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貌是很多家長注重培養的一個好習慣,但是很多家長都曾遇到過這樣的情景。
明明今年3歲多了,以前可是小區裡出名的小甜嘴,只要我們讓他叫人,他就甜甜地叫爺爺、奶奶、叔叔、阿姨,大人都喜歡得不得了,都願意逗他玩,也會把好吃的、好玩的給他,摸摸臉蛋、親親他,明明很開心,我們也覺得很自豪。
但是最近一段時間,明明變得不愛叫人了,爸爸媽媽要不住提醒,有時候勉強叫一聲,有時候做個鬼臉。對別人摸他臉很不喜歡,會生氣或不理別人。大家都納悶,以前的小甜嘴怎麼不見了?甚至別人給吃的、玩具時,也不說謝謝。我有時挺生氣的,就批評他,說這樣做不是好孩子,大家會不喜歡他的。
悠悠今年快5歲了,一向活潑開朗。以前在院子裡或者電梯裡碰到熟人打招呼時,她都會回應說「阿姨好」。但最近她有點奇怪,別人打招呼時她躲媽媽身後不吭氣,事後媽媽說,你看阿姨誇你衣服漂亮是喜歡你,你怎麼不跟阿姨問好呢?她說我躲起來不讓她看我衣服,或者說我不喜歡她,她穿皮草,小動物多疼啊。上次去媽媽辦公室,因為半年沒來了,一個原來跟她挺熟悉的女同事見了她,走過來想攬她,她一下子躲開了,同事覺得有些尷尬。後來孩子告訴媽媽,她不喜歡阿姨的髮型和眼鏡。天啊,她的理由好奇怪!
幼兒園接送的時候碰到別的小朋友的父母,人家跟她打招呼,她不喜歡的也不回應。
對待陌生人,悠悠倒是大大方方的,上公交車會跟售票員打招呼,在小區見到陌生的奶奶提沉東西時會主動說:奶奶我幫你。
孩子打招呼行為變化的原因
很多孩子小的時候都很「有禮貌」,但是長大之後有些孩子變得不愛打招呼了,究竟孩子的心理發生了哪些變化呢?
原因一:伴隨認知能力的發展,孩子開始有了自己的判斷
隨著孩子長大,觀察能力更強,注意力範圍更廣,他們會注意到原來沒有關注的細節,對於一些成人的著裝、說話的方式、對自己的態度也有了更加明確的感知和判斷,如果有些作法讓孩子不歡喜,像場景一中,明明對別人摸自己的臉感覺不舒服,就可能因此不高興,因此會在行為上表現出來,不再熱情地回應別人。
原因二:伴隨自我意識的發展,孩子更加在意自己的行為表現和別人的評價
一般孩子到了2歲多,開始形成「我」的概念,逐漸能夠分清楚自己和別人,對自己的外表、衣服等更加注意,同時對別人怎麼看自己更加敏感。由於孩子的自我意識剛剛開始發展,對自己還存在很多不確定的感覺,因此別人一些無意的語言或行為就會給孩子不同的感受。例如場景二中成人誇孩子衣服漂亮,但孩子可能對自己穿這件衣服是不是好看還不確定,所以出現迴避的行為。
原因三:孩子的情感體驗分化,對熟人的評價更在意
孩子3、4歲情感體驗迅速發展,體驗到更加複雜的情緒,如喜歡、愉快、生氣、厭惡、悲傷等,一些情感細膩、想像力豐富的孩子會有更加複雜的感受。比如,場景二中的小姑娘覺得阿姨穿皮草就是傷害小動物,所以會體驗到強烈的厭惡感。同時,由於熟人和父母接觸的機會更多,更容易把自己對孩子的看法和評價傳遞給家長,家長又會把這些話反饋給孩子。因此,孩子對熟人的態度會比較謹慎,而對於陌生人,孩子還是想給別人留下積極的好印象,所以反而在他們面前更容易出現打招呼的行為。
原因四:成人或家長某些不當做法的影響
很多孩子開始的時候願意跟別人打招呼,但有時候成人只顧自己說話,忽視了孩子,還有的家長總批評孩子說,看看別人,嘴巴多甜呀!還有些家長覺得只有孩子「叫人」才是打招呼,但擁抱、揮手、微笑等也是打招呼的不同方式。
面對孩子打招呼行為的變化,家長要首先改變自己的行為。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愛跟別人打招呼,能給自己掙面子,別人會覺得自己是個好家長,所以有時候孩子的行為成為家長的「心理需求」。因此,家長要覺察並及時調整自己的情緒,當孩子不願打招呼的時候,一定是有自己的某些想法或者感受,所以家長不要當眾批評或者強迫孩子,否則只會使孩子覺得沒面子,反而變現得更逆反。
每個孩子有自己的特點,有些孩子可能會直接表達自己的感受,不喜歡的人就不打招呼。有些孩子可能迫於家長的壓力表面順從,但是內心有很不舒服的感受,長此以往,會影響孩子自我意識的發展。
很多家長往往見到熟人後,都會首先讓孩子跟對方打招呼,而沒有給孩子提供示範和榜樣,特別是有很多人的時候,孩子不知道跟誰打招呼,是一一打招呼還是一次就好了?因而會感覺很茫然。
因此,家長要和孩子一起跟別人打招呼,這樣孩子面臨的壓力降低,感覺更安全,也知道到底該怎麼做。
孩子如果跟別人打了招呼,內心都希望得到家長的讚賞和認可。因此,家長要敏銳地觀察孩子的行為,只要孩子表現出打招呼的意願或行為,如叫人、身體靠近對方、微笑等,家長要馬上給予表揚或強化,不必局限於口頭肯定,也可以擁抱一下孩子,對孩子微笑等。
很多孩子對人的態度會受某些細節的影響,如場景二中的小姑娘,家長可以通過和孩子一起玩遊戲的方式,讓孩子體驗不同人的感受,體驗不被別人理睬的尷尬,讓孩子能夠換個角度體驗。同時,可以在遊戲中讓孩子模仿不同的人、動物,看看可以怎樣打招呼。遊戲的情境下孩子都比較放鬆,有利於孩子將這些方法遷移到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