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人的一生,被三種事困擾,
明明遇到了難能可貴的緣分,因為諸多因素而導致錯過,
功名利祿求不得,卻也捨不得,
被毫無意義的事情纏得脫不開身,知道如何做,卻始終沒有做下去的動力和勇氣。
庸庸碌碌一輩子,恍然感悟,
恍然,悔悟。
一、平平淡淡,何為真
很多人覺得,不幸的人生,是求得太多,得的太少,
欲望遮掩了面對現實的眼睛,看到的是功名利祿,
看不到的,是成就功名利綠之前的,艱難險阻,
作家亦舒曾說,他希望在自己四十歲的時候,能夠做到「略有積蓄,丈夫體貼,孩子聽話,有一份喜歡的工作、」
他所追求的,是成功而不成名,更不易財富的多寡作為追求的「標準」。
亦舒成功了嗎?在很多人眼裡,他不僅成功了,
而且,也成名了。
所以這就引發了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
很多人都知道該如何放下,該如何解脫,
但是,成功的人不說成功,失敗的人不說失敗,
大家,都不說實話。
人人都知道,平平淡淡是一種最終的境界,
但是在這最終境界到來之前,實現自己,
還是得追求點「俗」的東西,
求財,不見得讓你幸福,但是最起碼,也不至於讓你感到悲哀,
這就好像有一個人,他什麼都沒幹,總是玩概念,玩深度,
實際上這個人沒錢沒權,也沒什麼目標去實現,
別人就會覺得他一無是處,
而如果這個人,就是賺錢了,
他可能為了賺錢失去了一些東西,比如健康,比如跟家人團聚的機會,
別人會覺得他不值得,沒有抓住人生之中那些很重要的東西,
但是,卻沒有人覺得他一無是處。
因為,他畢竟賺錢了,錢是個俗物,
但錢雖俗,
賺錢,不丟人。
以小見大,通過賺錢來實現人生價值這件事,可以說明兩個道理,
第一,追求俗事,也許不會讓你感到真正的幸福,
但最起碼,有一個能夠接受的,沒有虛度光陰的理由,支撐著你思考與行為的價值,
第二,類似於賺錢這樣的俗事,也許不會救贖自己,
但最起碼,不會讓自己迷茫於認可與否定之間的妥協:
雖然我們不能以財富的價值去評判人生的價值和境界,
但是吃飽飯,和餓不死之間的差距有多大,
受過社會毒打的人,都清楚的很。
二、跳不遠,慢慢跳
人生的不幸,往往源自於想要的,做不到。
而更不幸的,是你想要的,是別人唾手可得的。
有些人很幸運,他們有著不錯的身份背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他們可以在熒幕面前教人如何成功,他們可以把成功說成是一種順水推舟的小事:
只要做到1234,必然能獲得5678。
而明白人都知道,自己與他們的差距,努力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運氣,也是另一部分,
甚至,是很大的一部分。
這種「我比你努力,所以比你更有資格獲得一切」的論調,在這個社會上可以說是比比皆是,
在強大的靠山面前,你的努力似乎顯得特別弱小,
甚至是有些幼稚,
你努力了一輩子,還不如人家在你面前裝模作樣一陣子,
這樣的強烈對比,任何一個有血有肉,有情緒的人,
都不可能完全無視。
這種不幸的降臨,似乎是一種命中注定,
與此同時,這樣的自我救贖,
也在潛移默化之中悄悄進行,
人,不要對比,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
這不是說完全忽略人與人之間的差距,
而是不要讓對比這件事,讓自己失去了理性看待人生的態度和方式,
默默的努力,有用嗎?
不抬槓,不較真,
理性的看待這個問題,那麼就要看跟什麼事情對比,
默默的努力,也許不會讓你突破階級的桎梏,
但是最起碼,比自怨自艾,自我放棄要好的多,
我曾經在之前的文章中,跟讀者朋友們舉過一個很俗的例子,
一個人,努力之前月入四千,和努力之後月入六千比,有實質性的提高嗎?
也許有些人會說,沒有,我想買的東西價值十萬,只有月入十萬才能讓我感到滿足!
四千和六千,在我眼裡沒有差別!
但是,不努力的人,一輩子都月入四千,
努力之後,從六千,到破萬,到更高的收入,
也許他努力一輩子都做不到月入十萬,
但是,不斷的努力會讓他不斷接近這個目標,
這總比一輩子月入四千,要好的多,
這裡說的好,不僅僅是收入上的提升,
更是心境上的提升:
一個只想著放棄的人,怎麼可能做到自我救贖呢?
人這輩子,有個夢想沒壞處,
因為實現夢想的過程之中,會有一個努力的動力,
也會通過基於現實的調整,讓夢想變成理想,
讓遙不可及的夢想,成為通過努力可以實現的理想,
而只有夢想,只「想」夢想的人,
往往到最後,連做夢的勇氣都沒有了:
人生處處有不幸,
但是,幸福是否真的遙不可及,
恐怕,只有真正做過,做到的人,
才有資格去評判一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