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豆瓣裡搜索「柯汶利」,會出現三部相關作品:《自由人》《誤殺》和《唐人街探案》。三分之二的名字與陳思誠捆綁,《誤殺》是他的第一部長片。這部電影的監製陳思誠聊起柯汶利,說兩人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柯汶利是他前往臺灣為網劇《唐人街探案》找導演時看上的唯一一位,原因是他有拍類型片、商業片的基因。
儘管聊天時能感受到柯汶利明顯的臺灣口音和臺灣用詞,但柯汶利實際上是華裔馬來西亞籍導演。在拍攝《自由人》之前,他在吉隆坡的舞臺劇團做過龍套演員,拍過商業廣告,也在銀行做過業務員。21歲那年,他前往臺灣攻讀傳播學和廣告學的相關專業,並在研究生期間拍攝了討論死刑存廢的短片《自由人》,獲得奧斯卡實景短片和金馬獎最佳創作短片的提名。
初中後背井離鄉的經歷,可能是柯汶利在國際團隊裡顯得非常自在的原因。《誤殺》在泰國拍攝,片中的主要演員來自美國、馬來西亞、中國兩岸三地。但語言和文化差異對於柯汶利不是問題,在臺灣媒體的一篇報導中,他提到:「我始終感覺自己是個異鄉人,這種情緒不是到了臺灣才有,連在馬來西亞也一樣。祖先當年為了活下去選擇離鄉背井,我們從小就知道這個現實:華人想在這片土地生存,一定要比別人更拼。」
從左至右:導演柯汶利、攝影指導張穎、監製陳思誠《誤殺》講的是一個父親為了維護女兒,用電影裡學來的反偵察手法和警察鬥智鬥勇的故事。與2015年的印度版電影《誤殺瞞天記》相比,柯汶利保留了原作的反轉和蒙太奇部分,但把重點放在了「誤」而非「瞞」上。他用大量鏡頭講述了一家人的日常生活、鄰裡間的關係,以及警察局局長的兒子「素察」被誤殺的原因。在採訪中,柯汶利並不認為《誤殺》是一次改編。他表示:「其實我也當它是原創在拍了,因為我一開始也沒看過印度電影的這個版本。」在拿到劇本後,他覺得原有的文本有趣,又有很多自由改編的空間,所以就決定去做了。
與原版大快人心的完美犯罪相比,《誤殺》的結尾是另一處較大改動。聊到這個結尾,柯汶利非常直接地否定了審查對於結尾的影響。他表示,這個讓李維傑(肖央飾)自首的結尾是團隊一開始就設想好的結局。因為只有讓他自首,才能實現他們想要表達的主題。但同時,他又給了觀眾一個讓李維傑出獄的希望。「我喜歡的結局通常是留白的,可以讓觀眾有反思的空間……可以好好反思我們的電影所說的是什麼,包括裡邊所有的意象的呈現。」
圖源:《誤殺》官方微博界面文娛對話柯汶利
界面文娛:原版印度電影已經被多次翻拍,這次您拍攝中國版的意義以及必要性在哪裡呢?
柯汶利:在看這個故事的時候,其實印度版的整個架構是好的,但我覺得我們改編的其實蠻多的。尤其是主題,為什麼不叫《誤殺瞞天記》而叫《誤殺》呢?是因為我們的重點不是在「瞞天記」,而是在「誤殺」。後來我跟監製討論,說要怎麼樣去把這個故事說得更好,而且可以讓中國大陸以及海外的華人觀眾可以看得懂這部電影,我們做了很多很多的努力,嘗試去轉換這個電影的腳本。《誤殺瞞天記》原本是印度族群看的電影,但是我們要讓內地觀眾相信這個故事,並且有代入感。我覺得這是我們在這方面做了很多很多調整之後,才呈現出的效果。
界面文娛:其實原版包含一些對印度社會的諷刺,您在製作這部電影的時候有做中國化的改編嗎?
柯汶利:一來是演員,我們的演員基本上都是華人演員,包括臺灣、內地、香港,甚至有美國籍的華人。另外在做這個作品的時候,我們還在思考語言的使用,怎麼樣才會讓觀眾更相信呢?那曼谷是一個很好的地區,因為那邊都是四海的華人,所以口條或者是口音方面其實觀眾都不太會在意。可能也是因為我是馬來西亞人的關係,所以我在這一方面和其他演員的融入也挺好的。
界面文娛:陳衝老師是怎麼邀請到的?
陳衝在《誤殺》裡飾演警察局長柯汶利:陳衝老師這個角色一開始我們挑了好幾個演員。後來我跟監製在討論這個角色的時候,我覺得陳衝老師是很適合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我們之前看她的作品,她的形象更多是偏女人味的。那這一次在《誤殺》裡我就覺得應該會挺新鮮的,她穿著一個制服,氣質比較陽剛。然後後來我就在酒店裡給她發消息,聊了故事和角色,就覺得陳衝老師很適合,然後我們就一起合作了,還蠻順利的。
界面文娛:我們再談一下《誤殺》的結尾,因為我看您之前在《自由人》裡面也給了角色一個出獄的機會,包括這次也算是比較光明的,您在結尾這方面是怎麼設置的?
柯汶利:我覺得這樣的一個結局挺好的,因為我喜歡的結局通常是留白的,可以讓觀眾有反思的空間。我不喜歡給觀眾一個很準確的答案,或者是告訴他們這個就是結局。我希望觀眾可以得到無限的想像空間,然後去好好反思我們的電影所說的是什麼,包括裡邊所有的意象的呈現。
界面文娛:因為我看您的結局是兩個笑容,是想要通過類似的鏡頭和觀眾對話嗎?
柯汶利:我們整部電影都在跟觀眾對話,如果你了解攝影語言的話,我們很多個鏡頭都是看著鏡頭說的,包含最後秦沛老師看著那個記者那個畫面。再來就是我們的彩蛋也是看著鏡頭的,這些其實都是我們設計好的電影語言。
界面文娛:這個結局是因為審查改掉了還是說本身就是這樣?
柯汶利:其實不是審查的原因,我們整個團隊都希望結局的走向是積極的,讓人有個希望。然後再來我覺得這個結局可以達到我們想說的這個主題,李維傑不是因為審查的原因才自首。如果你看電影的話,他自首最後一刻鏡頭是微笑的。那是因為他心裡得到了自由和釋放。
界面文娛:我對電影裡「羊」的意向還挺感興趣的,電影的英文名有羊,棺材裡的羊也是影片的高潮。您這個意象的含義是什麼?
《誤殺》的英文名叫Sheep Without a Shepherd柯汶利:我們的英文名字叫Sheep Without a Shepherd,它是《聖經》的一句話,意思就是烏合之眾,也是我們電影的主題。如果我們可以把這個東西可以更升華,那羊是代表什麼呢?羊看見了李維傑做那個事情,這個代表什麼?羊到最後的重生又是代表了什麼呢?我覺得這個可以留給大家去探討。如果觀眾對於一部電影有很多思考的空間,我覺得那就是一部好的電影,娛樂之餘就只剩下這些了。
界面文娛:電影裡面提到了《蒙太奇》這部電影,因為由《蒙太奇》改編的一部作品剛好上月也在國內上映,您對這種越來越頻繁的改編有什麼特別的想法嗎?
柯汶利:我覺得沒有不好,因為很多電影改編之後可能會比原版更好。首先地域上就不一樣,比方說我們看香港的《無間道》,它是個經典。那好萊塢也拍了《無間行者》,找了萊昂納多,最後也得了奧斯卡最佳影片,對吧?我覺得好的作品不怕被改編,但在改編之餘你要有導演的視野在裡面,然後想好自己要說的主題是什麼,為什麼我要做這個故事也很重要。
界面文娛:《誤殺》算是您的第一部長片,為什麼您第一部選擇做改編,而不是做自己原創的內容呢?
柯汶利:契機吧,其實我也當它是原創在拍了,因為我一開始也沒看過印度電影的這個版本。拿到這個腳本的時候,它還是一個文本。我讀起來就覺得這個文本有趣,那我就想說它可以改編的幅度有多大。然後製作方告訴我,其實我可以改編得很大,我有很多自由的空間,可以去做很多的設定,那我就覺得可以拍這個東西。
界面文娛:其實片尾還有韓劇《天空之城》的音樂,您將它作為電影結尾的配樂有什麼特別的含義嗎?
柯汶利:這首歌其實我一開始不是在韓劇裡面聽到的,它的歌詞很貼切我們說的事,很貼切李維傑的心境。你還記得它的歌詞嗎?「We all lie」,我們都撒謊了,我們一家人都撒謊了,甚至小女兒也學會修改試卷撒謊了,這很貼切。而且那一場戲是懺悔的時候放的,配合譚卓抬起頭看看天,氣氛完全地貼切,所以我就覺得應該要這樣。在我剪輯的時候,這一首歌其實就在裡面了,然後我們就去談版權。我覺得這首歌一定要在裡面,太符合了。
譚卓在《誤殺》中飾演阿玉界面文娛:您有很多跟國際團隊合作的經驗,包括之前有新聞說你要跟Netflix合作,華裔導演在國際上的機遇是什麼樣的?
柯汶利:我覺得並不分國界,對我來說好故事最重要,就是說這個故事適合在哪裡拍。比方說如果今天有一個故事放在美國,然後我也很有興趣,那我去拍好萊塢電影,我也覺得很好。因為我自己的觀念是,我不會在意語言上的局限,我不會只拍華語電影。我可能可以拍美國電影,也可以拍印度電影,也可以拍馬來電影,我覺得這是看你怎麼樣去看吧,以及什麼樣的契機底下我們把它做好。我覺得每一個故事都有生命,就看我們怎麼去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