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西區音樂劇《瑪蒂爾達》由七幕人生引進,在全國13個城市進行超過130場的巡迴演出。這部國寶級的音樂劇口碑炸裂,贏得了觀眾們的一致好評。該劇改編自文學大師羅爾德達爾的同名小說,講述了5歲小女孩瑪蒂爾達的奇蹟故事。
這部作品在2012年贏得了最佳音樂劇、最佳導演、最佳編舞等七項奧利弗獎,一經上演立刻引起轟動。同名電影於1996年上映,在豆瓣上得到了接近8.0的評分。
瑪蒂爾達是一個有特異功能的天才少女,她幾個月大的時候就會寫自己的名字,兩歲的時候就會照顧自己,四歲的時候讀完了家裡所有的雜誌,自己跑去圖書館讀書。五歲的時候發現自己有特異功能,可以靠意念移動物體。
如果哪個家庭擁有這樣的孩子,恐怕開心的不得了,但是瑪蒂爾達的父母卻把她當作一個額外的負擔,不僅沒有盡到父母的責任,還送她去一所過分嚴格的學校。
接下來,我會從故事內容、人物形象、情感表達三個方面來分析這部家庭喜劇電影。通過瑪蒂爾達的成長故事和經歷,談談這部影片帶給我的思考。
01,故事內容:一個不受父母待見的天才少女,被送到「惡魔」女校長掌管的學校,靠著自己的努力進行反抗並成功改寫人生劇本
瑪蒂爾達的原生家庭很糟糕,父親是從事非法交易的商人,母親品味庸俗,打扮的花枝招展卻毫不關心自己的女兒,哥哥智商不高經常欺負瑪蒂爾達。在父母的眼裡,掙錢、看電視、娛樂才是最重要的,看書、上學不僅無用還會被嘲笑。
瑪蒂爾達提出去上學,被父母拒絕並且懲罰,於是瑪蒂爾達往父親帽子裡塗膠水、做惡作劇,不堪其擾的父母把她送到了女校長特朗齊布爾掌管的學校裡。
女校長特朗齊布爾是一個惡魔般的存在,她高大魁梧,長相嚴肅冰冷,經常把學生像鉛球一樣扔出去,懲罰學生吃巨型蛋糕、體罰學生都是家常便飯。
面對糟糕的原生家庭和地獄般的學校,瑪蒂爾達並沒有屈服,她沉著冷靜的對抗著一切不公,她熱愛閱讀、渴望知識,並機智的「對抗」父母和女校長。她結識了溫柔美麗的哈尼小姐,兩人通過超能力和學生們團結的力量一起趕跑了特朗齊布爾,並成功脫離了原生家庭。
影片從孩子的角度出發,面對父母的輕視和學校的暴力教育,用「小人物」的力量戰勝了不公,側面反映了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重要性。
02,人物形象:醜陋無知的女校長特朗齊布爾和溫柔善良的哈尼小姐代表著兩種不同的教育方式
影片對女校長特朗齊布爾的人物刻畫生動又形象,高高盤起的頭髮、孔武有力的臂膀,看到這個人的時候,觀眾無形中就會感覺到她打人的時候一定很疼。
她的形象無疑是醜陋的,她不喜歡小孩子、只希望孩子們聽話,影片中她不止一次地表達出對孩子們的厭惡,其實這也代表著一種教育方式,希望每個孩子都做聽話的傀儡,而不是富有生命力的天使。
影片中的正面人物哈尼小姐,她溫柔美麗,善於發現孩子們的優點,因材施教,願意為了孩子們違抗齊布爾校長的命令。她帶著孩子們畫畫、算數,帶著瑪蒂爾達看書、汲取知識,她代表的是真正熱愛教育、喜歡孩子的一類人,也代表著因材施教、教書育人的正確方式。
鮮明的人物性格,誇張的表現形式,帶給觀眾強烈的視聽衝擊,也正是由於這種表現方式讓我們清晰地知道只有真正愛孩子的人才適合做教育。
03,情感表達:每個孩子都要經歷困難和挫折才會成長,在這場兒童與成人的對抗中,唯一的希望就是成長
特朗齊布爾是哈尼小姐的姨媽,哈尼小姐的父母去世後,齊布爾姨媽露出了專制的一面,她霸佔了老房子,哈尼小姐被迫搬到別的地方去住。
瑪蒂爾達和哈尼小姐回到老房子拿布娃娃的時候,差點遭遇了齊布爾姨媽的報復,虛驚一場後,瑪蒂爾達決定利用超能力把齊布爾姨媽嚇走。
故事最後,瑪蒂爾達的父母放棄了撫養權利,齊布爾姨媽被嚇跑,剩下瑪蒂爾達和哈尼小姐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影片中,哈尼小姐和瑪蒂爾達真摯的情誼讓人為之動容,哈尼小姐善良負責,善於發掘孩子們的優點並保護她們的童真。但是,她也是懦弱的,面對強大的對手,一味的屈服、退讓,直到最後和瑪蒂爾達一起合作,才擁有了勇氣。
瑪蒂爾達善良聰明,面對不公時,她選擇站出來說:不!孩子們成長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困難和挫折,瑪蒂爾達的故事告訴大家,只有戰勝各種困難後孩子才會長大,而成長也意味著希望。
結語:
《瑪蒂爾達》這部影片受到很多孩子們的喜歡,因為它傳遞了勇氣、善良、聰穎和童真,它沒有要求孩子們成長為一模一樣的人,它告訴孩子們,有時候大人不一定是對的,孩子們要做的,是勇敢的戰勝困難。
同時,作為成年人我們也應該反思,如何避免像瑪蒂爾達的父母和女校長一樣的人,對孩子們造成傷害,願每個孩子都擁有童真,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