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兒
「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可以說童年的經歷決定了人一生的底色,孩子在童年時期能否獲得充足的愛和體會和家人的親密感,將持續影響孩子的人際交往和感知生活的幸福度。但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幸運的,生活在某些家庭的孩子,註定得不到愛,然後終其一生都在尋找愛,就像松子一樣。心裡嚴重缺愛的孩子,都是在以下家庭長大的,真的可悲又可憐
父母擅長用懲罰打擊教育方式的家庭
曾經收到一位網友的留言:在我的記憶裡想不起來父母對我的愛,犯點錯母親囉嗦的指責,生氣了就謾罵,父親的教育方式就是不聽話就揍你,被踢在地上爬不起來,被追著打跑了兩裡路才跑掉。可以說童年都生活在爸媽懲罰性的愛裡,在我爸媽眼裡,我做的所有事情都是錯誤的,但他們又從來不會告訴我哪裡錯了,應該怎麼做才是對的,只有用打罵,言語侮辱打擊我,批評指責我,打擊我的自尊,自信,否定我的整個人,我恨他們,我甚至差點就自殺成功了。我經常想,父母為什麼要把我生下來,現在對父母談不上恨,卻也愛不起來,關心不起來,這一輩子就這樣吧。
從這位網友的留言裡,我感受到了深深的無奈、無力和悲哀。真的童年時期心上潰爛的傷口,也需一生都無法癒合。尤其是某些父母自以為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不打不成才,對孩子就是用最簡單粗暴的管教方式,打罵、懲罰、貶低,還自以為是為孩子好。
但這樣的愛,只會令孩子痛苦和窒息,內心裡的不安永遠在蠢蠢欲動,極度渴望一些鼓勵和讚美幫助他們重拾對生活的信心。孩子童年時,父母用錯誤的方式愛孩子,那麼等孩子成年,也會選擇用錯誤的方式回饋父母。最典型的親子關係淡漠,對父母愛不起來,嚴重者甚至無法和父母有親密的接觸和交心。
父母總是把孩子寄養在親戚家的家庭
有些父母總以工作忙,或者家裡孩子太多,照看不過來為藉口,從小就把孩子寄養在別人家,甚至不停地給孩子換寄養家庭。不管是哪一種,那個被寄養的孩子打心眼裡會覺得自己是不被愛的,是遭父母嫌棄的,所以才會把自己送走。在別人家更要小心翼翼,生怕惹大人不高興,然後不讓自己住,這樣自己真的無家可歸了。這樣心裡的不安和恐慌會一直伴隨著孩子。
大學一個舍友,父母有了弟弟後,就把她送到大娘家養了。過了幾年寄人籬下的生活,直到上小學才被接回家。她說:「我那幾年心裡一直都是恐慌的,生怕被嫌棄,總是小心翼翼,察言觀色的,各種討好大娘一家,就為了讓自己有個容身之所。」,
作為父母,要儘量對孩子好一些,讓他們在小時候儘量快樂。因為長大以後,他們會遇到很多痛苦。那時候,小時候的快樂就會成為他們,最美好的回憶和安慰。真的,童年的愛是孩子一生的光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