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什麼不愛叫人了?

2021-02-23 幼教交流


禮貌是很多家長注重培養的一個好習慣,但是很多家長都曾遇到過這樣的情景。

明明今年3歲多了,以前可是小區裡出名的小甜嘴,只要我們讓他叫人,他就甜甜地叫爺爺、奶奶、叔叔、阿姨,大人都喜歡得不得了,都願意逗他玩,也會把好吃的、好玩的給他,摸摸臉蛋、親親他,明明很開心,我們也覺得很自豪。

但是最近一段時間,明明變得不愛叫人了,爸爸媽媽要不住提醒,有時候勉強叫一聲,有時候做個鬼臉。對別人摸他臉很不喜歡,會生氣或不理別人。大家都納悶,以前的小甜嘴怎麼不見了?甚至別人給吃的、玩具時,也不說謝謝。我有時挺生氣的,就批評他,說這樣做不是好孩子,大家會不喜歡他的。

悠悠今年快5歲了,一向活潑開朗。以前在院子裡或者電梯裡碰到熟人打招呼時,她都會回應說「阿姨好」。但最近她有點奇怪,別人打招呼時她躲媽媽身後不吭氣,事後媽媽說,你看阿姨誇你衣服漂亮是喜歡你,你怎麼不跟阿姨問好呢?她說我躲起來不讓她看我衣服,或者說我不喜歡她,她穿皮草,小動物多疼啊。上次去媽媽辦公室,因為半年沒來了,一個原來跟她挺熟悉的女同事見了她,走過來想攬她,她一下子躲開了,同事覺得有些尷尬。後來孩子告訴媽媽,她不喜歡阿姨的髮型和眼鏡。天啊,她的理由好奇怪!

幼兒園接送的時候碰到別的小朋友的父母,人家跟她打招呼,她不喜歡的也不回應。

對待陌生人,悠悠倒是大大方方的,上公交車會跟售票員打招呼,在小區見到陌生的奶奶提沉東西時會主動說:奶奶我幫你。

孩子打招呼行為變化的原因

很多孩子小的時候都很「有禮貌」,但是長大之後有些孩子變得不愛打招呼了,究竟孩子的心理發生了哪些變化呢?

原因一:伴隨認知能力的發展,孩子開始有了自己的判斷

隨著孩子長大,觀察能力更強,注意力範圍更廣,他們會注意到原來沒有關注的細節,對於一些成人的著裝、說話的方式、對自己的態度也有了更加明確的感知和判斷,如果有些作法讓孩子不歡喜,像場景一中,明明對別人摸自己的臉感覺不舒服,就可能因此不高興,因此會在行為上表現出來,不再熱情地回應別人。

原因二:伴隨自我意識的發展,孩子更加在意自己的行為表現和別人的評價

一般孩子到了2歲多,開始形成「我」的概念,逐漸能夠分清楚自己和別人,對自己的外表、衣服等更加注意,同時對別人怎麼看自己更加敏感。由於孩子的自我意識剛剛開始發展,對自己還存在很多不確定的感覺,因此別人一些無意的語言或行為就會給孩子不同的感受。例如場景二中成人誇孩子衣服漂亮,但孩子可能對自己穿這件衣服是不是好看還不確定,所以出現迴避的行為。

原因三:孩子的情感體驗分化,對熟人的評價更在意

孩子3、4歲情感體驗迅速發展,體驗到更加複雜的情緒,如喜歡、愉快、生氣、厭惡、悲傷等,一些情感細膩、想像力豐富的孩子會有更加複雜的感受。比如,場景二中的小姑娘覺得阿姨穿皮草就是傷害小動物,所以會體驗到強烈的厭惡感。同時,由於熟人和父母接觸的機會更多,更容易把自己對孩子的看法和評價傳遞給家長,家長又會把這些話反饋給孩子。因此,孩子對熟人的態度會比較謹慎,而對於陌生人,孩子還是想給別人留下積極的好印象,所以反而在他們面前更容易出現打招呼的行為。

原因四:成人或家長某些不當做法的影響

很多孩子開始的時候願意跟別人打招呼,但有時候成人只顧自己說話,忽視了孩子,還有的家長總批評孩子說,看看別人,嘴巴多甜呀!還有些家長覺得只有孩子「叫人」才是打招呼,但擁抱、揮手、微笑等也是打招呼的不同方式。

面對孩子打招呼行為的變化,家長要首先改變自己的行為。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愛跟別人打招呼,能給自己掙面子,別人會覺得自己是個好家長,所以有時候孩子的行為成為家長的「心理需求」。因此,家長要覺察並及時調整自己的情緒,當孩子不願打招呼的時候,一定是有自己的某些想法或者感受,所以家長不要當眾批評或者強迫孩子,否則只會使孩子覺得沒面子,反而變現得更逆反。

每個孩子有自己的特點,有些孩子可能會直接表達自己的感受,不喜歡的人就不打招呼。有些孩子可能迫於家長的壓力表面順從,但是內心有很不舒服的感受,長此以往,會影響孩子自我意識的發展。

很多家長往往見到熟人後,都會首先讓孩子跟對方打招呼,而沒有給孩子提供示範和榜樣,特別是有很多人的時候,孩子不知道跟誰打招呼,是一一打招呼還是一次就好了?因而會感覺很茫然。

因此,家長要和孩子一起跟別人打招呼,這樣孩子面臨的壓力降低,感覺更安全,也知道到底該怎麼做。

孩子如果跟別人打了招呼,內心都希望得到家長的讚賞和認可。因此,家長要敏銳地觀察孩子的行為,只要孩子表現出打招呼的意願或行為,如叫人、身體靠近對方、微笑等,家長要馬上給予表揚或強化,不必局限於口頭肯定,也可以擁抱一下孩子,對孩子微笑等。

很多孩子對人的態度會受某些細節的影響,如場景二中的小姑娘,家長可以通過和孩子一起玩遊戲的方式,讓孩子體驗不同人的感受,體驗不被別人理睬的尷尬,讓孩子能夠換個角度體驗。同時,可以在遊戲中讓孩子模仿不同的人、動物,看看可以怎樣打招呼。遊戲的情境下孩子都比較放鬆,有利於孩子將這些方法遷移到生活中。

相關焦點

  • 為什麼生了孩子以後,我家狗更愛叫了?
    自己有了娃以後,感覺身邊養娃又養狗的人也多了起來。剛生完孩子的狗友,幾乎都遇到這個令人頭疼的問題:「為什麼我家狗以前不叫的,現在開始亂叫了?」「為什麼有了孩子以後,狗子更愛叫了?!」很多人以為,是狗狗在吃孩子的醋。
  • 「外婆沒叫我的,我也不叫外婆」,孩子不叫人,不一定是孩子問題
    「外婆沒叫右右的,右右也不叫外婆。」2歲孩子突然的一句話,改變了我要他見到長輩必須叫人的做法。我讓孩子叫「外婆」。孩子說了句:「外婆沒叫右右的,右右也不叫外婆。」我和我媽被懟得沒一句話回,啞巴了半天。後來還是我媽反應快,馬上叫了一聲「右右」,孩子也回了一聲「外婆」。是的,孩子有自我意識了。別人怎麼對我,我怎麼對別人。
  • 孩子不愛叫人不是他沒禮貌,是你的問題!
    「多多,叫一聲阿姨。」多多扭過頭,一聲不吭。「多多乖,叫一聲阿姨,媽媽就給你買小蛋糕吃。」「不叫阿姨,媽媽,買小蛋糕吃。」 多多奶聲奶氣地回答道。「你這孩子,怎麼這麼沒禮貌,小的時候可不是這樣。」媽媽在友人面前尷尬又無奈,這孩子在外頭怎麼這麼不長臉?
  • 孩子為什麼不聽話(逆反)不合作愛唱反調 該怎麼辦?
    不管是溜娃圈、還是上學、放學的路途中,又或是公園、商場這些場合,只要有孩子和大人,只要你停下腳步總能聽到大人尖銳的咆哮聲「你為什麼不能聽話一點、你聽不懂人話嗎、叫你往左你偏往右,想要氣死你媽呀」「叫你把多餘的書放在教室不要帶回來,每次都還是一樣背回來,怎麼說都不聽,我不會幫你拿的累死也是你自己活該..」類似的場景比比皆是,不僅讓人想到這到底發生了什麼?
  • 從什麼時候開始,孩子不叫「媽媽」改叫「媽」?是娃不愛母親了嗎
    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家裡的孩子開始叫自己「媽」了,老母親有些失落桂芳的孩子今年10歲多點,上小學4年級,兒子個子長得很快,眼看都快到媽媽肩膀了,是個小小的「男子漢」了。有天兒子放學之後和朋友玩,回來的時候喊了一嗓子:「媽,我回來了,我要喝水!」看兒子跑得滿頭大汗的樣子,桂芳給他倒了杯溫水,然後反應了一下:「你叫我什麼?」「老媽啊,有啥問題。」
  • 失去父母的孩子叫孤兒,失去孩子的父母叫什麼?
    「失去丈夫的妻子叫寡婦,失去妻子的丈夫叫鰥夫,失去父母的孩子叫孤兒,只有失去孩子的父母沒有稱呼,因為那種傷痛是無以言表的。」最近小菌成功地被安麗一部新劇——《你好再見,媽媽!》,當在最新劇集中聽到這段話之後,小菌終於忍不住要寫下這篇文章。
  • 高冷也是愛,為什麼貓都叫不來?
    電影《忠犬八公》狗狗苦等主人的故事虐哭了不少人;別怕,有女王罩著你.貓咪們,你叫它們的時候它們總是不來,你不叫它們的時候它卻又跟來。有的時候幸運也像貓咪一樣。《為什麼貓都叫不來》它們在身邊時光雄滿臉的不耐煩,一旦身影離開視線光雄就忍不住心焦地尋找。光雄和兩隻貓漸漸熟悉,除了在光雄的懷裡「踩奶」,愛撒嬌的喵星人還會舔光雄的手。
  • 孩子不叫人是沒禮貌?錯,細分1-6歲孩子怕生的6大原因、10大對策
    大家庭聚會,可我家族裡4個不同年齡的小寶貝,都怕生不叫人,這可尷尬了。自家親戚,為什麼會怕生,會沒禮貌不叫人呢?也就是:「我不願意叫人,不管是不是沒禮貌,是不是正確,是不是父母要求的,我就是不叫人。」2歲以下孩子的社交能力特點之一是:更加喜歡跟其他孩子在一起。【1】所以我家2歲的雙胞胎,會迅速和孩子們玩得很好,卻對長輩不打招呼。
  • 為什麼孩子不愛閱讀,更愛電子產品?
    【自律大於智商】 為什麼孩子總管不住自己  我身邊的許多父母都有同一個疑問
  • 為什麼孩子只愛媽媽,不喜歡爸爸?這三點值得爸爸反思
    抖音上的一個孩子把爸爸氣得哭笑不得!這孩子每天放學回到家,一進門就開始大喊:媽媽,媽媽……,坐在沙發上的爸爸直接被他當作了空氣。一次,爸爸實在忍不住:嘿,嘿,嘿,嘿,你沒有看見我嗎?孩子:看見了呀!爸爸:你能不能叫一下「爸爸」嘛,每次放學回來就知道叫「媽媽」,你當我是空氣啊!孩子:明天先吧!
  • 為什麼孩子和家長喜歡《小豬佩奇》,哪怕孩子學豬叫?原因很簡單
    小豬佩奇是一部受到孩子和家長喜歡的動畫片,可以說對於孩子和家長而言有著比較深的印象。同時又因為以前小豬佩奇登上熱搜,所以這部動畫片也有著非常廣泛的知名度。那麼為什麼有許多孩子和家長喜歡《小豬佩奇》,哪怕孩子學豬叫?這個問題可以說一直困擾著許多觀眾。
  • 《不吼不叫》:教你面對孩子時,如何做到不吼不叫
    《不吼不叫:如何平靜地讓孩子與父母合作》的作者羅娜·雷納在書中告訴你大吼大叫的深層因素,學會使用不吼不叫的強力工具,你真的可以做到停止向孩子吼叫!羅娜·雷納當過護士、氣質諮詢師、父母培訓師和電臺節目主持人,在書中她通過她豐富的個人經驗和職業生涯中獲得的大量案例,充滿熱情與愛意地解釋了心理學的基本原則和實用的養育方法。
  • 《童年不缺愛》:被愛的孩子是幸運,會愛的父母是奇蹟
    幸運的人,童年得到了來自父母無條件的愛與支持,因為童年滿溢的愛,所以成年後依然可以用童年滿溢的愛來治癒自己失意的心。而那些童年沒有得到足夠愛的孩子,終其一生都在尋愛來彌補遺憾的童年。但說起愛孩子,孩子與父母卻有著截然不同的反應。詢問孩子,他們大多數會表示感受不到父母的愛,但反過來問父母,他們大多數會舉出各種事例顯示自己對孩子的愛。
  • 為什麼孩子不愛學英語?因為從小到大的英語學習都在被誤導!
    為什麼我們的孩子不愛學英語?作為家長,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可是無論是用什麼辦法,孩子總是十分抗拒,甚至於「逼迫的方式」還會導致孩子們更加厭惡學習英語。,還有叫什麼名字?家住哪裡?怎麼去上學?昨天做了什麼?明天想做什麼?之類的問題,這些問題雖然是日常生活中會用到的「實用性」句式,但是這學起來的感覺就像是在被調查戶口一樣,讓孩子無法產生學英語的樂趣,缺乏了一種語言學習應有的「靈魂」。所以,我們先要搞清楚,我們讓孩子學習英語,是為了學會什麼?是學會一種新的語言而已嗎?
  • 直播間|為什麼你的孩子不愛學習(第十七講)
    三秦父母微課堂每周四晚與您相約家長常常為孩子不喜歡學習而苦惱沒有天生就愛學習的孩子但正確的引導可以幫助孩子愛上學習幫助孩子找到正確的學習方法幫助孩子培養學習興趣都是家長的「必修課」今日20:00準時鎖定「三秦父母微課堂直播間」第十七講沈張婷老師教您了解為什麼你的孩子不愛學習
  • 愛將人鎖住,不愛才會叫人放開
    一位國外的《老友記》骨灰級粉絲為劇中6位主角的性伴侶數量進行了詳細的計算,總結了他們所有人的情感關係,確定發生關係的算1個,未挑明或只是順帶提及的算0.5個,還製成一張終極性伴侶列表。
  • 為什麼媽媽在,孩子就不乖?真相讓人心疼…
    可老公一臉驕傲的說:你不會帶孩子,總是把孩子弄哭,寶寶跟著我的時候,可乖了。婆婆也欲言又止的說,我正想和你商量,你要不每天中午別回來了。你不回來我們玩的挺好,你一回來,她就不乖,還經常惹得孩子大哭。一肚子的委屈瞬間湧上來!為什么女兒跟著別人的時候,是天使寶寶,跟著我就根本不像人類的孩子?
  • 一母同胞的2個孩子,為什麼一個天性涼薄,另一個人見人愛?
    即使同一個母親生的孩子,也會存在不同的性格。所謂性格決定命運,很多父母對孩子的性格形成都格外的看重。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聊一聊關於孩子性格形成的那些事。3歲以前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期慧芳就一直納悶,為什麼他們家的兩個孩子,性格怎麼就相差那麼大呢?
  • 想要孩子人見人愛,培養親和力是關鍵
    我有兩個侄子,大的叫樂樂,是我大弟弟家的孩子;小的叫安安,是我小弟弟家的孩子。兩個孩子相差11個月,從小一起長大,都是由我媽帶的。後來長到五六歲開始上學了,分別都回到了自己家,由他們爸爸媽媽親自帶。我小弟夫妻倆性格都外向,喜歡說笑,所以安安的性格倒沒有改變多少,特別溫和,見人主動笑著打招呼問好。每次奶奶見了他,都忍不住拉著他的手問長問短,樂得合不攏嘴。而我大弟兩口子都有些內向,尤其弟媳婦非常不喜歡熱鬧,不愛和人交往。
  • 人為什麼叫人類,因為人活著就是累
    群已滿200人,需要進群的寶貝可以給我留言哦,愛你們~ 不要取關我,好傷心,嚶嚶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