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經檢審的人生不值得過丨探討《誤殺》結局的自我救贖

2020-11-09 書影時間

電影《誤殺》上映後,憑藉良好的口碑拉動了票房,在近期電影中拔得頭籌,取得了票房與口碑的雙豐收。

影片的情節緊湊精巧,環環相扣,畫面衝擊力十足,再加上演員們極具張力的表演,成功地刺激到了觀眾每一秒的神經;而且,電影中隱藏的線索、剪輯的手法、開頭結尾的懸念都引起了廣大影迷們的熱烈討論,可以說所有的細節都被扒了個遍。

影片講述了普通人家的花季少女平平(許文珊飾)被官二代同學素察(邊天揚飾)迷奸,並錄下視頻,素察要挾平平繼續與他發生關係,否則將視頻公之於眾,平平在反抗中誤殺了素察。

平平的父親李維傑(肖央飾)深諳現實的不公,為了保護女兒和家人,他憑藉從電影中學來各種技巧,利用時間和空間的交錯縫隙,製造出了一家人完美的不在場證明,並訓練妻女如何接受審訊不會露餡。李維傑一家贏得了"生"的權利。但是已經成功地逃脫法律制裁的李維傑,在影片的最後選擇了自首。

這個結局引起了熱議:這豈不是白忙活一場?

我想起了前段時間的熱門電影《少年的你》結局與《誤殺》也殊途同歸:與小北串供好、已經可以踏上自己夢寐以求的自由之路的陳念,最後也選擇了自首。

誠然,李維傑和陳念都是有罪的,但他們並非惡人。他們付出了極大的努力來掩飾罪行,贏得了看似光明的未來。可是,雖然他們逃脫了法律制裁,卻逃不掉自己良心的譴責和內心的負罪感,最終他們都選擇了自首來進行自我救贖,以期獲得心靈的寧靜。

從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的角度看,自我救贖的是他們人格中的"超我"做出的選擇。

超我是什麼呢?

弗洛伊德在1923年發表了《自我與本我》一書,將心理進一步劃分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個部分,一個完整的人格由這三個部分組成,這就是人格結構理論。

下面,我就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來探討自我救贖的結局。

一、人格結構理論

· 本我

本我是人與生俱來的、最原始的衝動欲望,是生物層面的"反射動作",沒有理性和邏輯,本我不顧一切地尋找滿足。

比如,影片中的素察看見了漂亮的平平,內心產生出原始的佔有欲,然後他就設法強行佔有了平平,滿足了自己的欲望;

比如,素察與同學起爭執,便戳瞎同學的眼睛,平息自己的怒氣。

我們可以看到素察的這些行為都是為了滿足個體的舒適,可以簡單地概括為"我想要什麼,我就去做什麼"。

本我需要滿足自己所有的本能,遵循快樂的原則行事。

弗洛伊德認為,本我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比如嬰兒剛出生的時候,餓了、渴了、尿溼了都會不管不顧地大聲啼哭,得到滿足後才罷休,這也是西方"人性本惡"觀點的來源。

· 自我

自我是對本我行為和社會現實有著理性的認識,這些認識約束和監督著本我,調節著本我和現實的需求,做到一種"趨利避害"的生存平衡。

比如,一個男孩子看到一個漂亮的女孩子想要佔為己有,可是男孩子知道強行佔有是法律和道德都不允許的,於是他壓抑衝動,而是通過折中的方法,比如跟女孩搭訕,展現自己優秀的一面吸引女孩子,追求其成為自己女朋友。這才是一個符合現實的方法。

自我是遵循現實的原則行事,通過理性壓抑本我可能帶來的傷害行為,又能想出合理的辦法滿足部分的本我,可以概括為"我能做什麼,我就去做什麼"。

影片中李維傑得知妻女被欺負,按照本我的訴求,可能需要將素察挫骨揚灰方能消除心頭之恨;按照現實共識則是應該報警,但他又理性地認識到素察是警察局長的兒子,報警後也不會得到公平的審判,於是他選擇最適合生存的辦法——裝作什麼事都沒發生。

由此可知,自我的行為是理性和有邏輯思考的,他更多的是考慮現實的原因,需要斟酌利弊、考慮後果。

· 超我

超我是人格中是完全符合道德良心、倫理價值的那個部分,他抑制本我的衝動,特別是具有攻擊性的那部分衝動,監督自我的行為,追求完善的道德境界,實現自我理想。

超我是受文化和社會進步的影響,在成長過程中將社會規範、道德準則內化,是理想中的道德典範,如果做不到道德的要求,超我就會產生罪惡感和內疚感,因此,超我是遵循"至善"的原則行事

不過,有些人的道德底線是很低的,也就是超我的力量很弱小。

比如,素察第二次想要侵犯平平的時候,平平的媽媽阻止素察的第二次侵犯,可素察不僅沒有作罷,反而意圖連平平母親都要侵犯。

比如,《少年的你》中施暴者魏萊,談起那位因為她的欺凌而跳樓自殺的同學,她毫無愧色,還大言不慚地說,"死了不更好嗎?不然他們家就拿不到學校給的這一大筆錢。"

素察和魏萊的表現說明他們內心缺乏裡最起碼的道德良心,即使偶爾覺得不妥,也被本我的欲望壓制了,他們的人格可以說是不健全的。

因此,從控制本能、道德良心的角度來看,本我悖離道德,自我接近道德,超我超越道德。也可以說,本我和超我往往站在對立面,自我調節著兩者產生的矛盾。弗洛伊德認為,只有三個"我"和睦相處,保持平衡,人才會健康發展。

二、檢審人生,自我救贖

素察事件之前,我們從李維傑的行為看到他人格的三個部分是比較平穩的,呈現出一個平和的求生存狀態。

李維傑生活並不寬裕,在泰國一個魚龍混雜的小鎮上求生存,遇到權威(警察)欺凌他人,他的"超我"告訴他這是不對的,但"自我"卻提醒他不要多管閒事,否則會吃苦頭,因此大多數時候他選擇視而不見。

可有一次,素察戳瞎同學的眼睛,警察找同學的家長私了,施加了各種威逼利誘手段,家長害怕而不知所措。李維傑憤憤不平,經過內心本我和超我的激烈鬥爭,超我佔了上風,他悄悄地告訴家長應該怎麼做,同時也被警察視為了眼中釘。

由此可以得知,李維傑心中道德良心的力量相對比較強大,也可以直接說他是一個好人。

但在"誤殺"發生後,李維傑為了一家人的生存,壓抑了"超我",做了一系列違背道德良心的事情:

第一、李維傑猜到了素察可能只是吞舌,或許還有一線生機,但為了無後顧之憂,他的本我發揮了更強大的力量,想讓素察死的想法佔了上風,所以他並未去施救。後來,開棺看到棺板上的血跡也證明,素察確實是被悶死的。

第二、為了製造完美的不在場證明,他利用從電影上學來的技巧、手段,巧妙地"篡改"和強化了他人的記憶,讓所有人為他做了偽證。

第三、他通過表現自己的弱勢,煽動群眾對權威的不滿情緒,利用媒體擴大輿論的影響,引發暴亂,轉移了警方的視線。

這幾件事情做得天衣無縫,但即使已經安全,這一家人依然是眉頭緊皺,超我用負罪感在懲罰這一家人。

而且李維傑沒想到的是,他故意引發的這場小暴亂發展成為了城市大暴亂,社會陷入了無秩序的狀態,民眾活在恐慌和混亂中,死傷無數。而影片有交代李維傑的父母正是死於暴亂,這大大加深了李維傑的負罪感,超我不斷地告訴他,他有罪。

他懷著愧疚去布施,其實就是去尋求他人的救贖,但這次他想要獲得的回報太大了,布施被拒絕,僧人說"無相布施,才有無限功德"。連積功德的資格都失去了,尋求他人救贖的道路已被斷絕。

徹底壓垮李維傑的最後一根稻草,是小女兒安安為了獲得獎勵,私自將考卷上的70分改成了100分。李維傑知道這是他的錯,此前為了完美的口供,他模擬警察可能審訊的各種情況和態度,訓練妻子和兩個女兒如何毫無紕漏地說謊。

他成功了,但卻給6、7歲的安安做了非常壞的道德示範——只要沒有證據,任何真相都不重要。安安的超我力量在削弱,如果繼續發展下去,安安很有可能成為如素察那樣道德感極低、人格不健全的人。如此一來,他此前所做的保護家人一切便成了無稽之談。

蘇格拉底說過:未經檢審的人生不值得過。

一系列的內外因素,促使李維傑最終選擇接受自己、民眾和法律對他的檢審,這也是因為他認識到未來的人生值得。況且他雖有罪,卻是個好人,好人如果不贖罪,如何能過好一生?


剛看完《誤殺》對結局是不解的,如同看完《少年的你》的感覺。但我腦海突然閃過了阿玉和平平緊皺眉頭的畫面,我突然釋懷了,如果不贖罪,她們的眉頭可能一輩子都無法展開了。

相關焦點

  • 9.2分神劇《天道》:為「過審」篡改女主結局,依舊被禁10年
    文丨曹鏡明  題丨9.2分禁播神劇《天道》:為「過審」篡改女主結局,新版本怎樣  歡迎大家留評交流,對於《天道》的看法!    從故事的梗概上來說,並沒有什麼太過奪人眼球的地方,不過對於「文化屬性」的解讀,可以說是引發無數吃瓜群眾的探討。作為天津人而言,在《天道》剛剛在天津3播出的時候,就有進行追劇,但遺憾的是,由於時間的關係,未能繼續下去,便購買了豆豆的原著《遙遠的救世主》來補充。
  • 最值得推薦燒腦電影《誤殺》,裡面的彩蛋和結局的意思你看懂了嗎
    這部年度值得推薦的話題爽片《誤殺》有很多值得細品的地方,首先是官二代的屍體到底在哪裡呢?維傑為何要自首,這個結局又是什麼意思,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簡單梳理一下,還記得維傑為朋友打抱不平踹了警察一腳,警察一氣之下殺了路過的一隻羊來震懾他的場景嗎?
  • 電影《誤殺》片尾肖央耐人尋味的眼神裡,藏著越獄的動機與結局
    電影《誤殺》未解之謎都藏在蒙太奇裡!】這篇《誤殺》的文章,引起了大家的強烈反響。關於電影的結局,我在文中特意留了一個懸念——「李緯傑既然自首,為何結尾又想越獄?」這個留白引發追問,有好幾位小夥伴希望能再出一篇,講講結局有啥特殊的含義。都知道我是特愛寵粉的,來,交作業。由陳思誠監製、何汶利執導、肖央、譚卓、陳衝主演的電影《誤殺》正在熱映中。影片翻拍自4年前的印度電影《誤殺瞞天記》。
  • 如果人生不幸福,該如何自我救贖?
    他什麼都沒幹,總是玩概念,玩深度,實際上這個人沒錢沒權,也沒什麼目標去實現,別人就會覺得他一無是處,而如果這個人,就是賺錢了,他可能為了賺錢失去了一些東西,比如健康,比如跟家人團聚的機會,別人會覺得他不值得
  • 《不完美的她》:直面恐懼很痛,但結局一定很甜,女性的自我救贖
    女主林緒之,在五歲時被養母領養,雖然養母待她很好,但彌補不了她內心情感的缺失,為了弄清自己的身世,她不斷戰勝、直面令她有恐懼的記憶,最終在黑暗中找到了曙光,溫暖了她人,也溫暖了自己。今天我們就以「勇敢」的角度,來探討下女性喪失「勇敢」的悲劇及自我救贖。
  • 電影《誤殺》:每一個不相同的角度,都有著不一樣的善良
    影片開場監獄中踢倒的竹筐,還有李維傑身上帶的編號200907,和結尾李維傑在監獄所帶的編號一致,而且也有踢倒的竹筐,開頭就為結尾作了鋪墊,也暗示著李維傑的結局,但是有一點也值得我們思考,那就是李維傑為什麼會越獄,他越獄最大的一個可能性就是家人受到危險,而能讓他家人陷入危險的,除了拉韞一家沒有人能做到,這一石二鳥之計可謂是運用的極好。
  • 電影《誤殺》再度引起熱議,其結局引人深思
    電影《誤殺》結局怎麼樣了?《演員請就位第二季》中,胡杏兒、楊志剛、倪虹潔、董思怡演繹了《誤殺》中幾個經典的情節,20分鐘的戲一氣呵成,胡杏兒飾演拉韞戲份最重,臺詞最多,獲得了全場的認可。》這個片段進行了修改,讓結局有了一點溫情。
  • 從《誤殺》到《隱秘的角落》,看國產懸疑片的崛起
    這兩句話點題了劇情的推進就在「看過1000部以上電影的平民李維傑和破過1000個案件的神探拉韞」的較量中展開,作為該片的劇情線索,緊湊而不散亂。在《誤殺》中,從「誤殺素察」到「李維傑和拉韞博弈」再到結局「李維傑自首」等高能劇情場次分布合理。
  • 電影誤殺結局是什麼?誤殺結局是什麼意思及含意解讀
    《誤殺》這部電影今年12月13日在中國上映。據悉,這部電影是被翻拍的,《誤殺》其實是一部印度的片子,這部電影一直受到了很多的關注。下面關於電影誤殺結局是什麼?誤殺的結局是什麼意思你看懂了嗎?來看一看。
  • 誤殺結局什麼意思 結局的細節及彩蛋是影片升華之處
    近日,正在熱映的電影《誤殺》,在網上的討論很高。據悉,有的網友表示,《誤殺》結局有點看不懂,它在表達什麼意思呢?其實,電影《誤殺》的結局屬於開放式結局,其中包括細節以及後面的彩蛋,都是影片升華之處。詳情曝光,下面就來一起去看看吧!
  • 《誤殺》對比原版《誤殺瞞天記》,豈止結局不同,其他差異更多
    但是同樣看過印度電影原版《誤殺瞞天記》的朋友,再看完《誤殺》之後,覺得兩者最大的區別就在於結局的不同。原版電影中最後男主免受牢獄之災,家人團聚得以善終,而肖央所飾演的李維傑最後選擇自首,承擔一切。顯然,如果國產版的結局也是和原版結局一樣,那電影是不是在教給我們遇到和電影裡面發生相同的事情,要像男主一樣去解決,那麼社會豈不是要亂了套,所以原版的結局放在國內廣電總局是不會給他過審的。
  • 《誤殺》結局看不懂?其實肖央自首早就埋了兩大伏筆(深度解析)
    但在最後他卻選擇了自首,將家人所有的罪責攬在自己身上,將一切背後的把戲和盤託出,完成了自我的救贖。很多人對這個改編的結局表達不滿,認為其失去了原作的精髓,甚至有些強行扭轉的意味。但葉秋臣認為拋開一切其他的因素不談,李維傑自首都是這個故事最好的歸宿,而且在前面的劇情裡也早已埋下了兩大伏筆。伏筆一:對僧人的布施自首最根本的原因,是源自素察的死亡真相。
  • 《誤殺》重映,一場完美的「犯罪」,一個中規中矩的結局?
    《誤殺》是翻拍自《誤殺瞞天記》,雖說評分有些差距,但本片中添加了不少新鮮元素,不失為一個好片。我從來沒要求過另外的,有一天我的世界來了個不速之客,他想破壞我的世界,我們阻止他,我們祈求他,但是他不聽,結果意外發生了悲劇,我們送走了不速之客,去了一個不能回來的地方。我們帶給了你們痛苦,我想說無數次對不起。我在我心裡這樣做,然而我們不能做其他事,我的家庭對我太重要了,我可以為她們做任何事情,我可以不惜代價。那一刻我分不清對錯。」
  • 電影誤殺結局是什麼?誤殺結局是什麼意思及含意解讀(2)
    《誤殺》這部電影今年12月13日在中國上映。據悉,這部電影是被翻拍的,《誤殺》其實是一部印度的片子,這部電影一直受到了很多的關注。下面關於電影誤殺結局是什麼?誤殺的結局是什麼意思你看懂了嗎?來看一看。
  • 《誤殺》票房破11億:「爛尾」的結局不是結束而是開始
    文丨嵐淚軒兒「如果你看過一千部電影,你就會發現,這個世界上壓根就沒有離奇的事情。」——李維傑「如果你研究過一千個以上案件,就會發現這個世界上壓根沒有破不了的案。」後被平平和阿玉「誤殺」,李維傑為了保護家人,利用自己看過的電影劇情,試圖瞞天過海,雖然最終他們一家人都無罪釋放,可是由於這個案件讓本就不安定的小城,發生了多次動亂:店鋪被打劫,街道被焚毀,無辜人員被毆打……在內心的煎熬下,李維傑最終選擇投案自首,相比印度的《誤殺瞞天記》,這個結局讓影迷們覺得差強人意,很多人猜測這是為了電影在國內的順利上映做的改動。
  • 《誤殺》:當過父親嗎?當過,你或許就能理解他了
    柯汶利在《誤殺》中融入了大量對比色調,達到或與情節呼應或形成強烈反差的效果。在影片前期,對這座交織的權利相互碾壓公平正義的邊陲小鎮刻畫上,柯汶利利用不鮮明的淡黃色彩,將「窮、髒、亂、舊」一覽無餘地暴露在觀眾面前。
  • 從三個維度揭秘電影《誤殺》,探討人性的善惡
    《誤殺》改編自印度電影《誤殺瞞天過海記》,改編後故事設定在泰國一個邊陲小鎮燦班。&34;是李維傑從善走向惡,從墮落走上自我救贖的隱喻要知道,在電影的開頭,桑坤借著警察的身份,到處勒索錢財,觀眾直觀地感受到,這個邊陲小鎮,沒有公平,警察是不值得信任的。而被誤殺的素察,恰好是警察局督察拉韞的兒子。他侮辱了我們的女兒,我們才是受害者。李維傑清醒的認識到,要想保護家人,只有以&34;制惡。
  • 《誤殺》的精華不在於完美的犯罪過程,而在於教育性的結局
    電影《誤殺》講述了學歷不高但酷愛懸疑類電影並且看過上千部的父親,為了替女兒遮蓋「誤殺」罪行,以電影橋段為靈感,設計了一場完美無缺的「瞞天過海」大計,成功守護家人的故事。李維傑的大女兒被督察長的兒子強暴,因反抗誤殺對方。李維傑曾親眼目睹督察長濫用私刑,深知法律無用,為了維護女兒,捍衛家人,李維傑埋屍掩蓋一切證據,在時間與空間的交錯縫隙中,與警方在身心層面,展開了殊死一搏的較量。經過一遍遍的拷問,一次次的偽裝,一次次的堅持,最後成功瞞過了所有人,維護了自己的女兒和家人,也使濫用死刑的督察長身敗名裂,落得一無所有的地步。
  • 《誤殺》瞞天過海易,瞞過自己難
    有人在探究李維傑環環相扣的「蒙太奇」式偽證手法,有人在探討以暴制暴是不是公平正義的實現路徑,有人在分析這部影片裡面若干的法律點,有人在感嘆這部影片裡展現的如山的父愛……看完這部電影,我思考的問題是,瞞天過海易,瞞過自己難。
  • 我為什麼更喜歡《誤殺》的結局?
    但是,很多人不欣賞《誤殺》投案自首的結局。 《誤殺》翻拍自印度影片《誤殺瞞天記》,後者我看過,所以在影院比較注重的是《誤殺》與它不同的地方,看完我對同伴說: 比起《誤殺瞞天記》,《誤殺》最值得稱道的地方就是結局了! 同伴相當驚訝地看著我,說:你當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