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一部豆瓣高分劇《以家人之名》火了。
這部劇主要講了因為各自的家庭變故,三個沒有血緣關係的孩子在命運的安排下在同一家屋簷下長大的故事。
然而,儘管有著父親李海潮深厚的父愛,被收養的孩子——「子秋」的內心依舊是敏感細膩又引人心疼。
在最新劇情中,李爸的一場哭戲更是讓人動容。
在子秋的十八歲生日會上,賀蘭阿姨眼看子秋和尖尖起了爭執,一把拉過子秋,說他與凌霄不同,凌霄好歹有爸爸給生活費,而子秋完全是李爸在養,所以他做什麼都得讓著尖尖······
結果這一番話剛好被李爸聽到,於是就有了這麼一出哭戲。
通過李爸的描述,我們得知子秋從小就異常懂事,大半夜在廁所洗一家人的衣服,幫李爸拖地、幫廚。
李爸想炒椒鹽蝦給子秋,子秋卻說已經吃過晚飯了;因為有欠償心理,子秋直接對李爸說他不喜歡吃肉,就愛吃菜。
看到這裡,我不由想起一個問題,被收養的孩子大多數都屬於討好型人格。
什麼是討好型人格?不會拒絕,能自己做事堅決都不麻煩別人;無論做什麼總是小心翼翼,生怕惹人討厭;不敢表露負面情緒,擔心會影響到他人······
在心理學上,那種「忽略自己感受,把他人需求放第一位,總是通過取悅他人來獲得關注和愛」的人格,我們稱之為「討好型人格」。一般而言,討好型人格會有三個特徵:
1.害怕說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
2.會壓抑自我的需求去迎合別人的喜好
3.總是不懂得拒絕、降低自己的底線去討好別人
孩子之所以會形成討好型人格,主要原因還是家長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沒有給予足夠的安全感。
具有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在現實生活中往往都表現為大人眼中的「乖孩子」,他們聽話,懂事,讓父母省心,是親友羨慕的「別人家的孩子」,也是老師表揚的好學生。
殊不知,小時候的乖小孩,長大後可能都是討好型人格,不僅敏感自卑,而且缺乏主見,沒有自我。
乖則乖矣,毫無靈魂。
探究這些討好型人格孩子背後的家庭,你會發現,他們要麼有一個不以孩子為中心的家庭,要麼是重男輕女、重女輕男。
為了得到父母的關心與愛護,這些孩子往往會想盡辦法討父母的歡心;為了迎合父母的喜好和需求,他們總會壓抑自己的真實感受,委屈自己以博得父母的讚賞與關注。
當這樣的行為模式行之有效並屢試不爽後,孩子就會逐漸形成討好型人格,聽父母的話,察言觀色,做能讓父母高興的事。
長此以往,長大後的TA就會在親人、好友、同事面前扮演「好好先生」的角色。
1.保持良好情緒
拿破崙說過,一個孩子的行為舉止好壞,完全取決於他的母親。
根據洪蘭教授的研究,對於人類的行為,要從演化和大腦的角度來看。
由於男女生理構造的不同,使得男女在對待事情所作出的反應往往有很大的差異。
一般來說,母親的情緒對孩子的影響更大一些。
如果一個母親經常在孩子面前表現出負面情緒,那麼身邊的孩子就很容易形成討好型人格。
母親保持良好情緒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因為只有母親的心情愉悅,才能使得家庭的氛圍更加和諧。
所以,作為母親的一方,要注意自己在孩子面前展露的情緒,無論你對家庭做出了多少犧牲,都遠不如你保持心情愉快對家庭的貢獻大。
2.做有安全感的父母
父母是孩子安全感的重要來源。
有安全感的父母會培育出有安全感的寶寶,這是毋庸置疑的。
所以,要想讓寶寶有安全感,父母本身也要具有安全感。
有安全感的父母,會在情感上陪伴孩子,但不會控制孩子,她們會根據孩子的情緒採用合適的非語言交流方式,比如眼神接觸、面部表情、語氣、姿勢和手勢。
對待孩子的負面情緒,他們也是包容和接納的,而不是因此感到憤怒或排斥。
3.媽媽的無條件滿足很重要
其實,從心理學上來講,孩子安全感的建立,從嬰幼兒時期就開始形成了。
媽媽作為孩子接觸這個世界的第一個親密的對象,一舉一動對孩子都有深遠而重要的影響。
對尚在襁褓之中的孩子來說,媽媽的精心照顧和無條件滿足非常重要。
比如餵奶,有些媽媽很「科學」地餵奶,到點就把乳頭放在孩子嘴邊,孩子雖然會無意識地開始吸,但內心其實是充滿糾結的,因為孩子並沒有這個需求。
有些媽媽餵奶又很隨意,孩子感受不到媽媽的關愛,就會很自然地選擇不再相信這個世界。
「愧疚是最大的負能量,任性是被低估的美德。」很多時候,討好型人格孩子的父母幼年時極大概率也是討好型人格,所以父母在發現孩子的討好傾向的同時,也要反思一下自我。
不要忽視孩子的情緒行為,要學會主動去包容與接納,請給孩子多一點安全感吧,這樣TA才能成長為一個內心強大的人呢。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