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講的是網絡設備公司老闆(雖然是老闆,但其實屬於中低層,因為要養一家四口)的大女兒因為去夏令營被警察局局長的兒子偷拍並被威脅後無意將其殺害,父親幫其掩蓋整個犯罪過程,瞞天過海的的故事。
國內版故事發生地是在泰國,導演主演是肖央、譚卓、陳衝。印度版由尼西卡特·卡馬特執導,阿賈耶·德烏幹、施芮婭·薩蘭、塔布等主演。在國內的眾多翻拍電影裡,我認為這部片算是翻拍的不錯的。我從整個片子的順序來分析。
【首先來看開場】
國版電影開場直接上來一個男主越獄的小情節,有點致敬《肖申克的救贖》的味道。借著這個開場小情節交代了男主的興趣和性格。
印版的開場從一個新來的警察轉到男主身上,直接是男主看電影的鏡頭。
開場需要結合結尾來看比較有意思(最後說)。
【事件誘因】
國版的誘因更重一些:男孩迷j了男主女兒
印版誘因是男孩偷拍了女孩洗澡
誘因看來國版的改編加重了男孩的邪惡程度,誤殺之後反而有種罪有應得,再到結尾男主自首,增加了一層小反轉。
【警察局長出場】
國版警察劇場一開始就出場了,一個小案件來表現警察局長的睿智,以此奠定的基調是「鬥智」。同時情節交代了警察局長和兒子及丈夫的家庭關係。
印版比較有意思。第一次看到警察局長是男主借警察局長的宣傳視頻來幫助別人。這樣的角度,男主對於警察局長是仰視的。直到男孩被誤殺以後,女孩才交代其是警察局長的兒子。這樣的節奏會更強烈,給觀眾直接拋下一個水上炸彈:遇上這樣的強敵怎麼辦?
印版警察局長真正的出場是武力證人,也是埋了伏筆後續男主一家免不了皮肉之苦,突出的是對手的「狠」。
這一段落,我個人更喜歡印度版的設計。
【確認兇手】
國版認定兇手,是警察局長側面觀察男主,四目相對以後,確認兇手。
印度版是警察側面觀察男主。
就這一段落,毫無疑問國版這一情節的設定更好。當然,也是因為陳衝的氣質和眼神殺,算的上是點睛之筆。
【主情節:2、3號時間差】
國版這一設定是男主正好在2號出差,於是3號又帶著全家去出差地,打了一個時間差。其中以看泰拳為迷惑點,正好2號也看了。玩的是無縫銜接,是蒙太奇,碎片剪輯。
印版是男主移花接木,硬生生將4號5號發生的事安到2號3號上,玩的是複製粘貼,打的是心理戰。
這一段落也是全片的主要情節段。但就這一段落來看,印度版更能突出男主的聰明,能做到無中生有。而國版的這一設定有些「巧合」。如果那天男主不是在那個地方出差呢?怎麼進行下去呢?這個也是現在國內很多電影的「弊病」,總有那麼多的巧合。
【暴動】
關於暴動這一設定,國版也在開始一直埋「暴動」伏筆,民怨不斷加深,直到「挖墳」從個人到大眾,達到高潮。「挖墳」的設計我認為是非常巧妙的。在片中就提及了男主的身份:受暴動影響的遺孤。所以 「暴動」會直接影響他的後續行為。
印版的暴動,看上去突出的是小範圍的的警民關係。
【點睛之筆】
國版點睛之筆毫無疑問是羊的設計。
羊出現過四次,第一次是開場男主去布施,跟在僧人後面的羊;第二次是男主推車進水中,牧羊人放羊。第三次是警察槍殺了一頭羊,第四次是挖墳挖出了羊屍。個人覺得這樣的設計非常精彩。第二次羊成了目擊者,第三次警察槍殺了羊,也就有了沒有目擊者的意味。第四次墳裡的羊成為民眾眼中是男主的善,實在則是無辜的「替罪羊」,多了諷刺的味道,的出現也和尾聲的那句話呼應:羊有草就滿足了,才不會在乎你會不會薅羊毛。而羊指代什麼?不言而喻。
【結局】
印度版的結局毫無疑問震撼力更強。有典型的懸疑偵探片最後解密的味道。鏡頭剪輯場景間切換乾淨利落。有種惡人惡報的快感。(惡人已經不是男孩,而是諷刺了整個政權體系)。應該可以歸納為經典結尾了。
很多人因此不喜歡國版的結尾。但我個人看來,國版也有國版的深意吧。之前的伏筆,男主是信奉佛教的,而揭開棺木看見的血跡讓男主深受負罪(男孩其實是被活埋而死),自首無疑上是心理上的解脫。更重要的是,整個過程,表面上瞞天過海,但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尤其這麼大的事情。小女兒為了獲得獎勵直接修改了成績單,也讓男主意識到這樣的行為是錯的。也就是說,暴力之下,你可以通過法律的途徑去解決,而不是以暴制暴。
最後結尾,國版男主牢房掃地和開篇扣在了一起。又有一個開放式的想像,男主最後越獄了嗎?越獄以後的結局會不會正如他之前所說的故事也被活埋呢?這也呼應了男孩被活埋這一設定。
而印度版則是赤裸裸的挑戰強權,蔑視強權。
兩種結局,一個更看重了電影本體的意義,在無形中影響觀影人,甚至影響到整個社會價值導向。所以結局更慎重一些。一個把電影當作娛樂,或是發洩的渠道,結局更灑脫一些。
電影《誤殺》,國內改編版對比印度原創版,你更喜歡哪一個結局呢?或者更喜歡哪一個版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