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瑪蒂爾達》,根據英國作家羅爾德·達爾的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瑪蒂爾達在被父母極度忽視、被校長嚴重恐嚇打壓的環境下,如何通過讀書獲得強大的內心力量,從而成為一個了不起的小女孩的故事。
看完這個輕鬆有趣的故事,你會發現一個真理。
世界上最大的「特異功能」,是接收愛和給予愛的能力。
讀書,就是獲得這兩種能力的最佳方式之一。
下面我們就看一看,瑪蒂爾達通過大量閱讀,在生活的各個層面都收穫了怎樣的成長技能和人生財富。
1.瑪蒂爾達通過讀書進行自我養育,開闊視野,多長見識
瑪蒂爾達的原生家庭十分可怕。
爸爸是位黑心汽車商,粗魯貪財沒文化,信奉讀書無用論,認為看電視可比讀書強多了。
媽媽除了看電視就是化妝和賭錢,認為養女兒還不如養番茄。
他們倆「常常忘記自己還有個女兒」。
書裡描寫得更到位,「他們簡直就把這個瑪蒂爾達看作是傷口癒合時結的痂。痂這玩意兒你只好先留著,時候一到,你就可以把它剝下來扔掉」。
所以,在這樣一個非常「寬鬆」的環境中,瑪蒂爾達早早明白了一個道理:要想生存下去,必須儘早學會自己照顧自己——於是她七八個月時就會寫自己的名字;
兩歲時已經把自己的日常起居料理得妥妥帖帖。
四歲時,已經懂得如何為自己準備一桌豐盛可口的食物,還會在餐桌擺上一瓶鮮花。媽媽塞給她的罐頭食品?從來不碰的,飯還是要自己做的最放心啊!
在看完家裡所有帶字兒的印刷品之後,瑪蒂爾達顯然已經獲得了種類豐富的知識,開始渴望讀到更多的書。但是爸媽只想讓她看電視,絕對不會給她買書啊,怎麼辦?
這點小事,難不倒我們識文斷字的小文化人兒。
小手搬出大黃頁,小腦袋瓜熟練地檢索出圖書館的地址電話,然後,獨自上路,向更廣闊的世界——出發!
2.社會交往與內心力量的增長
四歲的瑪蒂爾達胸有成竹地來到了「社會上」。
瞧瞧,這就是讀書帶給人的底氣!
看看她面對職能部門人員這落落大方的態度。
瑪蒂爾達就像發現了寶藏的水手,每天都在書的海洋中浸泡遨遊,樂不思蜀。
很快,她就看完了所有的兒童書。
聰穎好學的年輕人總會引起充滿智慧的長者的注意和喜愛。
這不,慈祥的圖書管理員奶奶就送給瑪蒂爾達一個升級武器,指引這艘小船駛向海洋深處。
借書卡在手,瑪蒂爾達想借多少書,就借多少書。
太重了拿不動怎麼辦?用車拉呀!
就這樣,瑪蒂爾達拖著這輛紅色小車,在圖書館和家之間的路上靜悄悄地成長。
雖然總是獨自一人,卻從不覺得寂寞,因為有無數故事和朋友陪著她。
在原著小說中,作者羅爾德·達爾列出了學齡前兒童瑪蒂爾達半年之內讀過的部分書單——
查爾斯·狄更斯:《遠大前程》查爾斯·狄更斯:《尼古拉斯·尼克爾貝》查爾斯·狄更斯:《奧利弗·特威斯特》夏洛蒂·勃朗特:《簡·愛》簡·奧斯汀:《傲慢與偏見》託馬斯·哈代:《德伯家的苔絲》瑪麗·韋布:《躲入洞內》拉迪亞德·吉卜林:《吉姆》H·G·威爾斯:《隱身人》歐內斯特·海明威:《老人與海》威廉·福克納:《喧譁與騷動》約翰·斯坦貝克:《憤怒的葡萄》J·B·普利斯特裡:《好夥伴》格雷厄姆·格林:《布萊頓硬糖》喬治·歐威爾:《動物莊園》
就像原著中描述的那樣:「她人坐在英國鄉村的小房間裡,心卻在週遊世界」。
然而,隨著內心世界的日益豐富,家庭生活的蒼白和荒謬令瑪蒂爾達感到有點沮喪。令人嚮往的「朋友」和「夥伴」似乎只存在書裡,現實中她擁有的,是連她今年到底幾歲都鬧不清楚、還經常撕她書的父母,以及一天到晚只會捉弄她的蠢蛋哥哥。
一天晚上,爸爸撕了她的書,抓著她的頭,逼她跟家人一起看一檔超級弱智的綜藝節目。這可惹毛了瑪蒂爾達,她怒火中燒地盯著電視,然後——電視機就爆炸了!
瑪蒂爾達發現,自己擁有了一種有趣的力量!她立即繼續開發和使用這種力量,讓家人出了不少洋相,作為小小的懲罰。
爸爸覺得這個孩子太討厭了,一點也不像這個家的人,於是他跟一個可怕的、巨人一樣的傢伙做了一筆交易。哼,你不是想上學嗎?趕緊去吧你!有人能收拾得了你 !
是的,與其他兒童故事不同的是,這個故事中最大、最可怕的怪物既不在森林裡,也不在床底下,她就盤踞在瑪蒂爾達即將前往的目的地——學校。
我們的小聰明人兒,又將在學校裡展現哪些「特異功能」呢?
3.瑪蒂爾達通過閱讀,學會了辨別善惡與交友原則
關於這位一眼看上去雌雄莫辯的巨人校長,孩子們的傳言如下:
參加過奧運會,鉛球、標槍、鏈球樣樣精通。尤其擅長的是鏈球,平時扔個小孩子什麼的不在話下。誰要是敢反抗,就會被關進扎滿標槍的黑暗禁閉室,看你服不服。
我們的毒舌作家羅爾德·達爾老爺爺,對這位校長的長相有一個奇怪的描述,說她長著一張「板油布丁的臉」。
英國的黑暗料理舉世聞名,讓我們看一下,這個形容是不是非常貼切。
雖然學校和校長跟瑪蒂爾達預想中的樣子大相逕庭,但她非常幸運地遇到了一位愛孩子、懂孩子的好老師,哈尼小姐。
兩個愛讀書的靈魂一旦相遇,會自動認出彼此,並從此結下深厚情誼,成為真正的soulmate。
這位善良的哈尼小姐,是世界上第一個發現瑪蒂爾達天賦的人。
她立即安排了家訪,想跟孩子的父母談談瑪蒂爾達的未來,可想而知,這只是一次對牛彈琴的徒勞之舉。
媽媽說:「女孩靠聰明並不能吸引到男人。」
爸爸說:「我沒上過大學,我也不知道誰上過大學,一定都是些骯髒的騙子和商人」。
哈尼小姐給瑪蒂爾達留下一本書,交換了心照不宣的眼神,走了。
那本書是《柳林風聲》。
學校裡的情況跟家裡一樣,一點都不樂觀。
看看這位獨裁者式校長的大言不慚。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在這樣的高壓環境下,瑪蒂爾達爆發式地展現出種種好品格。
校長侮辱同學時,她有勇氣第一個站起來為弱者發聲。
好朋友給校長杯子裡放變色龍,她為朋友保密,因為「好朋友不告密」是她心中自然而然的法則。
她與哈尼老師成了知己。她從老師那裡知道,原來大人也像孩子一樣有恐懼,有無法捨棄和無比嚮往的東西;原來校長不但從小虐待哈尼老師,還霸佔了老師的娃娃、巧克力和房子,並且涉嫌害死老師的父母。
瑪蒂爾達冷靜地說:「我想知道校長害怕什麼。」
多麼有條理的小腦袋瓜!
接下去,就是險象環生又趣味十足的「遊戲環節」了,瑪蒂爾達跟校長鬥智鬥勇,上演一出不遜於《小鬼當家》的大戲。
在這個過程中,瑪蒂爾達一邊作戰,一邊磨鍊技能,爸媽越是不可理喻對她吼叫,她的特異功能就越是漲得厲害。很快,她就可以讓物品隨著她的心意飛舞了。
家,成了瑪蒂爾達的「練兵場」,父母更在渾然不覺中成了她的「陪練」。
誰說原生家庭的負面影響無法擺脫?像瑪蒂爾達這樣多讀書,就能!
然而就像書裡寫的那樣,「具有特殊力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使用。」
瑪蒂爾達深深懂得這一點,書沒有白看。
校長在與這種特殊力量的較量中敗下陣來,永遠消失了。
4.瑪蒂爾達通過閱讀,學會了造福世界與愛人如己
哈尼老師搬回了自己的家,這裡重新變得綠草如茵,開滿鮮花。
被警察盯上的父母想要跑路,瑪蒂爾達拿出早就準備好的領養表格,高高興興地讓他們籤了字。因為她要跟她愛的人和愛她的人生活在一起。
哈尼小姐當了校長,孩子們再也不想離開學校。
瑪蒂爾達和哈尼小姐,都有了一個洋溢著愛的家。
瑪蒂爾達幾乎再未使用過自己的特異功能。
當然,除了睡前從書架上取書看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