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只有兩首詩流傳於世,其中一首被稱「孤篇蓋全唐」,驚豔千古

2021-01-11 慶餘說詩詞

唐代是我國詩歌發展史上的黃金時代,唐詩是我國詩歌發展史上的巔峰之作。僅《全唐詩》收入的就有兩千多位詩人的近五萬首詩歌,可謂人才輩出、群星璀璨。諸如「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佛」王維、「詩鬼」李賀等等,不勝枚舉。唐詩便是他們共同鑄就的我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瑰寶,亦是萬千中華兒女共同的寶貴精神財富。

而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位詩人,卻是唐代極為特殊的一個存在。從唐代到元代的漫長歲月裡,他一直默默無聞。直到明代萬曆年間胡應麟編撰的詩歌理論著作《詩藪》錄入了他的詩《春江花月夜》,他才逐漸被世人所熟悉,進而一詩成名。他便是唐代詩人張若虛,一生也只有兩首詩流傳於世,另一首為《代答閨夢還》。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名作,素有「孤篇蓋全唐」之稱。清人王闓運在《湘綺樓論唐詩》中說它「孤篇橫絕,竟為大家」,聞一多先生說它是詩中的詩,頂峰中的頂峰。所以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張若虛的這首《春江花月夜》蓋過大唐眾多詩人,無人能及。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那麼,張若虛這首詩究竟有何驚豔之處呢?首先,我們從立意和選材上來看,它集合了古代山水詩、言情詩、哲理詩等多種詩情,譜寫出了天下眾多人的心聲,同時它還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故令後人傳誦不已。而身為初唐詩人的張若虛,他這首詩無疑對唐代詩歌的繁榮局面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也對後世詩歌的創作有著啟蒙作用。

譬如,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可能是根據「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化用而來。崔顥的「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可能是「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化用而來。李白的「青天明月來幾時?我欲停杯一問之」、蘇軾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都很有可能是從「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中獲取到的靈感。

然後,我們再從詩的意境和結構上來看,它緊緊圍繞著題目中的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來寫,而又以月為主體。眾所周知,月是詩歌中最重要的意象之一,它所承載著的是歷代詩人不同的情感需求。這首詩也不例外,月就像是一條情感的紐帶,連接了整首詩的詩情。從月的升起,高懸,到西斜,落下,它的情感也隨之跌宕起伏,畫面也隨之產生絢麗的變化。

而以整齊為基調,以錯雜顯變化的章法結構,讓這首詩的韻律節奏極具特色,就像是一首含蘊,雋永的曲一樣。所以在今天,這首詩也被譜成曲,被廣泛傳唱。排比句、對偶句的大量使用,也使得這首詩起承轉合高明巧妙,極具有韻味。概括來說,就是構成了一幅淡雅的水墨畫卷,營造出了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最後,這首詩可以分成三大部分來看。第一部分是寫了春江的美景,即開篇江潮連海,月共潮生的壯麗畫面。第二部分是寫了詩人面對江月時產生的感慨,尤其是上升到對宇宙的探尋。第三部分則是抒寫了人間思婦遊子的離愁別緒。它們可單獨拿出,也是一個相輔相成的整體。詩情、畫意、哲理為一體,既能欣賞大自然的綺麗景色,也能感受人間純潔的愛情,亦能探索人生哲理和宇宙奧秘。

綜觀張若虛的這首詩,全詩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換韻,語言自然雋永,韻律宛轉悠揚,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雖然它的篇幅比較長,但是我們可以選擇取其中的某一個片段慢慢欣賞。當然我相信也會有厲害的小夥伴,能夠熟知並能背誦全文。你覺得這首詩能夠稱得上「孤篇蓋全唐」的美譽嗎?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這首詩為何可以「孤篇蓋全唐」
    這首詩是一個生卒都不詳的一個詩人的著作,但是這首詩每個人估計都知道。世人把這首詩稱為「孤篇蓋全唐」。它和其他的詩確實不太一樣,一般詩人寫詩總會寄託一些情感和歷史,但是這首和當時大的歷史背景下沒有多大關係,但是每一句都值得讓人喜歡。裡面真摯的情感和感悟都深深打動著喜歡這首詩的人。
  • 一輪明月照千古,一首孤篇蓋全唐,這首詩沉寂了1200年才發出光芒
    總有一些明珠,被歷史的長河掩埋其中,張若虛就是其中之一。他一生只留給世人兩首詩篇,他的身世也是撲朔迷離,寥寥數筆之間難以辨別這位詩人的真實面目,但是那一首《春江花月夜》,卻成為了孤篇蓋全唐的佳作。有人說這個名號是否有些太大了?可是這畢竟是古人賦予他的,相信那首詩的精彩絕倫人們也都領略過,雖然那只是一種榮譽性的說法,他也不是唐詩天空中最亮的星,他的故事,他的作品,也仍然值得一讀。
  • 張若虛:他生卒年不詳,僅存兩首詩,卻被譽為「孤篇蓋全唐」!
    以這幾句為主,一掃南北朝以來宮體詩的嫵媚豔俗,化用「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的意境,將詩詞的格局從南北朝以來閨情懷古,推到了更廣闊的宇宙觀。從這個意義,和意境格局來看「孤篇蓋全唐」的評價並沒有過譽。唐朝世風兼容並包,柔性的文化。月光,霧靄,水色,白汀等意象,以及換韻的音律性,喚醒的是形象思維,右腦的快感,這些無不在組合另一重宏大玄妙的意境:道學底蘊。
  • 他的存世詩篇只有兩首,一首默默無聞,一首被稱為「孤篇壓全唐」
    他的存世詩篇只有兩首,一首默默無聞,一首被稱為「孤篇壓全唐」我國古代文學史上有著逾越不過的一座高峰,那就是唐詩。在這個空前絕後的年代,共產生了五萬多首詩篇,和這些詩人生在同一時代是到底不幸還是幸運?要從這五萬多首詩篇中脫穎而出,和這些大詩人一爭高下,有多少能做到,又有多少人因為他們的存在而致使自己的詩只能成為「五萬多首」中的一篇。不過俗話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要在這五萬多首詩篇中分出個一二三出來還是相當不容易的,然而有這麼一首詩卻被許多文學大家譽為「孤篇壓全唐」。
  • 《春江花月夜》 孤篇蓋全唐
    其詩描寫細膩,音節和諧,清麗開宕,富有情韻,在初唐詩風的轉變中有重要地位。遺憾的是詩作大部散佚,《全唐詩》僅存2首,其一為《春江花月夜》,乃千古絕唱。圖片源於網絡▐  詩作的地位唐詩人張若虛以一首《春江花月夜》「孤篇蓋全唐」,清末學者王闓運謂之
  • 唐朝最神秘的詩人 一生僅留下兩首詩 其中一首壓倒全唐
    歷史對張若虛的描寫是十分模糊的,因為他一共就留下了兩首詩,而他的人生經歷幾乎無人可知。 但就是這麼一位低調的詩人,卻留下了一首有"以孤篇壓倒全唐之譽,一洗六朝詩風,橫絕千古!」的傳世之作,這首詩就是著名的《春江花月夜》。這首詩雖然很長,但是課本上是要求背誦的。
  • 燈下讀詩|孤篇豈能壓全唐
    如果真有人想要用網絡投票的方式,從四傑、陳子昂、李杜的作品選出一首能壓倒全唐的詩作,我想那一定是徒勞。豈止是徒勞,恐怕還會貽笑大方,俗語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現在微信朋友圈中動不動就有某某最悲傷的詩句、最美的愛情詩、最美的詠雪詩……諸如此類,不勝枚舉。其實,蘿蔔青菜,各人所愛皆有標準,就詩歌美學而言,鑑賞角度無數,成嶺成峰,那是鑑賞者自己的事。
  • 被譽為孤篇蓋全唐的這首詞,到底有何獨特之處能豔壓杜甫李白
    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宮體詩的自贖》)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來使無數讀者為之傾倒。張若虛僅僅之用一首詩,就擊敗盛唐時期無數名人大家、風流才子它就是素有「孤篇蓋全唐」之譽的《春江花月夜》以下為原文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 孤篇豈能壓全唐
    郵發代號1-201由於王闓運(1833-1916)的「孤篇橫絕」(後演義成「孤篇壓全唐」或「孤篇蓋全唐」)和聞一多(1899-1946)的「詩中的詩,頂峰中的頂峰」的高度讚賞,初唐詩人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下簡稱「春」)為近現代特別是當代所追捧。加上大眾傳媒電視的推波助瀾,《春江花月夜》「孤篇壓全唐」 儼然成為了「共識」。
  • 八位詩人,一人一首成名作
    有些詩人一首作品驚豔四座,眾人讚賞,但,再去翻看其「履歷」,卻並無其它作品,或者更出眾的作品,於是,這首「獨苗」便成為詩人最「閃亮"的標籤。有些詩人,只有一首詩,卻毫不妨礙他流傳千古。《涼州詞》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徵戰幾人回?
  • 杜甫的一首詩,寫得深沉悲切,令人動容,其中二句流傳千古成名句
    《李白》劇照杜甫的一首詩,寫得深沉悲切,令人動容,其中二句流傳千古成名句小學時,我們學過一首李白寫的詩,叫《贈汪倫「李白一鬥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陰鏗」、「白詩也無敵,飄然思不群」、「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我們熟悉的這些詩句,全是杜甫寫給李白的。
  • 古代以「冰心玉壺」入詩的詩人很多,為什麼只有王昌齡流傳千古?
    「七絕聖手」王昌齡,不但在邊塞詩上難逢對手,而且在送別詩、宮怨詩上也取得了巨大成就。一首《芙蓉樓送辛漸》,千古流傳,一個千古名句「一片冰心在玉壺」,人人稱頌。但是,你真的讀懂這個千古名句了嗎?下面,我們就來解讀「一片冰心在玉壺」這一流傳千古、人人稱頌的千古名句。
  • 他是唐朝最「懶」的詩人,僅兩首詩現存於世,孤篇卻力壓全唐
    然而在唐朝有一個人僅僅寫了兩首詩,而且還不在四大派別當中,但僅用一首詩就壓倒全唐,這個人就是張若虛,提起張若虛很多人都想問,這是誰啊,唐詩當中有他嗎?不過提起他的詩,你肯定聽說過,那就是《春江花月夜》。
  •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憑什麼能「孤篇壓全唐」?
    《全唐詩》共收錄唐詩四萬八千九百多首,詩人二千二百餘人。有的詩人終其一生,都沒有一首作品流傳後世,而有的詩人,只寫幾首作品,就流傳千古,這樣幸運的詩人實在太少,而張若虛就是少數最幸運的詩人之一。張若虛現存兩首詩,其中一首《春江花月夜》被稱為「孤篇蓋全唐」,受到無數學者讀者的讚嘆,流傳千古。
  • 不要曲解 聞一多、王闓運從未說張若虛《春江花月夜》孤篇壓全唐
    前言昨天寫《上合青島03-88年前31歲的聞一多在國立青島大學開設了唐詩課》,又看了一遍聞一多先生《宮體詩的自贖》。這篇文章之所以著名,是其中有一句評價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的話:「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於是這句話就和清末王闓運「孤篇橫絕,竟為大家」一起演化出了「孤篇壓全唐「的名言,彷佛這二人認為這首詩是唐詩中的NO1,這完全是一種曲解。
  • 作者是齊梁時代的文壇領袖,這首詩水平高超,千古流傳
    宋代文學家歐陽修曾仿照沈約的《夜夜曲》寫了一首詩,「浮雲吐明月,流影玉階陰。千裡雖共照,安知夜夜心。」這首相思戀歌,題目相同,取材近似,也都是借景抒情。 可見沈約的作品確實不凡,作者以純樸而又凝練的語言、獨具創新的藝術風格,描寫了思婦徹夜不眠、盼望遠方情人的惆悵情景。
  • 慈禧給母親祝壽寫下一首詩,其中一句流傳至今千古傳唱!
    這首詩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其中最後一句更是流傳至今千古傳唱的佳句。如今許多人都知道「可憐天下父母心」這句話,但卻鮮為人知道它的出處,實際上,這句話就是慈禧給母親祝壽寫下的一首詩。慈禧雖然慈禧遺臭萬年,但是慈禧曾經做過一首詩,老人們經常掛在嘴邊,其中最後一句流傳至今千古傳唱! 據慈禧的後人葉赫那拉·根正在《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中講過一件小事,頗能體現這個政治強人柔軟的一面。
  • 王勃的這首詩,驚才絕豔,冠絕古今,一個字就賣了1000兩白銀
    滕王閣序》驚豔了千古文人辭藻華麗,化用無數典故每讀一次,便是一次的唇齒留香千年光陰,他不僅未被遺忘反而如明星般在天際熠熠發光讓後世之人瞻仰有意虛構,誇大事態,此人應立即逐出王府!」也就這樣,他剛踏入仕途,便慘遭驅逐爾後因殺死自己藏匿的官奴,二次被貶徹底終結了仕途之路
  • 宋朝有一首千古奇詩,男人順著讀,女人卻必須倒著讀
    比如,寫出「唐朝第一詩」的人既不是李白,也不是杜甫,而是代表作《春江花月夜》的張若虛;又比如,宋朝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小詩人李禺,寫出了一首千古奇詩《兩相思》。 之所以被稱為奇詩,原因是這首詩順著讀和倒著讀都可以,但它表達的意思卻會變了個樣,也就是所謂的「迴文詩」,男人通常順著讀,女人卻必須倒著讀。
  • 劉長卿一首寫雪的詩,一開篇便是驚豔了世人,成為了千古絕句!
    唐詩作為是中華文化的象徵,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注意到了它的文學價值,在唐一朝,湧現出了一大批的詩人,他們用自己手中的筆,寫下了一首首優美的詩篇,在這些詩篇中,詩人在那有限的篇幅裡,儘可能地表達出了自己的情感,也正是這一份情感的融入,使得每一首詩,都煥發出了勃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