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boys中最乖的他,化起了煙燻妝 | 研究:「乖「孩子長大後會怎麼樣?

2021-02-19 KnowYourself


KY作者 / 隋真

編輯 / KY主創們

在綜藝《我是唱作人》中,王源頂著煙燻妝、錫紙燙、一身朋克造型登上舞臺。人們記憶中的王源,明明還是一個乖乖仔,這一次卻看到他的個性和氣場。

上一期,王源一首《姑娘》唱得打動人心:

「想要談戀愛這件事,

也沒什麼不好意思講, 

關上了燈,

我總是會想,

我會遇到個什麼樣的姑娘…」

大家都有點看傻眼了,印象中的王源和眼前的他,似乎不是同一個人。

要知道,王源從小就是一個「乖乖仔」。小時候挨打第一反應是「爸媽打我的話,就是我做錯了」一點不反抗父母,讓人著實心疼。爸媽說什麼不能做,什麼不能吃,他也會完全照做。

這種乖巧的性格也一直延續到練習生期間,他是公司舞蹈底子不算好的孩子,每次練習都是一邊抹眼淚一邊咬牙堅持,再辛苦也不放棄。媽媽說這孩子從小就乖,壓在身上的事,再苦再累也照單全收。

今天,我們想和大家聊的,就是一個關於「乖孩子」的問題。你從小是一個乖孩子嗎?父母為什麼偏愛乖孩子?做一個乖孩子對我們的心理發展會有哪些影響?來看今天的文章。

像王源一樣從小聽話,非常乖巧的孩子還真不在少數。有天,我們後臺收到一條留言。

留言者說:「我一直是父母眼中的乖孩子,他們總是自豪地和別人誇我有多乖。可是,我卻越來越厭惡『乖』的自己。而且一直以來,都是父母說什麼我做什麼,現在我這麼大了,卻發現自己不知道真正想做什麼事。我該怎麼辦?」

類似的傾訴在後臺並不少見。小時候做一個乖孩子,似乎更容易得到父母的讚美;但在乖孩子們長大後,習慣性的壓抑卻帶來不少困擾。


父母口中的「乖孩子」往往具備兩類特質:「順從」「貼心」

「順從」指的是乖孩子會服從父母的指令和安排,很少違背或反抗父母的意願;

而「貼心」則要求乖孩子去理解父母的需求,並且得體諒父母的難處、迎合父母的願望。

如果一個孩子又聽話、又會為父母考慮而服務父母,就能得到「乖」的評價;相反,則可能被評價為「有自己的主意」、「翅膀硬了」等等。

如果你在小時候被稱為「乖孩子」,那你可能對以下的描述並不陌生:

1.在父母的意願面前,乖孩子會犧牲自己的需求。即使乖孩子想要得到某個物品、某些機會,但父母說不許,最後也只能妥協。有時孩子十分抗拒做一些事,但聽到父母的要求後,也只能壓抑自己的不適和痛苦,滿足父母的願望。

2.乖孩子習慣看人臉色。在和父母溝通的過程中,乖孩子會揣摩對方的情緒,有意無意地根據對方的表情、聲調等情緒信號來調整自己的反應。乖孩子似乎自然而然地學會了:如果想要需求得到滿足,最好等父母心情好時提出。乖孩子也習慣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覺得得為父母的情緒負責。比如父母一旦不高興,乖孩子可能第一反應是自己做錯了事、說錯了話。

3.乖孩子有隱秘的怒氣。表面上,乖孩子會順從、迎合父母的需求,但在他們的內心深處,會懷有對父母的不滿和憤怒。礙於種種原因,乖孩子們並不能順利地向父母表達自己的情緒,甚至也不允許自己對父母感到怨憤,而沒有釋放的情緒會從其他途徑浮現和表達。因此,一些乖孩子會時不時突然生氣,卻又找不到具體原因;或者表面上和父母沒有衝突和矛盾,但一同父母說話就感到煩躁。

4.乖孩子心中有一套規則,他們的行事並不遵循自己的需求,而是遵循這些規則的指示。即使乖孩子未必認可這些規則,但他們會用條條框框來自我審視,判斷自己的行為是否符合規則。比如,明明乖孩子想和其他孩子一起玩,但看到父母在洗碗,覺得自己「一定要做個孝順的好孩子」,就去洗碗。雖然普通人也會有類似的自我審視,但乖孩子的自我審視頻率更高,也更少質疑這些規則的合理性。


1965年,美國臨床心理學家黛安娜·鮑姆林德(Diana Baumrind)提出了衡量家庭教養方式的兩個指標:

1)「回應」(responsiveness),即父母對孩子需求的回應程度。

2)「要求」(demandingness),即父母對孩子自身成熟、獨立、承擔責任的要求。

她按照兩個指標劃分出四種教養方式,其中,高要求、低回應」的威權式(Authoritarian)教養傾向於培養出順從的乖孩子。威權式教養方式重要求而輕回應,父母對孩子一方面提出嚴苛的要求,強調無條件的順從,不允許孩子偏離自己的設想;一方面又很少對孩子的需求作出回應。(Cherry, 2019)

在一些威權式家庭中,父母會採用明顯而激烈的方式來要求孩子順從,比如孩子一旦忤逆,就會被懲罰和責備。


而有些威權的教養手段更隱蔽,看起來沒有用強權逼迫孩子順從,但家長會用哀求、自我傷害等方式來情感勒索孩子,迫使孩子滿足自己的需求,比如,當孩子提出自己的想法時,父母會說「我做了那麼多都是為了你,你怎麼好意思反對我的苦心」。

不論手段明顯還是隱蔽,乖孩子們感受到的信息是一致的,他們明白了孩子的想法和感受不重要,父母的要求才是更重要、更值得被優先滿足的;明白只有乖巧和順從,才能換來父母的認可。久而久之,孩子養成了在父母需求面前讓步的習慣,變得會揣測父母的需求。

不過,為什麼有的父母會喜歡乖孩子呢?這可能是因為父母自身有問題需要處理,或是有需求沒有得到滿足(Kato, 2015):

父母自顧不暇,所以將孩子的需求看作負擔,喜歡不提出需求的乖小孩。某些父母沒有處理好自己身上的負面情緒、工作事務等等,被各種問題困擾。他們沒有時間也沒有心力去處理孩子的問題,只希望孩子順從自己的想法,別提出更多要求來「增加父母負擔」。

父母在其他地方受氣,於是從孩子身上找到權力感。有些父母在社會中遭受挫折,所以想通過支配孩子來獲得權力感和掌控感。

父母自身是匱乏的,想從孩子身上索取愛和關注。有些不安的父母會依賴孩子,比如一些反覆詢問孩子是不是愛自己,要孩子用順從和體貼來證明對父母的愛等等。

父母要求孩子乖,可能是把自己的焦慮投射到孩子身上。有些父母曾經因為自己不順從而被教訓,或是耳聞目睹過他人由於違逆而被懲罰的事件,內心充滿了焦慮。他們把自己的焦慮投射到孩子身上,比如擔心孩子因為不夠順從而在社會上吃虧等等。

a. 乖孩子看不到或看不起真實的自己

許多乖孩子會困惑於不知道真正的自己是什麼樣子的,不曉得自己喜歡什麼,甚至感受不到當前的情緒。這是由於乖孩子長期被要求以父母的需求為重,以至於很久沒有關注自己的感受,對自己的情緒和渴望變得不敏感。

而且,有的乖孩子甚至會主動地壓抑或迴避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因為一旦他們發現自己擁有需求,就會意識到它們不可能被滿足,意識到「做自己」會引發與父母的衝突,這讓乖孩子十分痛苦。一個乖孩子表示:「我希望自己的意志不存在,這樣我就可以完完全全聽父母的,就不會那麼難受。」在不斷地偽裝和自我壓抑下,乖孩子並沒有足夠的機會去體驗和活出真實的自我。

此外,一味地用乖巧的方式取悅他人,會讓乖孩子無法信任真實的自己。當人們為了得到他人讚賞而行動,這時討好的行動本身會讓人覺得自己懦弱,只能依附於他人的肯定。並且,人們會看低真實自我的價值,認為只有偽裝才能得到他人的讚美,而真實的自己不會被人喜歡。(May, 2009)

b. 不信任他人

除了不信任自己外,乖孩子也不信任他人。他們感到別人給自己的關愛和支持是「明碼標價」的,需要自己的付出和討好來償還。乖孩子一方面厭惡著向自己不斷索取的他人(儘管有時別人沒有這個意思),一方面又只能討好別人來防止對方離開自己。

c. 有的乖孩子走向反面,變成暴戾的、事事叛逆的人

一些乖孩子從順從變成對父母激烈地反抗,甚至對父母施加暴力,強迫父母遵從自己。這可能是由於在成長過程中,乖孩子學會的是「誰力量大就順從誰」的溝通方式,而等他們成長起來,發現自己比過去更有話語權後,就用父母壓迫自己的那套反過來要求父母。

而對另一些暴戾的乖孩子來說,他們內心深處渴望父母的關愛,只是由於一直沒從家長那獲得足夠的愛,他們感到過去事事順從的方法是無效的,於是轉而使用了另一套方法,去脅迫父母按照自己的意願來給予自己想要的愛。


a. 一點點感受真實的自己

許多乖孩子之所以不清楚自己喜歡什麼,是因為缺乏機會去嘗試各種事物。如果對一些活動試都沒試過,又怎麼知道自己的感受和看法呢?這裡推薦一個成本較低的探索方式:「30分鐘/7天小實驗」——每天拿出15-30分鐘,去嘗試一件事,比如塗鴉、寫小短文或是跟著視頻跳個舞等等,試驗7天,看看自己是不是在這方面有熱情。假使在嘗試7天後感到意猶未盡,可以繼續做下去。

探索自己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如果一下子沒找到喜歡做的事,也不用著急,而且,很多時候我們未必能一下子找到自己喜歡的事物,卻很容易發現自己厭惡什麼、不合適幹什麼,這也是發現自我的一部分。

此外,我們可以試著捕捉自動化想法,即那些會迅速閃過、影響我們行為的聲音。對乖孩子們而言,「應該句式」是常見的自動化想法,像是「我現在應該去做xxx,不然我就是個壞人」等等。

我們可以用兩種方式去應對它們,首先是反駁,問自己為什麼這些是「應該」做的,為什麼如果不做到就是糟糕的,是不是有例子可以反駁這個聲音等等。並且告訴自己「聲音不是現實,它們只是父母的要求內化在我們心中的表現。我們可以不聽它的」,把聲音放在一邊,取而代之的是問問自己:「我現在到底想做什麼,這件事我是不是願意做」等等。

b. 練習拒絕的技巧,學會說「不」

乖孩子很難對他人的請求說「不」。他們害怕說「不」會讓對方不再喜愛自己。乖孩子們需要意識到,如果自己提出適當的、合情合理的拒絕,而對方無法理解甚至反應過激,那並不是我們自己的問題。

如果你覺得對他人說「不」,很難,或許可以嘗試一些技巧,像是先拖延時間,說自己需要點時間來決定,然後仔細想想要不要答應對方的請求,再給出拒絕;像是把自己的拒絕夾雜在對請求者的理解和恭維之間,來緩和拒絕的尖銳感;還可以在拒絕的時候提出一個折中方案,比如告知對方可以尋找其他能夠求助的對象,或者等你先忙完手上重要的事等等。

更多表達拒絕、提出自己需求的方法,可以參考KY之前的「自我堅定」(點此查看)和「如何說『不』」(點此查看)的文章。

c. 嘗試理解父母

在前文中,我們解釋了有些父母會要求我們做個「乖孩子」。去嘗試理解他們的動機,並不是為了要原諒父母,我們有權對父母的做法感到不滿和憤怒,也有權選擇不原諒。嘗試理解父母,是為了幫助乖孩子們認識到:「父母之所以如此對待我們,並不是因為我們做錯了什麼或是不夠好,而是父母有問題和需求需要被解決。我們的需求也是重要的,我們值得被愛。」

在嘗試理解父母、復盤父母行為的過程中,有些人會發現,父母對待自己的方式相較於小時候已經發生了變化,向著更積極的方向改變,比如父母逐漸聽得進我們的要求,也學會了雙方退讓;也有些人會意識到,父母始終沒辦法尊重自己的意願,沒辦法接受自己是個獨立的個體,仍然強迫順從,那麼,或許可以及早地和父母保持合適的距離、在更尊重的環境和關係中做自己。

d. 對自己可能會有的心理改變做好準備

「乖孩子」做出改變的過程,也是探索自我、整合自我的過程。日本社會學家加藤諦三指出,當人們認識到自己不必做乖孩子,而父母可能多少利用了自己的乖巧和貼心後,人們可能會發生以下心理變化(Kato, 2015):

第一階段:解放被壓抑的自我。在乖孩子時期,「乖孩子自我」佔據了對外的、主要的位置,而「被壓抑的自我」處於被遮蔽的、在內的位置。通過不斷地自我感知和探索,人們逐漸認識了「被壓抑的自我」,並且明白自己不必再處處壓抑。於是,人們改變了主次,把原本被壓抑的部分表現出來,而將過去乖孩子的面具壓抑到深處。在這個階段,一個過去的乖孩子可能看起來變成了截然不同的人,Ta對自己的認識也可能發生劇烈的改變。

舉個例子,A在過去非常崇敬父親,而當A發現自己對父親的怨恨,也明白自己可以對父親有怨言後,這部分對父親的愛變成了輕蔑。A對自己的認識,也從「我是個敬慕父親的人」變成了「我是個獨立的、超越父親的人。」

第二階段:「二次壓抑與糾葛」,厭惡過去的自己。釋放了被壓抑的部分,逐漸獨立後,人們開始否認過去的自己,認為那個通過偽裝來向父母乞求愛的自己非常懦弱和愚蠢。人們希望擯棄作為乖孩子的歷史,重新陷入新的自我壓抑和厭惡中。

誠然,要接納自己厭惡的過去是非常煎熬的,但加藤諦三指出,想要徹底走出對自己的壓抑和厭惡、獲得平靜,我們需要學會接受過往的自我也是生命的一部分。(Kato, 2015)我們可以試著改變對過去的看法,比如,試著反駁對做乖孩子的自責。畢竟對一個孩子來說,渴求父母的愛是再自然不過的事,而孩子不得不用迎合的方式來和父母相處,也並不是孩子的錯。

此外,我們可以試著用成長式的眼光看待曾經的自己:成長是一個連續的、有起伏的過程,做一個乖孩子或許是一處坎坷或低谷,但並不能代表我們的現在和將來。我們可以更多地關注自己現在的成就,比如已經能夠表達自己的想法等等,並相信隨著能力和資源的增長,我們還能做得更多。

今日互動:你曾經是一個乖孩子嗎?做乖孩子的經歷,給你留下了哪些好的、或者不好的影響?來留言區和我們分享你的故事吧~

Reference:

Cherry, K. (2019). Why Parenting Styles Matter When Raising Children. Verywell Mind.

Kato, T. (2015). 人生の悲劇は「よい子」に始まる. PHP研究所.

May, R. (2009). Man's search for himself. WW Norton & Company.

搜索文章/心理測試/招聘/轉載/請戳菜單欄

相關焦點

  • 孩子太乖真的好嗎?「聽話」的孩子其實是最可悲的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我是唱作人》的,王源,在大家的視野中一直是一個積極向上的大男孩形象。當王源出現在上面節目中的時候,一身的朋克造型,加上錫紙燙還有煙燻妝,這一身打扮驚呆了大家,這次是非常的有個性啊。
  • 為什麼孩子在媽媽面前特別不乖?
    為什麼孩子在媽媽面前特別不乖?引言阿佩是我的好朋友,它有一個3歲的孩子,阿佩很寵著孩子,但是孩子還是不乖不聽話,直到有一次出差,把孩子給奶奶帶,等出差回來後,奶奶說說,這孩子挺乖的呀,在你不在的時候,媽媽聽了心情很複雜,為什麼在自己面前那麼蠻橫的孩子到奶奶那裡反而變乖了?難道是自己的問題嗎?
  • 楊超越煙燻妝,吳宣儀煙燻妝,看到段奧娟:化了個寂寞?
    楊超越煙燻妝,吳宣儀煙燻妝,看到段奧娟:化了個寂寞?要說國內最有熱度的女團是哪個組合的話,相信大家都在第一時間想到了火箭少女。這次她們就打扮成了暗黑少女,白婚紗搭配煙燻妝。這次就是想和大家說其中幾位的妝容,有興趣的朋友們看看吧!
  • 小時候越乖的孩子,長大後心理問題就越多,不糾正腸子都悔青
    他們不僅不讓父母操心,而且有些孩子還可以反過來照顧父母。不否認,這樣的孩子很招人喜歡,但父母是否問過孩子,喜歡這樣的自己嗎?自己是否過得快樂?朋友是心理諮詢師,因為性格相合,經常和她在一起聊天。有一次,她說:來找我諮詢問題的人,都是很善良的人,我從他們說話的語氣當中,就知道是一個讓人很喜歡的朋友。但是他們卻時常鬱悶,不開心,因為他們找不到真實的自己。
  • 孩子的「不乖」讓你崩潰?其實,這並不一定是孩子的錯……|伴讀
    08:55來自中國教育報我們眼中的「不乖」,並不一定是孩子的錯一大早就被女兒氣到吐血,她總能把所有預留的時間耗盡,最終在一片兵荒馬亂中出門。我們和孩子的需求,天然就是衝突的。可孩子的天性就是如此,他們可以享受這些讓人抓狂的處境。看過一個視頻,爸爸下班回家後,問媽媽這一天過得怎麼樣?媽媽回想起一天的經歷:一大早被孩子吵醒,他們聲稱床下有怪獸;帶著兩個孩子採購日用品,他們調皮地推倒貨品,讓媽媽手忙腳亂;精心準備好的蛋糕,孩子反手就摔在了地上。
  • 孩子乖真的好嗎?你可想過:乖娃易慫!
    沒注意到這位老師當時也在廁所,剛好聽到了這個稱呼,二話不說過來就扇了我兩個耳光,理由是不尊重他。當時我腦中一片空白,長這麼大從來沒有受過這樣的屈辱。回家後沒有告訴父母,因為在那個年代,告訴了父母他們也會說老師是對的。一口惡氣憋在心裡,偷偷磨了一把撿來的刀子,揣在書包裡幾天,權衡利弊,始終沒有膽量動手,最後認慫了事。
  • 權貴家庭:她要帶著孩子離開,他把她拉到懷裡乖
    小編向你推薦,富人家:她要帶著孩子走了,他把她摟在懷裡「乖,別再離開我了」導語:為了防止她被迫去相親,這位天才兒子收集了網絡數據,選擇了一個完美的鑽石王老五男朋友。「30歲的億萬富豪,從不露面,聽說身患絕症。當媽媽男朋友正好,分手就有億萬財產可分,媽媽再也不用上班可以每天陪著我了。」她看著坐在她面前的兒子的放大版,她覺得心裡有點空虛,好像是她兒子的父親。
  • 「只要媽媽在,孩子就不乖!」這個鍋你背了多久?
    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孩子變得格外粘自己。沒事就要抱抱,就連上個廁所都非要鬧著一起去,一不順他的意,就是一番哭鬧,簡直分分鐘崩潰!可是其他人帶孩子時,磨人精秒變天使寶寶,有時候真的難免會懷疑自己的教育方法是不是真的出了問題?自己會不會不是一個合格的媽媽呢?「只要媽媽在,孩子就不乖」這個階段,我自己也經歷過。
  • 太乖的孩子沒有好下場
    你看我們小時候,孩子最要講什麼?聽話。聽老師話,聽家長話,你要怎麼怎麼樣才是好孩子。」家長反覆問的一句是:你聽不聽話?孩子的答案都只有一個:我聽話。朋友說,當時無比羨慕街上的流浪漢,食不果腹衣不蔽體,但他們那麼自由自在,不用裝得乖巧有教養,也不用為了「人前顯貴而人後受罪」。自己內心的困惑、掙扎與矛盾,也只能從書裡找一些鼓勵。從小一直乖到大的人,即使臉笑僵了也在迎合別人,卻沒有得到別人真誠的尊重。時間會讓你明白,世界不會給好人留好空間好資源。
  • 乖過頭了是什麼?
    如果您有一隻超級乖的狗,從不搗亂,讓幹嘛就幹嘛,是多有面子的一件事! 但,您能分辨什麼是乖,而什麼是乖過頭了嗎?或者,您的狗為什麼那麼乖呢?這種乖是正常的嗎? 習得無助,這個詞一看就很彆扭,它是指:「一個人經歷了失敗和挫折後,面對問題時產生的無能為力的心理狀態和行為。
  • 孩子小時候很乖,一長大就對著幹怎回事?把它想成好的開端很重要
    文/爸媽快來看「你這孩子怎麼回事?一長大就變得這麼討厭」,這句話是清晨送孩子上學時,聽到鄰居媽媽對她女兒說的一番氣話,實際上關於這樣的氣話很多爸爸媽媽都說過,這是情急之時的一種情緒宣洩,也是對「孩子何時變得不聽話」的焦躁,孩子小的時候明明很乖,為何一長大就變得不聽話、處處和我們對著幹?
  • 為什麼媽媽在,孩子就不乖?真相讓人心疼…
    知道媽媽的底線,而不敢去試探別人的《美國育兒百科》中指出:媽媽不在家,保姆或者家人告訴你孩子們表現的像個天使時,不要偷著開心覺得孩子終於長大了。孩子並沒有長大,而是他們對別人的信任不足,不敢去試探他們的底線。孩子跟媽媽以外的人不敢「撒野」,其實是他們心智成熟的一種「小心機」。
  • 校園ABO:《他狠我就乖了ABO》黎楠抽抽涕涕的:「我乖~」
    大家好,好久不見,我是小鯨魚,今天要給大家分享的是:校園ABO:《他狠我就乖了ABO》黎楠抽抽涕涕的:「我乖~」《校草的信息素有毒》作者:聽原簡介:富二代小少爺周衍,是個不會被任何Alpha影響的Omega
  • 餘生,你可以做一個「不乖」的人
    兩個媽媽對談,一人羨慕地說:「你家孩子好乖啊,又聽話又懂事,太省心了。」另一位媽媽謙虛地說:「我家孩子就這點兒好,聽大人話。」旁邊站著一言不發的孩子,看不出是高興還是難過。等到長大後,他們習慣聽從長輩、上級的安排,在人際交往中容易自我犧牲以滿足他人的期待,很少有自我的意志。這樣的乖,其實是壓抑了自己的生命力。哲學家弗洛姆認為:一個人最根本的動力,就是展開自己,活出自己的生命力。
  • 我不想我的孩子小時候表現得乖和懂事。一位準媽媽話讓人陷入沉思
    01不要過度壓抑孩子天性「我不想我的孩子小時候表現得乖和懂事」準媽媽的接下來的一番話讓其他家長陷入沉思。家長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聽自己的話,按照自己的意願來成長或者過一生。氣、叛逆、反抗的孩子總是會被處罰、批評。
  • 只要媽媽在,孩子就不乖?背後的真相原來是這樣...
    這位媽媽說,孩子2歲多就表現出是個完全的急性子,好動、坐不住。在家愛發脾氣,媽媽陪同外出也常和其他孩子發生爭執,甚至有時候會動手。 這位媽媽一度認定了兒子進幼兒園後會是個惹事的孩子,所以入園前反覆跟老師溝通孩子的脾性,並請老師多費心,盯緊一點。 誰知,入園一段時間後老師的反饋是:「完全不是你說的樣子啊!」
  • 男明星化煙燻妝遭吐槽:像被毒煙燻過一樣,網友:得罪化妝師了
    特別是我們亞洲人,眼窩輪廓不夠深,更適合用來化煙燻妝。但是如果技術不過關,很容易畫出熊貓眼,甚至中毒妝。 正常的男煙燻妝(網絡圖) 12月26日就有媒體曝光,男名星明道參加綜藝的最新造型,身著皮馬甲,配以黃色格紋上衣,明道臉上的煙燻妝格外引人關注
  • 「乖」字之迷惑
    趙州和尚與他師父南泉普願禪師的「平常心是道」公案大家一定都知道了。其中的「擬向即乖」常常有人有疑問,往往他們把「乖」字理解錯了。後來自己也發現這個「乖」字真好玩,它有兩個正好相反的意思——乖孩子的「乖」和違背的「乖」。真不知道文人們怎麼玩的這個「乖」字。
  • 人就此一生,不能活得太「乖」
    >其實,「自我」的種子,是從小就存在你的心中的,我們需要一個「不乖」從小的時候,我們就不能」太乖「。父母更不應該為了要一個「更乖」的孩子,生生折斷了孩子的翅膀。當然不是讓孩子,成為搞破壞,不尊重人等這種叛逆的孩子。
  • 怎麼用英語叫孩子「乖一點」?
    當我們身邊有一些調皮的熊孩子時,家長們總是會叫孩子們「乖一點」,那這個「乖一點」用英語應該怎麼說呢?Jonathan-乖一點英語.mp3Wendy,乖一點,安靜坐好。No 2. Amenable /'minbl/ 順從的;聽話的比如:Jack, I told you to be amenable.Jack,我說了你要乖一點。No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