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飄知薏苦,藕斷識絲纏。
慘澹黃姑渚,玲瓏織女躔。」明朝 孫蕡西庵記事一百韻其一
關於荷花的詩句,從古到今,數不勝數,對於生長在我們身邊荷花,我們並不陌生,普通的人至少知道荷花的三種別稱,比如芙蓉,藕花,蓮花。
稍稍有些古文知識的,知道荷花還叫「芙蕖」,因為曹植的洛神賦中有「灼若芙蕖出綠波。」這是」清水出芙蓉「的最原始版。
知道荷花還叫「菡萏」,南唐後主的名詩,「菡萏香消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這個「菡萏」是指荷花未開放的花苞。
至於說水芸,水芝,玉環之類的聯繫上下文,基本可以判斷這些是說的哪種花。
所以基本讀荷花詩,許多人是沒有障礙的,當然了,如果是用繁體字,可能對於習慣了簡體字的今人來講,會有障礙。
但是我最近讀詩就讀到了一種不通的地方,比如歐陽修的《漁家傲,荷葉田田青照水》
「荷葉田田青照水。孤舟挽在花陰底。昨夜蕭蕭疏雨墜。悉不寐。朝來又覺西風起。
雨擺風搖金蕊碎。合歡枝上香房翠。蓮子與人長廝類。無好意。年年苦在中心裡。」
這首詩其實也沒有生僻字,「香房翠」可以說是蓮蓬。但唯其有三個字「無好意」,來得特別的突然。「蓮子與人長廝類,無好意,年年苦在中心裡。」按道理歐陽修是宋朝時候最主張文風實在的人,這句話,難道是宋朝特有的情境用詞?一方面讚美荷花,愛惜荷花,一方面又說它沒有好寓意?怎麼解釋都覺得拗口。
不過誠如張愛玲說,一個人大約成了名,就有胡說八道的權力,大家都不作聲,也就沒有人追究了。於是我也就放了過去,誰叫歐陽修名氣大,除了這個「無好意」我怎麼都不懂,我也覺得他的詩詞寫得流暢大氣。這件事情就輕輕地放了過去。
但是宋朝吳文英有寫荷花的句子「西風不到窗紗,端的舊蓮深薏。」卻讓人回味了。因為讀·來讀去,「舊蓮深薏」就是「舊年深意」或者「舊年深憶」呀,宋朝人重文輕武,文字功夫沒話說,可是「深薏」到底是什麼呢?是深深的薏米草嗎?
宋朝劉將孫的一首《滿江紅》,寫的是夏天遊湖,他遇見了自己的舊情人,卻因為自己遲遲而來,感到慚愧,裡面有一句:
「蓮子擘開誰在薏,徐娘一笑來何暮。」
徹底揭開了謎底,原來這個薏是指蓮芯。我把蓮子米剝開,誰在乎裡面的苦心,你只嘲笑我來得這麼遲。
一切迎刃而解。原來歐陽修的那個「無好意」是指蓮米成熟後,其心愈苦,又雙關了人心如蓮芯。那個吳文英的「舊蓮深薏」,不是薏草長在蓮花外,原來是苦心就在蓮花裡。
成書於漢朝的《爾雅釋草》中有「荷,芙蕖,其莖茄,其葉蕸,其本密,其華菡,其實蓮,其根藕,其中的,的中薏。」
這解釋了荷花,它的蓮子在先秦或者民間稱為"的",而蓮芯,叫做「薏」。
那麼為何宋朝的詩詞用先秦的說法?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民間的叫法一直簡單,且口語多,承襲單音節古語,蓮子簡單叫做「的」,蓮心就叫做「薏」。所以這種包含著古語和民間方言口語的詩詞,反而有一種當時的人心領神會的雙關。
所以歐陽修說」無好意「,時人知道他抱怨蓮米老了不甜,可惜我看得一頭霧水。宛如聽不懂隔壁郊縣的方言,看他們自己有滋有味的笑。
不過拿到這把鑰匙,也就沒什麼難的呢。
「的中薏嫩蓮新釆。」宋朝朱翌。難不住我,這是說,蓮子米正嫩,蓮芯不苦,趕緊吃!
」釆蓮不釆的中薏,見人但道蓮心苦。「這是明朝鄭源的《採蓮曲》,如此的生動,也就是說在江南的廣大地方,至少在明朝的時候方言中仍舊是把蓮米稱做」的「,蓮芯稱作」薏」。這裡不過是釆而不吃罷,但是苦苦蓮芯是上好清火養心的藥材。夏天是要多少吃一點苦的,因為苦味可以鎮心,消暑。只是苦若來形容人生滋味,閱歷過的人,都覺得舌頭一澀,連心也抽搐吧。
「碧藕連根絲不斷,紅蕖著子薏何多。「宋朝張表臣《句》
這不是一首詩,只有這一聯。平淡無奇的詩。但是如果你知道這個「薏」是指的青青又苦苦的蓮心,這聯詩,就橫看成嶺側成峰了。
它是指相思,是指人生,是指家庭,是華麗與辛苦並有,是思念不斷,是苦旅多多。是荷花也是人的一生,是苦多也是意義多。
初衣勝雪,為你解讀詩詞中的愛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