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瑪蒂爾達》:天才孩子遇上糟糕父母,該如何「自我救贖」

2021-01-07 思思的嘉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在日常生活中,許多父母都儘自己的最大努力,給孩子最好的教育以及給孩子最好的家庭環境,可是假如當一個孩子遇上了糟糕的原生家庭和父母以及教育,那該如何實現自我救贖,像其她正常家庭的小孩一樣成長呢?接下來推薦一部作品名字叫《瑪蒂爾達》,在這部作品當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名天才女孩,即使遇上了糟糕的父母,但是能夠通過自己的機制獨立,以及堅強的意志,實現了自我救贖,收穫幸福人生。

這部作品是來自於英國的一個兒童作家,雖然很多人想到的是哈利波特系列的作者J.K.羅琳,但是《瑪蒂爾達》的作者羅爾德·達爾曾經成為過英國的最受喜愛的兒童作家,當看完這部作品之後你就會明白為什麼這部作品受到英國甚至是全世界小朋友或是家長的喜歡。同時這部作品非常適合親子一起觀看以非常輕鬆幽默的兒童視角,去展現給大家的一個成長勵志故事,適合所有人看的一部作品。

一、解析《瑪蒂爾達》:天才女孩遇上糟糕父母的"自我救贖"

對於許多家庭來說,一個生命的誕生意味著一個家庭有了新的生命加入,當有孩子出生,這本來應該是值得慶祝的一件事情,但是當瑪蒂爾達出生的時候,在她的爸爸媽媽眼裡她是一個禍害,對於瑪蒂爾達來說,她出生於這個家庭意味著她的不幸開始,因為瑪蒂爾達的母親根本沒有做好要孩子的打算,而瑪蒂爾達的父親卻是一個重男輕女的愚蠢的傢伙,因此在這個家庭當中,瑪蒂爾達的存在是令人心生厭惡的。

但是瑪蒂爾達並沒有放棄自己,她通過自己去到圖書館閱讀各種各樣的書籍,看到了更開闊的世界,建立了與父母不同的人生觀念,她明白自己不應該向自己家裡的母親或父親那樣那麼的愚蠢無味,即使她從小到大沒有真正的體驗過家庭的溫暖,也沒有擁有過自己的好朋友,但是通過閱讀書本,她看到了更加美好的世界,她從書中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幸福。

隨著瑪蒂爾達漸漸長大,歷經了千辛萬苦,瑪蒂爾達終於去到了一所名字叫康琴小學的學校,在這座學校當中,裡面有一位校長特別殘暴,因為這位校長是一名鉛球高手,她只喜歡聽話的孩子,面對像瑪蒂爾達一樣叛逆,有著自己想法的孩子,她使用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是通過武力去讓孩子們變得聽話,這位校長把瑪蒂爾達視為眼中釘,想盡一切辦法想要將瑪蒂爾達從這所學校開除出去,但是每一次瑪蒂爾達都用自己的機智和勇氣化解了一次次危機。

與殘暴不講理的校長相比,瑪蒂爾達遇到了一個更加溫柔的老師那個老師,用自己的溫柔和耐心化解了瑪蒂爾達心中的傷痛,讓瑪蒂爾達像沐浴在春風一樣感受到溫暖,強大的叛逆心理即使她遭遇的一切感到不公平,但是她用自己的方式進行抗爭,覺醒了超能力之後,幫助自己的老師拿回了心愛的東西,懲罰了壞人,將校長趕出學校,收穫了一個完美的結局。

二、面對殘酷現實瑪蒂爾達是如何成長?家長應該這樣教育孩子

1、培養孩子閱讀習慣

雖然瑪蒂爾達出生在一個不幸的家庭當中,而這個家庭充滿了勢力,爸爸媽媽都只喜歡自己的弟弟,而不喜歡她,但是瑪蒂爾達通過閱讀給自己重新找到了一個新的世界,她在這個世界中自由自在的飛翔著,不用面對著外面的不公,即使她在現實中是一個傷痕累累的小女孩,但是只要瑪蒂爾達來到了書中的世界,就能收穫到更加有價值的思想。

所以我們不妨給孩子培養一個閱讀書籍的習慣,我們可以建立一個讓孩子每天固定閱讀一定量書籍的行為模式,讓孩子通過在讀書或是在思考的過程當中,來完善自己的思想,比如說,作為家長的我們可以在孩子有時間的情況下,固定一個時間段讓孩子去閱讀書籍,這個時間段可以在睡覺之前或是在吃飯之後,作為一個家庭閱讀時間,這樣就會讓孩子認為讀書應該有一個儀式感,讀書是作為生活的一部分,慢慢的孩子就會養成了閱讀的習慣。

2、給孩子愛與陪伴

我們可以在這部作品中看到,瑪蒂爾達家庭中的父母都是對瑪蒂爾達漠不關心的樣子,無論瑪蒂爾達做些什麼,都經常對她又打又罵,甚至將瑪蒂爾達視為累贅,換做其她孩子會很容易變得自閉內向,但是在學校中瑪蒂爾達認識了善良溫柔的老師,老師給予瑪蒂爾達溫暖和愛,這樣瑪蒂爾達對未來又充滿了美好的想像,以及對現實的不公堅定了抗爭意識。所以說孩子內心的力量其實來源於作為家長對孩子的愛。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千萬不要忽視了,對孩子的愛與陪伴,我們不妨空出一點時間去陪伴孩子,跟孩子聊聊天,在聊天溝通的過程當中,跟孩子有適當的眼神交流,不要一邊聽著孩子講話,一邊在旁邊玩手機,時刻關注孩子的話語以及感受。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妨可以跟孩子增加多一點共同話題,比如說可以在做家務的時候一邊收拾打掃,一邊跟孩子聊聊天,跟孩子一起打掃衛生;在做飯菜的時候可以讓孩子嘗一嘗食物的味道;甚至有條件的家長可以抽空跟孩子一起到外面吃飯玩耍或者逛街。這樣不但可以給孩子愛和陪伴,並且可以拉近親子之間的關係與距離。

3、養成孩子自理獨立習慣

即使處於非常糟糕的原生家庭當中,瑪蒂爾達仍然保持自己的自理能力,當每天父母與哥哥離開家裡的時候,瑪蒂爾達她能夠學會自己管理自己的身體,當她餓了的時候會自己去尋找食物,可以說在這個家庭當中,瑪蒂爾達的自理能力是非常強大的,然而在現實生活當中,作為家長的我們也應該養成孩子獨立自理的習慣。因為獨立自理的能力是孩子出到社會以後必備的一個能力,良好的治理能力,能夠讓孩子快速掌握獨立生存技能。

所以作為家長的我們一定要有培養孩子獨立意識的觀念,在日常生活中對於孩子需要做的事情,作為家長不要包辦孩子的一切,鼓勵讓孩子去做她們能夠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說讓孩子去分擔一下家中的家務活,或是幫家長跑一下腿鼓勵孩子多點參與家庭的事務當中,這樣就能夠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同時也能夠培養孩子的責任感。作為家長也不要害怕孩子會犯錯誤,有些時候適當的給孩子一個機會,孩子就能夠收穫許多的經驗,不過多幹涉孩子的想法與選擇。

我是思思的嘉,也是5歲寶寶的母親,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解析《瑪蒂爾達》:比起「暴力」環境,你更該關注普通孩子的成長
    劇本中的主角瑪蒂爾達是一個天生擁有特異功能的天才少女,她幾個月大的時候就會寫自己的名字,兩歲的時候就會照顧自己,四歲的時候讀完了家裡所有的雜誌,為了滿足求知慾望自己每天跑去圖書館看書,不僅如此,又在五歲的時候發現自己有特異功能,可以靠意念移動物體。
  • 音樂劇《瑪蒂爾達》| 溫暖人心的互相救贖
    作品講述的是生活在冷暴力家庭的天才兒童瑪蒂爾達憑藉自己的智慧與勇氣反抗校長的高壓強權,並幫助了善待自己的老師,最後瑪蒂爾達與老師生活在一起。 第一條敘事線,講述瑪蒂爾達從出生到進入學校就讀的故事,展現博覽群書的天才兒童在重男輕女的奸商父親與自我物化的低俗母親組成的原生家庭中如何生存,以及在一所崇尚暴力管理的學校中如何幫助同學反抗強權。瑪蒂爾達的雙親與校長是作品中三個反派角色。雙親及其哥哥以浮誇、滑稽、低俗、傻不拉嘰的形象出現,校長是男扮女裝的反串,大胸的魁梧身材,粗暴又有小姑娘的肢體語言。
  • 《瑪蒂爾達》:一個成長故事,一場天才少女與成人世界的對抗
    瑪蒂爾達是一個有特異功能的天才少女,她幾個月大的時候就會寫自己的名字,兩歲的時候就會照顧自己,四歲的時候讀完了家裡所有的雜誌,自己跑去圖書館讀書。五歲的時候發現自己有特異功能,可以靠意念移動物體。如果哪個家庭擁有這樣的孩子,恐怕開心的不得了,但是瑪蒂爾達的父母卻把她當作一個額外的負擔,不僅沒有盡到父母的責任,還送她去一所過分嚴格的學校。
  • 音樂劇《瑪蒂爾達》成校外成長教材
    「好看到爆炸」「讓孩子們看到了勇敢和讀書的力量」……告訴孩子,成長的真意是掙脫與自我救贖達爾對世界兒童文學的發展有著巨大影響,他的作品被翻譯成36種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很多作品也被改編成影視作品,不乏諸如《查理和巧克力工廠》《圓夢巨人》《了不起的狐狸爸爸》這樣家喻戶曉的影視經典。
  • 《瑪蒂爾達》:閱讀給這個不幸的孩子,帶來了救贖
    很多人都覺得,在英國的兒童作家裡,J·K·羅琳應該是最受歡迎的,然而實際上,羅爾德·達爾打敗過羅琳很多次,被票選成為「最受歡迎的兒童作家」,今天,我們就來看看他的《瑪蒂爾達》。《瑪蒂爾達》:用閱讀溫暖孩子瑪蒂爾達的童年並不快樂,家人嫌棄她是個女孩,平時對她特別不上心,帶她去醫院的時候,竟然會把她忘了,自己開車回家。
  • 淺析電影《風的新生活》:論「討好型的孩子」,如何完成自我救贖
    面對這樣糟糕的一切,女主沒有選擇繼續忍受,她勇敢地邁出了自我救贖的第一步:斷舍離。她帶著僅夠三個月的生活費存款,離開了公司,離開了原來的生活,她來到了沒有人認識的鄉下,開始了屬於自己的新的生活。實現"討好型人格"的自我救贖,需要勇敢地邁出這一步,勇敢做自己,尊重自己內心的需求,把"大方"留給自己,照顧自己的感受,這樣的做法對自己而言"利大於弊"。"討好型人格"自我救贖第二步,勇敢做自己,只有這樣,才能獲得真正意義上的成長。
  • 解析豆瓣9.0分《風平浪靜的閒暇》:論討好型人格,如何自我救贖
    今天,我們就結合劇中的敘事內容,分析劇中"討好型人格"自我救贖的過程以及引發的思考。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角度進行解析:1、故事情節:討好他人得不到任何人關心,立即重新開啟新生活。主動放棄原來的生活,離開以前自己一直討好的人,就是自我救贖的第一步。
  • 音樂劇《瑪蒂爾達》燃爆上海,幕後還有這麼多有趣的小故事
    在達爾的世界觀裡,成長,往往是伴隨著掙脫與自我救贖的一場場戰鬥,還未長大的讀者,在那裡看到了人生更豐滿、更複雜的真相,而已經長大的讀者,則能看到自己一路走來的蛻變和感悟。《瑪蒂爾達》是達爾晚期的作品,去世前三年完成。
  • 羅爾德·達爾的《瑪蒂爾達》開始了一場中國冒險
    《瑪蒂爾達》將於2019年6月至2020年1月在中國13個城市巡迴演出,獲得七項奧利維耶獎和五項託尼獎。作為英國最受好評的舞臺劇之一,英國皇家莎士比亞劇團的音樂劇改編自英國作家羅爾德·達爾1988年的同名小說,被改編成電影。
  • 越過瑪蒂爾達小小的身影,我為字母與網格的糾纏目眩神迷
    如果說雨果的原著小說是《悲慘世界》的靈魂,韋伯的音樂是《劇院魅影》的靈魂,而《瑪蒂爾達》的靈魂,我完全出於個人喜好認為是霍維爾傑出的舞臺設計。開學第一天,在眾同學的嘗試都失敗的情況下,瑪蒂爾達念出了蜜糖老師在黑板上寫的一句話:「我會念詞語。」老師很驚訝,瑪蒂爾達解釋說:「我需要會念詞語,不然就不能念句子,因為句子就是由一串詞語組成的。如果不能念句子,我就不能看書了。」從詞語到句子,從句子到書,這是天才女孩瑪蒂爾達開始自我教育的路徑。
  • 《魔法保姆麥克菲2》:孩子的成長,是一個家庭的自我救贖之旅
    本片的靈感來自兒童讀物《瑪蒂爾達奶媽》,不管是圖書還是電影都旨在幫助不良習慣的孩子改正惡習、健康成長。影片中我最喜歡的角色是西蒙,下面我來詳細分析西蒙的3個階段的表現帶給我們的啟發,在最後部分我會談談關於家庭的自我救贖。
  • 如果人生不幸福,該如何自我救贖?
    一、平平淡淡,何為真很多人覺得,不幸的人生,是求得太多,得的太少,欲望遮掩了面對現實的眼睛,看到的是功名利祿,看不到的,是成就功名利綠之前的,艱難險阻,作家亦舒曾說,他希望在自己四十歲的時候,能夠做到「略有積蓄,丈夫體貼,孩子聽話
  • 用閱讀強大自己 音樂劇《瑪蒂爾達》熱演的背後
    贊 用閱讀強大自己  音樂劇《瑪蒂爾達》熱演的背後  吳翔  在孩子出生的那一刻,父母將他們捧起,仿佛面前就是世界第八大奇蹟。可憐天下父母心,誰不想給孩子一片淨土,讓他們無憂無慮地成長,可是卻忘了告訴他們,這個世界沒有那麼完美。
  • 讓你愛上瑪蒂爾達這個小姑娘!
    她,用精湛的演技、高難度的歌舞及顛覆想像力的故事,讓各個年齡段的觀眾體驗了一把前所未有的觀劇體驗,把「孩子演的就是兒童劇」的偏見擊得粉碎。她,至今仍是倫敦西區舞臺上最紅的人物,是音樂劇愛好者們打卡朝聖的存在,讓世界各地的劇迷不畏舟車勞頓,漂洋過海也要一睹真容。她,瑪蒂爾達,來了!
  • 解讀電影《這個殺手不太冷》,瑪蒂爾達的情路意難平
    我也一樣,每當我的生活中出現了疑惑和難題,我就會打開這部電影,每次觀看都會有不同的體驗,瑪蒂爾達和李昂的關係總讓我想起另一本截然不同的小說《洛麗塔》但在這裡,我只想簡單的解讀一下,李昂和瑪蒂爾達名為救贖的人生。
  • 讓孩子大量閱讀到底有啥用?《瑪蒂爾達》告訴你這四件最重要的事
    電影《瑪蒂爾達》,根據英國作家羅爾德·達爾的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瑪蒂爾達在被父母極度忽視、被校長嚴重恐嚇打壓的環境下,如何通過讀書獲得強大的內心力量,從而成為一個了不起的小女孩的故事。看完這個輕鬆有趣的故事,你會發現一個真理。
  • 羅爾德 達爾:《瑪蒂爾達》,懲惡揚善,每個愛讀書的孩子都不能不看
    且覺得,每個愛讀書的孩子都不能不看。 正如你所知,羅爾德·達爾的很多作品都被翻拍成了電影,比如《查理和巧克力工廠》《了不起的狐狸爸爸》《飛天巨桃歷險記》……還有《瑪蒂爾達》。
  • 劉濤:喪偶式婚姻該如何自我救贖?
    女性如何在不幸福的婚姻中尋找自我救贖?劇中的向前和尋找的婚姻本是讓人羨慕的家庭。一個積極努力向前的男人,用智慧和辛勞獲得了成功,給與了家庭和愛人幸福。當衝破重重阻隔與心愛的人走在一起後,她的全部身心都傾注在了家庭裡,丈夫,孩子。這本身沒錯。那為何最後又感到不幸福了呢?
  • 倫敦西區原版音樂劇《瑪蒂爾達》登陸梅溪湖
    羅爾德·達爾的故事一般以孩子為主角,但擁有龐大的成年讀者群。因為在達爾筆下,童年並不是一個完美的童話世界,也會有曲折坎坷,有邪惡和正義的對抗,有困境裡痛苦的掙扎,甚至有時他創造的人物身上,會有些或暗黑或魔幻的氣質。《查理和巧克力工廠》、《了不起的狐狸爸爸》《詹姆斯大仙桃》以及這部《瑪蒂爾達》都體現著他的觀念。在《瑪蒂爾達》的故事裡,成長是伴隨著掙脫與自我救贖的一場場戰鬥。
  • 《燦爛人生》:在救贖與自我救贖中,人生的缺失感該如何安放?
    電影中的時代是義大利最特殊的社會歷史時期,身處其中的尼古拉和馬迪奧 代表了當時的 一代人,他們迷茫、無奈、困頓,面對理想與現實衝突帶來的巨大缺失感,他們無法排遣心中的苦悶與痛苦,只能在救贖與自我救贖的過程中,尋找與社會的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