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太乖真的好嗎?「聽話」的孩子其實是最可悲的

2020-12-23 靜靜媽媽育兒交流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我是唱作人》的,王源,在大家的視野中一直是一個積極向上的大男孩形象。

當王源出現在上面節目中的時候,一身的朋克造型,加上錫紙燙還有煙燻妝,這一身打扮驚呆了大家,這次是非常的有個性啊。

王源的性格一直都比較乖巧的,在自己小時候挨打,王源的第一反應就是:「爸媽打我,那就是我做錯了事情」。

孩子的性格裡從來都沒有「反抗」。

看得讓大家怪心疼,爸媽說什麼不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吃,那我就全都按照他們說的做。

在王源當練習生的時候,性格依舊是這樣的,在所有的練習生中,王源的舞蹈功底並不算是好的,每次都是咬咬牙,再堅持堅持。

王源從小就是街坊鄰居眼中的乖孩子,爸媽說什麼自己就做什麼,但是等孩子長大之後,對孩子就沒有一點好處了。

孩子太乖真的好嗎?"聽話"的孩子其實是最可悲的

1.沒有主見

我們所謂的乖孩子,一般都是「唯命是從」的,家長說什麼,孩子就照做,我們說什麼,孩子就做什麼,這樣的孩子缺少個性,在外人看來是懂事,其實是缺少主見,孩子一般不輕易開口說出自己的想法,總是以別人的想法為主,即使孩子不願意。

這樣孩子就沒有了主見,家長的權威對孩子來說就是命令,孩子是不敢違抗的。

2.孩子自己的情感不敢表達

「男孩子不能隨便哭」「你再哭爸媽就不要你了」

這樣的話你熟悉嗎?

你有沒有對孩子說過?

每次其實聽到這樣的話,我感覺是非常生氣的,因為只有充分信任父母的孩子才會在你面前脆弱的哭泣,換做陌生人,就不會對人家哭了。

我們的愛是孩子能夠自由表達情感的基礎,只要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孩子才能在我們面前表達自己的感情。

3.沒有獨立意識

從小就很乖的孩子對父母言聽計從,父母讓做什麼,孩子就去做什麼,沒有自己的選擇權,也沒有自己規劃的意識,對父母的依賴性很強,沒有自己的決斷權,自主性差。

孩子太聽話,真的不見的是一件好事,這樣的孩子在心理上或多或少的都存在問題,我們要反省一下自己的行為,看看有沒有給孩子造成哪些方面的顧慮。

相關焦點

  • 太乖的孩子沒有好下場
    我們現在學了西方的學校的課堂教育模式,其實我們應該反思,這種模式,它原來是從普魯士制度來的,它是培養絕對服從的,就像機器人一樣的那種。連西方也在反思這種教育制度,我們卻取了人家皮毛,飯後每天做不完的作業。你看我們小時候,孩子最要講什麼?聽話。聽老師話,聽家長話,你要怎麼怎麼樣才是好孩子。」家長反覆問的一句是:你聽不聽話?
  • 孩子乖真的好嗎?你可想過:乖娃易慫!
    「慫」這個字,各類綜藝節目現在用得很濫,年輕的主持人說這個字的時候感覺很輕鬆,其實他們不太懂,這個字是不能隨便用的。說一個人慫,就是說這個人沒有勇氣、沒有血性、沒有鬥志、沒有自尊,所以是個很重的詞。陝西人罵男人:「看你慫樣子!」是要看對象的,除非是長輩和晚輩之間或關係極好的家人、朋友,否則有可能爆發肢體衝突甚至釀成流血事件。
  • 孩子的「不乖」讓你崩潰?其實,這並不一定是孩子的錯……|伴讀
    每天追在屁股後面,搶時間的感覺太糟糕了,不止一次,我煩躁地質問:「你就不能按我說的做嗎?」可當我喊出口的那刻,我忽然意識到了一點不對,我到底在期望什麼?我希望她能夠聽話,舉止得體,不要吵鬧,安靜地吃完早餐,乖巧地出門道別——扮演一個不屬於孩子的角色。給她貼上「不聽話」的標籤時,我被一個強大的動機驅使著:我希望自己能省點心。
  • 孩子不聽話怎麼辦?你的第一反應將影響孩子的一生
    答案有兩個關鍵: 其實,孩子的所有行為都是在反應他們內心真實的情感和需求,雖然很多時候,他們的行為看起來像是無理取鬧。 而面對孩子的「無理取鬧」和「不聽話」,你的第一反應非常重要。 很多孩子從學校回來後,最反感的一個問題就是:作業寫好了嗎? 因為這讓孩子感覺,媽媽一點都不關心我在學校裡過得是否快樂,也不想知道學校裡有什麼新鮮好玩的事,她只關心我的作業和成績。
  • 比起那些太聽話的孩子,我更希望我的孩子不要那麼「懂事」!
    而其實很多「被迫」懂事的孩子都是這樣,早早褪去天真肆意的一面,不敢流露真實的想法和情緒,生怕說錯一句話,做錯一件事,就會惹別人不高興。但其實她從小就活在了「必須懂事」的期待裡,匆匆結束了短暫又痛苦的童年。傅首爾與母親兩人從小相依為命,媽媽在糧店工作,1.5米不到的個頭卻要扛起200斤大米。在她的記憶裡,媽媽常常哭,而她最常聽到媽媽說的話也是「媽媽好難,你要懂事。」
  • 為什麼孩子在媽媽面前特別不乖?
    為什麼孩子在媽媽面前特別不乖?引言阿佩是我的好朋友,它有一個3歲的孩子,阿佩很寵著孩子,但是孩子還是不乖不聽話,直到有一次出差,把孩子給奶奶帶,等出差回來後,奶奶說說,這孩子挺乖的呀,在你不在的時候,媽媽聽了心情很複雜,為什麼在自己面前那麼蠻橫的孩子到奶奶那裡反而變乖了?難道是自己的問題嗎?
  • 「你一回來,孩子就不聽話!」 寵壞孩子的鍋,媽媽們還要背多久?
    她不在家的時候,乖得像個小天使;只要一在家,秒變「混世小魔王」,撒嬌耍賴、不肯睡覺、又瘋又鬧……最讓她感到委屈的,是婆婆的一番言論,「你不在家的時候,孩子別提多聽話,你一回來就調皮搗蛋,一點規矩都沒有。你這媽咋當的?都是你慣壞的!」明明自己對孩子付出很多,犧牲休息時間陪伴孩子,到頭來卻被指責成「慈母多敗兒」,這讓麗麗心裡很不是滋味。
  • 小時候聽話、乖巧的孩子,長大多半過得很辛苦,家長還傻傻不知
    我就問她:吃不下了嗎?她搖搖頭。我就把橙子拿過來,吃了一個,酸得我不行。我就問她:是太酸了吧,下次遇到不想吃的東西,可以直接說,姑姑跟你換一個。她就只笑笑,不說話。在家的幾天,還發生了一件事。她和鄰居家的一個小女孩一直玩,玩的途中,小女孩去屋裡拿一瓶飲料喝。喝了一半不喝了,就給了她奶奶。她奶奶說:這丫頭,不喜歡甜的。
  • 寶寶不在媽媽面前時,真的會比較乖嗎?你想知道的都在這篇文章裡
    有時候會很討厭你的孩子有點粘,這時候家裡人常說:「媽媽不在的時候寶寶一個人挺好的。為什麼一見到媽媽就不聽話?」。媽媽不在寶寶身邊時,真的會更乖嗎?答案是肯定的。媽媽不在身邊時,照顧寶寶的可能是奶奶,可能是保姆,可能是別人。大家都知道,照顧寶寶的不是媽媽。在這些照顧者面前,寶寶終究在母親面前放不下。如果寶寶不能滿足任何要求,寶寶就會哭。
  • 文墨軒練字:孩子不聽話怎麼辦?
    家長總拿孩子跟別的孩子比,孩子不服氣。家長遇上不順心的事總愛拿孩子出氣,所以孩子不聽話。孩子說的話家長不聽,甚至連解釋也不行,所以孩子就不聽話了。家長太囉嗦,讓孩子厭煩,就賭氣不聽話。家長提出的要求太高太嚴,孩子做不到。也有一些是孩子的原因,如:當時孩子的心情不好。孩子控制不了自己的行為。孩子正在生氣,心太煩,誰的話也不愛聽。
  • 孩子乖巧聽話好不好?男孩容易成為媽寶男,父母引導他們更主動
    朋友說她兒子就是這樣聽話,沒有她的發話兒子根本不去接這些東西。包括去衛生間,都要先去找媽媽說一下。她發愁兒子這樣下去,越來越不像個男子漢。這個小男孩也真是乖,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從不主動去碰房間的任何東西。打開電視讓他看動畫片,他就靜靜地坐著看。喊他吃水果,他只吃你遞過去的那一塊。
  • 「只要媽媽在,孩子就不乖!」這個鍋你背了多久?
    那段時間,每次碰到孩子耍賴哭鬧時,都恨不得收拾她一頓才解氣。直到偶然間看到那句話:「被偏愛的有恃無恐」之後,豁然開朗。生活中,我們都習慣把壞脾氣向最親近的人發洩,因為我們知道這個人永遠不會真的為此生氣而離開我們,小孩子其實也一樣。他們知道媽媽是最愛的人,可以包容他們的脾氣,不會離他們而去。
  • 小時候很乖很聽話的孩子,長大後大多都有心理問題,這是怎麼了?
    沒想到小時候那麼乖的她,長大後然出現了很嚴重的心理疾病,在醫生的治病下,她的父母才發現這是因為她小時候太乖巧聽話,長大後才會出現這樣的"後遺症"。經過這件事,我們不由得產生這樣的疑問:為什麼那些小時候很乖很聽話的孩子,長大後大多都有心理問題?
  • 當孩子開始變得「不聽話」時,你該怎麼辦?
    自古以來,「聽話」和「乖」一直都在家庭教育中被認為是一種「好現象」和「值得提倡的現象」。當孩子聽父母的話時,父母心裡往往非常高興。的確,父母在大多數時候都會給我們的人生路提供一些良好的指引方向,是我們人生路上的「重要參謀」。
  • 孩子乖就是好?家長要注意,乖孩子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曾經倩倩的媽媽也試圖和倩倩溝通過,但是倩倩卻表示,她不需要父母知道有關於她的任何壞消息,她自己完全可以處理好這一切。但是倩倩真的能夠處理好嗎?「你要聽話,只要你聽話,媽媽就會更加愛你!」誠然,在很多父母眼裡,只要孩子乖巧,自己必然就會更愛孩子一分,相應的,彼此的關係也會更親密一些。但在要求孩子乖巧聽話的同時,這些家長卻忘記了一點:孩子的乖巧,背後又隱藏了哪些不為人知的秘密呢?
  • 為什麼中國的父母 大都希望孩子聽話
    引言:記得,小時候,媽媽總是說:要乖,要聽話。這句話,也是許多中國父母對自己孩子說的話:要聽話。直到有一天,我對這句話產生了懷疑:聽媽媽的話,媽媽的話就一定是對的嗎?只是這個時候,我已經長大了。現在,當我要這樣要求自己的孩子時,我不禁要問自己:我的話,就是對的嗎?孩子的話,就是不對的嗎?
  • 孩子不聽話該不該打?家長別逞一時之快,讓孩子承擔後果
    ,還不是被他逼得沒辦法,好話說了一籮筐,也不如這打一頓管用!」面對孩子的不聽話,父母的第一反應是用拳頭「打」向孩子。上面的三位父母,可能就是生活中的你:孩子乖,母慈子孝,孩子鬧,拳腳相向,慈母嚴父變武行,打孩子不僅打出內傷,自己還後悔不已,再看看要麼孩子該怎樣還是怎樣,要麼形成暴力傾向。很多父母都知道打孩子的傷害有多大,可在孩子不聽話時,仍然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逞一時之快,總是打完孩子又心疼➕後悔。孩子不聽話,到底該不該打?
  • 心裡嚴重缺愛的孩子,都是在以下家庭長大的,真的可悲又可憐
    心裡嚴重缺愛的孩子,都是在以下家庭長大的,真的可悲又可憐父母擅長用懲罰打擊教育方式的家庭曾經收到一位網友的留言:在我的記憶裡想不起來父母對我的愛,犯點錯母親囉嗦的指責,生氣了就謾罵,父親的教育方式就是不聽話就揍你,被踢在地上爬不起來,被追著打跑了兩裡路才跑掉。
  • 莫西子詩給一本童話書寫了一首歌:在這裡,少年你不要太乖
    少年少年,你不要太乖,不用太聽話。要保持野蠻,要始終自由,自由自在。——莫西子詩《萬物》莫西子詩為一本童話小說寫了一首歌。「暴風雪」其實不是真的暴風雪,而是一個9歲的男孩;這是他在參加戶外自然營活動時,為自己取的一個象徵「天不怕地不怕」般空前勇敢的「自然名」。「獸」,也是不一般的獸。他是一頭不願成為神仙的小獸,天性自由。說來也巧,作為小說的第一批讀者,莫西子詩有著「放養」在天地間的童年。
  • 只要媽媽在,孩子就不乖?背後的真相原來是這樣...
    沒想到,出發當天晚上9點半剛過,奶奶就發來戰報,說孩子已經睡了,一點不鬧,也沒找媽媽。晚飯、繪本、洗澡、喝奶,每個環節都很配合,懂事又省心。 「天!這反差也太大了吧。平時在家各種折騰,9點上床可以鬧到10點半。」豆媽有點欣慰,有點失落,又有點不甘心,「敢情所有不乖都留給我了。養兒不值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