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天才,可能是很多普通人的夢想,但是天才究竟過著怎樣的生活,他們的內心有著怎樣的想法和掙扎,很少有人知道。很多人覺得天才是天生的,其實不然,天才是教育和培養出來的,是優質教育下的一個碩果。這部《天才少女》會讓觀眾對教育有一個新的認知。
《天才少女》是一部關於教育的暖心治癒片,講述了一個天才小女孩在被發現數學天賦後,舅舅和外祖母圍繞孩子的教育撫養問題產生分歧的故事。弗羅裡達中部的一個小鎮上,修船工的弗蘭克在姐姐自殺後領養了外甥女瑪麗,瑪麗從小就在數學方面表現出極高的天賦,是一個數學天才。弗蘭克的媽媽伊芙琳認為瑪麗應該去成人的特殊學校,但弗蘭克希望瑪麗擁有一個簡單平淡的童年,這也是瑪麗媽媽的心願。於是二人的爭論引發了關於瑪麗未來撫養權問題的法律官司,一場撫養權之爭便開始了。
天才是禮物,更是一種沉重的負擔,甚至是痛苦,尤其是攜帶「禮物」的孩子。瑞士電影《想飛的鋼琴少年》裡,六歲的小神童維特顯露出鋼琴天才後,人們嚴肅地對他母親說:你身為母親責任很重大,你要好好栽培他,這是你對他和音樂屆的責任。維特為了所謂的天分瘋狂練習鋼琴,失去了童年本該有的簡單的童真。後來維特對爺爺說他不想當天才,只想做一個普通人。爺爺告訴他,想成為普通人,首先你得先捨棄一些東西。於是維特寧願從樓上跳下來,佯裝受傷失去天分,也不願再做神童。最後他如願以償地進入普通學校,交到了普通的朋友。小孩子就是小孩子,而不是父母長輩實現他們未完成夢想的替代品,也不是任何人營造成就感的工具。如果小孩子展露出天分,那就感謝上天的饋贈,而不是把天分當作剝奪孩子童年的理由。
其實像《天才少女》中伊芙琳這樣的家長,現實中有很多,尤其是80後一代開始為人父母后,更是愈演愈烈。收入的大幅度提高和社會的快速發展,使得年輕的父母們能夠獲得更多的教育資源,於是很多孩子開始輾轉於各種五花八門的學習班、補習班之間,一個簡單平凡的童年,則成了奢侈品。童年的缺失,讓孩子沒有幸福感,而父母對孩子生活的全方位掌控,也讓孩子失去獨立思考、自由選擇的機會,而難以真正成長,於是「巨嬰」便遍地都是。最後,你會看到凡事都要過問母親的媽寶男,相親需要母親陪伴的女博士。很多人,都在這種教育模式下,贏了學業、事業,卻輸了整個人生。
也許無論是天才還是普通人,成長都是件遺憾的事吧。小時候如果被要求太多,就想要自由快樂,小時候如果是放養式的,又希望得到關注的嚴格訓練。可是,如果孩子連平凡的標準都達不到,如何期待他變得非凡?對於那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父母來說,要多聆聽孩子的感受,多尊重他們的選擇,腳踏實地地引導孩子全方位的健康發展,擁有一個正常的人生,然後再激發他們的潛能,成就輝煌,也不會太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