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Y作者 / 隋真
編輯 / KY主創們
在綜藝《我是唱作人》中,王源頂著煙燻妝、錫紙燙、一身朋克造型登上舞臺。人們記憶中的王源,明明還是一個乖乖仔,這一次卻看到他的個性和氣場。
上一期,王源一首《姑娘》唱得打動人心:
「想要談戀愛這件事,
也沒什麼不好意思講,
關上了燈,
我總是會想,
我會遇到個什麼樣的姑娘…」
大家都有點看傻眼了,印象中的王源和眼前的他,似乎不是同一個人。
要知道,王源從小就是一個「乖乖仔」。小時候挨打第一反應是「爸媽打我的話,就是我做錯了」一點不反抗父母,讓人著實心疼。爸媽說什麼不能做,什麼不能吃,他也會完全照做。
這種乖巧的性格也一直延續到練習生期間,他是公司舞蹈底子不算好的孩子,每次練習都是一邊抹眼淚一邊咬牙堅持,再辛苦也不放棄。媽媽說這孩子從小就乖,壓在身上的事,再苦再累也照單全收。
今天,我們想和大家聊的,就是一個關於「乖孩子」的問題。你從小是一個乖孩子嗎?父母為什麼偏愛乖孩子?做一個乖孩子對我們的心理發展會有哪些影響?來看今天的文章。
像王源一樣從小聽話,非常乖巧的孩子還真不在少數。有天,我們後臺收到一條留言。
留言者說:「我一直是父母眼中的乖孩子,他們總是自豪地和別人誇我有多乖。可是,我卻越來越厭惡『乖』的自己。而且一直以來,都是父母說什麼我做什麼,現在我這麼大了,卻發現自己不知道真正想做什麼事。我該怎麼辦?」
類似的傾訴在後臺並不少見。小時候做一個乖孩子,似乎更容易得到父母的讚美;但在乖孩子們長大後,習慣性的壓抑卻帶來不少困擾。
父母口中的「乖孩子」往往具備兩類特質:「順從」和「貼心」。
「順從」指的是乖孩子會服從父母的指令和安排,很少違背或反抗父母的意願;
而「貼心」則要求乖孩子去理解父母的需求,並且得體諒父母的難處、迎合父母的願望。
如果一個孩子又聽話、又會為父母考慮而服務父母,就能得到「乖」的評價;相反,則可能被評價為「有自己的主意」、「翅膀硬了」等等。
如果你在小時候被稱為「乖孩子」,那你可能對以下的描述並不陌生:
1.在父母的意願面前,乖孩子會犧牲自己的需求。即使乖孩子想要得到某個物品、某些機會,但父母說不許,最後也只能妥協。有時孩子十分抗拒做一些事,但聽到父母的要求後,也只能壓抑自己的不適和痛苦,滿足父母的願望。
2.乖孩子習慣看人臉色。在和父母溝通的過程中,乖孩子會揣摩對方的情緒,有意無意地根據對方的表情、聲調等情緒信號來調整自己的反應。乖孩子似乎自然而然地學會了:如果想要需求得到滿足,最好等父母心情好時提出。乖孩子也習慣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覺得得為父母的情緒負責。比如父母一旦不高興,乖孩子可能第一反應是自己做錯了事、說錯了話。
3.乖孩子有隱秘的怒氣。表面上,乖孩子會順從、迎合父母的需求,但在他們的內心深處,會懷有對父母的不滿和憤怒。礙於種種原因,乖孩子們並不能順利地向父母表達自己的情緒,甚至也不允許自己對父母感到怨憤,而沒有釋放的情緒會從其他途徑浮現和表達。因此,一些乖孩子會時不時突然生氣,卻又找不到具體原因;或者表面上和父母沒有衝突和矛盾,但一同父母說話就感到煩躁。
4.乖孩子心中有一套規則,他們的行事並不遵循自己的需求,而是遵循這些規則的指示。即使乖孩子未必認可這些規則,但他們會用條條框框來自我審視,判斷自己的行為是否符合規則。比如,明明乖孩子想和其他孩子一起玩,但看到父母在洗碗,覺得自己「一定要做個孝順的好孩子」,就去洗碗。雖然普通人也會有類似的自我審視,但乖孩子的自我審視頻率更高,也更少質疑這些規則的合理性。
1965年,美國臨床心理學家黛安娜·鮑姆林德(Diana Baumrind)提出了衡量家庭教養方式的兩個指標:
1)「回應」(responsiveness),即父母對孩子需求的回應程度。
2)「要求」(demandingness),即父母對孩子自身成熟、獨立、承擔責任的要求。
她按照兩個指標劃分出四種教養方式,其中,「高要求、低回應」的威權式(Authoritarian)教養傾向於培養出順從的乖孩子。威權式教養方式重要求而輕回應,父母對孩子一方面提出嚴苛的要求,強調無條件的順從,不允許孩子偏離自己的設想;一方面又很少對孩子的需求作出回應。(Cherry, 2019)
在一些威權式家庭中,父母會採用明顯而激烈的方式來要求孩子順從,比如孩子一旦忤逆,就會被懲罰和責備。
而有些威權的教養手段更隱蔽,看起來沒有用強權逼迫孩子順從,但家長會用哀求、自我傷害等方式來情感勒索孩子,迫使孩子滿足自己的需求,比如,當孩子提出自己的想法時,父母會說「我做了那麼多都是為了你,你怎麼好意思反對我的苦心」。
不論手段明顯還是隱蔽,乖孩子們感受到的信息是一致的,他們明白了孩子的想法和感受不重要,父母的要求才是更重要、更值得被優先滿足的;明白只有乖巧和順從,才能換來父母的認可。久而久之,孩子養成了在父母需求面前讓步的習慣,變得會揣測父母的需求。
不過,為什麼有的父母會喜歡乖孩子呢?這可能是因為父母自身有問題需要處理,或是有需求沒有得到滿足(Kato, 2015):
父母自顧不暇,所以將孩子的需求看作負擔,喜歡不提出需求的乖小孩。某些父母沒有處理好自己身上的負面情緒、工作事務等等,被各種問題困擾。他們沒有時間也沒有心力去處理孩子的問題,只希望孩子順從自己的想法,別提出更多要求來「增加父母負擔」。
父母在其他地方受氣,於是從孩子身上找到權力感。有些父母在社會中遭受挫折,所以想通過支配孩子來獲得權力感和掌控感。
父母自身是匱乏的,想從孩子身上索取愛和關注。有些不安的父母會依賴孩子,比如一些反覆詢問孩子是不是愛自己,要孩子用順從和體貼來證明對父母的愛等等。
父母要求孩子乖,可能是把自己的焦慮投射到孩子身上。有些父母曾經因為自己不順從而被教訓,或是耳聞目睹過他人由於違逆而被懲罰的事件,內心充滿了焦慮。他們把自己的焦慮投射到孩子身上,比如擔心孩子因為不夠順從而在社會上吃虧等等。
a. 乖孩子看不到或看不起真實的自己
許多乖孩子會困惑於不知道真正的自己是什麼樣子的,不曉得自己喜歡什麼,甚至感受不到當前的情緒。這是由於乖孩子長期被要求以父母的需求為重,以至於很久沒有關注自己的感受,對自己的情緒和渴望變得不敏感。
而且,有的乖孩子甚至會主動地壓抑或迴避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因為一旦他們發現自己擁有需求,就會意識到它們不可能被滿足,意識到「做自己」會引發與父母的衝突,這讓乖孩子十分痛苦。一個乖孩子表示:「我希望自己的意志不存在,這樣我就可以完完全全聽父母的,就不會那麼難受。」在不斷地偽裝和自我壓抑下,乖孩子並沒有足夠的機會去體驗和活出真實的自我。
此外,一味地用乖巧的方式取悅他人,會讓乖孩子無法信任真實的自己。當人們為了得到他人讚賞而行動,這時討好的行動本身會讓人覺得自己懦弱,只能依附於他人的肯定。並且,人們會看低真實自我的價值,認為只有偽裝才能得到他人的讚美,而真實的自己不會被人喜歡。(May, 2009)
b. 不信任他人
除了不信任自己外,乖孩子也不信任他人。他們感到別人給自己的關愛和支持是「明碼標價」的,需要自己的付出和討好來償還。乖孩子一方面厭惡著向自己不斷索取的他人(儘管有時別人沒有這個意思),一方面又只能討好別人來防止對方離開自己。
c. 有的乖孩子走向反面,變成暴戾的、事事叛逆的人
一些乖孩子從順從變成對父母激烈地反抗,甚至對父母施加暴力,強迫父母遵從自己。這可能是由於在成長過程中,乖孩子學會的是「誰力量大就順從誰」的溝通方式,而等他們成長起來,發現自己比過去更有話語權後,就用父母壓迫自己的那套反過來要求父母。
而對另一些暴戾的乖孩子來說,他們內心深處渴望父母的關愛,只是由於一直沒從家長那獲得足夠的愛,他們感到過去事事順從的方法是無效的,於是轉而使用了另一套方法,去脅迫父母按照自己的意願來給予自己想要的愛。
a. 一點點感受真實的自己
許多乖孩子之所以不清楚自己喜歡什麼,是因為缺乏機會去嘗試各種事物。如果對一些活動試都沒試過,又怎麼知道自己的感受和看法呢?這裡推薦一個成本較低的探索方式:「30分鐘/7天小實驗」——每天拿出15-30分鐘,去嘗試一件事,比如塗鴉、寫小短文或是跟著視頻跳個舞等等,試驗7天,看看自己是不是在這方面有熱情。假使在嘗試7天後感到意猶未盡,可以繼續做下去。
探索自己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如果一下子沒找到喜歡做的事,也不用著急,而且,很多時候我們未必能一下子找到自己喜歡的事物,卻很容易發現自己厭惡什麼、不合適幹什麼,這也是發現自我的一部分。
此外,我們可以試著捕捉自動化想法,即那些會迅速閃過、影響我們行為的聲音。對乖孩子們而言,「應該句式」是常見的自動化想法,像是「我現在應該去做xxx,不然我就是個壞人」等等。
我們可以用兩種方式去應對它們,首先是反駁,問自己為什麼這些是「應該」做的,為什麼如果不做到就是糟糕的,是不是有例子可以反駁這個聲音等等。並且告訴自己「聲音不是現實,它們只是父母的要求內化在我們心中的表現。我們可以不聽它的」,把聲音放在一邊,取而代之的是問問自己:「我現在到底想做什麼,這件事我是不是願意做」等等。
b. 練習拒絕的技巧,學會說「不」
乖孩子很難對他人的請求說「不」。他們害怕說「不」會讓對方不再喜愛自己。乖孩子們需要意識到,如果自己提出適當的、合情合理的拒絕,而對方無法理解甚至反應過激,那並不是我們自己的問題。
如果你覺得對他人說「不」,很難,或許可以嘗試一些技巧,像是先拖延時間,說自己需要點時間來決定,然後仔細想想要不要答應對方的請求,再給出拒絕;像是把自己的拒絕夾雜在對請求者的理解和恭維之間,來緩和拒絕的尖銳感;還可以在拒絕的時候提出一個折中方案,比如告知對方可以尋找其他能夠求助的對象,或者等你先忙完手上重要的事等等。
更多表達拒絕、提出自己需求的方法,可以參考KY之前的「自我堅定」(點此查看)和「如何說『不』」(點此查看)的文章。
c. 嘗試理解父母
在前文中,我們解釋了有些父母會要求我們做個「乖孩子」。去嘗試理解他們的動機,並不是為了要原諒父母,我們有權對父母的做法感到不滿和憤怒,也有權選擇不原諒。嘗試理解父母,是為了幫助乖孩子們認識到:「父母之所以如此對待我們,並不是因為我們做錯了什麼或是不夠好,而是父母有問題和需求需要被解決。我們的需求也是重要的,我們值得被愛。」
在嘗試理解父母、復盤父母行為的過程中,有些人會發現,父母對待自己的方式相較於小時候已經發生了變化,向著更積極的方向改變,比如父母逐漸聽得進我們的要求,也學會了雙方退讓;也有些人會意識到,父母始終沒辦法尊重自己的意願,沒辦法接受自己是個獨立的個體,仍然強迫順從,那麼,或許可以及早地和父母保持合適的距離、在更尊重的環境和關係中做自己。
d. 對自己可能會有的心理改變做好準備
「乖孩子」做出改變的過程,也是探索自我、整合自我的過程。日本社會學家加藤諦三指出,當人們認識到自己不必做乖孩子,而父母可能多少利用了自己的乖巧和貼心後,人們可能會發生以下心理變化(Kato, 2015):
第一階段:解放被壓抑的自我。在乖孩子時期,「乖孩子自我」佔據了對外的、主要的位置,而「被壓抑的自我」處於被遮蔽的、在內的位置。通過不斷地自我感知和探索,人們逐漸認識了「被壓抑的自我」,並且明白自己不必再處處壓抑。於是,人們改變了主次,把原本被壓抑的部分表現出來,而將過去乖孩子的面具壓抑到深處。在這個階段,一個過去的乖孩子可能看起來變成了截然不同的人,Ta對自己的認識也可能發生劇烈的改變。
舉個例子,A在過去非常崇敬父親,而當A發現自己對父親的怨恨,也明白自己可以對父親有怨言後,這部分對父親的愛變成了輕蔑。A對自己的認識,也從「我是個敬慕父親的人」變成了「我是個獨立的、超越父親的人。」
第二階段:「二次壓抑與糾葛」,厭惡過去的自己。釋放了被壓抑的部分,逐漸獨立後,人們開始否認過去的自己,認為那個通過偽裝來向父母乞求愛的自己非常懦弱和愚蠢。人們希望擯棄作為乖孩子的歷史,重新陷入新的自我壓抑和厭惡中。
誠然,要接納自己厭惡的過去是非常煎熬的,但加藤諦三指出,想要徹底走出對自己的壓抑和厭惡、獲得平靜,我們需要學會接受過往的自我也是生命的一部分。(Kato, 2015)我們可以試著改變對過去的看法,比如,試著反駁對做乖孩子的自責。畢竟對一個孩子來說,渴求父母的愛是再自然不過的事,而孩子不得不用迎合的方式來和父母相處,也並不是孩子的錯。
此外,我們可以試著用成長式的眼光看待曾經的自己:成長是一個連續的、有起伏的過程,做一個乖孩子或許是一處坎坷或低谷,但並不能代表我們的現在和將來。我們可以更多地關注自己現在的成就,比如已經能夠表達自己的想法等等,並相信隨著能力和資源的增長,我們還能做得更多。
今日互動:你曾經是一個乖孩子嗎?做乖孩子的經歷,給你留下了哪些好的、或者不好的影響?來留言區和我們分享你的故事吧~
Reference:
Cherry, K. (2019). Why Parenting Styles Matter When Raising Children. Verywell Mind.
Kato, T. (2015). 人生の悲劇は「よい子」に始まる. PHP研究所.
May, R. (2009). Man's search for himself. WW Norton & Company.
搜索文章/心理測試/招聘/轉載/請戳菜單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