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大量閱讀到底有啥用?《瑪蒂爾達》告訴你這四件最重要的事

2020-12-22 勤翻篇兒

電影《瑪蒂爾達》,根據英國作家羅爾德·達爾的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瑪蒂爾達在被父母極度忽視、被校長嚴重恐嚇打壓的環境下,如何通過讀書獲得強大的內心力量,從而成為一個了不起的小女孩的故事。

看完這個輕鬆有趣的故事,你會發現一個真理。

世界上最大的「特異功能」,是接收愛和給予愛的能力。

讀書,就是獲得這兩種能力的最佳方式之一。

下面我們就看一看,瑪蒂爾達通過大量閱讀,在生活的各個層面都收穫了怎樣的成長技能和人生財富。

1.瑪蒂爾達通過讀書進行自我養育,開闊視野,多長見識

瑪蒂爾達的原生家庭十分可怕。

爸爸是位黑心汽車商,粗魯貪財沒文化,信奉讀書無用論,認為看電視可比讀書強多了。

媽媽除了看電視就是化妝和賭錢,認為養女兒還不如養番茄。

他們倆「常常忘記自己還有個女兒」。

書裡描寫得更到位,「他們簡直就把這個瑪蒂爾達看作是傷口癒合時結的痂。痂這玩意兒你只好先留著,時候一到,你就可以把它剝下來扔掉」。

所以,在這樣一個非常「寬鬆」的環境中,瑪蒂爾達早早明白了一個道理:要想生存下去,必須儘早學會自己照顧自己——於是她七八個月時就會寫自己的名字;

兩歲時已經把自己的日常起居料理得妥妥帖帖。

四歲時,已經懂得如何為自己準備一桌豐盛可口的食物,還會在餐桌擺上一瓶鮮花。媽媽塞給她的罐頭食品?從來不碰的,飯還是要自己做的最放心啊!

在看完家裡所有帶字兒的印刷品之後,瑪蒂爾達顯然已經獲得了種類豐富的知識,開始渴望讀到更多的書。但是爸媽只想讓她看電視,絕對不會給她買書啊,怎麼辦?

這點小事,難不倒我們識文斷字的小文化人兒。

小手搬出大黃頁,小腦袋瓜熟練地檢索出圖書館的地址電話,然後,獨自上路,向更廣闊的世界——出發!

2.社會交往與內心力量的增長

四歲的瑪蒂爾達胸有成竹地來到了「社會上」。

瞧瞧,這就是讀書帶給人的底氣!

看看她面對職能部門人員這落落大方的態度。

瑪蒂爾達就像發現了寶藏的水手,每天都在書的海洋中浸泡遨遊,樂不思蜀。

很快,她就看完了所有的兒童書。

聰穎好學的年輕人總會引起充滿智慧的長者的注意和喜愛。

這不,慈祥的圖書管理員奶奶就送給瑪蒂爾達一個升級武器,指引這艘小船駛向海洋深處。

借書卡在手,瑪蒂爾達想借多少書,就借多少書。

太重了拿不動怎麼辦?用車拉呀!

就這樣,瑪蒂爾達拖著這輛紅色小車,在圖書館和家之間的路上靜悄悄地成長。

雖然總是獨自一人,卻從不覺得寂寞,因為有無數故事和朋友陪著她。

在原著小說中,作者羅爾德·達爾列出了學齡前兒童瑪蒂爾達半年之內讀過的部分書單——

查爾斯·狄更斯:《遠大前程》查爾斯·狄更斯:《尼古拉斯·尼克爾貝》查爾斯·狄更斯:《奧利弗·特威斯特》夏洛蒂·勃朗特:《簡·愛》簡·奧斯汀:《傲慢與偏見》託馬斯·哈代:《德伯家的苔絲》瑪麗·韋布:《躲入洞內》拉迪亞德·吉卜林:《吉姆》H·G·威爾斯:《隱身人》歐內斯特·海明威:《老人與海》威廉·福克納:《喧譁與騷動》約翰·斯坦貝克:《憤怒的葡萄》J·B·普利斯特裡:《好夥伴》格雷厄姆·格林:《布萊頓硬糖》喬治·歐威爾:《動物莊園》

就像原著中描述的那樣:「她人坐在英國鄉村的小房間裡,心卻在週遊世界」。

然而,隨著內心世界的日益豐富,家庭生活的蒼白和荒謬令瑪蒂爾達感到有點沮喪。令人嚮往的「朋友」和「夥伴」似乎只存在書裡,現實中她擁有的,是連她今年到底幾歲都鬧不清楚、還經常撕她書的父母,以及一天到晚只會捉弄她的蠢蛋哥哥。

一天晚上,爸爸撕了她的書,抓著她的頭,逼她跟家人一起看一檔超級弱智的綜藝節目。這可惹毛了瑪蒂爾達,她怒火中燒地盯著電視,然後——電視機就爆炸了!

瑪蒂爾達發現,自己擁有了一種有趣的力量!她立即繼續開發和使用這種力量,讓家人出了不少洋相,作為小小的懲罰。

爸爸覺得這個孩子太討厭了,一點也不像這個家的人,於是他跟一個可怕的、巨人一樣的傢伙做了一筆交易。哼,你不是想上學嗎?趕緊去吧你!有人能收拾得了你 !

是的,與其他兒童故事不同的是,這個故事中最大、最可怕的怪物既不在森林裡,也不在床底下,她就盤踞在瑪蒂爾達即將前往的目的地——學校。

我們的小聰明人兒,又將在學校裡展現哪些「特異功能」呢?

3.瑪蒂爾達通過閱讀,學會了辨別善惡與交友原則

關於這位一眼看上去雌雄莫辯的巨人校長,孩子們的傳言如下:

參加過奧運會,鉛球、標槍、鏈球樣樣精通。尤其擅長的是鏈球,平時扔個小孩子什麼的不在話下。誰要是敢反抗,就會被關進扎滿標槍的黑暗禁閉室,看你服不服。

我們的毒舌作家羅爾德·達爾老爺爺,對這位校長的長相有一個奇怪的描述,說她長著一張「板油布丁的臉」。

英國的黑暗料理舉世聞名,讓我們看一下,這個形容是不是非常貼切。

英國料理:牛腰子布丁

雖然學校和校長跟瑪蒂爾達預想中的樣子大相逕庭,但她非常幸運地遇到了一位愛孩子、懂孩子的好老師,哈尼小姐。

兩個愛讀書的靈魂一旦相遇,會自動認出彼此,並從此結下深厚情誼,成為真正的soulmate。

這位善良的哈尼小姐,是世界上第一個發現瑪蒂爾達天賦的人。

她立即安排了家訪,想跟孩子的父母談談瑪蒂爾達的未來,可想而知,這只是一次對牛彈琴的徒勞之舉。

媽媽說:「女孩靠聰明並不能吸引到男人。」

爸爸說:「我沒上過大學,我也不知道誰上過大學,一定都是些骯髒的騙子和商人」。

哈尼小姐給瑪蒂爾達留下一本書,交換了心照不宣的眼神,走了。

那本書是《柳林風聲》。

學校裡的情況跟家裡一樣,一點都不樂觀。

看看這位獨裁者式校長的大言不慚。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在這樣的高壓環境下,瑪蒂爾達爆發式地展現出種種好品格。

校長侮辱同學時,她有勇氣第一個站起來為弱者發聲

好朋友給校長杯子裡放變色龍,她為朋友保密,因為「好朋友不告密」是她心中自然而然的法則。

她與哈尼老師成了知己。她從老師那裡知道,原來大人也像孩子一樣有恐懼,有無法捨棄和無比嚮往的東西;原來校長不但從小虐待哈尼老師,還霸佔了老師的娃娃、巧克力和房子,並且涉嫌害死老師的父母。

瑪蒂爾達冷靜地說:「我想知道校長害怕什麼。」

多麼有條理的小腦袋瓜!

接下去,就是險象環生又趣味十足的「遊戲環節」了,瑪蒂爾達跟校長鬥智鬥勇,上演一出不遜於《小鬼當家》的大戲。

在這個過程中,瑪蒂爾達一邊作戰,一邊磨鍊技能,爸媽越是不可理喻對她吼叫,她的特異功能就越是漲得厲害。很快,她就可以讓物品隨著她的心意飛舞了。

家,成了瑪蒂爾達的「練兵場」,父母更在渾然不覺中成了她的「陪練」。

誰說原生家庭的負面影響無法擺脫?像瑪蒂爾達這樣多讀書,就能!

然而就像書裡寫的那樣,「具有特殊力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使用。」

瑪蒂爾達深深懂得這一點,書沒有白看。

校長在與這種特殊力量的較量中敗下陣來,永遠消失了。

4.瑪蒂爾達通過閱讀,學會了造福世界與愛人如己

哈尼老師搬回了自己的家,這裡重新變得綠草如茵,開滿鮮花。

被警察盯上的父母想要跑路,瑪蒂爾達拿出早就準備好的領養表格,高高興興地讓他們籤了字。因為她要跟她愛的人和愛她的人生活在一起。

哈尼小姐當了校長,孩子們再也不想離開學校。

瑪蒂爾達和哈尼小姐,都有了一個洋溢著愛的家。

瑪蒂爾達幾乎再未使用過自己的特異功能。

當然,除了睡前從書架上取書看之外。

相關焦點

  • 《瑪蒂爾達》:閱讀給這個不幸的孩子,帶來了救贖
    很多人都覺得,在英國的兒童作家裡,J·K·羅琳應該是最受歡迎的,然而實際上,羅爾德·達爾打敗過羅琳很多次,被票選成為「最受歡迎的兒童作家」,今天,我們就來看看他的《瑪蒂爾達》。《瑪蒂爾達》:用閱讀溫暖孩子瑪蒂爾達的童年並不快樂,家人嫌棄她是個女孩,平時對她特別不上心,帶她去醫院的時候,竟然會把她忘了,自己開車回家。
  • 用閱讀強大自己 音樂劇《瑪蒂爾達》熱演的背後
    贊 用閱讀強大自己  音樂劇《瑪蒂爾達》熱演的背後  吳翔  在孩子出生的那一刻,父母將他們捧起,仿佛面前就是世界第八大奇蹟。可憐天下父母心,誰不想給孩子一片淨土,讓他們無憂無慮地成長,可是卻忘了告訴他們,這個世界沒有那麼完美。
  • 解析《瑪蒂爾達》:比起「暴力」環境,你更該關注普通孩子的成長
    這是一所從外觀上看就給人非常毛骨悚然的學校,女校長特朗齊布爾是一個惡魔般的存在,她高大魁梧,長相嚴肅冰冷,在她看來,她的話語就是規則,只要有學生的行為在她看來不順眼,就會把學生像鉛球一樣扔出去,體罰學生這種暴力行為是家常便飯。逃離了糟糕的原生家庭,本以為實現了心願的瑪蒂爾達,面對這地獄般的學校,瑪蒂爾達還是堅持自我並沒有選擇屈服,她沉著冷靜的對抗著一切不公。
  • 有四件事孩子可能會記一輩子,你可別給搞砸了
    文|文兒其實一個人印象最深的記憶就是童年時發生的事情,不管好壞都會影響這他這輩子,尤其是這四件事,給孩子留下的印象最深,家長你要小心做,別搞砸了,給孩子留下不好的印象或者影響。其實孩子生病時,並不要求家長做太多,只要在旁邊多陪伴孩子,多擁抱孩子,講講故事哄他開心就行了。這不僅可以成為孩子一輩子溫暖的回憶,而且有家長的陪伴,也會減少孩子對生病的恐懼,減少痛苦的作用,何樂而不為呢?二、第一次偷東西後,爸媽的態度記得小時候奶奶給我講的一個故事,有個媽媽中年得子,非常的疼愛,都十幾歲了還不斷奶。
  • 鄔思道到底有多厲害,看完這四件事,你就明白了
    鄔思道之能,在《雍正王朝》中被演繹得淋漓盡致,完全可以去和劉備身邊的諸葛亮、朱元璋身邊的劉伯溫去媲美,那麼,鄔思道到底有多厲害,看完這四件事,也許你就明白了。第一件事,是讓胤禛(即後來的雍正皇帝)接下「追繳國庫欠款」的差事。
  • 解析《瑪蒂爾達》:天才孩子遇上糟糕父母,該如何「自我救贖」
    這部作品是來自於英國的一個兒童作家,雖然很多人想到的是哈利波特系列的作者J.K.羅琳,但是《瑪蒂爾達》的作者羅爾德·達爾曾經成為過英國的最受喜愛的兒童作家,當看完這部作品之後你就會明白為什麼這部作品受到英國甚至是全世界小朋友或是家長的喜歡。同時這部作品非常適合親子一起觀看以非常輕鬆幽默的兒童視角,去展現給大家的一個成長勵志故事,適合所有人看的一部作品。
  • 音樂劇《瑪蒂爾達》成校外成長教材
    中國觀眾最熟悉的英國兒童作家是J.K.羅琳,達爾比羅琳早一個時代,很多英國人是看著他的書長大的,堪稱「國民作家」。達爾的故事裡總有孩子,卻擁有龐大的成年讀者群。他的作品往往帶著成人的暗黑的色彩,他筆下的童年也並不是完美的童話世界,也會有曲折坎坷,有邪惡和正義的對抗,有困境裡痛苦的掙扎,甚至他創造的人物會有或暗黑或魔幻的氣質。
  • 羅爾德 達爾:《瑪蒂爾達》,懲惡揚善,每個愛讀書的孩子都不能不看
    這是我們最喜歡的一部「原著+影片」。 且覺得,每個愛讀書的孩子都不能不看。 正如你所知,羅爾德·達爾的很多作品都被翻拍成了電影,比如《查理和巧克力工廠》《了不起的狐狸爸爸》《飛天巨桃歷險記》……還有《瑪蒂爾達》。
  • 讓我們用普世智慧來重新思考「幫助孩子走向英語的流利閱讀」這件事兒
    今天我們就借鑑這些「普世的智慧」,來重新思考「幫助孩子走向英語的流利閱讀」這件事情。開始思考之前,我想再次引用王青博士和薛勇博士的觀點說明英語閱讀的重要性。這句話在第二語言學習裡怎麼說都不為過。——《別說你懂「英語啟蒙」》耶魯大學博士薛湧:如今在出國潮和英語熱中,大家對於聽、說能力特別挑剔。乃至遊學哈佛的王石用英文發表演講的視頻一播出,立即有大堆人為他的口音著急。其實,在美國讀書,厚重的英語口無傷大雅,關鍵是否有足夠的閱讀能力。
  • 《瑪蒂爾達》:一個成長故事,一場天才少女與成人世界的對抗
    瑪蒂爾達是一個有特異功能的天才少女,她幾個月大的時候就會寫自己的名字,兩歲的時候就會照顧自己,四歲的時候讀完了家裡所有的雜誌,自己跑去圖書館讀書。五歲的時候發現自己有特異功能,可以靠意念移動物體。如果哪個家庭擁有這樣的孩子,恐怕開心的不得了,但是瑪蒂爾達的父母卻把她當作一個額外的負擔,不僅沒有盡到父母的責任,還送她去一所過分嚴格的學校。
  • 音樂劇《瑪蒂爾達》燃爆上海,幕後還有這麼多有趣的小故事
    其中最值得關注的,是鋪滿整個舞臺的字母方塊。設計師最初使用了桌椅、板凳、黑板等大量學校的元素,結果非常平庸,這個故事的精髓是瑪蒂爾達通過講故事來改變自己的人生,故事就是語言,故事就是文字,於是,他才有了這樣一個創意——木頭塊,很像孩子們玩的拼字遊戲,也很符合女主角是5歲小孩的設計。
  • 過年,這件最重要的事一定要做!
    馬上過牛年了,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一定要做——為自己制定「戰略十年」。每個人渴望美好生活。其實,這美好生活就是我們心中亟待開發的寶藏。這幅美麗的畫卷,就在我們心中,我們要把它勾勒出來,然後用十年的時間去實現它!或許,今天,此刻,我們對社會上的很多問題都看不明白,甚至對自己的人生都有些失望,一眼望去,眼前一片灰暗。
  • 想要了解音樂劇,《瑪蒂爾達》用勇敢和智慧解決了家和學校的問題
    這期讓我們聊一個用小朋友視角的音樂劇吧,就是《瑪蒂爾達》啦,主人公可是個很可愛的小姑娘呢,你有沒有看過呢?聽小贏接著介紹吧。音樂劇《瑪蒂爾達》是改編了英國的同名兒童文學小說的噢,這部小說的作者就是挪威籍的英國作家達爾啦。他可不簡單噢,是劇作家,又是短篇小說家呢,還影響著世界兒童文學的發展呢。這也讓這部小說《瑪蒂爾達》成為了音樂劇的創作來源啦。
  • 冰雪奇緣&瑪蒂爾達|奇蹟女孩才是新一代的公主
    重新回歸的艾莎用真愛拯救了凍住的安娜,她還用了魔力將原本冰封的國度復原。就這樣,原本令艾莎擔憂和恐懼的冰雪魔力,獲得了所有人的掌聲。其實,比被別人認同更重要的是與自己和解,走自己的道路,那首《let it go》唱的就是這種脫離牢籠的灑脫,不是嗎?
  • 關於教養小孩四件重要的事
    全時間林天德弟兄,生了三個孩子,老大音樂博士(在美國),老二腦神經醫學博士,老三法律博士。分享他教養孩子的心得!供我們參考!關於教養小孩四件重要的事1. 等我回來,我姊妹就把這件事告訴我,我還開玩笑說:「對呀,連神都愛兒子嘛!人的心是偏左的,心都會有一點偏。」我姊妹說:「你還不蒙光照!我都幫你說好話了,你還不趕快認罪悔改!」我就說我們來禱告。等到我去睡覺,主就給我感覺:「你還要向你女兒認罪。」我到我女兒床前,她已經睡著了。
  • 從小閱讀的孩子vs從不閱讀的孩子,真正的輸贏就在「閱讀差異」
    我相信,很多家長都知道早期閱讀對兒童的重要性。但這個「重要性」到底有多重要,或者說閱讀對日後能力的影響到底有多大,可能很多人沒有切身的體會。知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缺乏閱讀能力,將會阻礙和抑制腦的極其細微的連接性纖維的可塑性,使他們不能順利地保證神經元之間的聯繫。」
  • 《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你正在做的事是最重要的嗎?
    不管是上了年紀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還是忙碌之餘的爸爸媽媽,都有個共同點,都是低頭族,不是低頭看手機就是低頭看書,也有低頭打瞌睡的。不管是低頭幹什麼,他們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那就是接孩子,雷都打不動。這本書也只做了一件事按照慣例,每個周末都由我帶女兒去補習班,看到這場面,我就突然想起了之前讀過的一本書:《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這本書還是多年前我在登機前買的。也是因為這本書,我才對機場書店有了新的認識。
  • 5歲就能自主閱讀的秘密,藏在這件事中
    為什麼大家都做親子閱讀,都講睡前故事,有的孩子還是一看見書就哈欠連天。閱讀習慣的養成,每天堅持固然重要,掌握方法其實更加關鍵。我認為最最核心的方法就是互動啦。(《混血王子》這本都讀散架了)說白了,閱讀互動就是交流,就是有質量的陪伴。你們捧起一本書,說說笑笑,談天論地,讓閱讀有聲有色,孩子自然就喜歡這件事。
  • 蘇格蘭的瑪蒂爾達
    王室有幾個孩子:愛德華,蘇格蘭的埃德蒙,艾德勒德,三個未來的蘇格蘭國王(埃德加,亞歷山大一世和大衛一世),以及蘇格蘭的瑪麗。從六歲起,瑪蒂爾達和妹妹瑪麗就在姑媽克裡斯蒂娜的保護下長大,克裡斯蒂娜是英格蘭羅姆西修道院的修女,後來又到了威爾頓。1093年,瑪蒂爾達離開修道院,坎特伯雷大主教安塞勒姆命令她回來。
  • 女兒藤校碩士畢業,尹建莉用親身經歷告訴你,閱讀對孩子有多重要
    課外閱讀有一種魔力,不顯山不露水地賦予孩子不同的能量——凡從小有大量課外閱讀的孩子,他的智力狀態和學習能力就會更好;凡缺少閱讀的孩子,學習能力一般都表現平凡;哪怕是寫作業的速度,一般來說,他們也比那些閱讀多的同學要慢得多。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