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部懸疑片,《誤殺》在豆瓣格外有喜感,豆瓣人最歡的一句臺詞就是:
給我查他一年的觀影記錄!
不僅如此,破獲了1000個案件的,竟敗給了看過一千部電影的,令很多觀影記錄動輒過千的網友笑了。
但是,很多人不欣賞《誤殺》投案自首的結局。
《誤殺》翻拍自印度影片《誤殺瞞天記》,後者我看過,所以在影院比較注重的是《誤殺》與它不同的地方,看完我對同伴說:
比起《誤殺瞞天記》,《誤殺》最值得稱道的地方就是結局了!
同伴相當驚訝地看著我,說:你當真?
(註:本文有劇透)
《誤殺瞞天記》其實可以當一部關於電影的電影來看——事實上,它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一部關於電影的電影。
影片中主人公叫李維傑,是一家網絡小公司的老闆,他有一句經典臺詞:如果你看過一千部電影就會發現,這世上壓根就沒有離奇的事。
他說的是電影對人的影響。李維傑只有小學四年級的文化水平,然而,當別人遇到法律方面的問題時,他常常能給出有見地的指點。面對大家的驚訝,他說出了那句關於一千部電影的「名言」,說的其實就是電影對人的影響。
李維傑酷愛電影,看過上千部影片,《誤殺瞞天記》裡講述的故事,似乎就是專為證明他那句臺詞、考核他所受的影響力有多大而設置的。
影片中,他讀高中的女兒被警察局長的兒子偷拍了裸體視頻,那個小混混以此要挾想侵犯她,爭鬥中她失手用鐵棍把他打死了。
怎樣避免牢獄之災?這是李維傑回到家後面對嚇壞了的妻子和女兒,做出的首要反應。從把小混混的車開到湖裡,把他的手機扔到長途卡車上,到帶著一家去外地為案發時製造不在場的證據,到一家人如何應對警察的訊問,李維傑幾乎是周到細緻地操作了每一個環節。
就如一份答卷,能否過關?被抓進警局也就如同一場考核,考核他的是最嚴酷的考官——警察局長拉搵。這是一個精明強勢的女人,她有一句和李維傑相近的口頭禪:「如果接觸過一千個案件你就會發現,這世上壓根就沒有離奇的案件。」沒有什麼能逃過她的法眼,若她認定了你是嫌疑犯,就沒有找不到的破綻,沒有破不了的案件,沒有證據她也能逼出證據。因為涉及到自己心愛的生死未卜的兒子,手段就格外殘酷。
然而李維傑帶著家人竟然一關一關全都過了。最後,最小的女兒屈服了,指出了母親連夜埋屍的位置,然而當警察去挖時,挖出的卻是一隻死羊。這事在社會上造成了惡劣的影響,他們夫妻雙雙被解職,而李維傑一家雖然遭受了不少苦難,卻也終於擺脫了這個案件的陰影。
最後一次被「請」進警察局時,面對終有一天要抓到他的威脅,李維傑很淡定,他說:「警察局會保護我們的。」這句話其實暗示了藏屍的地址:就在警察局不久前施工的地下。到此為止,李維傑的反偵查考核可謂順利過關,而這部影片所要闡釋的電影對人的影響也給出了不容置疑的答案。
是的,電影不僅是藝術,電影更是文化,它無疑具有很強的社會影響力。這部影片在我看來是一個提醒,他提醒電影人:一部影片不能好看就夠了,一個好的導演,該在影片中注入更多的責任意識。
然而,換一個角度看,《誤殺瞞天記》本身就是一部電影,那麼作為一部影片,你傾注責任意識、考慮它的影響力了嗎?
我想起了一個觀眾意味深長的留言:當你犯了罪,不知道該怎麼逃脫,就去看看《誤殺瞞天記》吧,它會一步一步教你的。
我看《誤殺瞞天記》,唯一有點遺憾的,就是這結局。我的確覺得,它該往前再邁一步的。
《誤殺》給我最大的驚喜,就是作為一個翻拍,它似乎意識到原片的不足,專為彌補這個缺憾而來。而監製和導演關於這部影片的發言,也讓我感受到了他們對原片的共鳴:
「我覺得它的結局不該是逃之夭夭。」
「我們希望這是一部商業性和社會責任意義兼具的電影。」
《誤殺》設置了電影開場鏡頭,這個開場鏡頭很特別,它似乎只是關於電影的,是李維傑在給大家講電影故事。然而裡面又有李維傑在試圖越獄的鏡頭,這不是電影敘事裡的情節,卻在最後的彩蛋裡出現了。也就是說,它在電影一開始就留下了一個懸疑,李維傑入獄了?最後的彩蛋又給了你一個想像空間,李維傑竟真越獄?之後究竟又發生了什麼?
所以自首在《誤殺》中其實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它不單是電影方出於責任意識的設計。《誤殺瞞天記》提供的故事其實很簡單,直線敘事,沒有波瀾。《誤殺》沒有改變敘事結構,但電影方將故事展開、立體、豐滿了,所以自首在這裡是自然而然的一個歸屬和收束,自然而不突兀。
不僅李維傑自首,妻子和女兒也去投案了,這讓很多觀眾不能接受,要如此,何苦當初?那麼多打都挨了,那麼多人證物證都收集了,這樣一來,那一切還有什麼意義,不都白費了嗎?
其實,人是很複雜的,想法是會變的,再說了,不如此,還會有這個電影嗎?
一家人都去投案,兇手是誰,誰殺了素察?
大女兒當然認為是自己,她一榔頭下去,素察就倒地了,然後她媽媽把屍體弄到墓地,埋進人家棺材裡了。
可是,當棺材被警察挖開時,棺材板上有長長的指頭刮過的血印。也就是說,被扔進棺材裡時,素察只是昏了,並未真死,他是被憋死的。那麼,兇手該是她媽媽了。
李維傑沒做過什麼嗎?他轉移屍體時,棺材裡的素察是否還活著?
其實,李維傑是最早知道素察可能沒被打死的人。妻子和女兒在家遭受素察暴力時,他在看拳擊,當倒地的拳手被扒開嘴時,他對身邊的人說:這是為了防止吞舌窒息。回到家查看現場時,他問了妻子一句:沒有流血?素察被推往墓地時,小車路過水管發生了劇烈顛簸,電影其實也在暗示他沒有吞舌。
《誤殺》的宣傳片裡有一張畫圖,李維傑一手牽著小女兒的手,一手拿著鐵掀,身邊是素察的屍體。鐵掀上帶血,素察屍體上帶血,是不是他發現素察沒死防止他再傷害家人而殺了他?誰也不知道,但是當小女兒拿著叉子在玻璃板上刮出吱吱的聲音時他制止了,也許因為那聲音和手指刮在棺材板上的聲音太像吧,他其實那時心裡就不安了。
李維傑去投案,也許並不是替女兒頂罪,而是認為自己有罪,要為自己贖罪。
電影裡先後多次出現了羊,羊作為另一條線,讓整個故事在宗教背景下,呈現著李維傑內心的變化。
李維傑是有宗教信仰的,至少他的心是向佛的。每次遇到僧人他都會跪下虔誠布施,然而當發生了那些以後,他再跪下,他的布施被拒絕了,僧人說:有相布施不是布施。那一刻,他的內心大概就如電影的英文名了:Sheep Without A Shepherd——沒有牧羊人的羊。
自首的原因自然不只這些,因為他引發了一場大暴亂,暴亂給百姓帶來了災難。那場暴亂其實就是他導演的,是他為了對付警方利用了拉搵老公的競選對手。李維傑是個孤兒,父母就是在暴亂中死的,所以這場暴亂令他良心很不安,投案也是為了儘快止亂。
電影還有一個細節,就是他的小女兒更改了的試卷分數。她可能只是為了滿分換一個「鋼琴」吧,而李維傑內心很震撼。經歷了那一場瞞天大謊之後,他終於意識到言傳身教的影響,失去誠信的代價,他得對女兒負責,她還是個那麼小的娃啊。
當然,同為人父母,拉搵與丈夫失去兒子的痛苦,也無法令他逍遙法外。真正的懲罰是從內心開始的,他走向監獄,是為了內心的救贖。
然而,這個結局不是完全收束式的,它的後面拉開了一條線,那就是結尾你看到的彩蛋:李維傑通過棺材越獄,結果棺材被鎖,他憋死了。
和素察一樣的死法?這是誰導演的?這短短的鏡頭令你不能不想起他的對手——原警察局長拉搵,她說過:為了孩子我什麼都做得出!
李維傑對家人說過,他們只能贏不能輸。而強悍又溺愛兒子的拉搵,豈是那麼容易認輸的?結局之後,電影留下了無盡的想像空間,在這個空間裡,觀眾留下更多的卻是唏噓嘆息:哪有什麼贏家,都是受害者啊。
《誤殺》講述的是一個案件,更是為人父母者為了孩子的一場撕心對決。電影借李維傑兩個女兒的名字,傳遞著天下為人父母者對孩子的愛和牽掛,在此,也以它祝福我們大愛無疆的爹娘吧:
願您,平平安安!
來源:人民法院新聞傳媒總社
作者:丁雪梅 | 圖片來源:@電影誤殺 | 編輯:冼小堤
推薦閱讀
更多精彩 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