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以這幾句為主,一掃南北朝以來宮體詩的嫵媚豔俗,化用「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的意境,將詩詞的格局從南北朝以來閨情懷古,推到了更廣闊的宇宙觀。從這個意義,和意境格局來看「孤篇蓋全唐」的評價並沒有過譽。
唐朝世風兼容並包,柔性的文化。月光,霧靄,水色,白汀等意象,以及換韻的音律性,喚醒的是形象思維,右腦的快感,這些無不在組合另一重宏大玄妙的意境:道學底蘊。道可道,非常道,從人與自然關係升級為人與心靈的關係,即人與道之間的關係處理,把辯理言事導向了向內去體驗,調劑三觀。這首詩,用文字經營出了內在秩序和諧的大一統,同時外圍聯想啟發導向又夠豐膽自然。體大思精,盛於文本,而又遠不限於文本,其他的詩可說都有某些優點,但若上升到哲理的高度(比尼採的還齊整些),春江花月夜顯然更寫意些同時鋪陳又紮實的多,從「第四道牆」的創作理論來講,在"造成幻覺"和"打破幻覺"方面都收到了理想的效果。說孤絕蓋或壓全唐,實不為過。
首先,從詩意上來講,這首詩意象高絕,境界宏闊,文辭優美,寫景,寫情,寫哲思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為了簡單直觀起見,我以對比的方式來說明這個問題。寫景處如「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可擬範仲淹的《嶽陽樓記》中的「長煙一空,皓月千裡」等句及王勃「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等句;寫情處如「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可擬太白「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及「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寫哲思處如「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可擬蘇東坡《赤壁賦》「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春江》詩所帶給人的感受,在腦海中所形成的畫面,與上述作品都有相通相似之處。上述作品都是公認的名篇,以一首詩而能兼顧這麼多元素,並且都達到不俗的水準,相信對照之下,大家應該能夠感受到《春江》詩的魅力。其次,這首詩的寫法非常高明。古人寫詩,或宏大,或深遠,或細微,一個方面寫的好就足以成為好詩。
《春江》詩以先以寫景開始,視覺是很開闊的,而開闊之中有「月照花林皆似霰」這樣的細節點綴,就顯得不空乏;中間轉到寫情處又深入細微,由於緊扣了「花月」兩個意象,以花月作為紐帶來運轉,如「願逐月華流照君」、「昨夜閒潭夢落花」等句,情與景從未脫離,所以轉的毫不突兀。最後的收筆又以江月為樞紐從寫情轉入悠遠,這就避免了寫情過於用力而氣象變小——這裡如果依然是離愁別緒,那就未免小家子氣了。
一般來講,如果詩的前面境界太大,後面收筆就不好處理——大則無當,小則失氣。如杜甫《登高》,由於前六句超神,最後的「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就明顯氣弱。「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重新回到哲思,但這哲思與情思又保留了若即若離的關係,並不說破。情蘊其中,思出其外,所以寄託遙深,回味無窮。
一首詩能夠在整體的布局和細節的把控上都遊刃有餘,這是非常高明的技法。凡名篇必有名句,而《春江》詩全篇名句隨手可摘,如以上所摘各句。這樣滿紙珠玉的詩,即便放眼全唐也是不多的。第四,作為長篇,這首詩的用字、音節卻非常流暢。這首體例應是樂府,所以明快流暢,音節響亮,全詩也沒有什麼深奧的典故,生僻的字眼,完全是舉重若輕的手筆。所以這首詩完全可以說達到了唐詩的最高水準。這並不是說他要壓倒所有其他詩歌,它當然不一定是第一,但它肯定是全唐最優秀的詩篇之一。倘若有人作唐詩選本,以此詩為卷尾壓卷之作,它是完全當得起的——是為孤篇壓全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