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家人之名》:討好型人格的孩子,有多讓人心疼

2020-08-19 等風來育兒聯盟

最近的一部豆瓣高分劇《以家人之名》火了。

這部劇主要講了因為各自的家庭變故,三個沒有血緣關係的孩子在命運的安排下在同一家屋簷下長大的故事。

然而,儘管有著父親李海潮深厚的父愛,被收養的孩子——「子秋」的內心依舊是敏感細膩又引人心疼。

在最新劇情中,李爸的一場哭戲更是讓人動容。


在子秋的十八歲生日會上,賀蘭阿姨眼看子秋和尖尖起了爭執,一把拉過子秋,說他與凌霄不同,凌霄好歹有爸爸給生活費,而子秋完全是李爸在養,所以他做什麼都得讓著尖尖······

結果這一番話剛好被李爸聽到,於是就有了這麼一出哭戲。

通過李爸的描述,我們得知子秋從小就異常懂事,大半夜在廁所洗一家人的衣服,幫李爸拖地、幫廚。

李爸想炒椒鹽蝦給子秋,子秋卻說已經吃過晚飯了;因為有欠償心理,子秋直接對李爸說他不喜歡吃肉,就愛吃菜。

看到這裡,我不由想起一個問題,被收養的孩子大多數都屬於討好型人格。

一、討好型人格——成全他人,委屈自己

什麼是討好型人格?不會拒絕,能自己做事堅決都不麻煩別人;無論做什麼總是小心翼翼,生怕惹人討厭;不敢表露負面情緒,擔心會影響到他人······

在心理學上,那種「忽略自己感受,把他人需求放第一位,總是通過取悅他人來獲得關注和愛」的人格,我們稱之為「討好型人格」。一般而言,討好型人格會有三個特徵:

1.害怕說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

2.會壓抑自我的需求去迎合別人的喜好

3.總是不懂得拒絕、降低自己的底線去討好別人

二、安全感在孩子人格形成過程中的重要性

孩子之所以會形成討好型人格,主要原因還是家長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沒有給予足夠的安全感。

具有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在現實生活中往往都表現為大人眼中的「乖孩子」,他們聽話,懂事,讓父母省心,是親友羨慕的「別人家的孩子」,也是老師表揚的好學生。

殊不知,小時候的乖小孩,長大後可能都是討好型人格,不僅敏感自卑,而且缺乏主見,沒有自我。

乖則乖矣,毫無靈魂。

探究這些討好型人格孩子背後的家庭,你會發現,他們要麼有一個不以孩子為中心的家庭,要麼是重男輕女、重女輕男。

為了得到父母的關心與愛護,這些孩子往往會想盡辦法討父母的歡心;為了迎合父母的喜好和需求,他們總會壓抑自己的真實感受,委屈自己以博得父母的讚賞與關注。

當這樣的行為模式行之有效並屢試不爽後,孩子就會逐漸形成討好型人格,聽父母的話,察言觀色,做能讓父母高興的事。

長此以往,長大後的TA就會在親人、好友、同事面前扮演「好好先生」的角色。

三、父母應如何避免孩子沒有安全感的問題

1.保持良好情緒

拿破崙說過,一個孩子的行為舉止好壞,完全取決於他的母親。

根據洪蘭教授的研究,對於人類的行為,要從演化和大腦的角度來看。

由於男女生理構造的不同,使得男女在對待事情所作出的反應往往有很大的差異。

一般來說,母親的情緒對孩子的影響更大一些。

如果一個母親經常在孩子面前表現出負面情緒,那麼身邊的孩子就很容易形成討好型人格。

母親保持良好情緒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因為只有母親的心情愉悅,才能使得家庭的氛圍更加和諧。

所以,作為母親的一方,要注意自己在孩子面前展露的情緒,無論你對家庭做出了多少犧牲,都遠不如你保持心情愉快對家庭的貢獻大。

2.做有安全感的父母

父母是孩子安全感的重要來源。

有安全感的父母會培育出有安全感的寶寶,這是毋庸置疑的。

所以,要想讓寶寶有安全感,父母本身也要具有安全感。

有安全感的父母,會在情感上陪伴孩子,但不會控制孩子,她們會根據孩子的情緒採用合適的非語言交流方式,比如眼神接觸、面部表情、語氣、姿勢和手勢。

對待孩子的負面情緒,他們也是包容和接納的,而不是因此感到憤怒或排斥。

3.媽媽的無條件滿足很重要

其實,從心理學上來講,孩子安全感的建立,從嬰幼兒時期就開始形成了。

媽媽作為孩子接觸這個世界的第一個親密的對象,一舉一動對孩子都有深遠而重要的影響。

對尚在襁褓之中的孩子來說,媽媽的精心照顧和無條件滿足非常重要。

比如餵奶,有些媽媽很「科學」地餵奶,到點就把乳頭放在孩子嘴邊,孩子雖然會無意識地開始吸,但內心其實是充滿糾結的,因為孩子並沒有這個需求。

有些媽媽餵奶又很隨意,孩子感受不到媽媽的關愛,就會很自然地選擇不再相信這個世界。

愧疚是最大的負能量,任性是被低估的美德。」很多時候,討好型人格孩子的父母幼年時極大概率也是討好型人格,所以父母在發現孩子的討好傾向的同時,也要反思一下自我。

不要忽視孩子的情緒行為,要學會主動去包容與接納,請給孩子多一點安全感吧,這樣TA才能成長為一個內心強大的人呢。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以家人之名》賀子秋 討好型人格:PUA式教育害了多少的孩子
    最近大火的《以家人之名》我想很多人都看過來吧,今天賀子秋討好型人格登上微博熱搜,在劇中賀子秋的原生家庭可謂是爹不疼,媽不愛。寄養在李海潮家,二姨還天天讓賀子秋在養父家要懂事,多幫忙,什麼事都要讓著李尖尖。導致賀子秋小小年紀就懂事的讓人心疼,半夜起來洗衣服,那麼小就幫麵館的忙。
  • 《以家人之名》討好型人格的賀子秋,藏著3000萬孩子的隱痛
    作者:智慧主創團來源:智慧父母ID:gh_7377be104ede最近,《以家人之名》大火,裡面那個「討好型人格」的賀子秋也頻頻上熱搜。孩子之所以會過早地懂事,是因為得到的愛不夠,他們沒有撒嬌的資本,更沒有不懂事的機會。著名作家蔣方舟就是典型的「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因為希望獲得所有人的喜歡,所以不敢發表自己的觀點,不敢反抗人和事。蔣方舟在《圓桌派》裡,講述了讀小學時,捨不得花錢買早餐,就撿地上同學吃剩的零食吃,太餓了就拿尺子,橡皮擦在嘴裡嗦一嗦。
  • 以家人之名:賀子秋屬於討好型人格嗎
    《以家人之名》最近迎來了劇情的轉折點,賀子秋知道了凌霄與李尖尖在一起,悲傷說出為什麼都不要他。但是這屬於典型的討好型人格嗎,討好型人格是指一味得對他人而忽視自己感受得人格,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狀態。那麼,我們可以看出其實賀子秋並不完全屬於一種典型的討好型人格,賀子秋對待他人全心全意實際上也是為了去證明自己存在的價值,可能因為原生家庭會存在一些性格上與感情上的認知偏差,但是卻不僅僅是為了討好身邊的人。
  • 心疼,賀子秋討好型人格:太懂事的孩子沒糖吃
    最近,熱播劇《以家人之名》再次登上熱搜,凌霄和李尖尖終於在一起啦!與此同時,也登上熱搜。童年就被媽媽拋棄,親生爸爸又不知道在哪裡的賀子秋,從小就懂得幫大人幹活兒,被養父李海潮接走後,也仍然不安地主動在半夜洗衣服、打掃麵館,網友紛紛表示,賀子秋太懂事了,體貼得讓人心疼。
  • 《以家人之名》討好型人格賀子秋:婚姻裡,越討好,越卑微
    文/梅子01.賀子秋,你可以不那麼懂事熱播劇《以家人之名,就容易失去自我,養成討好型人格。賀子秋只是大多數討好型人格的縮影而已,在現實生活中,也有不少人因為「太懂事」而活成一個連自己都不喜歡的人。02.婚姻裡,越討好,越卑微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裡,女主松子就是一個討好型人格的人。
  • 賀子秋有多乖,李海潮的心裡就有多苦,討好型人格的孩子沒有自我
    賀子秋的18歲生日宴電視劇《以家人之名》才播了4集,收視率就衝入三甲,第一集中,故事就把李尖尖、凌霄、賀子秋三人的背景做了一個基本的交代,主線是沿著凌霄和李尖尖展開,賀子秋只能算是一個二號人物,處於邊緣地帶。
  • 以家人之名:賀子秋是病態的討好型人格?這才是他的魅力所在
    納蘭澤系【頭條理娛君】特約作者,看娛樂熱點深度解讀,認準理娛君文/白甫《以家人之名或許是賀子秋對李尖尖種種的關心示好,網絡上出現了「賀子秋討好型人格」的熱議。不過觀眾對於這個略帶貶義的標籤並不買帳。那麼什麼是「討好型人格」呢?就是一味的討好別人,而忽視自己的感受。看到這個解釋,好像賀子秋還真是那麼回事。
  • 《凪的新生活》:討好型人格的孩子,終究變成討好型人格的大人
    其實現在社會上很多人都是討好型人格,總是去一味的討好別人,讓自己的內心去獲得滿足,讓自己的需求得到滿足。討好型人格的人總是會去一味的討好其他人,只想要去滿足自己內心無法滿足的需求,想讓自己不會受到其他人的排斥,希望自己不再孤單寂寞,就因為這些心理的存在,使得人成為了討好型人格。
  • 《以家人之名》三主角心理都有缺陷:凌霄太壓抑,子秋討好型人格
    《以家人之名》大結局了,這部劇可以說是有起有落,後期大家對它的評價不太好,在我看來這其實跟編劇有關。這三個孩子生長環境都是有缺陷的,所以心理都是有點問題。小哥雖然看似是個暖烘烘的太陽 但有點討好型人格 特別害怕被拋棄
  • 《以家》賀子秋「討好型人格」登熱搜,有缺陷才是人的常態?
    近期,《以家人之名》名場面不斷出現,其實在看劇的過程中不難發現,賀子秋的確是整部劇中最讓人心疼的角色。賀子秋這是一種「討好型人格」,一直在被拋棄,一直想得到別人的愛,所以一直在討好,一直在奉獻,為了別人的感受而忽略自己的感受,比如賀子秋在這部劇中有多場隱忍的哭戲,其實也是討好型人格的一種表現。
  • 孩子討好型人格的形成,多與父母這種行為有關,不想害娃就收手
    文|好孕姐堂哥家的女兒也就七八歲的年紀,別看她很小,可是小丫頭卻很有眼色,有時候更是懂事得讓人心疼。有的父母會感覺孩子這樣是好事,甚至還會沾沾自喜。卻不知,孩子一旦形成這種討好型人格,那對孩子的負面影響可是很大的。孩子討好型人格的形成,多與父母經常吼孩子、吵罵孩子有關,孩子年紀小,對來自父母的指責和批評很多時候他們是害怕的,如果父母總是吼孩子、無端責罵孩子,孩子因為缺乏安全感,就會逼迫自己形成一種「討好型人格」去討父母歡心。
  • 「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多出自這3種原生家庭,也許一生都難擺脫
    有一種性格往往讓人感到悲哀和心疼,這就是「討好型人格」,是指人為了討好別人而一味委屈自己,不斷壓抑自己的真實訴求,即使受了委屈和欺負也不懂得反抗。日本影片《被嫌棄的松子》中的女主角松子身上體現的就是典型的「討好型人格」,在原生家庭中父親關注的似乎永遠只有長期臥病在床的妹妹,而松子則是那個躲在角落裡被忽視的孩子。
  • 《不完美的她》:「討好型人格」孩子,一生都活在原生家庭陰影中
    原生家庭的傷害容易讓孩子陷入"討好型人格"其實"救贖"主題近年來聽得太多,很多人都對此有些膩煩,當有個關鍵詞相信所有人都不陌生,所有人也都不會覺得厭煩的詞——"家暴"。因為她開始耗儘自己的一生,在討好他人的道路上,卻一次次地被人傷害、毆打、拋棄。而大多數人的"討好型人格",都是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童年的經歷就像在他們心裡劈開了一道裂谷,終身無法治癒。
  • 你是討好型人格嗎?
    無論是在現實中,還是電視上,我們經常看見這樣的人格出現。大家對於這種人格的討論也非常多,「如何判斷自己是不是討好型人格」、「怎樣緩解改變這種人格」、「為什麼有人願意委屈自己,討好別人」等等。想要認識它,或許要從了解它為何形成開始,今天西西君就來與大家,聊一聊討好型人格的成因。
  • 焦慮依戀型人格——《以家人之名》
    《以家人之名》早已收官,但是本喵兒拖到現在才寫這篇劇評,是因為實在不知道從何下手寫這篇文章。
  • 《凪的新生活》:討好型的孩子,如何成長為討好型大人
    這部電視劇其實給我們講述的是一件生活中很普遍的事,那就是周圍存在的討好型人格。劇中的女主凪就是這樣的一個人,故事也是從她的身上開始的。案例凪每天都在察言觀色,努力討好身邊的每一個人,但是現實是殘酷的,她的努力付出並未沒有收穫真正的友情和愛情,大家都只是利用她的性格給自己幫忙而已。
  • 與凌霄的隱忍相比,為何賀子秋的討好型人格更加讓人心疼?
    在最近熱播的電視劇《以家人之名》中,觀眾們除了在關注李尖尖和兩位哥哥的感情問題之外,其實還都非常關注一個問題,就是凌霄和賀子秋的性格問題。同樣的,賀子秋在被生父找到之後,經過仔細的考慮,為了不給家裡增添負擔,他也選擇出國,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是,他在國外九年,大家都以為他在過著富二代的生活,沒想到他的生父在和老婆有了孩子之後,就不管他了,他接下來的七年時間都是憑藉著自己的拼命工作,才能勉強養活自己。
  • 導致「討好型人格」的3大根源和表現,孩子若有徵兆,家長要重視
    討好型人格,又被稱為迎合型人格,指的是喜歡討好別人,處處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即使委屈自己也要迎合別人。如果你的孩子他高度敏感,過分在意他人情緒,不好意思麻煩別人,也不會拒絕別人。那麼你的孩子,很有可能存在著討好型人格。
  • 《以家之名》賀子秋:討好別人,你Duck不必
    最近,身邊很多朋友都在給我安利《以家之名》這部電視劇。衝著譚松韻、宋威龍、張新成這三位高顏值的主演,我也瘋狂追了一陣。沒想到,劇情竟讓人如此上頭。那些看完劇引起「討好型人格」共鳴的想法,其實從賀子秋身上是看不到的。反倒是子秋二姨每次來看子秋時說的話,很容易就讓人走進「討好型「人格的誤區。二姨總會語重心長的告訴子秋:要主動幫家裡幹活,要謙讓,要懂事,要讓李爸和李尖尖開心.....。
  • 一個討好型人格的人,有怎樣的錯誤心理邏輯?
    如果要評比娛樂圈中的清流,樸樹絕對能排前三名。和人來往基本靠郵件,用的是最老款的諾基亞,不和花邊新聞沾邊,不發布新歌的時候根本聽不到他的消息。這樣復古的生活狀態,沒有一點明星做派,卻引來無數人對他的羨慕和讚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