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勳:孤獨是人一生都無可避免的命題.

2021-02-20 最陶瓷

微信訂閱號又㕛叒叕改版啦,

不少粉絲反映時常找不到「最陶瓷」,

為了能夠閱讀最陶瓷的推送內容,

請大家動手設置「星標」吧。

點擊上方 「最陶瓷 」  ②點擊右上角...」 ③點選設為星標 ★ 」

文丨蔣勳 圖丨網絡

最陶瓷編輯整理,僅限學習交流

孤獨,是我一直想談論的主題。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每天早上起來翻開報紙,在所有事件的背後,隱約感覺到有一個孤獨的聲音。不明白為何會在這些熱鬧滾滾的新聞背後,感覺到孤獨的心事,我無法解釋,只是隱隱約約覺得,這個匆忙的城市裡有一種長期被忽略、被遺忘,潛藏在心靈深處的孤獨。

我開始嘗試以另一種角度解讀新聞,不論誰對誰錯,誰是誰非,而是去找尋那一個隱約的聲音。

於是我聽到了各種年齡、各種角色、各個階層處於孤獨的狀態下發出的聲音。當社會上流傳著一片暴露個人隱私的光碟時,我感覺到被觀看者內心的孤獨感,在那樣的時刻,她會跟誰對話?她有可能跟誰對話?她現在在哪裡?心裡的孤獨是什麼?這些問題在我心裡旋繞了許久。

我相信,這裡面有屬於法律的判斷,有屬於道德的判斷,而屬於法律的歸法律,屬於道德的歸道德;有一個部分,卻是身在文學、美學領域的人所關注的,即重新檢視、聆聽這些角色的心事。當我們隨著新聞媒體的喧譁、對事件中的角色指指點點時,我們不是在聆聽他人的心事,只是習慣不斷地發言。

01 愈來愈孤獨的社會

我的成長,經歷了社會幾個不同的發展階段。小時候家教嚴格,不太有機會發言,父母總覺得小孩子一開口就會講錯話。記得過年時,家裡有許多禁忌,許多字眼不能講,例如「死」或是死的同音字。每到臘月,母親就會對我耳提面命。奇怪的是,平常也不太說這些字的,可是一到這個時節就會脫口而出,受到處罰。後來,母親也沒辦法,只好拿張紅紙條貼在牆上,上面寫著「童言無忌」,不管說什麼都沒有關係了。

那個時候,要說出心事或表達出某些語言,會受到很多約束。於是我與文學結了很深的緣。有時候會去讀一本文學作品,與作品中的角色對話或者獨白,那種感覺是孤獨的,但那種孤獨感,深為此刻的我所懷念,原因是,在孤獨中有一種很飽滿的東西存在。

現在信息愈來愈發達了,而且流通得非常快。除了電話以外,還有答錄機、簡訊、傳真機、e-mail等聯絡方式――每次旅行回來打開電子信箱,往往得先殺掉大多數的垃圾信件後,才能開始「讀信」。

然而,整個社會卻愈來愈孤獨了。

感覺到社會的孤獨感約莫是在這幾年。不論是打開電視或收聽廣播,到處都是callin節目。那個沉默的年代已不存在,每個人都在表達意見,但在一片callin聲中,我卻感覺到現代人加倍的孤獨感。尤其在callin的過程中,因為時間限制,往往只有幾十秒鐘,話沒說完就被打斷了。

每個人都急著講話,每個人都沒把話講完。

快速而進步的通訊科技,仍然無法照顧到我們內心裡那個巨大而荒涼的孤獨感。

我忽然很想問問那個被打斷的聽眾的電話,我想打給他,聽他把話說完。其實,在那樣的情況下,主持人也會很慌。於是到最後,連callin說話的機會都沒有了,直接以選擇的方式:贊成或不贊成,然後在屏幕上,看到兩邊的數字一直跳動一直跳動……

我想談的就是這樣子的孤獨感。因為人們已經沒有機會面對自己,只是一再地被刺激,要把心裡的話丟出去,卻無法和自己對談。

02 害怕孤獨

我要說的是,孤獨沒有什麼不好。使孤獨變得不好,是因為你害怕孤獨。

當你被孤獨感驅使著去尋找遠離孤獨的方法時,會處於一種非常可怕的狀態,因為無法和自己相處的人,也很難和別人相處,無法和別人相處會讓你感覺到巨大的虛無感,會讓你告訴自己:「我是孤獨的,我是孤獨的,我必須去打破這種孤獨。」你忘記了,想要快速打破孤獨的動作,正是造成巨大孤獨感的原因。

不同年齡層所面對的孤獨也不一樣。

我這個年紀的朋友,都有在中學時代,暗戀一個人好多好多年,而對方完全不知情的經驗,只是用寫詩、寫日記表達心情,難以想像那時日記裡的文字會纖細到那麼美麗,因為時間很長,我們可以一筆一筆地刻畫暗戀的心事。這是一個不快樂、不能被滿足的情慾嗎?我現在回想起來,恐怕不一定是,事實上,我們在學著跟自己戀愛。

對許多人而言,第一個戀愛的對象就是自己。在暗戀的過程中,開始把自己美好的一面發展出來了。有時候會無緣無故地站在綠蔭繁花下,呆呆地看著,開始想要知道生命是什麼,開始會把衣服穿得更講究一點,走過暗戀的人面前,希望被注意到。我的意思是說,當你在暗戀一個人時,你的生命正在轉換,從中發展出完美的自我。

前幾年我在大學當系主任時,系上有一個女學生,每天帶著睡眠不足的雙眼來上課,她告訴我,她同時用四種身份交友,每一個角色有一個名字(代號)及迥異的性格,交往的人也不同。我很好奇,開始上網了解這種年輕人的交友方式,我會接觸電腦和網絡也要歸功於她。

情慾的孤獨,在本質上並無好與壞的分別,情慾是一種永遠不會變的東西,你渴望在身體發育之後,可以和另外一個身體有更多的了解、擁抱,或愛,你用任何名稱都可以。因為人本來就是孤獨的,猶如柏拉圖在兩千多年前寫下的寓言:每一個人都是被劈開成兩半的一個不完整個體,終其一生在尋找另一半,卻不一定能找到,因為被劈開的人太多了。

有時候你以為找到了,有時候你以為永遠找不到。柏拉圖在《饗宴》裡用了這個了不起的寓言,正說明了孤獨是人類的本質。

在傳統社會裡,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我們都以為找到了另外一半,那是因為一生只有一次機會,找對找不對,都只能認了。但現在不一樣了,如我的學生,她用四種身份在尋找,她認為自己有很大的權力去尋找最適合的那一半,可是我在想的是:是不是因此她的機會比我的多?

我是說,如果我只有一種身份,一生只能找一次,和現在她有四種身份,找錯了隨時可以丟掉再找相比,是不是表示她有更多的機會?我數學不好,無法做比較。可是我相信,如柏拉圖的寓言,每個人都是被劈開的一半,儘管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哲學對這個問題有不同的解釋,但孤獨絕對是我們一生中無可避免的命題。

往期內容回顧 -

內容或品牌合作請聯繫

zuitaoci@qq.com 或主編微信 zui-taoci

更多陶瓷內容,點擊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孤獨是我們一生中無可避免的命題
  • 早安悅讀|孤獨是我們一生中無可避免的命題
    除了電話以外,還有答錄機、簡訊、傳真機、e-mail等聯絡方式――每次旅行回來打開電子信箱,往往得先殺掉大多數的垃圾信件後,才能開始「讀信」。 然而,整個社會卻愈來愈孤獨了。 感覺到社會的孤獨感約莫是在這幾年。不論是打開電視或收聽廣播,到處都是call in節目。
  • 蔣勳《孤獨六講》| 「安住當下,守好內心」,是我們修煉一生的功課
    很多人知道蔣勳,都是從他的聲音開始的,從他開始講《紅樓夢》開始。
  • 蔣勳:我們在不同的年齡,就要面對不同的孤獨
    我們在不同的年齡,就要面對不同的孤獨◈ | 蔣勳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每天早上起來翻開報紙,在所有事件的背後,隱約感覺到有一個孤獨的聲音。不明白為何會在這些熱鬧滾滾的新聞背後,感覺到孤獨的心事,我無法解釋,只是隱隱約約覺得,這個匆忙的城市裡有一種長期被忽略、被遺忘,潛藏在心靈深處的孤獨。
  • 蔣勳:在行走中感受孤獨
    > ■ 前言:這麼孤獨
  • 人文中歐 蔣勳:孤獨也是一種精彩
    反而擠在一起的時候,每個個體都走不出去,變成一種巨大的拖累。華人社會裡緊密的家族關係,家庭的捆綁,讓青少年時期的蔣勳很想逃離,所以他開始思考「孤獨」兩個字。蔣勳把孤獨分為「倫理孤獨」、「情慾孤獨」、「暴力孤獨」、「革命孤獨」、「語言孤獨」和「思維孤獨」。10月16日晚的中歐EMBA人文藝術系列講座上,蔣勳與中歐學生、校友分享了承認孤獨、尊重孤獨、擁抱孤獨的正面意義。
  • 蔣勳講《孤獨六講》......
    那個沉默的年代已不存在,每個人都在表達意見,但在一片call in聲中,我卻感覺到現代人加倍的孤獨感。尤其在call in的過程中,因為時間限制,往往只有幾十秒鐘,話沒說完就被打斷了。每個人都急著講話,每個人都沒把話講完。快速而進步的通訊科技,仍然無法照顧到我們內心裡那個巨大而荒涼的孤獨感。
  • 蔣勳《孤獨六講》讀書筆記
    2014年晶師妹推薦我讀蔣勳的書,並借給我這本書,這是我讀的蔣勳第一本書,從此便喜歡上蔣勳的書。
  • 蔣勳:使孤獨變得不好,是因為你害怕孤獨
    然而,整個社會卻愈來愈孤獨了。 感覺到社會的孤獨感約莫是在這幾年。不論是打開電視或收聽廣播,到處都是call in節目。那個沉默的年代已不存在,每個人都在表達意見,但在一片call in聲中,我卻感覺到現代人加倍的孤獨感。
  • 蔣勳:關於孤獨的六個關鍵詞
    臺灣美學學者出版新作,談論文化、事業與人生哲理   蔣勳 關於孤獨的六個關鍵詞   提起孤獨,我們總認為這不是什麼好詞兒,可是到底什麼是孤獨?一個人如果就是孤獨的話,那兩個人難道就不孤獨嗎?在臺灣美學學者蔣勳眼中,華人世界不是孤獨太多了,反而是太少了。
  • 學者蔣勳談「孤獨美學」:為儒家找點缺少的部分
    試圖用語言與人溝通,語言的終極只是更大的孤獨我可以孤獨嗎?我可以更孤獨一點嗎?好像只有孤獨,生命可以變得豐富而華麗。  2010年初,臺灣學者蔣勳以新書《孤獨六講》叩響了喧囂而荒蕪的內地書市。以《孤獨六講》,蔣勳創造新的美學流派——孤獨美學。或許,美學的本質就是孤獨。昨日,記者對話作者蔣勳。  為何寫孤獨?  為儒家找點缺少的部分  壹·華西都市報:為什麼會想到以孤獨為主題成書?  蔣勳:孤獨,是我一直想談論的主題。
  • 蔣勳:前世我們一起讀過一段經,這一生就有了肉身的緣分
    寫情書的人不少,但是能把情書寫成一本書的人,卻不多。而能寫出兩本情書的人,恐怕更少。比起分手信《欲愛書》的欲愛交織與無奈克制,定情信《吳哥之美》的沉靜與期盼,則是將一個愛人之人內心最濃最深的情表達得淋漓盡致,令人動容。這個把情書寫成書的男子,不是別人,他,是蔣勳。
  • 知書 | 蔣勳:閱讀《紅樓夢》,就是閱讀自己的一生
    《紅樓夢》是可以讀一輩子的書;是一本可以永遠留在身邊,一讀再讀,在一生的不同階段給人以感悟、啟發和反省思考的書。閱讀《紅樓夢》,就像在閱讀自己的一生。 蔣勳想做的,就是脫離開繁瑣的考據,回到小說本身,去關注書中的人物和情感,探尋書中表達的繁華和幻滅,講述青春的孤獨、寂寞和彷徨。 蔣勳用他那特有的美學感悟以及人文素養,帶領人們一字一句去細細品讀紅樓。
  • 【新青年閱讀】自負的孤獨——蔣勳《孤獨六講》
    @黃鶴樓下臺灣的美學大家蔣勳先生,寫過一本專講「孤獨」的書,叫《孤獨六講》。蔣勳把孤獨分為六種, 一種是殘酷青春裡的情慾孤獨,一種是眾聲喧譁卻無人肯聽的語言孤獨,一種是始於躊躇滿志終於落寞虛無的革命孤獨,一種是潛藏於人性內在本質的暴力孤獨,一種是不可思、不可議的思維孤獨,最後一種是以愛的名義捆縛與被捆縛的倫理孤獨。
  • 蔣勳:一生流浪,不舍愛與自由
    接著,我又看了他的一系列作品《生活十講》、《池上日記》、《捨得、捨不得》......他每一部作品,讀來都讓我感覺放鬆,像是回到了故鄉,回到了親人的懷抱。所以,在我心裡,蔣勳老師就是一種信仰,一種心靈的寄託。他看起來儒雅、理智而又感性,這一生能活得如此通透,需要很大的智慧。
  • 蔣勳破解高更之美:解讀「後印象派大師」高更爭議一生
    《蔣勳破解高更之美》 蔣勳著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15.10《蔣勳破解高更之美》是美學大師、百萬暢銷書作家蔣勳先生的經典作品——「蔣勳藝術美學」系列第六本,也是本系列的壓軸之作。該系列解讀了世界著名藝術家的作品,包括達文西、梵谷、米開朗其羅、莫奈、高更等人。跟隨蔣勳,走進美學探索之路,洞悉藝術史上最真實的理性與感性,呈現最精彩的美學觀點及經典畫作。現代藝術的啟蒙者高更,為了追求遠方的呼喚,不惜傾家蕩產,拋下了蒼白矯情的歐洲文明,逃奔大溪地島。在最原始處,尋找蠻荒肉體的奢華。
  • 【第385期】蔣勳:跟自己身體告別的時候最孤獨
    我嚇一大跳,因為我青少年的時候真的想過這個問題。哪吒割肉還父、剔骨還母的那個孤獨感,有點像我們第二次精神臍帶上的切斷。越擁抱越孤獨我們的社會會本能地迴避兩件大事,一是死亡,一是性。你一生當中認識很多人,依靠過的身體,擁抱過的身體,有時候很熟悉,有時候又很陌生,總好像有一個什麼內在的部分沒有真正碰觸到。
  • 蔣勳:美的傳播
    直到他通過自己的人生體驗與經歷,確認了「人生最重要的東西,其實都沒有什麼用」時,才覺得自己運氣真好。他說,「人生,並不是拿來用的。愛情,光榮,正義,尊嚴,文明,這些一再在灰黯時刻拯救我、安慰我的力量,對很多人來講『沒有用』,我卻堅持相信這才都是人生的珍寶,才禁得起反覆追求。」    與這個故事相似,今天我與大家分享的書,也是看上去似乎「沒有什麼用」的書。
  • 蔣勳美學作品盤點
    作為融會貫通文學、藝術、美學之大家,「臺北風流人物」,蔣勳先生在臺灣的文藝圈裡擁有不少鐵桿的粉絲。林青霞說他是自己「唯一的偶像」;席慕蓉稱他「是我們這個時代踏入藝術門檻的最佳引路人」;張曉風更說他善於喚醒低眉垂睫、沉啞喑滅的美,稱他為「人類文化的孝友之子」「恭謹謙遜的善述者」「詩酒風流的產物」「從容、雍雅、慧傑、自適的人」。
  • 蔣勳 | 詩書畫(含作品欣賞)
    圖文貴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更多精品資源,見我號菜單欄「老夫廣祥」—「精品資源」 。【參閱】蔣勳,他是家喻戶曉的美學大師,當代華人世界的文化教父,被林青霞稱為「唯一偶像」。沒有人可以完全定義他的身份,他把一生都活成了美的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