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好孩子》:如何化解家庭暴力?愛,才是受虐孩子的唯一救贖

2020-12-23 小曉樣兒

最近,在頭條觀看了電影《你是好孩子》,這部電影改編自日本小說家中脇初枝的短篇小說,截取其中三個篇章,主要從不同的角度講述了三個不同孩子遭受的家庭暴力。這三個孩子分別是:被媽媽虐待、每天過得如履薄冰的小女孩彩音;父母離異,被母親和繼父都說是壞孩子,並受到繼父虐待的小學生神田裕太;患有「自閉症」,被父親拋棄、遭受社會各種白眼和嫌棄、與母親相依為命的小學生弘也

整部電影以教師岡野為切入點。岡野匡因為喜歡小學食物,立志要當一名深受學生喜愛的老師,在受過相關培訓之後,他如願以償成為小學四年級的班主任,才工作一年的他,雖滿腔熱情,卻頻頻犯錯,總想教育好孩子們,也自認為足夠寬容,奈何總是狀況百出,直到失戀、失意時,在煩悶之中得到了小侄子的一個「加油」的抱抱,才明白——感受愛得到愛,才是孩子們的唯一救贖。正如姐姐說的那句話:對那孩子溫柔那孩子就會對其他人溫柔。

這部電影,將主要焦點對準了家庭暴力,導演吳美保想要表達的主題,比我們看到的多得多,比如片中的施暴者水木太太,其實也是受害者,說明了家庭中的「施暴者=受害者」,以及暴力也會代代相傳這個道理。比如弘也的媽媽,她沒有任何心理層面上的問題,卻因與兒子相依為命,四處道歉,感受到了社會的階層暴力,甚至是對「自閉症」孩子歧視的環境暴力,這些都讓她絕望,使她失去信心,懷疑自己是否真的愛兒子弘也,所以當聽到有一位老太太讚揚弘也懂事和很好的時候,忍不住淚崩了。

01一、施虐者的可怕之處:自己是受害者,以為虐待是正常相處方式之一

1.水木雅美外表甜美,看起來溫柔善良。但是,她在給女兒彩音穿衣服時表現出了不耐煩和暴力的一面。

彩音大概3歲左右的樣子,她穿衣服時,動作有些笨拙,水木雅美作為媽媽,第一反應是隨手賞了女兒一巴掌。穿戴整齊,這位媽媽看著女兒,眼神中透出的是嫌棄和冷漠,然後她轉身去了客廳,小女孩彩音怯怯的看著媽媽的背影,不敢跟過去,自己蹲下來在地板上玩玩具。

水木雅美的施暴,使得彩音小小年紀,已經學會看母親的臉色行事,她不斷試探,總是小心翼翼,生怕「惹禍」使媽媽發脾氣。在天真爛漫的年齡失去了該有的活潑。比如水木雅美帶女兒彩音去公園,彩音穿著長長的衣裙,束著馬尾,戴著水晶髮飾一個人低著頭,站在滑滑梯旁,拉柱子玩,看著其他孩子都在跑跳和嬉戲,她是一個旁觀者。

2.水木雅美不問對錯,只要出事,就會對女兒進行暴力行為。

比如由於玩得盡興,彩音主動要求推嬰兒車,卻被鄰居太太頑皮的大兒子推搡,使小嬰兒受到驚嚇,水木雅美粗暴地把彩音拖回家,一巴掌就打掉了她頭上的水晶髮飾,女兒倒在地上不停地說 「對不起對不起對不起……」,水木太太也不解氣,一直打到女兒哭不出聲音才罷手。

比如,彩音一不小心打翻了杯子,水木雅美走過來就呼了她一巴掌,動作太流暢,一定發生過無數次……

3.水木雅美總是嫌棄女兒吵。

比如,在公園時她雖然坐在長凳上與太太鄰居們閒聊,卻時不時遠遠眺望女兒,面無表情,好像在研究女兒。

還有,彩音由於爸爸延遲回家不開心,被水木雅美粗暴奪走了電話,鬧著要跟爸爸通話時,水木雅美瞪著眼睛說:「吵死了」,一把將女兒推得遠。

又比如,隔壁的陽子太太有兩個孩子,她總是笑聲爽朗,與大兒子溫馨互動,把小嬰兒扔的東西撿回來無數次。水木雅美表示:「太可怕了。」

在整個觀影過程中,水木雅美喜歡瞪視女兒,這是情緒爆發的前奏。彩音的快樂也顯得很壓抑,她看動畫片時張口跟唱卻不敢出聲,生怕惹媽媽不高興。

事實上,水木雅美(尾野真千子 飾)的可怕之處在於,她是施虐者,也是受虐者。她與女兒的相處方式,其實來源於自己的原生家庭。加上老公被派出公幹,她一個人帶女兒,沒人提醒她這樣對孩子不對。所以,每當彩音讓她看不順眼或是不小心犯錯之時,她就會非常憤怒,並加以拳腳,又由於她認為這樣沒什麼不對,所以毫不留情。

將女兒痛打一頓的雅美也不好過,她哭泣,她從暴怒到悲傷,只是一瞬間的情緒轉換。施暴者在童年多多少少受到過創傷,她手腕處兩個圓圓的舊傷就是最好的證明,對於內心的傷能消化最好,不能消化的就要釋放,最好的釋放口當然就是自己家那個年幼無知的孩子了。曾經,雅美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如今,身份調換,悲劇重複上演。她覺得虐待女兒沒什麼不妥,自己是受虐長大的,所以女兒也要這麼長大。然後女兒的女兒也要這麼長大……多麼可怕又可悲!

02二、受虐者的可憐之處:長期被父母虐待,卻更加依戀父母

片中的彩音,就算再怎麼被媽媽暴力相加,她都是依戀媽媽的。比如,鄰居陽子是一個合格的媽媽,心態陽光又健康,當她以美好的家庭環境逗得彩音十分開心和向往時,突然問了一句:「你要不要來當我家的孩子」時,兩次果斷拒絕,她一頭扎進水木雅美懷裡,一邊緊緊地抱著媽媽,連聲說不要。

無論雅美怎麼打罵彩音,彩音還是很渴望和母親靠近。比如鄰居陽子誇雅美穿的黑色皮鞋好看,彩音開心地說我也有一雙同樣式的,陽子說那一定要一起穿來看看,彩音開心地答應了。隔天就要求跟媽媽穿一樣的鞋子,並保證不亂跑把鞋子弄壞。

如彩音這樣,默默忍受媽媽的虐待,卻還是依戀父母的孩子很多。記得,在一則新聞報導中,家住河南信陽的一個8歲小女孩,經常被自己的媽媽和小姨虐打至死亡,小女孩去世時渾身是傷,腦袋後還起了雞蛋大的包。可憐的小女孩在生前說過一句話,令聞者淚目,她說:「我媽對我好呢,才打我兩次。」

孩子長期被父母虐待,卻更加依戀父母,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①孩子無法接受「父母不愛自己"。大部分孩子寧願承認是自己做錯事,或認為父母出於愛才會打罵自己,也不願意接受父母不愛自己這個事實。

②孩子的「斯德哥爾摩綜合症」。又被稱為人質情結,本是犯罪學心理,是指被害者對犯罪者產生情感,從而產生好感和依賴性。這種現象和家庭裡的親子關係有關聯。心理學認為:新生兒自然與最靠近的「有力成人」形成情緒上的依附。

03三、愛,是被虐待孩子的唯一救贖

1.佐佐木明子用愛,拯救了陽子和弘也,間接拯救了水木雅美和彩音。

片中的救贖起源於一位名叫佐佐木明子的老太太,她也有自己的創傷,那就是在戰爭中失去家人的陰影,她能夠看到像徵愛的櫻花,所以她用愛,拯救了陽子和弘也,也間接拯救了水木雅美和彩音。

佐佐木明子是一位獨居老人,她總是微笑,對著日常小事都保持好心情,對放學經過家門口的孩子們也很有耐心,她還表揚學校的自閉症孩子弘也,明子和弘也聊天毫無阻礙。佐佐木明子還把弘也帶到家裡,從佛龕後面拿出自己弟弟兒時的玩具讓他玩,給他糖吃。最後,學校組織患自閉症的孩子一起活動,參加節目,周圍的居民和孩子的父母來了,給特殊的他們更多關注,讓這些孩子和普通人群更多的交流。

後來,弘也唱出了一首媽媽經常哼唱的歌,還說出了幸福的感覺。

2.陽子傳遞愛,拯救了水木雅美和彩音。

鄰居陽子推著嬰兒車,帶著兒子熱熱鬧鬧地走向了水木雅美和彩音。同時帶來了愛,帶來了救贖。雅美被鄰居陽子吸引,同樣是母親,陽子對自己的兩個孩子滿是耐心,孩子犯錯她不會大發脾氣。而且陽子很活潑,很會和孩子們聊天,詢問餅乾是什麼小動物,誇他們衣服好看,說彩音是小美女,兒子摔倒了,陽子會鼓勵他自己站起來,並拍去他身上的灰……雅美從來不知道,跟孩子還可以這樣相處。

陽子的大兒子和彩音年紀相仿,小男孩很活潑,主動跑向彩音,用手拉她一起去玩滑滑梯。彩音怯生生的,但還是玩得很開心。彩音慢慢變得開朗,還主動提出要幫忙推嬰兒車。雖然雅美不允許,但是陽子不僅同意,還手把手教彩音怎麼推好車。

雅美帶彩音去陽子家修鞋,兩個孩子玩得開心,但彩音不小心打破了一隻碗。彩音膽怯的看向媽媽,媽媽正瞪圓眼睛看著自己,彩音嚇得抱頭大哭和尖叫,就好像平時被雅美的拳頭打到一樣。在別人家,雅美不好發作。只是,她越希望彩音安靜,彩音越因恐懼而尖叫得更厲害。

此時,陽子抱住了情緒即將失控的雅美。陽光洞察到雅美被家暴的傷痕,也有,在額頭上。陽子比雅美幸運,她受到了佐佐木明子的保護,明子時常收留她,叫她小美女,給她吃糖,滿含愛意地撫摸她頭髮。所以,她才成長為一個開朗而健康的媽媽,明子拯救了她,所以她也要拯救雅美,拯救彩音。

3.老師岡野匡用一個擁抱體會愛、傳遞愛

再說說片中的年輕班主任老師岡野匡,他因為失戀,加上對學生的調皮,家長的興師問罪,沮喪又難過。卻在姐姐家意外得到了小外甥的擁抱,從這個來自孩子的擁抱裡,他得到了啟發:給班上的孩子們布置了和家人擁抱的作業,讓孩子們主動體會家人的人。

用愛去釋懷,用愛去救贖,佐佐木明子做到了,岡野匡本人和姐姐,以及小侄子都做到了。當然,有時候就算去做,也未必成功,但可能是受虐待孩子的唯一救贖。

04四、結語:

片中對彩音和雅美這對母女的講述最多。雅美的原生家庭讓她在受虐待中長大,所以她並不知道如何與女兒相處。

受到媽媽虐待的孩子彩音連開心都是偷偷的。她在早餐時看到電視裡的動畫片,也會跟著裡面喜歡的人物唱歌。但她只動嘴,不敢唱出聲音來,她l害怕得罪了媽媽,所以寧願委屈自己。

雅美是冷漠型暴力母親,她在情感上對女兒十分疏離,沒有親密的連結,對女兒過於嚴苛以至於經常打罵。可是彩音非常渴望和媽媽親密起來,雖然陽子的家庭氛圍更輕鬆快樂,可是問彩音要不要來自己家時,彩音立刻抱住雅美說不要。

對被父母虐待的孩子的救贖,來自於愛,而灑出第一個愛的花瓣的是老太太佐佐木明子,然後是陽子,再然後是岡野匡老師本人和其姐姐,以及其小侄子…最後,愛越來越多,被救贖的人也越來越多,就如影片結束時一樣,愛的花瓣越來越多,從明子開始,從校園開始,洋洋灑灑地飄散在空中,飄滿人間……

我是,育兒問題達人,健康領域創作者,多平臺育兒領域原創作者, 歡迎關注、轉發、留言。

相關焦點

  • 《追星星的孩子》你的愛是孩子最有力的武器和護盾
    2、用愛去釋懷、救贖和化解家暴給孩子帶來的傷害,愛像燃燒的小行星一樣執著,用熾熱的火光照亮夜空。在這個故事中,阿妮雅、諾亞、小本和特維斯都目睹過,或以別人的方式經歷過家庭暴力。阿妮雅在家和爸爸玩得最多的遊戲就是「躲藏遊戲」,最終媽媽害怕爸爸的暴力,帶著阿妮雅和諾亞在賓館裡住了好久,直到媽媽消失那天,警察和穿著西裝的阿姨把他們帶到寄養家庭伊庫楚阿姨家。
  • 校園暴力電影《少年的你》:孩子「攻擊性行為」,與家庭環境相關
    近年來,校園暴力一直是社會十分關注的話題,從新聞衍生至影視界,各類圍繞校園暴力好展開的電影開始出現。其中,《少年的你》是口碑票房雙豐收的一部佳作,周冬雨飾演的陳念,把備受校園欺凌的那種壓抑、無助和絕望的情緒表現的淋漓盡致。
  • 《小委託人》,家庭暴力的背後,孩子才是最大的受害者
    《何以為家》的背後,遭遇的父母與孩子認知之間的脫節,你如果無法理解孩子的想法,無法將他們視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來對待,你就不應該期待去獲得他們的尊重,對於蒼耳而言,尊重是相互的,愛也是相互的。因為從小就缺失母愛,她們當時渴望被愛的,也渴望一個母親角色進入到他們的生活裡,作為家裡的父親,也不想在兩個前妻生下的孩子身上浪費太多時間,於是給他們找了一個新的媽媽,孩子們高興的不得了,但他們不知道,這個新媽媽的到來,才是噩夢的開始。
  • 解析《瑪蒂爾達》:天才孩子遇上糟糕父母,該如何「自我救贖」
    在日常生活中,許多父母都儘自己的最大努力,給孩子最好的教育以及給孩子最好的家庭環境,可是假如當一個孩子遇上了糟糕的原生家庭和父母以及教育,那該如何實現自我救贖,像其她正常家庭的小孩一樣成長呢?接下來推薦一部作品名字叫《瑪蒂爾達》,在這部作品當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名天才女孩,即使遇上了糟糕的父母,但是能夠通過自己的機制獨立,以及堅強的意志,實現了自我救贖,收穫幸福人生。
  • 《摩天大樓》:如何走出受虐的人生困境?
    還記得你人生中最黑暗的日子嗎?你也許失落,也許卑微,也許痛苦,覺得自己變成了一個透明的人,沒有人會看見你,你甚至將自己從人群中抽離,好讓周遭的世界都與你無關,一步一步在黑暗的深淵裡越陷越深,但我們永遠都需要別人的善意。
  • 陳坤不結婚,張栢芝不相信男人,單親家庭的孩子如何自我救贖?
    單親家庭會對人造成怎麼樣的影響,單親家庭的孩子該如何自我救贖和被救贖?男:「打她幹什麼呀,她又不是新生的,她自己覺得好就好了,我就讓著她。不管她。」不管她,讓對方一陣心寒,「對啊,我的孩子,又不是他的,他是不會教育她的,也不想管她的。」再婚家庭的兩個人常常是隔著牆的,尤其是面對孩子的問題,孩子更是難打開心防。不管惠阿姨對無限多好,無限都覺得自己是外人,覺得她不愛自己。
  • 孩子有「受虐傾向」,多半是童年時留下的陰影,家長責任最大
    家長「自我犧牲式」的環境教育在很多家庭中,父母都是寧願犧牲自己,也要讓孩子過得好、穿的好、吃的好、用的好等,以此來獲得滿足幸福。孩子在這樣自我犧牲的家庭環境中長大,耳濡目染,於無形之中受到影響,久而久之自己也會產生一種自我犧牲式的自虐傾向。
  • 「壞小子」呂西安和「好孩子」安妮特的救贖
    可是,他並沒有像一些同樣境遇的人那樣想:好吧,我已經道歉了,我已經補償和表示了,你還想要我怎麼樣?相反,他卻從中學到,獲得諒解需要持久的努力,他一直在心裡對自己說,「如果你堅持下去的話,不論是否得到回報,你都會在愛中發現快樂。」
  • 懷疑孩子總是有受虐傾向?家長這種誤區,耽誤了多少孩子
    在你不知道的角落,存在了太多人心黑暗和性格扭曲的事件!很多人都無法理解「sm」,特別是承擔受虐傾向角色的人,難道他們就不知道痛嗎?受虐傾向並不像是其他性格一般,這是一種來自生活經歷的累積,特別是出生在某些原生家庭的孩子,遺留了較大的童年陰影,有來自於家長的不重視或洗腦,最終導致了受虐傾向,比如以下幾種:1、家長讓孩子充滿負罪感:家長在兒童時期,不斷給孩子灌輸孝道、百善孝為先的思想。
  • 從施暴者、受虐者、旁觀者三種角色,解讀《少年的你》
    本該天真的少年,究竟是如何變成施暴「惡魔」,就讓我們從《少年的你》出發, 走進這些校園霸凌旋渦中的少年們。她外表清秀甜美,講話熱情大方,而且學習成績特別好,常被老師表揚。當鏡頭轉到魏萊家裡,我們看到,滿屋子的獎狀,可以很明顯的看出,這是一個全面發展,未來可期的「好孩子」。然而實際呢?她拉幫結夥,欺凌同學,毫無同情心。惡語相加,甚至出手傷害。而在老師和家長面前,又是一副乖巧聽話的樣子,偽裝性極強。
  • 楊紫演繹單親女孩獨白:原生家庭,藏著孩子愛與痛的「輪迴」
    小雨父母之間的背叛、爭吵、離異,讓小雨對婚姻產生了深深的恐懼,曾經一度認為自己沒有愛的能力,她不知道如何與異性相處,更不知道如何信任異性,總是害怕母親的悲劇延續到自己身上,孩子心中的陰影,就是原生家庭留給她的傷。
  • 是什麼原因讓孩子成為殺人兇手,冷漠的家庭只能讓孩子深懷恨意
    從多年的心理諮詢經歷我發現,一個缺愛的家庭培養出的孩子,通常是不懂愛、不會愛、不理解愛的,簡而言之對於「愛」的能力匱乏缺愛的孩子會出現以下性格特質: 因為他們沒有體會過愛是什麼感覺,沒有看到過愛是什麼樣子,所以他們理解不了愛,表現不出愛,同樣也承擔不了別人的愛。 義大利醫學女博士蒙臺梭利說「每一種性格缺陷都是由童年的不幸造成的」。擁有暴力傾向的孩子,向來他們的原生家庭裡都有一個性格暴戾、極端、專制、刻薄的父母。
  • 他們為什麼敢暴力「搶孩子」?
    主要負責人朱莉告訴我,「紫絲帶行動」是在上世紀90年代由美國推動,影響到全球超過35個國家的國際性反暴力運動,借用這一標誌的中國「紫絲帶媽媽」們,她們的孩子被孩子的父親暴力搶走、藏匿,導致母親無法與孩子相見,更談不上享受撫養和探視的權利。「很多搶奪子女的人本身都有家庭暴力的問題,在孩子被搶奪的過程中,往往存在著暴力因素。」
  • 韓國獨立電影《綠頭蒼蠅》:暴力從來都不是目的,愛才是
    導語:韓國獨立電影《綠頭蒼蠅》:暴力從來都不是目的,愛才是。但是對於相勳來說,親情才是最大的罪。父親誤殺妹妹,害死母親,暴虐成性,陰鷙無比。相勳也是,暴力成了他唯一的發洩口。但是在看到父親割腕的時候他還是慌了,儘管無數次的詛咒他去死,卻還是不想他死。
  • 《魔法保姆麥克菲2》:孩子的成長,是一個家庭的自我救贖之旅
    本片的靈感來自兒童讀物《瑪蒂爾達奶媽》,不管是圖書還是電影都旨在幫助不良習慣的孩子改正惡習、健康成長。影片中我最喜歡的角色是西蒙,下面我來詳細分析西蒙的3個階段的表現帶給我們的啟發,在最後部分我會談談關於家庭的自我救贖。
  • 《孤膽特工》:暴力美學的背後,是關於愛的救贖和人性的表露
    電影不僅將暴力美學刻畫地淋漓盡致,同時又具備暴力美學電影中稀缺的愛與溫情。在我看來,《孤膽特工》這部電影極具特色。暴力美學的背後,是關於愛的救贖與人性的表露。僅從劇情內容來解讀此片,不免過於單調。今天我將從暴力美學、人物塑造、主題呈現三個方面深度解讀這部電影的價值與魅力所在。
  • ​「我這輩子都不會原諒我媽」:被語言暴力毀掉的孩子有多痛
    語言暴力帶來的傷,是痛一輩子都好不了的。已經當過了不幸的小孩,就不要再變成可惡的大人。 對於孩子而言,你是第一次做他的父母,他是第一次做你的孩子,彼此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愛他,從好好說話開始。美國兒童心理學家阿黛爾法伯曾說:「永遠不要低估你的話對孩子一生的影響。」我們作為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一言一行都將深深烙印在他們柔軟的心靈上。我們給予他們的每一次評價,給他們貼上的每一個標籤,對於孩子來說都難以摘除。
  • 國際家庭日:如何增加孩子家庭幸福感,家長應把「愛」變成動詞
    不幸的家庭百態萬千,幸福的家庭卻都有共性,比如陪伴、犧牲等等,那麼今天就和大家討論討論,作為一個家庭的組成成員,如何增加我們小家的幸福感? 家庭時間是教授和家庭本身有關的理念的好時機,我們不能指望什麼都不做,孩子就有一個完整且健康的三觀,我們需要一步步去引導去指正。今天,我們若是沒有時間好好教育孩子,在將來,社會終將會替我們教育孩子。
  • 如何避免被家庭暴力
    文 尹宗堯很多人,想當然地認為:老婆孩子是他們的私有財產,即使不是下雨陰天,也隨意打老婆,打孩子。家庭暴力,很多人認為是自己家的內政,不方便外揚。具體到家暴,假如我們認知到:家庭暴力絕對不是你家庭的內政,這種行為是被法律禁止的,女子是相對弱勢方,但是打個電話是沒有問題的。有些事情,只要你堅持去做,量變就會變成質變。
  • 這7本書告訴你如何和原生家庭和解,好好愛自己
    這本書講述如何為孩子的一生奠定溫暖紮實的人格基礎。這個基礎就像定海神針,無論外界的風浪有多大,都能穩住中心,化解度過。這本書,不僅僅是為了教父母如何教育孩子,而是為了幫助我們每個人看清自己的童年故事,從自己內在的痛苦模式中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