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愛、孤僻、討好型的孩子大多來自這幾種家庭,一起來自省自查!

2020-12-20 騰訊網

什麼是家庭教育?

百度百科的解釋是,家長有意識地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和家庭生活實踐,對子女產生一定的影響和教育

可見,在家庭這個小單元裡,孩子長大後的模樣直接受家長的表現和家庭氛圍的影響。

要是在和諧有愛的家庭氛圍中長大,孩子大多積極樂觀、陽光自信;要是在爭吵不斷或感情淡漠的家庭中長大,孩子也相應孤僻或暴躁……

今天,就一起來看看哪些家庭氛圍和家長的表現,對孩子成長極為不利吧~

爭吵不休

有專家研究表明,長期處於父母爭吵不休的環境下成長的孩子,身心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傷害。

因為當父母發生爭吵時,會讓孩子陷入極度缺乏安全感的狀況中,從而引起頭痛、腹痛、身心俱疲等生理反應,甚至造成更嚴重的心理問題和社交困難表現。

有親歷過父母吵架的孩子,曾這樣描述自己當時的心理感受

「我目睹了他們爭吵、打架、摔東西的全過程,一分一秒都是煎熬,我很害怕。一直在旁邊哭,我想上去拉爸爸,但是我一個小孩子,一點勁兒都沒有,還差一點被爸爸甩到地上。」

當問到小時候看見父母吵架對自己有什麼影響時,他表示,「現在聽到他們有一些小的爭吵我都很害怕。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別人隨便兇我一句,我就會像驚弓之鳥。」

大人們之間因為生活瑣事發生爭吵是很正常的事情,但爭吵之時絲毫不避諱著孩子,以為孩子不記事,過後就會忘記,這種想法是非常不可取的。

孩子們往往因為年紀小,心理格外脆弱,目睹父母爭吵會留下陰影,因此當家庭成員間發生爭執時,父母應以身作則通過平和的方式解決,為孩子創造和諧、融洽的家庭環境。

抱怨不斷

如果用天氣來形容家庭氛圍,那爭吵不休的家庭就是偶爾狂風大雨,而抱怨不斷的家庭則是常年陰雲籠罩。

知乎熱門話題「有個喜歡抱怨的父母是怎樣的體驗?」

有一個非常扎心的回答是,「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我變得和他們很像——遇事的態度是悲觀,處理事情的方式是抱怨。更可怕的是,我自己一直沒有察覺。」

都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在孩子還沒有獨立之前,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對孩子有著深刻的影響。若是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抱怨,負能量滿滿,勢必也會將這樣的生活態度傳遞給孩子。

生活不可能永遠一帆風順,遇到糟糕甚至不公的事情是常有的。當我們不能改變事情結果的時候,只能改變看待的態度和角度,以及積極地去解決,而不是在原地抱怨,甚至將這負能量和焦慮情緒傳遞給孩子。

此外,若是家長經常抱怨,會將生活的壓力轉嫁到孩子身上,從而讓孩子的心理素質變差,承受能力減弱。還會讓孩子過早地了解生活的艱難,褪去天真的一面,變得敏感和消極。

家長過多的抱怨,更會讓孩子內心生出害怕父母不愛自己的想法,從而選擇委屈自己形成討好型人格。

身為成年人,站在孩子的面前替他們遮風擋雨是為人父母的首要責任。當遭遇不如意時,首先要做的就是消化掉情緒、想辦法去解決,不要將消極的情緒傳遞給孩子,更不要控制不住自己向孩子發火。要去保護他們脆弱的心理,要讓他們的天空裡永遠陽光明媚、溫暖如春。

聚少離多

很多家庭由於工作的原因,父母在外地上班,孩子都放在親戚家寄養,經常幾個月一年或幾年才能見一面。雖然家長們內心覺得虧欠孩子,會在物質上補償孩子,但是常年寄人籬下還是會給孩子帶來心理上的不良影響,如變得小心翼翼,格外懂事,對待人際關係特別疏離,不會主動去麻煩別人,也不懂得拒絕等等。

家長長期缺席孩子的成長,還會讓孩子極度缺愛,感情觀產生偏差。

演員王鷗曾經在節目中說到自己從小被寄養在鄰居家裡,親人對自己的態度也一直是不冷不熱的。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的她,形成了嚴肅獨立的性格,非常渴望有一個家,但卻害怕生女兒,而自己的這些想法和性格都是原生家庭帶給她的傷害造成的。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呵護和照顧,既然選擇成為了父母,不管再艱難,都儘量把孩子帶在身邊給予他們應有的關愛吧,不要讓童年時期的缺席給他們的人生蒙上陰影。

易怒

「易怒」,指脾氣暴躁,常常因為一點小事就大發雷霆,他們像火山一樣一點就著,很難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他們本身並沒有虐待自己的孩子,但他們飄忽不定的情緒,常常會影響到孩子的身心發展,讓孩子從小就學會了察言觀色,小心翼翼地生活。

在易怒型父母身邊長大的孩子,很怕會做錯事或說錯話而惹怒父母。因此他們傾向於躲在自己的世界裡,不願意主動表達自己,內心變得越來越沉默、不自信、沒有安全感,從而形成孤獨的性格和討好型的人格。

青年作家蔣方舟曾在《圓桌派》上談到,因為生長環境的原因,便從小就養成了討好型人格,見到人就不由自主的讓人高興。尤其是過年的時候,自己都受不了自己諂媚的樣子。

父母易怒,不懂得情緒管理,最終受傷的還是孩子。奧黛麗赫本有句名言,人的優雅,關鍵在於控制自己的情緒,言語間的魯莽傷害人是最不可取的一種行為。

黃杏貞也在《心理諮詢師媽媽的科學育兒法》中寫過,養孩子是一場修行,修的是父母們的情緒智慧,那些大喊大叫的父母,總會錯過教孩子如何管理情緒的機會。

親子關係是世間最珍貴的親密關係,為了幫助孩子健康成長、養成開朗充盈的性格、形成健全的三觀。父母們或許需要從改變自身開始,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控制自己的言語,為孩子營造一個安全、溫暖的家庭氛圍,真正把家變成一個溫暖避風港。

相關焦點

  • 「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多出自這3種原生家庭,也許一生都難擺脫
    有一種性格往往讓人感到悲哀和心疼,這就是「討好型人格」,是指人為了討好別人而一味委屈自己,不斷壓抑自己的真實訴求,即使受了委屈和欺負也不懂得反抗。日本影片《被嫌棄的松子》中的女主角松子身上體現的就是典型的「討好型人格」,在原生家庭中父親關注的似乎永遠只有長期臥病在床的妹妹,而松子則是那個躲在角落裡被忽視的孩子。
  • 《不完美的她》:「討好型人格」孩子,一生都活在原生家庭陰影中
    "她本來自地獄,卻活成了一束光,懂事的讓人心疼。""看了一集分享我就要崩潰了,太慘了這女孩子。""蓮生真的太可憐了,這樣的原生家庭不要也罷。心疼她。""我哭得太難受了,太心疼了,願這個世界上快點沒有家暴!"
  • 缺愛的女孩,從小就有這幾種特徵
    因為她們沒有得到來自丈夫的關心和愛護,內心的怨氣通常會發洩在孩子身上,造成孩子自卑又敏感的性格。更為可怕的是,她們通常把「你就是媽媽的全部希望」這種話掛在嘴邊。寬容慈悲早已消磨殆盡,他們還指責孩子自私。
  • 這三種父母,容易養出「討好型人格」的孩子,特別是第一種
    看起來這樣的人很少與別人衝突,人際關係友好,但是內心其實是很脆弱很敏感的,他常常因為這種討好而痛苦,有利不敢爭、有冤不敢訴、又怒不敢言,存在感和自我價值感越來越弱。 每個人性格的形成和家庭環境、教育方式、父母言行密不可分,討好型人格也是,它在某些家庭中尤其有滋生的土壤,今天推薦的這篇文章便透徹地進行了分析。
  • 缺愛的人大多有這3種表現——心理學:為何總是經營不好親密關係
    缺愛,是很多人「愛無能」的一個重要原因。你是一個缺愛的人嗎?下面幾個缺愛的表現,你中了幾個?討好型人格為什麼從小缺愛的人,長大後,往往會更加沒有底線的去「愛」別人呢?因為與他人建立聯結,是我們生活的一種基本需要。因為缺乏被愛的感覺,因此,一個人往往也會更加傾向於用自己的付出來尋求這種「存在感」。
  • 一個長期缺愛的人,大多都是這幾種狀態,別不懂
    文/墨然在生活中,長期感受不到愛的人,都是什麼樣的呢?其實一個人長期缺愛,內心是會有細節變化的。可能之前會比較愛說話,但是長期感受不到愛和溫暖,自然就會變得沉默,不願意去交流,活在自己的世界裡。那麼通過一個人的細節變化,就可以知道他的感情狀態。所以說,有這幾種狀態的人,大多是長期內心缺愛。
  • 「討好型人格」侵蝕孩子的人生,若孩子出現3種情況,家長要重視
    相信很多家長在照顧孩子的時候,都希望孩子能有一個好的性格,甚至有些二胎的家庭,父母會更偏愛性格更好得到孩子,但是家長要明白,一個孩子的性格主要指取決於父母的教育,但是仍舊有很多父母將孩子的性格教育的很不好,反過頭還會埋怨孩子,尤其是在這個社會當中,陪父母培養出來的「討好型人格」更是數不勝數。
  • 是什麼原因讓孩子成為殺人兇手,冷漠的家庭只能讓孩子深懷恨意
    從多年的心理諮詢經歷我發現,一個缺愛的家庭培養出的孩子,通常是不懂愛、不會愛、不理解愛的,簡而言之對於「愛」的能力匱乏缺愛的孩子會出現以下性格特質: 缺愛的家庭培育出什麼樣的孩子?
  • 長期缺愛的人,都有這幾種異常表現
    01缺愛和被愛的人,過得有多不一樣?世上有三件事無法隱藏,貧窮、咳嗽和愛。「缺愛」,也是一件無法隱藏、欲蓋彌彰的事。上學的時候,你記不記得總有某一個人很沒有自信。明明他學習很好、表現優秀,老師同學都覺得他是個好孩子,可是他總是害怕自己做得不夠好。
  • 長大後自卑的人,大多出自於這幾種家庭
    曾經看過一個諮詢故事:一個女孩從來不敢穿裙子,也不好意思留長髮,她對諮詢師說:「我怕照鏡子,覺得自己好醜。」事實上她長得很漂亮,樣子給人一種很舒服的感覺。他們壓抑自己的需求,對外界只敢說"好"、"可以"、"沒關係"。他們經常討好別人,認真完成任務,規規矩矩生活,卻常常活不出自我。知名作者韓大茄在《懂事的背後是深深的自卑》一文中寫道:"懂事是一種毒,一旦形成了這個印象,它就會綁架你堅持下去。
  • 《凪的新生活》:討好型的孩子,如何成長為討好型大人
    這部劇給大家的感覺很舒服,用細膩的手法揭露了討好型人格周圍的黑暗面,最後回歸主題,用愛溫暖融化了一切。最後劇中點明了主旨,在向大家揭示討好型人格這個現實問題的同時,在在呼籲大家對這種情況多多關注,關心身邊這樣性格的人,鼓勵幫助他們突破和改變。現實中的人們為什麼會成為討好型人格呢?
  • 15歲女孩跳樓砸死父親:得抑鬱症的孩子,大多來自這幾種家庭
    也很心疼這個父親,他像千千萬萬父母一樣愛著孩子,願意為孩子付出生命,卻沒有辦法治好孩子的心傷。《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指出,我國兒童青少年抑鬱障礙的檢出率居高不下,並常與焦慮障礙相伴而行。抑鬱症發病機制複雜,但總結起來就是,患者會習慣性地攻擊自我,對自己不斷產生厭惡、貶低、羞辱、仇恨等一系列負面情緒。
  • 《以家人之名》:討好型人格的孩子,有多讓人心疼
    看到這裡,我不由想起一個問題,被收養的孩子大多數都屬於討好型人格。>什麼是討好型人格?不會拒絕,能自己做事堅決都不麻煩別人;無論做什麼總是小心翼翼,生怕惹人討厭;不敢表露負面情緒,擔心會影響到他人······在心理學上,那種「忽略自己感受,把他人需求放第一位,總是通過取悅他人來獲得關注和愛」的人格,我們稱之為「討好型人格」。
  • 《凪的新生活》:討好型人格的孩子,終究變成討好型人格的大人
    討好型人格的人總是會去一味的討好其他人,只想要去滿足自己內心無法滿足的需求,想讓自己不會受到其他人的排斥,希望自己不再孤單寂寞,就因為這些心理的存在,使得人成為了討好型人格。之所以現在大人會成為討好型人格,是因為在小的時候孩子就是討好型人格,從小就是討好新人的孩子主播情況下會慢慢形成一種習慣從而導致孩子長大以後也成為了討好型人格。
  • 長相好看的女人,大多是這幾種眼型,素顏也好看
    眼型長得好看是直接可以為自己顏值加很多分的,而如果眼型長得不好看,就算是其他五官長得再好看,也是可以讓整個顏值下降很多分的。大家見過這麼多的眼型,但是知道自己是哪一種嗎?知道哪一種眼型好看嗎?所以,我們今天就來看一看哪些眼型比較好看。長相好看的女人,大多是這幾種眼型,素顏也好看。
  • 越善解人意越沒人愛?討好型人格有三種下場:松子安陵容四阿哥,希望...
    不管怎樣討好,怎樣付出,怎樣悅納別人,都得不到對等的回饋,僅得到了一個「善解人意」的評價。 可你越是善解人意,就越沒人愛你。 這就是討好型人格的惡性循環。
  • 《以家人之名》賀子秋 討好型人格:PUA式教育害了多少的孩子
    最近大火的《以家人之名》我想很多人都看過來吧,今天賀子秋討好型人格登上微博熱搜,在劇中賀子秋的原生家庭可謂是爹不疼,媽不愛。寄養在李海潮家,二姨還天天讓賀子秋在養父家要懂事,多幫忙,什麼事都要讓著李尖尖。導致賀子秋小小年紀就懂事的讓人心疼,半夜起來洗衣服,那麼小就幫麵館的忙。
  • 缺愛的人在戀愛中的幾大表現
    恰恰相反,缺愛的人因為不懂愛與被愛,為了維護雙方的關係,所以往往會採用自以為最保險的方法,以隱藏內心,討好、迴避以及依賴的狀態來與伴侶相處。 比如,當雙方發生口角時,缺愛的人經常會無條件的妥協,以此來避免這段關係的「破碎」。
  • 原生家庭關係:一個孩子的不幸,往往都是從缺愛開始的
    美國著名「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認為:每個人都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而這種聯繫將會影響他的一生。而原生家庭的關係:一個孩子的不幸,往往都是從缺愛開始的。1:缺愛的定義是什麼?缺愛一般指缺少關愛的孩子的一種心情表現形式,著調於悽涼寂寞的非樂觀主義。
  • 如果你來自這8種原生家庭,請你用力地抱抱自己吧!
    如果你來自這8種原生家庭,請你用力地抱抱自己吧!1、完美主義的家庭一個來自擁有完美主義理念的家庭的孩子,他所承受的壓力與完美主義的傾向度往往是成正比的。這樣的家庭長大的孩子往往容易過度的自我批評,退縮,甚至暴力,孩子的內心自我被扼殺,小心翼翼地遵守著家庭的準則,生怕自己踩雷引發戰爭。4、過度懲罰型家庭很多父母分不清「管教」和「懲罰」,他們認為孩子犯錯了,就應該接受懲罰,但是一味地過度懲罰孩子,會讓孩子養成膽小、叛逆、害怕犯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