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缺失症:90%的父母和孩子,都是不幸家庭的受害者和加害者

2020-12-27 壹點靈心理

想起自己的家庭,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感覺。

但有一種感覺,最讓人感到心酸:明知道一些人對自己很重要,心裡卻沒有什麼感覺,在情感上隔著十萬八千裡的距離。

就好像有一些人會說:

我知道我應該愛我的父母,看著他們一天天衰老,相處時日已經不多,可是每次一靠近他們,就想馬上逃離;

我感覺我很愛我的另一半,知道我應該關心他、理解他,可是時常對他無話可說,只有數不盡的埋怨和指責;

我很愛我的孩子,想把最好的一切都給他,卻常常對他發脾氣,只要他沒有按照我的要求去做,我就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孩子跟我也無法親近;

對於身邊的其他人,我客氣、禮貌、尊重別人,很認真、善意地對待每一個人,卻沒有人能走進我的心裡……

對於這樣一部分人來說,非常想去愛別人,卻十分吃力。

常常拼盡全力付出,既換不來他人善意的回應,也很難讓自己感到滿意。

有一個朋友過去為家庭操碎了心,但常常不被理解,雖然她一直堅信自己的犧牲和付出,對家庭很有價值。

尤其是最近,丈夫開始對她迴避,連7歲的孩子也開始說:媽媽,我覺得你很煩,不想跟你在一起!

她記得丈夫有一次問她:或許你講的道理都對,你的埋怨也沒有錯,但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沒有人喜歡聽你講話?

她覺得自己很愛丈夫和孩子,卻沒有人理解她。她不明白為什麼一直都在努力做好,犧牲自己為他們好,他們卻想要逃離。

患上情感缺失症的人,常常就是這樣。他們非常用力地去愛人,但很難覺察到,這樣的愛並非是出自於情感表達,而是一種自己內心獲得安全的需要。

這樣看起來很純粹的愛,實際上卻是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控制。

她突然想到了自己的媽媽,想起了小時候,媽媽任勞任怨,每天忙著各種農活,總是說不完的抱怨和發不完的脾氣,爸爸受不了開始逃掉,她卻不能逃。每天聽著抱怨,被媽媽當成出氣筒,她卻只能像個可憐蟲一樣呆在媽媽身邊。

她很煩媽媽,又不得不照顧媽媽的情緒,除了順從她什麼都做不了。

可怕的是,她一直很討厭媽媽,但是卻發現自己說話、做事的風格越來越像媽媽。

有一天早上,她正在廚房裡做飯,孩子醒了開始哭鬧,她一會兒安撫孩子,一會兒跑回廚房,孩子不斷纏著她抱,她憤怒至極,抱著孩子衝進丈夫的臥室,開始吼:你沒長耳朵嗎?我怎麼遇到你這麼爛的人!

吼完之後。她想起小時候媽媽就是這樣對爸爸,媽媽從不會好好說話,一說話就是指責和埋怨。

現在的她,活成了媽媽的翻版。

還有一天,她下班得很早,去看媽媽帶著自己的小女兒玩,孩子跑著跑著就摔倒了,坐在地上哭。

媽媽衝過去,卻不是看看孩子摔得怎樣,反而是抱起孩子就打,邊打邊說:我看你還跑,跟你說要摔你不信,你這孩子怎麼這麼沒有規矩,長大跟你媽媽一樣沒用。

媽媽的話,深深刺痛了她的心,更讓她傷心的是,她未曾覺察到自己也一直是這麼對待孩子的。

孩子做錯了、搗亂了、被欺負了、受傷了,只要是惹自己不高興了,她從來都是埋怨,沒有想過去疼惜孩子。

她突然覺得孩子很可憐,也覺得自己很可憐,原來覺得自己很愛孩子,現在才發現從來沒有看見過孩子。

她和媽媽所做的一樣,不過是不斷用自己的情緒,去淹沒孩子的感受,直到孩子也變得沒有自我。

失去自我,就失去了愛和被愛的能力。

北大教授徐凱文曾有一項關於「空心病」的研究。研究表明,有一些學習成績非常優秀的孩子,在進入大學後常常失去了自己的目標,除了為許多「應該」的標準去活,找不到自己活著的意義,這樣的人生非常痛苦。

當一個人一直生長在一個不被看見的環境裡,他就不得不用自我犧牲去換取被接納,這樣自主性發展就會被剝奪,所以長大之後,也很難不為了別人而活,因為自我意識一直沒有機會獲得發展。

而這種為別人而活,其實是隱藏著很多希望被他人接納的需要在裡面,並非是真的設身處地為他人考慮。

這種用力的愛,其實是沒有情感流動的,儘管他們非常想通過自我犧牲換回愛,卻會讓伴侶疏遠,讓孩子無法親近。

所以,如果父母因為成長經歷中的缺失造成很多遺憾,他們可能不會愛自己,也不會去愛自己的伴侶和孩子,而在這樣缺愛的環境下,生長起來的孩子,也很難自愛和去愛人。

在這樣的家庭裡,沒有任何幸福感可言。

媽媽和孩子都是受害者,同時又成了帶給別人傷害的加害者。

所以,如果我們發現一個家庭裡,總是充滿著紛爭和糾纏,比努力去指責、改變他人更重要的是,我們需要對自己和整個家庭系統多一些覺察。

唯有我們清楚地知道了自己在關係裡所處的位置,有意識地開始自我成長,才能把自己從世代傳承的痛苦中解放出來,開始營造屬於自己的幸福生活。

所以,幸福從來不是付出和得到,而是我們允許有多少情感在流動。痛苦的、僵化的模式會阻礙我們去愛,也會讓我們無法獲得情感的滋養。

相關焦點

  • 情感缺失症,正在吞噬許多家庭的幸福?
    就好像有一些人會說:我知道我應該愛我的父母,看著他們一天天衰老,相處時日已經不多,可是每次一靠近他們,就想馬上逃離;我感覺我很愛我的另一半,知道我應該關心他、理解他,可是時常對他無話可說,只有數不盡的埋怨和指責;我很愛我的孩子,想把最好的一切都給他,卻常常對他發脾氣,只要他沒有按照我的要求去做,我就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孩子跟我也無法親近
  • 「N號房事件」主要受害者和加害者均是未成年,孩子何罪之有?
    然筆者此次的關注重點並非主犯趙博士,而是那群受害與加害的未成年。「N號房事件」的受害人絕大多數是未成年女學生,犯人通過ins、line、kaokao talk等社交軟體搜尋在網上發布不雅照的未成年學生,並通過私信、打電話等途徑威脅學生,以曝光照片給其父母為由,迫使學生聽話。而多數膽小、被父母保護得很好的孩子們,不得不為自己的行為埋單,走向了犯罪者的懷抱。
  • 霸凌者和被霸凌者,他們都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
    【羅玲專欄】霸凌者和被霸凌者,他們都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
  • 性侵受害者 為何會變成加害者?
    為何性侵受害者,會變成加害者,而且在校園像是惡性的循環?《無聲》電影的劇情描述,雖然未進一步深入探討性侵受害者的心理陰影,但其犯罪動機,多少也有了解答。劇中「一起玩」的遊戲,隱藏在校園的霸凌問題、性侵害問題,至今仍然存在,不時也登上社會新聞版面。
  • 性侵案中,受害者為何會成為新的加害者?
    電影巨細地描繪了封閉的環境裡,性侵害是怎樣無聲地被允許發生,又怎樣讓每個身處其中的人,都可能變成加害者。電影《無聲》劇照本文不做劇透,而是欲探討性侵受害者成為加害者的心路歷程。沒有人生來就是想傷害別人的,除非他不了解自己身上帶著什麼傷。
  • 這樣的家庭裡,每個人都是加害者
    這句話不一定準確,但祖孫三代都在自己的母親那裡得到某種傷痕,又將之(或可能)延續到下一代。而導演將這樣三個人安排在同一個屋簷下幾十年,無疑是將這種傷痕放大、發酵、以一種戲劇化的方式赤裸裸地展現在觀眾面前。他們中的每一個人,都是受害者,但與此同時也是加害者。
  • 「受害者」變「加害者」?原生家庭的傷害,不是父母犯錯的理由
    還對窩囊無能的弟弟說:「從今往後,你是你我是我,我再也不會管你了,我再也不會給你錢了,我和這個家沒有任何關係,我說到做到」。暴力、虐待、剝削、辱罵……不是每個人都想似錦那樣可以「忍辱負重」,世界上還有許多這樣的家庭,這些家庭的孩子正在飽受磨難。
  • 《小委託人》,家庭暴力的背後,孩子才是最大的受害者
    在這樣一個電影裡,我看到了父母與孩子代際間的激烈矛盾,甚至覺得很多父母都同扎因的父母一樣,覺得生下來的孩子是欠自己的,孩子的出世意味著還債,他們的一輩子就是來向父母報答恩情,賺取財富,撫養父母。但他們沒有意識到的是,如果沒有盡到一個做父母的責任,有什麼資格去要求孩子反過來盡到孝順的責任呢?
  • 受害者為何成為新加害者?
    電影巨細地描繪了封閉的環境裡,性侵害是怎樣無聲地被允許發生,又怎樣讓每個身處其中的人,都可能變成加害者。本文不做劇情暴雷,而是欲探討性侵受害者成為加害者的心路歷程。陪伴每個父母和小孩,成為更好的自己。一旦有了上述這些錯亂的認同,就不難理解有些受害者有一天會變成加害者。他們也只是像學長姐一樣對學弟妹這樣「玩」;他們也覺得為了團體和諧,不可以有人「不配合」;他們也認同有人「犯錯」就該活該被侵犯。
  • 《機智牢房生活》左手加害者,右手施暴者——劉漢陽與小迷糊
    結果前面兩集都沒再看到他,再出場則是在西部監獄裡了,和男主重逢在一個房間。因為一直當搞笑劇看,所以主觀覺得主要演員應該都會有一個不錯的結局,尤其小迷糊雖然嘴賤討打但又可愛搞笑。直到看到劉漢陽入獄起因那一段,從他約人的聊天記錄裡知道他吸的是冰毒,至於分量到底是多大我也不太清楚。我心裡開始有不好的預感。
  • 原生家庭關係:一個孩子的不幸,往往都是從缺愛開始的
    美國著名「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認為:每個人都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而這種聯繫將會影響他的一生。而原生家庭的關係:一個孩子的不幸,往往都是從缺愛開始的。1:缺愛的定義是什麼?缺愛一般指缺少關愛的孩子的一種心情表現形式,著調於悽涼寂寞的非樂觀主義。
  • 「受害者穿得少,加害者為人老實...」 「閉嘴!」
    當我們認為此次事件中施害者的惡性已經無可辯駁的時候,網絡上竟然出現了司機「身世不好」、「從小老實」,受害女孩應該是「和司機說了什麼不該說的話」的類似「洗白」性文章。而如今眾多媒體不斷強調其從小老實,殺人後哭著向父母說自己做錯了事,真的可信嗎?更有某順風車車主稱肯定是這個乘客和司機有言語衝突,才遭致傷害:
  • 受害者與加害者
    原標題:受害者與加害者  鬱晶陶   近期上映的電影《親愛的》,講述的是尋找孩子的故事。兒子被拐,身為父母的田文軍和魯曉娟,踏上漫漫尋子之路。三年後,他們「幸運」地找到了自己的孩子,只不過,孩子口中所喊的「媽媽」,變成了一名叫李紅琴的農婦,也就是「人販子的老婆」。
  • 《我家那閨女》: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爸爸已經去世,媽媽也另組幸福家庭,餘下的日子越來越少,實在沒有追究的必要了,但那些傷疤卻將陪伴她的一生。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說過:「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而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王鷗就是這不幸中的一員,雖然她現在事業有成,但內心依然被童年的創傷緊緊禁錮住。
  • 被40多人欺負,父母為錢竟要她和解,電影背後的真實案件更絕望
    昨天和大家分享《素媛》,以及電影背後的真實案件。一個觀眾竟認為我寫文章是與犯罪者一樣的罪惡,還有很多人肯定這種說法。就像我回復的,我文章裡只公布罪犯的容貌和名字,卻沒任何關於真實案件裡受害者的信息,文章裡受害女孩的照片都是電影《素媛》裡的劇照。
  • 打破原生家庭的強迫性重複和情緒習慣,別讓心理創傷「代代相傳」
    而這個愛與恨指向的客體,不管在現實中是指向什麼事物,其根本的隱喻都是指向父母。----摘自《重啟人生·如何走出原生家庭陰影》正如作者所說,有原生家庭心理創傷的人心中都有一個難解的結,被困住的就是自己和父母之間的情感糾葛。作者在書中將原生家庭的創傷分為幾大類,每一類都有詳細的介紹其原因、表徵及影響,其中最典型最常見的就是情感虐待。
  •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有的家庭總是吵吵鬧鬧,時不時就爆發一次家庭大戰,有的家庭冷冷清清,每個人都只關心自己。託爾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這樣說道:「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她和周杰倫結婚的時候才21歲,而且已經懷孕了,但是她不甘心做個家庭主婦。於是她不顧家人反對,經常帶著孩子飛往世界各地去工作。
  •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託爾斯泰《安娜·卡列尼娜》的開篇語非常震撼:「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幸福的家庭有哪些地方相似?小編想,一個幸福的家庭應該是:媽媽被寵愛,爸爸被尊重,孩子被接納。眼看著別的孩子都回來了,他們的孩子卻遲遲不見人影。起初他們以為孩子貪玩回來晚了,就把做好的飯捂在鍋裡等著孩子。可是放學都快一個小時了,還是不見孩子的蹤影,他們夫妻才著急了,趕緊分頭去找。他們找到孩子的時候,孩子低垂著頭,正徘徊在學校的教室外面,似乎要進教室,又不像要進教室的樣子。小男孩的爸爸是個非常負責任的人,特意就此事找到劉稱蓮老師,問孩子到底怎麼了,他應該怎麼辦?
  • 青年導演雷磊「公園日記」季竹青「加害者,被害人」入圍FIRST影展
    近日,第十四屆FIRST影展公布競賽片單,CAA客戶、導演雷磊和季竹青分別憑藉動畫短片《公園日記》、劇情長片《加害者,被害人》入圍其中,兩部影片將在本次影展上參與角逐包括最佳劇情長片、最佳導演、最佳短片在內的十大競賽獎項。作為國內重要的新銳影人成長平臺,FIRST影展專注發掘、推廣青年電影人及其優秀作品。
  • 看完《三十而已》90%的女性直呼開始恐婚了
    還沒風平浪靜,又開播了《三十而已》,都市情感劇,劇情跌宕起伏,成為當下熱播電視劇。從小在父母的庇佑下長大,像個長不大的孩子。劇中三位女性角色都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不同的生活理念,你最喜歡《三十而已 》中哪位女性的生活方式呢?當然,劇中的男性角色對於愛情觀和婚姻觀的都是一樣的看法,做法也令人咂舌,但是結合他們的背景又覺得這樣做情有可原,說不出對與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