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閱讀】自負的孤獨——蔣勳《孤獨六講》

2021-02-19 成都新青年

@黃鶴樓下

臺灣的美學大家蔣勳先生,寫過一本專講「孤獨」的書,叫《孤獨六講》。

蔣勳把孤獨分為六種, 一種是殘酷青春裡的情慾孤獨,一種是眾聲喧譁卻無人肯聽的語言孤獨,一種是始於躊躇滿志終於落寞虛無的革命孤獨,一種是潛藏於人性內在本質的暴力孤獨,一種是不可思、不可議的思維孤獨,最後一種是以愛的名義捆縛與被捆縛的倫理孤獨。

多少年來,我都想寫一寫舊友老陳,苦於始終不知道從何下筆,所以每寫每擲筆而嘆、揉紙投籃,直到讀到蔣勳筆下的孤獨,我才一時恍然若悟,原來我非要用孤獨去佐酒下筆,用情慾、語言、革命、暴力、思維和倫理去觀照他的生活和往事,才能做他臨水照花的解人。

 我和老陳每天在一起,那天晚上我從他那出來,他說了一句「男人要學會孤獨」,讓我非常感慨。老陳每天都是一個人,他從地攤上、農民家裡、朋友的鋪子裡淘來一些古書,在孔夫子舊書網開了一個舊書店,每天早上起來去快遞書,晚上回來整理古書,拍照傳到網上去,其他時間抽菸、做飯、打坐、喝茶、寫詩,在成都只有寥寥幾個朋友,除了書上的生意,平時也不大來往,每天自己面對周遭一切。

老陳寫詩寫了20多年,卻始終游離在詩歌圈外,很少在報紙、雜誌上發表,也幾乎不和別的詩人來往,他看不起那些詩人和詩。老陳寫詩不玩西方的那些技巧,也不沉浸在自我小情緒中,或者推敲修飾語言,他的詩基本上一氣呵成從來不改,他不止一次狂妄地說:「我的詩是這個時代最好的詩,我是這個時代最好的詩人。」我聽了每每啞然,不知道該說打擊他的話,還是勸他自謙一些,他卻不管不顧。

你可以發現,蔣勳所說的六種孤獨,其實在老陳身上大多都有,他雖然今年已經48歲,早過了殘酷青春的情慾孤獨,但是一個單身男人沒有情慾是不可能的。你可以想像,每天面對舊書、殘卷、昏燈、鬥室之後他在暗夜裡對一個女性身體的渴望,不但要交歡,更要交流,無邊的情慾湧動卻無人訴說、無人可解。這對一個敏感的詩人來說,比對常人有更大的撩撥。


語言的孤獨在他那裡是一種詩的孤獨,日常裡沒人讀他的詩、聽他朗誦,他只好偶爾抓我去分享。在一種日常的、世俗的生活裡,柴米油鹽中人是跟詩有距離、有隔膜的,而對自負且自傲的詩人老陳,即使是詩歌中人也望而卻步,所以他的語言孤獨是一種雙重的孤獨,疊加了詩歌在生活中的孤獨和詩人在詩人中的孤獨,他獨自在破書桌前寫下狷介、不羈、狂傲和潦倒,卻無人看見,且無人願意看。
有時候,革命非關政治,所有的對抗和逃離都可以稱為革命。他20多年來,南下廣州、北伐京城、東歸九江、西突巴蜀,做過健力寶的策劃員、書商的攢稿人、小書店的老闆、出版社的編輯、古書收藏者,在圖書和詩歌的陣營裡他曾經志在天下、不可一世,但卻一次次頭破血流、黯然療傷,他又是一個世俗的革命者,不結婚,不戀愛,不回故鄉,不見父母兄弟,只和詩書為伍,到頭來卻在成都這片安逸巴適裡落寞傷神。當年革命者的冠蓋滿京華他沒有,只剩下斯人獨自憔悴。


十年前,我原來的老闆、書商歐陽歡攜海南出版社紮根北京,旗下一時多少賢良才俊,有現在的著名作家野夫,有拍過《雍正王朝》的著名影視人劉文武,有一代大家朱正的公子朱曉,當時老陳和他們縱酒高歌、午夜酬唱,如今成名的成大名,求財的發大財,到頭來老陳還是那樣的破落戶、那樣的潦倒漢,他有時候甚至無米為炊,就在樓下的樹上摘枇杷果吃了兩天,猶如都市的野人。形成這些當然有他的性格和命運使然,然而他自己每次都有一種逃離和出走,他要做白衣壯士、江湖豪俠。

在這種世俗的革命裡,多少誤解與誤讀、高歌和狂哭、繁華和寧靜他都獨自承受,這種孤獨看似浪漫,實則殘忍,不躬行者不知其傷其痛,端的不是我在片紙只言中這般滑稽獵奇般地笑談。

老陳是小孩子脾氣和性格,我稱他為「詩歌頑童」,他從小在阿公阿婆和父母的溺愛下長大,要星星不得摘月亮,但他卻又有一種娘胎裡的大度和慷慨,家裡的玩具統統背出來給小朋友玩,等耍玩既畢,諸孩童手撒手一地的狼藉,他就自己撿來歸置好,悵然若失地背回家去,阿婆每次都無奈地搖頭說他:「你這個小孩,你這個小孩。」除了白首而嘆,此外也沒有任何重口相責。


他是有大性情的人,所有也有大暴力。朋友發達了對他山呼海喝,他哪裡受得了這等富貴相忘,想到對方落魄時來到成都,他在艱困的境遇裡好生招待、傾心以對,於是毅然打電話去罵,決然絕交;南懷瑾去世後,有人在「今天」論壇裡詆毀,他本不便出來應戰,託請浙江的三緣出來說句公道話,三緣不理,他也不管不顧古書生意了,以一人之力與眾人大戰三天三夜,他事後說是「義所當為不得不為」。


我與他喝酒,一瓶沱牌麯酒兩人分盡,我不能多飲喝了三兩,他一人喝了七兩,酒足盡興之時他又想起舊事激動得手揮足舞,手起手落間一隻玉手鍊都被拍得繩斷玉飛、四分五裂,他的暴力可想而知。


這種暴力的孤獨一般人自然難以理解,以之為性格怪虐、行為粗暴,然而我所了解的老陳不是這樣的,他首先是個正常人,其次是不入俗世的常人,在一個日益淪落下作的社會中,他追求的是一種古人的俠義和慷慨,路見不平要拔刀相助,兄弟有難要慷慨解囊,陌路相逢應該共飲一杯。不然他就要動怒動粗,用暴力去表達一種不恥,而世人的不理解就造成了他暴力的孤獨背景,像是一個人怒戰綱常。


老陳非常人,是因為他的思維非常人。譬如寫詩,別的詩人經常學習西方的技巧和表達,玩弄語言的花招和裝飾,或者沉浸在自己的情緒悲歡,老陳寫詩不這樣,他多年南徵北戰,熟讀佛法和兵道,苦練白骨觀和打坐,又親近植物和曠野,所以寫詩靠的是詩性,他的詩性是一種覺性,不是去想、去思考、去擺架子,而是靠感受、體悟和靈性去寫,他常說:「有文化和有覺性是兩碼事。」

在今天的思維狀態裡,這種思維是孤獨的,因為絕大多數人靠的是訓練和經驗,而在老陳則出於一種本能,靠的是繁華落盡的性命相知,所以他的覺性成為一種大稀少,只能穿過眾生的腦袋踽踽獨行。

老陳的母親早逝,出身於大戶人家,一舉一止都有禮儀涵養;他的父親生於油廠工人之家,祖上靠苦幹和勤儉成為小殷家庭,上世紀50年代留學蘇聯,回來後做過地方小吏,後來當上大學教授,老伴去世後找了一個湖南阿姨。老陳還有一個弟弟,小他4歲,珠海辦了一個小廠。

雖然並未關係不睦,但是老陳和家中諸人也都不大來往,和眾親戚也少通關係,他的堂兄弟在上海開大公司,他也不聞不問,老陳說:「他們都是常人,一般謀生計而已,我們家只有我一個詩人。」雖然花銷無節制,時常困於錢財,但是老陳從不向家人張口,在他心裡覺得,君子固窮,相交也應淡如水,就像他父親和伯父,一家小殷一家大富,見面也只是兄弟,你不會給我錢,我也不會要錢。

還有一點是,老陳對家庭和倫理,多少年來始終沉浸在童年時的狀態,他不願意面對長大後的關係。而且在他心底,永遠都有一種遠超家人的自負自傲,他一再說起上海開大公司的堂兄誇他的話:「其他兄弟都是蚊蟲,我也只是文痞,你才是文豪!」這些,都讓老陳在家庭倫理中有一種出走,寧願停留在幼年時的簡單相親和單純相近中。這其實也是一種孤獨,因為常人不會用他的倫理,去度量和看待他。

30年來,老陳上北京、下廣州、回九江,都受不慣那般繁華的冷漠,都一次次奔逃出來,只有來到成都這個大農村安了他的心,一待就是安逸的5年。記得我在廣州和他同事時,他有一次夜間驚坐起,說夢見一句詩:遲波還同洞庭老,嘯歌要問七年期。他的古詩功底遠沒有這般水平,能得此妙句應是天成,今天他已經在成都長嘯市井5年了,歸期不遠,老來回到家鄉的洞庭湖邊,期待他能有所大成,也算應了他夢中覓得的佳句,對得起此前50年的人生歲月裡南來北往、浪奔浪流的前緣孽債。

有一次我和他在街邊喝茶,旁邊是龍門陣裡眾聲喧譁,老陳突然說:「昨天晚上喝醉酒讓我想通了,肉身皮囊而已,我已經可以放下,你信不信?我現在就可以脫了衣服裸奔,但我並不是神經病,我是一個正常人,跟那些發瘋了受刺激裸奔的人不一樣,我是放下了羞愧和別人的看法。」

我望著他,一時覺得像是很熟悉的老陳,一時又覺得像陌生的路人。回去的路上,目送著他雙肩一聳一聳地前行,眼圈在他頭頂上一行行地散開,我知道他的背影裡至少拖著六種孤獨。

相關焦點

  • 蔣勳《孤獨六講》讀書筆記
    2014年晶師妹推薦我讀蔣勳的書,並借給我這本書,這是我讀的蔣勳第一本書,從此便喜歡上蔣勳的書。
  • 蔣勳《孤獨六講》| 「安住當下,守好內心」,是我們修煉一生的功課
    蔣勳老師的很多文學作品正是在造境。淡定而平和,閱讀時,有種畫面縈繞腦海:就像蔣勳端著一杯茶,徐徐在講,語調和緩,偶爾嘆息,餘音嫋嫋,空氣中滿是閒散滿足的氣氛。 今天想給大家推薦蔣勳老師的三本書《品味四講》《孤獨六講》《生活十講》,從物質層面的衣食住行到精神層次的孤獨、倫理、情慾乃至信仰,給我們一個全新的理解角度,聽蔣勳老師聊聊他眼中真正的生活之美。  01.
  • 蔣勳:關於孤獨的六個關鍵詞
    臺灣美學學者出版新作,談論文化、事業與人生哲理   蔣勳 關於孤獨的六個關鍵詞   提起孤獨,我們總認為這不是什麼好詞兒,可是到底什麼是孤獨?一個人如果就是孤獨的話,那兩個人難道就不孤獨嗎?在臺灣美學學者蔣勳眼中,華人世界不是孤獨太多了,反而是太少了。
  • 蔣勳講《孤獨六講》......
    《孤獨六講》這是一本講述孤獨的書——殘酷青春裡野獸般奔突的「情慾孤獨」,眾聲喧譁卻無人肯聽的「語言孤獨」,始於躊躇滿志終於落寞虛無的「革命孤獨」,潛藏於人性內在本質的「暴力孤獨」,不可思不可議的「思維孤獨」,以愛的名義捆縛與被捆縛的「倫理孤獨」。
  • 人文中歐 蔣勳:孤獨也是一種精彩
    通過對六種「孤獨」的描述,蔣勳最終得出「美學的本質或許就是孤獨」的結論。他相信在一些大時代,孤獨感是非常精彩的。
  • 學者蔣勳談「孤獨美學」:為儒家找點缺少的部分
    試圖用語言與人溝通,語言的終極只是更大的孤獨我可以孤獨嗎?我可以更孤獨一點嗎?好像只有孤獨,生命可以變得豐富而華麗。  2010年初,臺灣學者蔣勳以新書《孤獨六講》叩響了喧囂而荒蕪的內地書市。殘酷青春裡野獸般奔突的「情慾孤獨」,眾聲喧譁卻無人肯聽的「語言孤獨」,始於躊躇滿志終於落寞虛無的「革命孤獨」,潛藏於人性內在本質的「暴力孤獨」,不可思不可議的「思維孤獨」,以愛的名義捆縛與被捆縛的「倫理孤獨」。蔣勳以獨特的語言和視角,與孤獨進行了一場孤獨的對話。這場心靈的孤獨對話,不是討論如何消除孤獨,而是去探討如何完成孤獨,如何給予孤獨,如何尊重孤獨。
  • 蔣勳:使孤獨變得不好,是因為你害怕孤獨
    小時候家教嚴格,不太有機會發言,父母總覺得小孩子一開口就會講錯話。記得過年時,家裡有許多禁忌,許多字眼不能講,例如「死」或是死的同音字。每到臘月,母親就會對我耳提面命。奇怪的是,平常也不太說這些字的,可是一到這個時節就會脫口而出,受到處罰。後來,母親也沒辦法,只好拿張紅紙條貼在牆上,上面寫著「童言無忌」 ,不管說什麼都沒有關係了。
  • 蔣勳:在行走中感受孤獨
    ■ 前言:這麼孤獨,在窗口跟風景對話,跟星空對話,跟宇宙最深處的自己對話,死亡也許才是他永恆的美學命題吧⋯⋯——蔣勳我到巴黎以後發現同齡的青年朋友好像沒有跟家裡有這些衝突或者困擾。有一次我的好朋友開車帶我去法國的東南邊,靠近阿爾卑斯山的地方,叫白山,因為終年積雪不化,他們把我帶到這個地方,這地方是通向義大利的通道,他們說我們把你丟在這裡,你今天就往義大利走,因為我跟他們講了很多次我多麼想去義大利。
  • 孤獨也可以是一種美——《心是孤獨的獵手》
    每一個個體都處於孤獨的世界中,不必與他人互動。在作者卡森巧妙的安排下,書中每一個人物呈現出不同的孤獨狀態,湊巧的是,我閱讀這本書的同時,還一邊閱讀蔣勳老師的《孤獨六講》,對比書中的「情慾孤獨」「倫理孤獨」「革命孤獨」「暴⼒孤獨」「語⾔孤獨」和「思維孤獨」。
  • 【第385期】蔣勳:跟自己身體告別的時候最孤獨
    責編導語:10月16日晚臺灣知名作家蔣勳在中歐國際工商學院EMBA人文藝術系列講座上,分享了承認孤獨、尊重孤獨、擁抱孤獨的正面意義。【蔣勳先生的講座】謝謝所有的朋友,在一個忙碌的工作日的晚上來聽「孤獨」,我們其實很不孤獨,或者說我們現在越來越沒有孤獨的機會了。《孤獨六講》是我20年前寫的,我一直感覺到自己對孤獨的渴望。剪斷與父母的精神臍帶孤獨的第一個是「倫理孤獨」。
  • 孤獨雜談
    《水滸傳》裡有一篇宋江怒殺閻婆惜,講的是宋江相助於一個賣身葬父的女子,該女子的母親將女子許配給宋江,迎入烏龍院的情節,而這兩人的聯結本就沒有情感付諸於內,宋江許久未歸烏龍院,閻婆惜久而久之和宋江的弟子有了私情,終被宋江怒殺。文中,宋江來到烏龍院,問惜姣:大姐啊(夫妻之間的暱稱),你手裡拿的是什麼?閻惜嬌白了他一眼,故意答道:杯子啊。
  • 蔣勳:孤獨是人一生都無可避免的命題.
    微信訂閱號又㕛叒叕改版啦,不少粉絲反映時常找不到「最陶瓷」,為了能夠閱讀最陶瓷的推送內容,請大家動手設置「星標」吧。」 ③點選「設為星標 ★ 」文丨蔣勳 圖丨網絡最陶瓷編輯整理,僅限學習交流孤獨,是我一直想談論的主題。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每天早上起來翻開報紙,在所有事件的背後,隱約感覺到有一個孤獨的聲音。
  • 聽蔣勳講《紅樓夢》
    唯獨在紅樓之中,他孤獨的心才有地方安放。晚上,學生常常帶他去年輕人的夜店和歡場,他在那裡看到以各種匪夷所思的方式浪擲的青春,宛如20歲青年。在紅樓夢的薰陶下,他能發自內心的尊重不同的活法,把每一種人生都活到極致。
  • 蔣勳《生活十講》,新時代的生活態度
    《生活十講》是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在2010年5月1日出版的哲學小品文集,作者是臺灣知名畫家、詩人與作家蔣勳,是一本關於生活的書。對應的還有《孤獨六講》,也是同一時間引入出版的書籍。《生活十講》從新價值、新官學、新倫理、新信仰、談物化、創造力、文學力、愛與情、情與欲、新食代這10個方面,寫了在快速發展的今天,傳統觀念和新興思想碰撞下,如何平衡自己。這是一本我高中時期就讀過的數,這七八年來,也經常會想從書中找到一點關於生活的答案。
  • 他是林青霞的「唯一偶像」,他是臺灣美學大師蔣勳.
    《孤獨六講》蔣勳著如果「孤獨」曾是一種不得以而為的狀態,那麼蔣勳先生的敘述中,它成為了使生命飽滿的要素。蔣勳講藝術大師系列這其中有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巨匠,也有印象派的藝術大師,還有我們更為熟悉的中國藝術家。蔣勳先生想讓更多人知道,這些光芒四溢的作品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
  • 蔣勳:美的傳播
    蔣勳:美的傳播副刊部 張一諾他的作者叫蔣勳,是一位美學家、作家、藝術家。他的著作約有30多部,如此勤奮耕耘,只為用布道的心情,傳播對美的感動。    蔣勳的書,我是從《孤獨六講》開始讀起的。作為美學家,蔣勳所談的孤獨,更多是一種美學上的感知,而非哲學概念上,對「孤獨是什麼」的探討。    蔣勳認為,孤獨與寂寞不同。
  • 句子控 有哪些看一眼就覺得很孤獨的句子?
    ——小津安二郎《東京物語》 6.我所有的自負都來自我的自卑,所有的英雄氣概都來自於我內心的軟弱,所有的振振有詞都因為心中滿是懷疑。我假裝無情,其實是痛恨自己的深情。我以為人生的意義在於四處遊蕩流亡,其實只是掩飾至今沒有找到願意駐足的地方。
  • 人生最好的修行:享受孤獨
    馬爾克斯在書裡寫到:生命從來不曾離開過孤獨而獨立存在。無論是我們出生、我們成長、我們相愛還是我們成功失敗,直到最後的最後,孤獨猶如影子一樣存在於生命一隅。人似乎都害怕孤獨,但孤獨卻一輩子如影隨形。在變老的路上,與其抗拒孤獨,不如學會享受孤獨。
  • 有關孤獨的隻言片語
    孤獨沒有什麼不好,使孤獨變得不好,是因為你害怕孤獨。——《孤獨六講》蔣勳在《情慾孤獨》篇中有一句話,「當你被孤獨感驅使著去尋找遠離孤獨的方法時,會處於一種非常可怕的狀態;因為無法和自己相處的人,也很難和別人相處,無法和別人相處會讓你感覺到巨大的虛無感,會讓你告訴自己:'我是孤獨的,我是孤獨的,我必須去打破這種孤獨。'
  • 世界讀書日|蔣勳《孤獨六講》:現代人還有孤獨的詩性美嗎
    壞的是,我們不在有孤獨了,我們即使發出聲音,也是躲在人後,隱藏在芸芸眾生中,那種革命者的悲壯,革命者的孤獨,革命者的詩性美消失了。我們成了遊擊隊員,這裡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躲起來。每個人都可以革命了,而每個人也都失去了革命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