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委託人》,家庭暴力的背後,孩子才是最大的受害者

2020-12-23 與Winter的五百天

昨天我看了一部讓人很難忘的片子,叫《小委託人》,又讓我想起了當初《何以為家》上映時的一些感受。

和《何以為家》一樣,這部影片也是講述父母與孩子之間矛盾衝突的。

當時《何以為家》的小主角,一個12歲的黎巴嫩小男孩扎因,因為不滿自己的父母將妹妹「送給」別人,強迫她與其結婚,而離家出走,後來又因為父母的行為讓妹妹難產而死,再次出現將他們告上法庭,要求讓身為父母的他們承擔罪責。

在電影裡,小男孩扎因憤怒的控訴他的父母的自私、愚蠢和懦弱,他控告他們,原因是父母生下了他,卻沒有能夠好好的撫養他。

他們把扎因和他的兄弟姐妹視為交易品、抵債品,把他們當成工具,而從來沒有將他們當做一個活生生的人,才使得扎因的妹妹失去了生命,扎因離家出走。

在這樣一個電影裡,我看到了父母與孩子代際間的激烈矛盾,甚至覺得很多父母都同扎因的父母一樣,覺得生下來的孩子是欠自己的,孩子的出世意味著還債,他們的一輩子就是來向父母報答恩情,賺取財富,撫養父母。

但他們沒有意識到的是,如果沒有盡到一個做父母的責任,有什麼資格去要求孩子反過來盡到孝順的責任呢?

孩子也是人,是一個活生生的個體,當你決定將他(她)生下來,當你決定了要撫養他們的時候,你就需要付出一定時間、金錢、精力成本,陪伴他們成長,成為一個健全的人,一個擁有良好教育和道德認知的人。

《何以為家》的背後,遭遇的父母與孩子認知之間的脫節,你如果無法理解孩子的想法,無法將他們視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來對待,你就不應該期待去獲得他們的尊重,對於蒼耳而言,尊重是相互的,愛也是相互的。

《小委託人》和《何以為家》相似的一點,在於在這部影片裡,同樣有一對不合格的父母,不過這是一對重新組合的夫妻,母親離世,父親找了一個繼母,而繼母的暴力,讓孩子失去了鮮活的生命。

家裡的父親,一個不負責任的男人,妻子去世後對孩子們不管不顧。

他有兩個孩子,一個叫多彬,是姐姐;一個叫敏俊,是弟弟,姐弟兩人很早就失去了母親,他們從來不知道母親的樣子,而僅存的一張關於母親的照片,也被某人刻意減掉了母親頭像的一部分。

因為從小就缺失母愛,她們當時渴望被愛的,也渴望一個母親角色進入到他們的生活裡,作為家裡的父親,也不想在兩個前妻生下的孩子身上浪費太多時間,於是給他們找了一個新的媽媽,孩子們高興的不得了,但他們不知道,這個新媽媽的到來,才是噩夢的開始。

扎因的父母雖然不合格,但他們不會對孩子用暴力,他們將孩子視為貨品,所以特別注意不磕碰到他們,以免損壞到貨品的價值。

但對於新媽媽而言,她來到這個家庭,只是為了錢。

原來她和作為父親的男人有一筆交易,她照顧孩子,就可以得到一定的撫養費,而這筆費用正好可以償還她之前所欠下的債務。

在來到這個小家之前,她過去的故事劣跡斑斑,在服刑期間還曾被診斷為「憤怒調節障礙」!

什麼意思?就是意味著她無法去控制自己的憤怒情緒,隨時隨地都可能爆發,這樣的人,怎麼能成為一個母親呢?

我們知道,一個母親的形象是慈愛的,善良的,感性的,但是像上面那樣的女性,連自己的情緒都無法控制,又如何能做到教育和哺育孩子呢?

這是這個故事裡讓人很難過的一點。

更讓我難過的,則是父親的態度。

俗話說:清官難斷家務事,原因就在於很多家事,私事,我們很難牽涉進去,也沒有權力牽涉,家庭暴力屬於糾紛,它始終不會讓人們把受害者和加害者區分開,人們遇到夫妻間的吵架,無非就閒言碎語幾句,你要是真把這些東西搬到法律檯面上,訴諸個人權力,大部分人都會覺得是小題大做。

試想一下,當我們遇到身邊的鄰裡鄰居的吵架,打罵孩子,我們的態度是什麼?是勸阻,報警?還是發發牢騷,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呢?

我想很多人都會選擇後者。

如果真出了事,有人被打傷了,住院了,旁觀者和目擊者不會被追責,反而是那些挺身而出,見義勇為的人可能因為某種層面上的越線而被追責,雖然我們知道,在道德層面上,任何一個旁觀者,都是有罪的,但是在現實裡,真正被追責的,少之又少。

所以像是《小委託人》裡姐弟遭受繼母毒打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但是都沒有辦法幫助到他們,你可以把孩子接過來,保護他們,但是作為撫養人的父母完全可以以誘拐的名義起訴你,最終還是要把孩子送回去。

說得簡單點,就是你能給予孩子一時的溫存,卻無法拯救孩子的一生。

孩子作為家暴的受害者,始終是被動的,他們沒有話語權,也沒有足夠的能力提出反抗,甚至是在遭受打罵後,還無法向外界尋求幫助,尋求庇護所,這是最讓人難過的。

多彬和敏俊的父親,一個徹徹底底的自私主義者,作為孩子的親生父親,從始至終都沒能盡到一個做父親的責任。

他對孩子繼母說:「我不想看到他們。」

繼母問:「那你還生兩個孩子?」

他:「誰知道呢,不知不覺就生兩個了......」

多殘忍的推卸,一股腦就將自己身上責任全都卸掉了,而且卸得乾乾淨淨。

就連自己的兒子敏俊被繼母活生生打死的時候,做父親的也連眉頭都沒有皺一下。可能在他心目中,這兩個孩子毫無價值,甚至就連作為貨品的價值都沒有,可以被任意丟棄。

敏俊死了,只有姐姐多彬為他哭泣。

最可笑的一點在於,他們認為這樣做是對的,因為是他們生的孩子,所以可以任意處置,無論做出怎樣的行為,都與別人無關,也與整個世界無關。

於是他們將自己在社會中所遭受的不滿、憤怒等負面情緒,統統發洩到了孩子身上,在他們看來,孩子就是出氣筒,是沙袋,是累贅,是他們一切苦難的源頭,讓他們消失,自己就能開心了。

我覺得這種想法實在恐怖,我迫切的想要問:

如果不能好好撫養和教育孩子,為什麼要生下他們?

既然無法好好撫養孩子,為什麼還要把孩子控制在自己手裡?

孩子究竟做錯了什麼?

我還是想提到一句話,就是:孩子是無辜的。無論有沒有孩子,我們都不應該將負面情緒發洩到別人身上,更何況是一個智識還沒有發育健全的孩子身上,這是相當殘忍的。

我們曾經也是孩子,我們也曾在父母的撫養下成長,雖然童年時的記憶未必美好,但我們知道負面的教育會給孩子留下陰影。

弗洛伊德的心理動力學,強調了人的內驅力量的作用,尤其指明了人在童年時所遭受的情緒或環境壓力,很有可能會對現下成年時的一些行為和性格造成不可磨滅的影響,我們應該儘量避免童年陰影的形成,給孩子一片充滿希望的未來。

或者,至少讓他們不再重複我們所遭遇的過去,用愛和真誠去和他們交朋友。

《小委託人》的最後,繼母和父親都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了代價,但我覺得,這樣的事情還有很多,只有相當少的一部分被搬到了檯面上,讓我們看到,家暴底下是一條暗河,很多沒有浮出河面的陰暗,都被我們所忽視了,我們需要一條溝渠將暗河的水引出來,而這條建設溝渠的路,還需要走很久。

家庭暴力,孩子才是最大的受害者。

願天堂善待敏俊。

相關焦點

  • 《小委託人》:家庭暴力的孩子與走不出的「祥林嫂」困境
    不久前,韓國又推出了一部根據真實案件改編的電影《小委託人》。這部電影所聚焦的,是家庭兒童暴力問題而又不僅限於家庭暴力。10歲的姐姐多彬和7歲的弟弟珉俊從一出生就遭遇了不幸,她們的媽媽在生下他們後不久就離開了人世,本就沒有做好當父親準備的爸爸,用一種冷漠甚至於逃避的方式撫養著多彬和珉俊姐弟。
  • 將真實事件改為《小委託人》說明了家庭暴力對孩子有多大的危害
    我給大家帶來一部關於家庭暴力的韓國電影《小委託人》,雖然影片上映已經一年多了,但並不影響你看完電影後想表達的思想感情。這部電影講述的是10歲的小女孩和7歲的弟弟失去了母親的願望母愛,於是他們的父親給他們帶來了一個繼母,這才是他們噩夢的開始。
  • 《小委託人》:救救孩子
    《小委託人》無疑屬於後者。《小委託人》海報繼《熔爐》《素媛》之後,韓國影人再度將目光投向兒童保護題材。《小委託人》不僅和它的前輩一樣催人淚下,而且在社會批評的深度和廣度上也進入了一個新境界。「從2001年到2017年,虐待兒童舉報增加了10倍,絕大多數施暴者被判緩刑或者罰款,而施虐者5人中有4人為父母。」
  • 真實事件改編電影《小委託人》,詮釋了家庭暴力對孩子傷害有多大
    今天給大家帶來一部關於家庭暴力的韓國電影《小委託人》,雖然電影上映已過去一年多,但是絲毫不影響看完電影想表達的思想和情感。影片講述10歲小女孩和7歲弟弟失去媽媽渴望母愛,於是爸爸給他們帶來了一個繼母,結果這成了他們噩夢的開始。
  • 《小委託人》:願每個孩子都能幸福成長!
    受害者就是長期遭受親生父親的家暴,最終難逃毒手。而《小委託人》就是一部以家暴為題材的電影,它又一次給觀眾帶來了心靈上的震撼和衝擊。《小委託人》的劇情很簡單,卻讓觀眾感覺到殘酷。影片講述了一個年僅10歲的小女孩殺死了自己只有7歲的弟弟,但是律師卻發現背後另有隱情。當真相浮出水面,殺人兇手卻另有其人,就是小女孩的後媽。
  • 【小委託人】百度雲資源 1080P高清中字
    哈嘍,我是小藍♥今天分享的電影是2019年韓國犯罪電影《小委託人》
  • 《小委託人》:這個世界薄涼的你想像不到
    《小委託人》,韓國非常現實主義的一部影片,直指韓國社會中存在的黑暗面。除此之外,韓國很多這一類的電影《白小姐》、《素媛》、《熔爐》等都很值得我們去觀看。整個片子,講述了兩姐弟被後媽家庭暴力,親爸不理不睬,鄰居老師警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任由這個家庭暴力的延續;甚至於後來弟弟被後媽打死之後,姐姐為了活下來,不得不像大眾說是自己殺害弟弟。但是整個片子還是偏向於理想化的,最後的壞人得到了應有的懲罰。但是此影片並沒有將重心放置在批判喪失基本人性的後媽上。
  • 《小委託人》——人間地獄,往往關在一扇門背後
    1《小委託人》也是一部根據真實案例改編的電影,當然可以這麼說,這部電影很大程度上引導公眾對兒童被虐待境遇的關注,但是比起那真正掀起驚濤駭浪的電影來說,《小委託人》還是略顯單薄。基蒂·吉諾維斯是特例,真正發生在家庭內部的戕害才是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就像林奕含講到的兒童被性侵,兒童被虐待這樣的災難也在每時每刻世界各地都在繼續發生著,林奕含因為在年少時遭遇過的「核爆」「奧斯維辛」終於未曾走出而自殺,那麼,我們想問一句,面對這樣的災難,我們該做什麼,有什麼辦法沒有?
  • 「不要忽視來自孩子的求救」——《小委託人》
    前不久,韓國電影《寄生蟲》拿下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還捧回了最佳導演、最佳原著劇本和最佳國際電影三項大獎,成為奧斯卡最大的贏家。今天,要介紹的這部關於兒童家暴的電影《小委託人》,也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讓人哭紅眼睛。一對姐弟,姐姐多彬,10歲,弟弟珉俊,7歲,母親去世,姐姐負擔起了對弟弟的照料,兩人經常在一起想像母親的音容相貌,雖然生活沒有母親的照料,姐弟兩也是和和睦睦,對生活充滿希望。
  • 《你是好孩子》:如何化解家庭暴力?愛,才是受虐孩子的唯一救贖
    最近,在頭條觀看了電影《你是好孩子》,這部電影改編自日本小說家中脇初枝的短篇小說,截取其中三個篇章,主要從不同的角度講述了三個不同孩子遭受的家庭暴力。岡野匡因為喜歡小學食物,立志要當一名深受學生喜愛的老師,在受過相關培訓之後,他如願以償成為小學四年級的班主任,才工作一年的他,雖滿腔熱情,卻頻頻犯錯,總想教育好孩子們,也自認為足夠寬容,奈何總是狀況百出,直到失戀、失意時,在煩悶之中得到了小侄子的一個「加油」的抱抱,才明白——感受愛得到愛,才是孩子們的唯一救贖。正如姐姐說的那句話:對那孩子溫柔那孩子就會對其他人溫柔。
  • 韓國高分電影《小委託人》,智淑散開頭髮是聖母,綁上頭髮是惡魔
    每一個悲劇的背後,都由不通人情、不可理喻、沒有人性的人造成的!這些人不管是不是你的親屬,是你的孩子,也可能是你的愛人!韓國電影《小委託人》依據真實事件改編,以施暴者的有恃無恐及受害者弱小無助做基調,反映出韓國兒童面對的父母這種特殊施暴者的一種無奈,通過主人公意外結識兩名兒童,產生的同情與自責,從而幫助受虐兒童成長的故事,給廣大觀眾傳遞出一種正義聲音:要敢於說出真相,對施暴者說不。
  • 「小委託人」與大律師的溫暖故事
    今天為大家帶來的是,一部名為《小委託人》的韓國電影。電影《小委託人》這部電影與之前我們看過的《名媛》《熔爐》等影片相比較雖然都是以兒童題材為主但不同的是《名媛》《熔爐》裡孩子們受到的是外來傷害而《小委託人》中姐弟倆卻是被家庭所傷害劇情 影片開始男主律師正燁,因面試落榜而整日無所事事,其親姐不忍正燁如此蹉跎時光,於是讓他去兒童福利機構做事
  • 《小委託人》:真實事件改編,媽媽的愛,不能缺位
    《小委託人》也是這樣的一部影片,圍繞兒童家庭暴力題材,在豆瓣經過2.4萬人評價後得到了8分的高分,同時獲得豆瓣年度評分最高的韓國電影提名。 你還記得媽媽的樣子嗎10歲的金多彬(姐姐)和7歲的金敏俊(弟弟)迎來了新媽媽,幸福似乎觸手可及。
  • 家庭暴力就不是暴力了嗎?
    家庭不是法外之地、家暴不是「家務事」。形成對家庭暴力「零容忍」的社會氛圍,幫受害者打破沉默。為免遭兒子拳腳相向,四川自貢一對七旬夫婦向法院申請人身安全保護令;忍受多年家庭暴力後,浙江杭州一位女士終於鼓起勇氣向有關機構求助;小孩肌腱撕裂被送急診,醫生懷疑孩子遭遇家暴,選擇報警……自2016年反家庭暴力法開始實施以來,越來越多的家暴受害者有了用法律保護自己的意識,越來越多的人敢於向家暴受害者伸出援助之手。家庭暴力的本質是暴力,反對家暴是對弱者人身權利的保護。
  • 《小委託人》的教訓:為了孩子,遠離這樣的父親
    1、電影裡的渣爸爸朋友強烈推薦韓國電影《小委託人》,把它和《素媛》《熔爐》放在一起對比,說是能改變社會的電影。電影劇情不複雜:小女孩多彬和弟弟珉俊碰見壞心眼的繼母,弟弟被打死,嫁禍給姐姐,好心的律師查清疑點找到證據,把繼母送進監獄。電影講述的故事很感人,兩小時的觀影,我流淚了幾次。
  • 疫情期間全球家庭暴力事件激增,法國為受害者設求救暗號
    「居家令」給大多數人帶來了安全和保障,但同時也為全球家庭暴力受害者提供了一扇封鎖的門,世界各地的有關案件在悄然上升。對於家暴受害者來說,這個特殊時期的 「家」 就像一個隨時可能爆炸的高壓鍋,長期與施暴者24小時同處一室,隨時可能遭受暴力,但卻無法逃避。
  • 堪比《熔爐》,韓影《小委託人》再次直擊殘酷現實!
    這部改編自真實事件的韓國影片,揭露了校園暴力,受影片影響直接促使「熔爐法」的誕生,這部影片也成為了改變韓國國家的影片。這便是韓國影片的影響力,當然了我們國家的《我不是藥神》也有著同樣的影響力,得益於體制,韓國影片從來不怯於現實,而是大膽切入直擊血淋淋的現實,進而推動整個社會的進步。
  • 張培萌家暴一事究竟誰才是最大受害者?網友:苦的還是孩子
    誰才是最大的受害者?從張莫涵的說辭以及曬出她身體受到毆打淤傷來看確實讓人心疼。不禁讓人聯想心疼一個孕婦期間被丈夫家暴那是怎麼渡過的?我們不得而知,一位是知名的解說員兼剛生完孩子不久的張莫涵,另一位現役短跑名將。雙方在這場鬧劇中都擺出了自己的證據。
  • 前有《素媛》,後有《小委託人》,這些催淚彈讓人不敢再看第二遍
    所以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了幾部現實題材的作品推薦,相信我們會從影視劇中會看到許多難以去察覺到人性的弱點。 並且豆瓣總結的一些短評,更是戳人淚目。
  • 一個關於姐姐親手殺死弟弟的電影《小委託人》
    韓國又拍了一部極度虐心的高分電影,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小委託人》。不得不說,韓國在題材選擇上,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該片講述了一對姐弟在母親離世後跟隨父親生活,雖然父親對孩子不聞不問,但兩個小孩的生活也算過得去,直到父親帶了一個新媽媽回來。這位新媽媽的到來讓兩位小孩對生活有了憧憬,以為是幸福將近,卻沒想到是罪惡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