富貴如浮雲,沒有輸贏心態才會打仗。莊子說「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我自己曾經寫過的詩句,「生命的賭桌上,我一定輸完才走。」看起來好像很消極,但是正因為有了這個部分,反而走向世俗,所有東西都可以放開享有,花開草長都開心。我自己覺得我是個很開心的人,可是底層上是非常大的虛無,生命到最後是很大的荒涼感,但是這不影響你在片刻裡跟每個生命的短暫相處,那個珍惜的當下,是非常非常珍貴的。每個片段加起來才是有意義的,這個也是存在主義要講的,存在主義並沒有終極的東西。

  - 記者手記

  真正的才華橫溢

  這樣說可能有些不客觀,但是提起蔣勳的話,我必須承認我會激動,讀他文字的話,我必須承認我會感動。

  蔣勳身上有著股禪味,他待人謙和有禮,他接物考量周道。

  去年9月份,有幸聽他講蘇東坡的《寒食帖》,聽完後只能感嘆,這個人的才華是溢出來的,這是真正的才華橫溢。

  有才華就自恃了不起嗎?蔣勳可沒有。他一直在倡導的是一種生活的態度,這態度是氣定神閒、是卷舒自在。這態度不是物質能帶來,金錢能買去的。他會為一花一草而感動,他懂得天地間有大美的道理。生命的本質都是奔向荒涼和底層的虛無。

  但就像蔣勳所說,在每個片段中與每個生命的短暫相處,使得生命構成了其本來的意義,這話真讓我受用。

  再加上他那迷人的男中音嗓音,唉,難怪林青霞視他為自己的唯一偶像。

  蔣勳 福建長樂人。1947年生於古都西安,成長於臺灣。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藝術研究所畢業。1972年負笈法國巴黎大學藝術研究所,1976年返臺,曾任《雄獅美術》月刊主編,並先後執教於文化大學、輔仁大學及東海大學,是臺灣著名美學學者,有小說、散文、藝術史、美學論述作品數十種。其新作《孤獨六講》、《漢字書法之美》日前在大陸出版。

  採寫 本報記者 姜妍

  攝影/本報記者 孫純霞

相關焦點

  • 蔣勳《孤獨六講》讀書筆記
    2014年晶師妹推薦我讀蔣勳的書,並借給我這本書,這是我讀的蔣勳第一本書,從此便喜歡上蔣勳的書。
  • 蔣勳《孤獨六講》| 「安住當下,守好內心」,是我們修煉一生的功課
    今天想給大家推薦蔣勳老師的三本書《品味四講》《孤獨六講》《生活十講》,從物質層面的衣食住行到精神層次的孤獨、倫理、情慾乃至信仰,給我們一個全新的理解角度,聽蔣勳老師聊聊他眼中真正的生活之美。  01.
  • 【新青年閱讀】自負的孤獨——蔣勳《孤獨六講》
    @黃鶴樓下臺灣的美學大家蔣勳先生,寫過一本專講「孤獨」的書,叫《孤獨六講》。蔣勳把孤獨分為六種, 一種是殘酷青春裡的情慾孤獨,一種是眾聲喧譁卻無人肯聽的語言孤獨,一種是始於躊躇滿志終於落寞虛無的革命孤獨,一種是潛藏於人性內在本質的暴力孤獨,一種是不可思、不可議的思維孤獨,最後一種是以愛的名義捆縛與被捆縛的倫理孤獨。
  • 人文中歐 蔣勳:孤獨也是一種精彩
    通過對六種「孤獨」的描述,蔣勳最終得出「美學的本質或許就是孤獨」的結論。他相信在一些大時代,孤獨感是非常精彩的。
  • 學者蔣勳談「孤獨美學」:為儒家找點缺少的部分
    試圖用語言與人溝通,語言的終極只是更大的孤獨我可以孤獨嗎?我可以更孤獨一點嗎?好像只有孤獨,生命可以變得豐富而華麗。  2010年初,臺灣學者蔣勳以新書《孤獨六講》叩響了喧囂而荒蕪的內地書市。殘酷青春裡野獸般奔突的「情慾孤獨」,眾聲喧譁卻無人肯聽的「語言孤獨」,始於躊躇滿志終於落寞虛無的「革命孤獨」,潛藏於人性內在本質的「暴力孤獨」,不可思不可議的「思維孤獨」,以愛的名義捆縛與被捆縛的「倫理孤獨」。蔣勳以獨特的語言和視角,與孤獨進行了一場孤獨的對話。這場心靈的孤獨對話,不是討論如何消除孤獨,而是去探討如何完成孤獨,如何給予孤獨,如何尊重孤獨。
  • 蔣勳美學作品盤點
    這種掃描式的全景式書寫有點像NHK電視臺拍攝的關於中國文化的紀錄片,以探險的方式切入早期人類關於美的創造活動,將讀者帶回到美的萌芽時期。遠古人類對於美的發現和表達方式受地域限制而各有不同,但卻殊途同歸,本質上都那麼淳樸。它向我們傳達出一種信息:美是一種本能,是生活的備忘錄,美無處不在。
  • 蔣勳:美的傳播
    蔣勳:美的傳播副刊部 張一諾他的作者叫蔣勳,是一位美學家、作家、藝術家。他的著作約有30多部,如此勤奮耕耘,只為用布道的心情,傳播對美的感動。    蔣勳的書,我是從《孤獨六講》開始讀起的。作為美學家,蔣勳所談的孤獨,更多是一種美學上的感知,而非哲學概念上,對「孤獨是什麼」的探討。    蔣勳認為,孤獨與寂寞不同。
  • 【第385期】蔣勳:跟自己身體告別的時候最孤獨
    責編導語:10月16日晚臺灣知名作家蔣勳在中歐國際工商學院EMBA人文藝術系列講座上,分享了承認孤獨、尊重孤獨、擁抱孤獨的正面意義。【蔣勳先生的講座】謝謝所有的朋友,在一個忙碌的工作日的晚上來聽「孤獨」,我們其實很不孤獨,或者說我們現在越來越沒有孤獨的機會了。《孤獨六講》是我20年前寫的,我一直感覺到自己對孤獨的渴望。剪斷與父母的精神臍帶孤獨的第一個是「倫理孤獨」。
  • 蔣勳:使孤獨變得不好,是因為你害怕孤獨
    02 你害怕孤獨嗎  我要說的是,孤獨沒有什麼不好。使孤獨變得不好,是因為你害怕孤獨。當你被孤獨感驅使著去尋找遠離孤獨的方法時,會處於一種非常可怕的狀態:因為無法和自己相處的人,也很難和別人相處,無法和別人相處會讓你感覺到巨大的虛無感,會讓你告訴自己:「我是孤獨的,我是孤獨的,我必須去打破這種孤獨。」你忘記了,想要快速打破孤獨的動作,正是造成巨大孤獨感的原因。不同年齡層所面對的孤獨也不一樣。
  • 蔣勳講《孤獨六講》......
    《孤獨六講》這是一本講述孤獨的書——殘酷青春裡野獸般奔突的「情慾孤獨」,眾聲喧譁卻無人肯聽的「語言孤獨」,始於躊躇滿志終於落寞虛無的「革命孤獨」,潛藏於人性內在本質的「暴力孤獨」,不可思不可議的「思維孤獨」,以愛的名義捆縛與被捆縛的「倫理孤獨」。
  • 胸間高掛無事牌的蔣勳
    蔣勳何許人也?蔣勳,寶島臺灣知名畫家、詩人、作家。其作品等身,榮譽及頭銜不勝枚舉。如果只介紹這些略顯呆板,那麼只要提到他的一本暢銷作品《蔣勳說紅樓夢》,想必就會有很多人恍然大悟:原來就是那個細聲慢語的雅士!
  • 蔣勳《生活十講》,新時代的生活態度
    《生活十講》是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在2010年5月1日出版的哲學小品文集,作者是臺灣知名畫家、詩人與作家蔣勳,是一本關於生活的書。對應的還有《孤獨六講》,也是同一時間引入出版的書籍。《生活十講》從新價值、新官學、新倫理、新信仰、談物化、創造力、文學力、愛與情、情與欲、新食代這10個方面,寫了在快速發展的今天,傳統觀念和新興思想碰撞下,如何平衡自己。這是一本我高中時期就讀過的數,這七八年來,也經常會想從書中找到一點關於生活的答案。
  • 蔣勳:在行走中感受孤獨
    > ■ 前言:這麼孤獨
  • 他是林青霞的「唯一偶像」,他是臺灣美學大師蔣勳.
    論及當代,自覺不可一筆帶過的,就是來自臺灣的蔣勳先生。蔣勳,臺灣美學大師,百萬暢銷書作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藝術研究所畢業。他的文學功底深厚,諸多語句成為經典,成為文化靈魂的溫暖慰藉:「孤獨是不孤獨的開始,當懼怕孤獨而被孤獨驅使著去找不孤獨的原因時,是最孤獨的時候。」
  • 江弱水對蔣勳的批評是否過於粗糙?
    回音□鍾哲平看了江弱水關於蔣勳的書是「中文世界裡的三聚氰胺」的評論(見4月29日羊城晚報人文周刊B1版),覺得有話要說。江老師說:「我知道我傷了蔣勳大師很多粉絲的心。」是的,我就是其中一個傷心的粉絲。而且,我也是江弱水本人的粉絲。我很喜歡江弱水的《陸客臺灣》。
  • 僅一畫一詩的展覽——臺灣作家蔣勳雲門劇場講論「風景與心事」
    3月30日,蔣勳在介紹他的畫作《雲淡風輕》。 「和很多作品一起展出不同,在這裡只展一幅畫,多麼奢侈。」大陸讀者熟知的臺灣作家蔣勳30日為他僅一畫一詩的展覽作「開場白」,講論他關於「風景與心事」的藝術思考。
  • 《美的沉思》美學領路人蔣勳經典之作
    蔣勳先生文筆清麗流暢,說理明白無礙,兼具感性與理性之美,有小說、散文、藝術史、美學論述作品數十種,並多次舉辦畫展,深獲各界好評。近年專注兩岸美學教育推廣,他認為:「美之於自己,就像是一種信仰一樣,而我用布道的心情傳播對美的感動。」
  • 蔣勳老師也來了!
    為一個奇特沒有聽過的地名出發吧背起背包,隨意坐車搖晃去一個沒有去過的地方臺灣的少年應該可以這樣在島嶼上四處流浪習慣在孤獨裡跟自己對話吧得益於史學、佛學、美學等多元的薰習,使蔣勳對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有著異於常人的考量。他曾任《雄獅美術》月刊主編,並先後執教於文化、輔仁大學及東海大學美術系系主任。代表作品有:《孤獨六講》、《吳哥之美》、《少年臺灣》、《舞動白蛇傳》、《美的沉思》等。《少年臺灣》是蔣勳在十年間走遍臺灣的角角落落,寫下了一系列關於臺灣的作品。
  • 2020,關於兵器發展的六個關鍵詞
    年終歲尾,讓我們通過六個關鍵詞,共同回望兵器非同尋常的2020年。  2020,關於兵器發展的六個關鍵詞  ■楊王詩劍   該國2021財年國防預算申請中,關於高超聲速武器的預算,比前兩個財年明顯增加。在美空軍砍掉「高超聲速常規打擊武器」項目後,美國防部和其三軍目前正在發展的高超聲速武器計劃還剩7個,比高峰時期少了一大半,儘管集中財力突擊,現實情況仍不樂觀。今年,美空軍與DARPA聯合推進的「吸氣式高超聲速武器概念」試驗彈飛行試驗失敗。
  • 蔣勳:前世我們一起讀過一段經,這一生就有了肉身的緣分
    從第一次聽到蔣勳的聲音那天起,無論多忙,每個周五林青霞都要從香港飛到高雄,聽蔣勳講文學。蔣勳的名字為大陸所熟知,是因為《孤獨六講》。孤獨沒有什麼不好。使孤獨變得不好,是因為你害怕孤獨。蔣勳以《孤獨六講》,叩開大陸平民生活哲學閱讀的大門。《蔣勳細說紅樓夢》,是蔣勳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裡,數十次閱讀《紅樓夢》後的心血之作。他從青春與美的角度出發,帶領讀者逐字逐句去探尋書中的繁華與幻滅,幸福與哀傷。跟隨他溫暖而治癒的聲音,我們仿佛在閱讀自己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