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媽媽在,孩子就不乖?真相讓人心疼…

2021-02-08 女兒派

媽媽不在家,家人告訴你孩子們表現的像個天使時,不要偷著開心覺得孩子終於長大了。

因為,孩子並沒有長大,而是他們對別人的信任不足,不敢去試探他們的底線。

——鹿媽 

 ◆ ◆

最近一段時間,我的精神幾乎一直都是處於即將崩潰的邊緣。

每天出門上班的時候,女兒都會和我上演一場瓊瑤式「生離死別」。

下班回到家之後的每一刻,她都會像一個樹袋熊一樣,恨不得掛在我身上。

上廁所要跟著,一臉寵溺的看著我蹲馬桶;吃飯要抱著,打死也不坐寶寶椅,一頓飯要吃一個小時;我和別人說話,她就掰過我的臉,只讓我看她;稍微有點不順著她的時候,她就大哭大鬧。

有一天,我給她講繪本講的口乾舌燥,想去喝口水她就開始大哭。

我的忍耐已經到了極點,開始衝她嚷,說她不懂得體諒媽媽。

這樣的瞬間有無數次,我對她發過脾氣,實在生氣的時候,還打過她的屁股。可是吼完、打完之後,又是無盡的愧疚:

她還這麼小,哪裡懂得什麼體諒?

我跟老公、婆婆吐槽娃難帶。

可老公一臉驕傲的說:你不會帶孩子,總是把孩子弄哭,寶寶跟著我的時候,可乖了。

婆婆也欲言又止的說,我正想和你商量,你要不每天中午別回來了。

你不回來我們玩的挺好,你一回來,她就不乖,還經常惹得孩子大哭。

一肚子的委屈瞬間湧上來!

為什么女兒跟著別人的時候,是天使寶寶,跟著我就根本不像人類的孩子?

曾經,我也無比自責:

是不是我的養育方式有問題?

是不是我對她的愛與關注不夠多,讓她對我如此依戀?

她這樣的行為是不是缺乏安全感,這將來會不會影響性格?

困惑了許久,我也去問了很多媽媽。原來,家有「磨娘精」的媽媽真的很多。

也有很多媽媽,採取的是像我一樣壓制的方式,先克制情緒安撫,克制不住的就大吼一頓。

但是我知道,這不是根本的解決辦法。

最終讓我釋懷的,是一位媽媽的勸解,她說:

寶寶跟你黏,是因為只有跟你在一起時,她才是無所顧忌的!而且,孩子能黏你的時間,真的沒有幾年。

換個角度想,孩子「磨娘」那是因為他們知道,媽媽是他們最親近的人,在媽媽面前,他們可以肆無忌憚。

而且,這些「撒潑」也是有更大的積極意義的。

早教專家林怡說:孩子的很多負面行為都像是水面上突然出現的小漩渦,看似微不足道,底下卻暗流湧動,積蓄的都是成長的力量。

孩子們的心智發育逐漸成熟,有了「小心機」知道這樣能釋放情緒,讓自己獲得滿足,還會向媽媽尋求幫助,這對孩子成長有很重要的意義。

內心安定,願意表達負面情緒的孩子,比看起來聽話懂事的孩子,要幸福的多。

小說《無聲告白》中,莉迪亞就是一個典型的「乖孩子」,她最喜歡說的一句話就是「好的,媽媽」。

媽媽逼她去完成自己夢想,做一名女醫生,她就去學那些東西;爸爸希望她能融入白人的交際圈,她就每天假裝和朋友打電話。

實際上,她看不懂的物理生物,更沒有什麼朋友。

最終,無數壓抑情緒的堆積,讓莉迪亞走上了絕路。

相比之下,那些敢於表達,敢於向媽媽索愛,心理有安全感的孩子,多麼令人羨慕。

其實,孩子的每一個負面行為背後,都蘊藏著積極的心理動機。他們不是故意使壞,只是為了表達某種需求。

就比如孩子「磨娘」行為的背後,也是他們複雜的內心世界。

我們仔細回想一下,孩子不乖、黏媽媽的時候,是不是這幾種情況?

1. 三歲以前,寶寶本來就和媽媽更親密

孩子三歲以前,對媽媽的依戀最為激烈。

因為十月懷胎,他們在子宮這樣「安全」的環境中,熟悉了媽媽的心跳、味道,這種依戀難以割捨。

想要他們長成一個「獨立」的人,這個過程是逐漸的,而不是突然的。

當然,這種依戀會隨著他們的成長而逐漸變淡,我們不要粗暴的制止,保護好孩子脆弱又敏感的心,不讓寶寶失去安全感。

2. 在別處積攢的情緒,來媽媽面前發洩

有一次,在遊樂場看到過這樣一幕。

幾個孩子玩滑梯的時候,其中一個大孩子插了隊,後面被插隊的那個小孩,哇的一聲哭了。

然後就來到媽媽面前,一邊捶打著媽媽,一邊大哭。

因為他知道,他打不過「大哥哥」,但是他心裡又有憤怒的情緒,他只能跟媽媽發洩。

這種感受我們也應該理解孩子,我們成年人積壓了滿腹的怨氣,也是容易對親近的人發洩的,更何況是表達能力不好的孩子。

3. 知道媽媽的底線,而不敢去試探別人的

《美國育兒百科》中指出:媽媽不在家,保姆或者家人告訴你孩子們表現的像個天使時,不要偷著開心覺得孩子終於長大了。孩子並沒有長大,而是他們對別人的信任不足,不敢去試探他們的底線。

孩子跟媽媽以外的人不敢「撒野」,其實是他們心智成熟的一種「小心機」。

他們知道,自己即使撒野媽媽還是會親親抱抱他們,可是對於別人,他們就「慫」了,沒有「膽量」去試探。

4. 需求得不到滿足,以「磨娘」的形式發洩

很多職場媽媽,每天還孩子相處的時間不多,最多就是從晚上回到家到孩子睡覺的那三個小時。

時間久了,孩子的內心總會不安。他們不知道,媽媽為什麼不陪著他們,更不確定媽媽會不會回來,還愛不愛他。

所以見到媽媽後,他們會表現出「分離焦慮」。

其實,寶寶們只是沒有得到足夠的愛與關注,對媽媽的渴望,以一種「求關注」的方式在發洩。

前段時間熱播的電視劇《都挺好》中,蘇明成把妹妹蘇明玉打傷住院之後,蘇明成的嶽父問了女兒朱麗一個問題。

他說,蘇明成這是有暴力傾向啊,他有沒有對你動過手。

就這一句話,就賺足了網友的淚點。

同樣是女孩,蘇明玉被苛待長大,成年後不敢相信別人,不敢去愛別人。看起來是個女強人,內心卻脆弱無比。

而被「嬌生慣養」長大的朱麗,有什麼事情都能回家傾訴,她的背後是永遠有依靠的。

這兩個女孩子長大後不同的宿命,給無數的家長敲響了警鐘。

孩子小的時候,父母給了他們足夠的愛與回應,她們長大後內心才能是充滿安全感的,遇到挫折也願意跟父母傾訴,不至於一個人活成「無比懂事」的模樣。

再反觀那些和和媽媽在一起才不乖的孩子,是彼此的福氣。

因為他們足夠信任我們,願意在我們面前撒嬌;因為我們給了他們足夠的愛,讓他們不懼怕對我們表達與發洩。

「磨娘」的孩子其實是把媽媽當做一個「安全基地」,當他們又安全需求的時候,就想要返回看護人身邊。

而我們這些「安全基地」要做的,就是允許他們發脾氣,給他們的心靈足夠寬廣、安全的場所。

媽媽在的時候,孩子格外不乖,這根本上就是他們對安全感旺盛的需求。

那麼,我們這份安全感的給予,除了陪伴,還要做到這幾件事。

1. 足夠的耐心,允許他們發脾氣

當寶寶發脾氣的時候,我們的理智也可能已經崩潰,但是還是要跟即將爆發的自己說一聲暫停,大吼大叫不能解決任何問題,還會讓孩子缺乏安感的表現愈演愈烈。

平靜而溫和的對待,不打壓,不懲罰,就對了。

2. 離開時告訴寶寶,你要去做什麼、回來的時間

大部分的寶寶都是有分離焦慮的,因為他們分不清離開和消失的區別。

就像小孩子很喜歡玩「藏貓貓」的遊戲,因為他們喜歡那種「消失」又「出現」的驚喜。

但是如果他們不知道媽媽是走了,還是消失了,他們會局促不安。

所以暫時離開的時候,一定要告訴孩子,媽媽會回來的。

最好能把時間量化,比如,時針到了12那裡的時候,媽媽就回來了。

3. 高質量陪伴,不用時間換取自己的滿足感

我們總是以為長時間與孩子的廝守,就是他們安全感的來源。其實不是的,安全感來自於孩子內心的感知,他們能夠確定爸爸媽媽能看到我,他們愛著我。

所以陪伴的時間不是最重要的,優質的陪伴才是最長情的告白。

帕蒂·惠芙勒在《傾聽孩子》一書中指出:

孩子喜歡在家裡,在至親面前表達全部情感,是因為他能被傾聽和理解。孩子被理解的越多,以後在外面他就會表現得越好。

在嬰幼兒事情,一個健康和諧的親子關係,比任何教育技巧都重要。

下次孩子再只對媽媽「作妖」的時候,想想這背後的積極力量。

畢竟,當他們逐漸有了獨立的自我意識之後,我們才會意識到,他們這麼黏我們的時光,真的很珍貴。

親愛的,如果我們的文章對你有幫助,就把我們「設為星標」★吧!這樣就不會錯過每天推送啦!


育兒先育己,長按下方圖片

識別二維碼,關注女兒派

每晚八點陪你一起成長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孩子在媽媽面前特別不乖?
    為什麼孩子在媽媽面前特別不乖?引言阿佩是我的好朋友,它有一個3歲的孩子,阿佩很寵著孩子,但是孩子還是不乖不聽話,直到有一次出差,把孩子給奶奶帶,等出差回來後,奶奶說說,這孩子挺乖的呀,在你不在的時候,媽媽聽了心情很複雜,為什麼在自己面前那麼蠻橫的孩子到奶奶那裡反而變乖了?難道是自己的問題嗎?
  • 只要媽媽在,孩子就不乖?背後的真相原來是這樣...
    無獨有偶,這位媽媽樓下有個小孩比她兒子小三天,讀同一幼兒園同一班級。那孩子平時都表現的安靜乖巧,很聽話。可幼兒園老師卻說,那孩子挺皮的,上課會帶頭在教室裡跑圈,和小朋友玩也有點毛手毛腳。 如果不是幼兒園有監控視頻,大家根本不相信這個一直是大家眼裡乖寶寶的孩子會有這麼一面。「相較之下,我特別開心兒子所有的不乖都只在我這兒發洩。」
  • 「只要媽媽在,孩子就不乖!」這個鍋你背了多久?
    前幾天,在知乎看到有位媽媽在講述自己的困惑:3歲的女兒變得特別纏人,只要她在家,孩子就會像跟屁蟲一樣粘著她。沒事就要抱抱,吃飯不好好吃,睡覺更是要三催四請。可是這麼一個「小魔王」在幼兒園老師的嘴裡,是個「正能量寶寶。」家裡人也都說「媽媽不在的時候特別乖,只會鬧媽媽」。
  • 寶媽帶娃上班,寶寶不哭不鬧安靜看動畫片,網友:乖得讓人心疼
    01寶媽帶娃上班,寶寶不哭不鬧安靜得令人心疼小雨是一個2歲寶寶的媽媽,在一家公司做文員,因為家裡忙,沒有人幫她帶孩子,徵得單位的同意後,她決定帶著孩子上班。由於擔心孩子吵鬧,小雨提前和孩子做好了約定,讓孩子在單位不許吵鬧。
  • 我不想我的孩子小時候表現得乖和懂事。一位準媽媽話讓人陷入沉思
    一輛火車一家4口人出行外出。一位媽媽帶著三個孩子,大一點的小姑娘十二三的樣子,一個七八歲,還有一個剛會走路。還有一個大箱子和兩個大背包大一點的那小姑娘全程幫她媽媽拿行李,照顧弟弟,說話很細聲細氣,看上去特別懂事。小孩喜歡到處跑,小姑娘就會牽著弟弟在車廂裡走走。小弟弟吃剩的零食,過了很久那小姑娘才小心翼翼地說,媽媽我也想吃。她媽媽才把就把剩下零食給她。
  • 孩子乖真的好嗎?你可想過:乖娃易慫!
    第二層難受是看到視頻中前後出現了十一、二個男學生,其中五人被打,第一個被打的只敢走避,另外四個連動都不敢動,還有一個被打完左臉後主動把右臉轉向對方,沒有被打的也無一人吭聲。那個打人的人渣教師肆無忌憚地施暴,如同「狼」入羊群,根本不擔心學生會反抗,更不擔心自己的行為需要承擔什麼樣的後果。視頻中這幾個人高馬大的男孩子「乖」得讓人心疼,慫得讓人心碎。
  • 「最懂事寶寶」走紅,陪媽媽上班不哭不鬧,網友:乖得讓人心疼
    有一組寶寶的照片引發了許多的關注,與其他孩子不同的是,照片裡的孩子是在媽媽工作單位的辦公桌下乖乖看著動畫片。這個寶寶的媽媽是個奔波於工作和家庭的寶媽。在孕期和產後恢復上花費的大量時間和經歷已經較大程度地耽誤了寶媽的工作進度,但也不能只顧工作而讓孩子沒人照顧,所以,寶媽也只能將孩子帶到工作單位,邊忙工作而便照看孩子。
  • 為什麼你越罵孩子,他越想抱你,真相扎心了……
    她家兒子今年兩歲半,吃飯的時候,小朋友一直要番茄醬,用手蘸著吃,最後還弄到朋友的白裙子上。朋友氣的大吼大叫,還扇了他一巴掌。令人心疼的是,小朋友一邊撕心裂肺的哭,還一邊伸著手求抱抱。當時我就在想一個問題:媽媽都已經這樣對他了,他為什麼還要追著媽媽?因為他們只有媽媽,沒有別人可以依賴。
  • 孩子的「不乖」讓你崩潰?其實,這並不一定是孩子的錯……|伴讀
    08:55來自中國教育報我們眼中的「不乖」,並不一定是孩子的錯一大早就被女兒氣到吐血,她總能把所有預留的時間耗盡,最終在一片兵荒馬亂中出門。我希望她能夠聽話,舉止得體,不要吵鬧,安靜地吃完早餐,乖巧地出門道別——扮演一個不屬於孩子的角色。給她貼上「不聽話」的標籤時,我被一個強大的動機驅使著:我希望自己能省點心。是的,我在期待一個省心的、乖巧的、遠超過她年齡表現的孩子。原來,我們眼中的「不乖」,並不一定是孩子的錯。
  • 以家人之名:這樣的孩子,懂事得讓人心疼。
    隨著劇情的發展,看著看著,很多情節都讓人眼淚止不住流下來。凌霄媽媽的刁難,子秋父母的丟棄,明月媽媽的強勢,唐燦媽媽的虛榮……但是,最最讓人心疼的,非賀子秋莫屬了。小時候他自出生,爸爸不認,媽媽不愛,外婆不疼,最後遇到李海潮才被好心收養
  • 《少年的你》票房破10億:太過懂事的孩子多讓人心疼
    我不禁在想被同學欺負到快活不下去了,為什麼她不向自己父母求助呢?後來我找到了答案:因為她不想給媽媽添麻煩!她的媽媽連自己的生活都過不好,投資面膜失敗,被債主四處追債,自己躲躲藏藏不敢回家。陳念因為心疼媽媽,所以不想麻煩她。那次,陳念在學校被砸排球,被推下樓梯,在回家路上被圍堵被毆打,她覺得自己撐不下去了,拿著手機撥通了媽媽電話,她的眼淚忍不住留下來,可是又不敢發出聲音,因為她怕媽媽知道她哭了。她想找媽媽傾訴,找媽媽幫忙,可是又不敢讓媽媽知道自己的事,因為她怕給媽媽添麻煩,這頭哭完又清清嗓子像沒事人一樣和媽媽聊天,還囑咐她照顧好自己。
  • 《以家人之名》:討好型人格的孩子,有多讓人心疼
    然而,儘管有著父親李海潮深厚的父愛,被收養的孩子——「子秋」的內心依舊是敏感細膩又引人心疼。在最新劇情中,李爸的一場哭戲更是讓人動容。具有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在現實生活中往往都表現為大人眼中的「乖孩子」,他們聽話,懂事,讓父母省心,是親友羨慕的「別人家的孩子」,也是老師表揚的好學生。殊不知,小時候的乖小孩,長大後可能都是討好型人格,不僅敏感自卑,而且缺乏主見,沒有自我。
  • 它們乖的讓人心疼,但是它們被屠宰的命運卻無法改變
    它們乖得讓人心疼,但是它們被屠宰的命運卻無法改變面對自家小院流浪狗越來越多了,50多歲的愛狗人士張成合顯得有點無奈和焦急,他已經把自己的開支節省到極致了。除了狗狗的吃喝玩樂之外,院子中的狗狗已經狗滿為患了,張成合說,「畢竟帶回來了,總歸要養活它們」。
  • 媽媽走了,男童認奶奶做「媽媽」,每天幫她做家務,樣子讓人心疼
    當他聽到電視裡提到母親節,一下跳起來,他摟著正在做事的奶奶就哭了:「媽媽,媽媽。」奶奶丟下手裡的活心疼地問子涵啥事,小子涵說:「媽媽,節日快樂。」奶奶聽孩子這麼說,瞬間淚水滑落。自從孩子媽媽離開後,子涵一直將奶奶當成媽媽已經一年多。子涵爸爸在2015年結婚,婚後夫妻一起去大連打工。2016年子涵出生,子涵媽媽在家帶孩子,爸爸繼續外出打工。
  • 孩子被吼後,為什麼會轉身就和媽媽要抱抱?真相讓人心酸
    媽媽認為孩子不記仇,內心還會有些小確幸。其實,事實並非如此。媽媽情緒失控,對孩子大吼大叫,帶給孩子的傷害非常大。而孩子不記仇的背後原因,媽媽也應該了解。 孩子被媽媽吼、責罵,卻不記仇,原因有這幾點 1、孩子很愛媽媽 有的孩子比較懂事,也很愛媽媽,被媽媽吵了之後,就會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覺得是自己不聽話,惹媽媽生氣了,才會讓媽媽吼自己,孩子就會選擇原諒媽媽。
  • 餘生,你可以做一個「不乖」的人
    作者 | 樊登讀書 · 江月主播 | 樊登讀書 · 耗子在很多人的認知裡,「乖」是對一個孩子的最高誇獎。你可能不陌生這樣的對話。兩個媽媽對談,一人羨慕地說:「你家孩子好乖啊,又聽話又懂事,太省心了。」另一位媽媽謙虛地說:「我家孩子就這點兒好,聽大人話。」旁邊站著一言不發的孩子,看不出是高興還是難過。
  • 孩子為什麼不懂心疼你?大部分父母忽視的真相
    女孩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她坐下來。不一會兒,面來了,她吃得津津有味,並說:「老闆,你人真好!」老闆說:「哦?怎麼說?」女孩回答:「我們素不相識,你卻對我那麼好,不像我媽,根本不了解我的需要和想法,真氣人!」老闆又笑了:「哈哈,小姑娘,我不過才給你一碗麵而已,你就這麼感激我,那麼你媽媽幫你煮了二十幾年的飯,你不是更應該感激她嗎?」
  • 暖心視頻小男孩在線表白媽媽.為什麼你的孩子不懂心疼你?
    有一次,我去她家裡做客,她妹妹嫌她媽做的飯不好吃,要吃肯德基,問她媽媽要錢去買,其實那時她妹妹也已經在工作,自己掙錢了。但她媽二話不說就把錢掏出來了。更令我震驚的是,她妹妹買回來之後,一個人狼吞虎咽地就吃了起來。吃的差不多了,把袋子提起來放在她媽跟前說:「我不吃了,剩下的給你嘍!」她媽媽竟很自然地拿起來吃完了。沒有任何覺得不對的地方。
  • 乖巧得讓人心疼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吳春隨筆,ID:gh_5d115dd7553f】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有次媽媽接小兒,其間,幼兒園老師跟媽媽說小兒乖巧得讓人心疼。或許這就是老師說他乖巧得讓人心疼的原因。乖巧,言下之意是有乖又有巧。乖應是懂事。小兒既小自然偶爾也會有點小孩子的脾氣。但總體上說還是極少耍懶痛哭的,更多的是貼心。當媽媽說哪不舒服時,他就會過來抱抱媽媽,然後說媽媽不怕,並叮囑媽媽躺會休息一下就沒事了,還會拿著電話煞有介事地假裝撥打120叫醫生。巧,就應該是懂紆迴。
  • 心理學家揭示最戳心的教養真相:孩子不乖,因為這件事
    乖、聽話、有秩序,說話做事都宛如一個思路清楚的小大人。但Gopnik告訴你,如果孩子都這麼聽話,那人類早就被進化淘汰了!為什麼?Gopnik的邏輯抽絲剝繭:首先,人們為什麼要育兒?因為,人類的基因需要自我複製與繁衍,不生孩子人類就會絕種。那為什麼人類不能像很多動物那樣,出生後很快就能照顧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