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均來源於網際網路)
前段時間,流行一句話,叫「主要看氣質」。
氣質這個詞,可算被玩壞了。
不過氣質這個東東,應該是真的存在的。
不然為什麼滷煮以前總是愛上醜霸呢?T T
為了證明自己沒瞎,必須糖一糖這個問題——
為什麼有些人明明長得一般,卻讓人慾罷不能?
讓我們從氣質開始說起。
(一)
滷煮朋友圈裡潛伏著一些明騷暗鬥的文藝老男人,他們經常喜歡在朋友圈裡分享80、90年代關於文學詩歌搖滾的各種照片文字。
一開始我以為是情懷,後來發現根本原因在於女人。
那時的女人真是美啊,美得各有特色,還懂文藝,帶後勁兒,成就出那個形神合一、難以複製的理想時代,成為最難消散的記憶。港臺的美人,北京的尖果兒,江滬的海派,各有各特色。
差異化,氣質的最首要前提。
除了差異之外,氣質的另一面,叫做自然。
有一種美,叫壓根沒意識到自己美。當一舉一動是無意識的,這時才最有味道。
我認識一個姑娘,五官身材其實一般,卻非常招人喜歡,尤其是男孩子。很多男孩對其有一個共同評價——她有一個表情,非常勾人。她很喜歡笑,幾乎無時無刻總是在笑。你喊她名字時候,她回頭微笑;你說話的時候,她微笑傾聽;你逗她的時候,她笑點很低地樂了;笑對於她來說是一個最平常的習慣。他們所說的那種表情,並不是笑本身,而是當她的臉,在平靜和笑意即將漾開的那瞬間的臨界點,很迷人。因為經常笑,所以那個臨界點,總在她臉上無意閃現。一收一合,有時還卡在那一會,好玩又奇特。「那種似笑非笑的表情,我形容不出來,太特別了。」這是一個男人的原話。她自己對此一無所知,反而一直跟我說自己太愛笑了,不夠高冷。風格,是一種靈動飄忽的東西,氤氳在人周圍,卻無法固定。一旦你按外在規則刻意改變,勢必要壓抑本屬你的氣息,風格很快就散去。風格,是對物化的一種反抗,它和人的靈性有關。
意志力強大者,風格就聚力鮮明,意志薄弱者,風格則稀薄渙散。
最典型的例子,Kate Moss。
90年代初期,歐美模特圈中盛行身材高大、體形豐滿的主流審美標準。滿臉雀斑,五官平面,身高不足170,體型消瘦、羅圈腿的Kate Moss完全格格不入。就是這樣一隻醜小鴨,將頹廢、病態、波西米亞和後工業時代的審美演繹得淋漓盡致(迷離而分得很開的雙眼、有縫的門牙、高聳的顴骨、幾乎沒有的眉毛),改變了歐美一個時代的審美 ,成為至今的時尚女王。
(三)
每個人都在按照她的標準小心維持著,只有範冰冰自己倒是最肆意的——妖媚、可愛、霸氣、素顏、爺們……無論她怎麼跨界,始終是範冰冰,只會不斷強化豐富範冰冰的風格定義,永遠沒有不倫不類的危險。所以,人一定要有自己的風格,在獨屬於你的風格裡,怎麼耍都是個性;在別人風格裡,怎麼折騰,都差點意思。滷煮覺得,風格都不是生來就有的,而是一點點逐漸落定。這對於男人來說是還算明確可達,男性是一種外在性生物,生來就該對外開拓、創造。他們的風格不來源於長相打扮,而是來源於做事的方式、能力、地位、經歷等積累。男人的「標籤」好像天生就來源於與外貌無關的東西,否則,就會被打上娘氣的烙印。這也是為什麼大多帥氣的男演員,發展到一定年紀就要往滄桑感老醜胖折騰。按照內在來欣賞一個人的標準,在女性世界裡,很難推行,似乎女人天生就是被人來觀賞的,涉及到內在的部分翻來覆去就那麼幾個詞:賢惠、簡單、性格好、顧家、能幹、勤快等。如果你仔細琢磨,無論哪個領域,有明顯風格的女人,往往流露出一些「男性化」的味道,帶有一點點攻擊性。這裡的「男性化」並不是真的男人氣質,而是不易屈從的獨立性(這樣的女人,在社會上往往有點被可憐意味,不幸福才會死命拼)。只不過後來文化幾乎把「男性化」等同於「個性化」。這樣一來,屬於女人自己的個性化在社會中就失去了表達詞彙,即「失語」現象。(同理可理解其他群體失去話語權的現象)娛樂圈裡、範冰冰、斯琴高娃、翁紅、劉嘉玲、金星(她反而算傳統的)、王菲、周迅、那英等等,乃至林志玲(從其很多表現及情路來看,她是個很有腦子的女人,懂得營造自己形象,但卻又不屈從於一些東西,不然早嫁了),都有點這種意思。有時候想想,如果兩人在一起,是兩種風格的平等匹配,該多好。大部分女人對男人的愛,總是和崇拜纏在一起,這算不算一種悲哀。那些到了一定年紀還能繼續外貌協會的女性,某種程度內心是有一定安全感的,起碼你還能夠像男人欣賞女人一樣,欣賞貌美的男人。好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