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裡嚴重缺愛的孩子,都是在以下家庭長大的,真的可悲又可憐

2020-12-23 小屁孩兒

文|文兒

「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可以說童年的經歷決定了人一生的底色,孩子在童年時期能否獲得充足的愛和體會和家人的親密感,將持續影響孩子的人際交往和感知生活的幸福度。但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幸運的,生活在某些家庭的孩子,註定得不到愛,然後終其一生都在尋找愛,就像松子一樣。心裡嚴重缺愛的孩子,都是在以下家庭長大的,真的可悲又可憐

父母擅長用懲罰打擊教育方式的家庭

曾經收到一位網友的留言:在我的記憶裡想不起來父母對我的愛,犯點錯母親囉嗦的指責,生氣了就謾罵,父親的教育方式就是不聽話就揍你,被踢在地上爬不起來,被追著打跑了兩裡路才跑掉。可以說童年都生活在爸媽懲罰性的愛裡,在我爸媽眼裡,我做的所有事情都是錯誤的,但他們又從來不會告訴我哪裡錯了,應該怎麼做才是對的,只有用打罵,言語侮辱打擊我,批評指責我,打擊我的自尊,自信,否定我的整個人,我恨他們,我甚至差點就自殺成功了。我經常想,父母為什麼要把我生下來,現在對父母談不上恨,卻也愛不起來,關心不起來,這一輩子就這樣吧。

從這位網友的留言裡,我感受到了深深的無奈、無力和悲哀。真的童年時期心上潰爛的傷口,也需一生都無法癒合。尤其是某些父母自以為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不打不成才,對孩子就是用最簡單粗暴的管教方式,打罵、懲罰、貶低,還自以為是為孩子好。

但這樣的愛,只會令孩子痛苦和窒息,內心裡的不安永遠在蠢蠢欲動,極度渴望一些鼓勵和讚美幫助他們重拾對生活的信心。孩子童年時,父母用錯誤的方式愛孩子,那麼等孩子成年,也會選擇用錯誤的方式回饋父母。最典型的親子關係淡漠,對父母愛不起來,嚴重者甚至無法和父母有親密的接觸和交心。

父母總是把孩子寄養在親戚家的家庭

有些父母總以工作忙,或者家裡孩子太多,照看不過來為藉口,從小就把孩子寄養在別人家,甚至不停地給孩子換寄養家庭。不管是哪一種,那個被寄養的孩子打心眼裡會覺得自己是不被愛的,是遭父母嫌棄的,所以才會把自己送走。在別人家更要小心翼翼,生怕惹大人不高興,然後不讓自己住,這樣自己真的無家可歸了。這樣心裡的不安和恐慌會一直伴隨著孩子。

大學一個舍友,父母有了弟弟後,就把她送到大娘家養了。過了幾年寄人籬下的生活,直到上小學才被接回家。她說:「我那幾年心裡一直都是恐慌的,生怕被嫌棄,總是小心翼翼,察言觀色的,各種討好大娘一家,就為了讓自己有個容身之所。」,

作為父母,要儘量對孩子好一些,讓他們在小時候儘量快樂。因為長大以後,他們會遇到很多痛苦。那時候,小時候的快樂就會成為他們,最美好的回憶和安慰。真的,童年的愛是孩子一生的光盾。

相關焦點

  • 原生家庭關係:一個孩子的不幸,往往都是從缺愛開始的
    美國著名「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認為:每個人都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而這種聯繫將會影響他的一生。而原生家庭的關係:一個孩子的不幸,往往都是從缺愛開始的。1:缺愛的定義是什麼?缺愛一般指缺少關愛的孩子的一種心情表現形式,著調於悽涼寂寞的非樂觀主義。
  • 孩子以下行為是缺愛,父母卻以為是高情商,洋洋得意太無知
    尤其是其中的情商高,父母根本沒有多做了解,就單單從表面來判斷孩子了。一旦孩子的日常行為表現,順了父母的意,就會覺得自家孩子很懂事,情商很高。只是父母是這樣期望的,孩子心中卻不是這麼想的。很多孩子在外面表現出懂事乖巧,情商高的一面,並不是心底裡被培養出來的教養,而是有不得不這麼做的苦衷。孩子以下行為是缺愛,父母卻以為是高情商,洋洋得意太無知。
  • 內心「缺愛」的孩子,身上有這幾種明顯的表現,每天都小心翼翼
    文|勤親媽媽(文章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日本的一位作家伊坂幸太郎曾說過:「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不用經過考試,就覺得真的是太可怕了」, 都說「母愛是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愛」、「父愛如山,雖然不善言辭,卻可以成為孩子堅強的後盾」,
  • 原創文章:你知道可憐與可悲嗎
    #《可憐與可悲》作者:楊柳岸今天帶孩子在外面吃到飯,遇到了一件讓人心疼又無奈的事情。聽到這話我忽然覺得那孩子很可憐,又看向他,我的語氣也緩和了許多,說:「你的孩子當然只能自己管,我怎麼能管。你需要告訴他,要想別人和自己說話,首先要有禮貌,不是隨便就用東西拍打或者碰撞別人,這樣不好。特別是對女孩子不能這樣,很不禮貌。」孩子媽媽繼續說著讓我教育她孩子的話。我只好說我們吃完了,要走了,就帶著女兒往門外走。
  • 葉璇和小默先生分手:從小缺愛的人,該如何自救?
    如果不好好救治,長大後就會有各種問題。從小缺愛的孩子窮盡一生、飛蛾撲火般的尋找愛。結果一般都會愛得太極端,最後受傷最重的還是自己。缺愛的孩子更易走上歧途美國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在著作《原生家庭》中提到過一個單親家庭長大的孩子肯的案例。肯的父母在他八歲時離婚,父親搬走那天,他哭得眼珠子都要掉出來了。
  • 《最初的相遇,最後的別離》湛羽短暫的一生,可憐可悲又可氣
    如果不是生在那樣一個家庭,他一定會是個令人驕傲的好孩子。愛情懸疑劇《最初的相遇,最後的別離》正在熱播,該劇的主角是林更新飾演的嚴謹和蓋玥希飾演的季曉鷗,兩個人之間的愛情讓人羨慕。回想湛羽短暫的一生,當真是可憐可悲又可氣。可憐湛羽的出身是悲慘的,她的母親癱瘓在床,而他的父親常年酗酒甚至吸毒,每次回家都是要錢,甚至會毆打他們母子二人。
  • 缺愛的人越沒有人愛?
    「我多希望我的性格不這麼自卑敏感,如果我能像她一樣自信勇敢,是人人都喜歡的『陳韻如』該多好。她一定從小生活在一個有愛的家庭裡,從來都不會缺少關心與讚美,她是所有人都喜歡的典型,很容易獲得別人的愛。」——這段話來自《想見你》中的陳韻如,一個從小父母不疼家人不愛的人。
  • 《這就是生活》:從小缺愛的孩子,長大後不僅不會愛也害怕被愛
    後來我才知道,這孩子突然有了這樣的變故,是因為他的爸爸媽媽分開了,加之父母都不願意要他,所以他就變得自暴自棄了。聽著同事的諄諄教誨,不由得想起了多年前我當班主任時候的情景。當時在我的班上也有一個父母分開了的孩子,而且他的爸爸媽媽都不要他,他只好跟著爺爺奶奶一起生活。
  • 演員秦沛和女兒的幸福生活:單親家庭的孩子,就一定缺愛嗎?
    秦沛和母親一起撫養兩個孩子,秦沛努力把所有的愛都給兩個孩子,彌補他們生長在單親家庭中的缺失。姜麗文和哥哥是在父愛的包裹中成長起來的,他們不像普通離異家庭的孩子那樣敏感、脆弱、靦腆,相反兩個孩子都非常開朗、懂事、有愛心。
  • 《童年不缺愛》:被愛的孩子是幸運,會愛的父母是奇蹟
    為什麼父母明明心裡愛孩子,但孩子感受到的卻是控制與束縛?究其根本原因,是我們父母不會愛,不懂怎麼愛。所以父母明明心裡愛極了孩子,但表現出來的卻是嫌棄不滿,甚至是責備,換來的也不是孩子的感激,而是孩子的怨懟。其實,每位父母都愛孩子,每個孩子都需要愛。但只有父母用孩子能感受到的方式去愛他們、支持他們,父母的愛才能真正滋養孩子。
  • 黃秋生私生子曝光,悽慘童年被公開:從小缺愛的孩子,一生都在尋找愛
    與此同時,他的慘痛童年經歷也被扒出,看完扒文,心裡五味雜陳,悲嘆萬分。很多人讓鹿角姐姐寫篇關於黃秋生的文章。應大家要求,這兩天把它寫出來了。從小缺愛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且看。 看完視頻後,你會發現,黃秋生終其一生都在尋找父愛,尋找父親認同。從小缺愛的的孩子,一生都在尋找愛。
  • 《隱秘的角落》:每個黑暗的靈魂,都是不幸的家庭裡可悲的犧牲品
    這世界本來不存在壞小孩,每個走向黑暗的靈魂,都是一個不幸的家庭裡走出的可悲的犧牲品。孩子的問題,本質上都是家長的問題。 一個人的性格特點、人生三觀、精神品格、思維方式、生活習慣,都深受其原生家庭的影響,很多甚至是決定性的影響。在我們成年後的種種思想和行為裡,都可以照見自己和父母一樣的面容。」所以薩提亞說:你就是未來孩子的原生家庭。
  • 張檬突如其來的坦誠,是隱藏在功利心之下的可憐和不自知
    而讓她做出整容決定的有兩個原因,一是張檬在2012版《天龍八部》中飾演王語嫣,當時因為長相問題受到了網友們的非議,讓她產生了自我懷疑,覺得自己應該去調整一下;二是當時的男朋友直言張檬長得醜,所以她為愛整容。按照張檬說的,整容已經有五六年了。
  • 情感缺失症:90%的父母和孩子,都是不幸家庭的受害者和加害者
    想起自己的家庭,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感覺。但有一種感覺,最讓人感到心酸:明知道一些人對自己很重要,心裡卻沒有什麼感覺,在情感上隔著十萬八千裡的距離。;我很愛我的孩子,想把最好的一切都給他,卻常常對他發脾氣,只要他沒有按照我的要求去做,我就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孩子跟我也無法親近;對於身邊的其他人,我客氣、禮貌、尊重別人,很認真、善意地對待每一個人,卻沒有人能走進我的心裡……
  • 吸渣體質的葉璇愛得卑微,3招打破缺愛女孩原生家庭的魔咒,
    娘不愛,爹不疼的她,從小在缺愛的家庭中長大,特別獨立。儘管事業成功,葉璇卻一直愛而不得,她沒能打破缺愛的原生家庭帶來的魔咒。缺愛的女孩子長大後通常會走極端,有的為了逃離原生家庭,就早早找個人進入婚姻;有的對愛義無反顧,一旦陷進去就痴迷,一味取悅對方,飛蛾撲火;有的拒絕愛,不敢進入親密關係中或游離各種男人之間,但就是愛不上別人。
  • 單親家庭長大的孩子,就不配談戀愛了嗎?
    以上這些原因,都與單親家庭長大的孩子沒有直接的關係。我也是單親家庭長大的孩子,小時候我一直勸我媽別離婚,等我大學畢業才決定這事。就算是我爸沒有盡到父親和丈夫的責任,只要沒離婚,在外界看來我還是有個完整的家庭,我不想成為別人眼中那個異類的孩子。
  • 缺愛、孤僻、討好型的孩子大多來自這幾種家庭,一起來自省自查!
    百度百科的解釋是,家長有意識地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和家庭生活實踐,對子女產生一定的影響和教育。 可見,在家庭這個小單元裡,孩子長大後的模樣直接受家長的表現和家庭氛圍的影響。
  • 內心嚴重缺愛的女孩表現,很準的幾個細節
    一個女孩,在生活之中,內心嚴重缺愛,那麼行為和表現,都會完全的不相同,請看內心嚴重缺愛的女孩表現。在一個人的一生之中,一個人的行為表現,就可以看出這一個人,經歷過了什麼生活,心裡有沒有缺陷;一個女孩,如果內心嚴重缺愛;那么女孩的行為表現,就會完全的不相同;女孩的一個行為,一個舉動,就可以看出女孩的內心之中,特別的孤單,無比的寂寞;是多麼地渴望得到別人的愛,是多麼的渴望得到別人的呵護;可是內心之中,又特別的排斥別人;那麼內心嚴重缺愛的女孩表現是什麼樣的呢?
  • 是什麼原因讓孩子成為殺人兇手,冷漠的家庭只能讓孩子深懷恨意
    因為他沒有感受過愛,他只理解「恨」的感覺。 吳某是留守兒童,父母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出外打工,將他扔給爺爺奶奶,有次出車禍他傷到頭部,據說非常嚴重,他的爸媽也沒有回來看看他。 說到底,一個不愛孩子的父母,根本教不會一個懂愛的孩子;一個淡漠疏離的家庭,根本生不出和諧親密的親子關係。
  • 《以家人之名》陳婷:可恨亦可悲,可恨之人必有可憐可悲之處!
    文/寧靜致遠說都說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可在《以家人之名》陳婷身上,我卻看到了可恨之人,也有可憐之處,更有可悲之處!01我們先來捋一捋陳婷的身世:陳婷本來嫁給了一個片警凌和平,生下了一兒一女,湊成了個好字,凌霄又那麼乖巧,懂事,還那麼喜歡讀書,而女兒云云也已經三歲了,如果她是一個關心孩子,體貼孩子,愛護孩子的媽媽,就會守著一對兒女享受天倫之樂,做好一個媽媽應做的事情,做一個賢妻良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