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慫」這個字,各類綜藝節目現在用得很濫,年輕的主持人說這個字的時候感覺很輕鬆,其實他們不太懂,這個字是不能隨便用的。
說一個人慫,就是說這個人沒有勇氣、沒有血性、沒有鬥志、沒有自尊,所以是個很重的詞。陝西人罵男人:「看你慫樣子!」是要看對象的,除非是長輩和晚輩之間或關係極好的家人、朋友,否則有可能爆發肢體衝突甚至釀成流血事件。
2016年9月1日,山東日照航海技術學校一名男教師在校園暴打軍訓新生的視頻在網上傳播開來,一時引來鋪天蓋地的聲討。這段1分24秒的視頻我看了幾遍,心裡格外難受。
第一層難受是我也曾經有過類似的遭遇。
三十多年前上初中的時候,我在學校男廁所和幾個同學聊天,提到一位負責學生工作的L姓中年男老師,當時沒有說什麼出格的話,只是按照學生們私下的普遍稱呼稱其「老L」。沒注意到這位老師當時也在廁所,剛好聽到了這個稱呼,二話不說過來就扇了我兩個耳光,理由是不尊重他。
當時我腦中一片空白,長這麼大從來沒有受過這樣的屈辱。回家後沒有告訴父母,因為在那個年代,告訴了父母他們也會說老師是對的。一口惡氣憋在心裡,偷偷磨了一把撿來的刀子,揣在書包裡幾天,權衡利弊,始終沒有膽量動手,最後認慫了事。這件事除了當時在場的幾個同學,三十多年來我從來沒有對任何人說過,但那種感覺噬心附骨,始終不能忘卻。
當我看到這段視頻的時候,血直往上衝,感覺那巴掌好像是扇在自己的臉上。
第二層難受是看到視頻中前後出現了十一、二個男學生,其中五人被打,第一個被打的只敢走避,另外四個連動都不敢動,還有一個被打完左臉後主動把右臉轉向對方,沒有被打的也無一人吭聲。那個打人的人渣教師肆無忌憚地施暴,如同「狼」入羊群,根本不擔心學生會反抗,更不擔心自己的行為需要承擔什麼樣的後果。
視頻中這幾個人高馬大的男孩子「乖」得讓人心疼,慫得讓人心碎。
三十年彈指一揮間,這三十多年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在的孩子眼界和見識比我當年不知道強了多少倍,可是為什麼同樣的場景依然出現?
從事兒童心理工作這麼多年,見過太多的家庭從小判斷一個孩子好與壞的標準就是「乖不乖」。
所謂的「乖」,就是聽話。
有一次在機場,看見一位媽媽指著兩三歲大的孩子的鼻子訓斥:「你現在越來越不像話了!連我的話都敢不聽了!」
注意!這裡強調的是「我的話」,而不是「正確的話」。
這個年齡的孩子和媽媽的威權相比,力量實在是太弱小,掙扎了幾下也就舉手投降了,日積月累,孩子會形成一種條件反射:我必須服從權威的人,權威的人是不能反抗的,反抗的越兇,受到的反擊越強烈。
在這樣的家庭環境成長的孩子,就像一隻被捆得漂漂亮亮的大閘蟹,再也不會因為亂跑亂爬互相打鬥而缺胳膊少腿兒,但也失去了保護自己的能力。隨著年齡增加,大閘蟹又會帶著繩子被移交給幼兒園的老師。
孩子上幼兒園的第一天,幾乎每個家長都會告訴孩子:要聽老師的話!沒聽說哪個家長告訴孩子:老師說的對的你就聽,說的不對的不要聽。孩子接受到的信號是,幼兒園裡所有的大人都是老師,他們說的話我都要聽。
所以再難吃的飯也要吃完,再不願意午睡也要躺在床上,上課的時候一定要手背後腰挺直,老師不叫不許說話,老師不允許告訴家長的事情打死都不能說,即使再不願意,都不能表達不同的意見,更不能違背他們的指令,否則就要倒黴。
前幾天網上瘋傳一個段子,說一個小姑娘第一天上幼兒園說了四句話,第二天就被勸退了。
事情大致是這樣的:
第一天上幼兒園全班小朋友都在哭,她不哭,好不容易老師把孩子們哄得平靜下來了,她說了第一句話:「我們的媽媽不要我們了!」
-
老師們又好不容易再次把孩子們穩定下來,她又說了第二句話:「我們會被賣掉的!」
-
這時已經有小朋友哭的氣都喘不上來了。
第三次老師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把孩子們穩定下來的時候,已經該吃午飯了,剛把座位分好,飯菜端上桌,她說了第三句話:「不是媽媽做的飯我不吃!」
這次哭著扔盤子的都有了。
終於熬到下午放學,家長們來接孩子了,她第一個撲進媽媽懷裡,扭頭又說了第四句話:「明天我們還會被送回來的!」
-
但願這只是一個段子,如果這個孩子真的被勸退或被用勸退威脅,這樣的幼兒園趁早別上,因為它不但配不上這樣百年難遇的領袖型人才,還有可能毀了她。
一個兩三歲的孩子,第一天上幼兒園,從她的角度說了幾句想說的話,就被通知家長勸退,如果這個家長心理不夠強大,她回家會怎麼對孩子?這個孩子以後還敢不敢說和老師意見不一致的話?還敢不敢做和老師行動不一致的事?大閘蟹不但動不了,連吐泡泡都要想一想,現在能不能吐?
走出家庭,進入集體環境中的孩子都有一個天性,就是自我懷疑,都希望能夠通過社會群體對自己的認可,來確認自己是個受歡迎的人,是個有價值的人,從而逐漸形成一個穩定的自我。
如果一個孩子在家庭中沒有打牢根基,一旦這個社會環境的評價標準有問題,那孩子的自我形成就一定會出問題。
幼兒園放學,門口接孩子的很多家長第一句話就是:「今天得小紅花了嗎?」得了,就喜笑顏開;沒有,就面色不豫。很少有人想過,這個小紅花的標準是誰制定的?科學嗎?老師會給僅用四句話就能讓全班小朋友哭一天的小姑娘發小紅花嗎?
捆得漂漂亮亮,又貼了小紅花的大閘蟹一天天長大,外面的繩子已經被撐斷了,心裡的繩子卻嵌進了骨肉之中,大閘蟹也忘記了自己還有手持兩把巨螯橫行江湖的本事,轉而安於做一隻「乖蟹」。
類似視頻中的現象屢見不鮮也就不出奇了,這些孩子不是沒有反抗的能力,而是面對類似的權威角色的時候,他們早已經沒有了反抗的習慣。
相信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受過無數良師的恩惠,但也遇到過不少像上面這位老師一樣的「病人」。他們不配代表老師這個群體,但他們代表社會環境的一部分,隨時會與我們以及我們的孩子不期而遇。
身為父母,我們無法為孩子搭建一座移動城堡來保護他們不受風雨侵襲,但是我們可以盡力為孩子打造一副堅韌的鎧甲,這就是孩子強大而穩定的自我。
三十多年過去了,不知當年那位L老師是否健在,如果有機會,我會當面向他致謝。感謝他當年打我的兩個耳光,讓我在陪伴女兒成長的過程中,不斷鼓勵她,讓她知道,她有權利按照自己的意願思考和行動,不要輕易向那些貌似強大的人低頭,要有勇氣維護自己的權益,要有勇氣堅持自己的價值觀。
當她在小學三年級為了給同學爭取公平與小區保安據理力爭的時候,
當她在小學五年級因為老師打學生而抱打不平的時候(後來證明是一場誤會),
當她初中二年級為了不合理的午睡制度和管理員公開辯論的時候,
當她初中三年級對無端體罰同學的教官嚴辭抗議的時候,
我都感到無比驕傲。
雖然她的看法和做法不一定對,甚至有時還會有一些風險,但是她起碼比那個當年那個很「慫」的老爸更有勇氣。
難受歸難受,說句公道話,其實三十多年來我們的社會還是有了很大的進步,畢竟視頻中這樣的事情越來越少,社會輿論對這樣的事情也是深惡痛絕。
這段視頻第一時間放到網絡上後,學校的負責人立刻開除了這個教師,並向被打的學生公開道歉。其實還應該讓法律介入,即使達不到刑事案件的標準,也應該對當事人提出民事侵權訴訟,要求他對被打學生做出精神損害賠償,以儆效尤。如果有條件的話,更應該為這幾個孩子提供專業的心理輔導,儘量降低這件事對他們心理的傷害。
曾奇峰老師說過一句話:小時候被媽媽搞定的孩子,長大後也會被別人搞定。意思是說如果孩子小時候被訓練得太乖,長大後就是送給別人捏的軟柿子。
用四個字來概括就是「乖娃易慫」。
看過這段視頻的父母,如果你的孩子還小的話,請對他們寬容一點,允許他們淘一點兒,野一點兒,匪一點兒,一點兒,允許他們有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可能他們會給你添一些麻煩,可能他們有時會吃一點小虧,但他們不會吃一輩子「認慫」的大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