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害者」變「加害者」?原生家庭的傷害,不是父母犯錯的理由

2020-12-23 劉愛芹聊育兒

朋友推薦我去看《安家》,追完之後我和朋友聊天,都不禁得出一個結論:原生家庭可以很大程度上拖累一個人。

孫儷飾演的房似錦,出生時因為是女孩,就被家人扔在井裡,但是幸運存活,又因為她是家裡的老四,所以人們就給她取名字叫房四井。

似錦明明成績很好,卻老是被媽媽強迫早早出去賺錢養家,供弟弟生活。

似錦最後終於熬出頭,變身公司高層。但她媽媽也越來越過分,找她要錢動輒百萬,如果似錦不滿足她的要求,她媽媽還會去公司鬧,不過所有的一切,似錦都忍了下來。

然而,最新播出的一集就真的讓人非常抓狂了:媽媽瞞著似錦爺爺去世一事繼續「騙錢」,一下子激怒房似錦,就像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一樣,把所有矛盾都點燃了,最終似錦徹底與媽媽決裂,並決定與原生家庭斷絕關係。

還對窩囊無能的弟弟說:「從今往後,你是你我是我,我再也不會管你了,我再也不會給你錢了,我和這個家沒有任何關係,我說到做到」。

暴力、虐待、剝削、辱罵……不是每個人都想似錦那樣可以「忍辱負重」,世界上還有許多這樣的家庭,這些家庭的孩子正在飽受磨難。

當原生家庭出現這些狀況,帶給孩子的心理摧殘是巨大的。

1. 孩子的心理容易出現扭曲

很多孩子是缺愛的,他們並不缺衣少食,卻從來都感受不到父母的愛,和父母之間有強烈的距離感。

雖然有時這些父母也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比如我們這一代人,父母常常不懂很好地表達愛,幾乎都是以嚴厲的一面去示人。那我們就會想方設法證明自己很行,讓父母去認可自己。

同樣的,孩子也會擔憂,一旦做了什麼我們不期望的事,就會失去我們的愛。甚至孩子將來需要自己組建家庭,對於伴侶也是百般殷勤,生怕失去愛。另一個極端的可能是,他們會十分依賴另一半,希望另一半可以彌補他們從小缺失的父母的愛。但無論如何,這樣的心理都是比較扭曲的。

2. 孩子會認同加害者

如果孩子在充滿家暴、辱罵、心靈控制的原生家庭中長大,那麼孩子往往會認為大聲爭吵和辱罵是正常的溝通方式。

因此,在他們成年後,往往也會用這種溝通方式去和他人相處,這很容易傷害親密關係。另外,在一個父母雙方都經常情緒低落、互相爭吵的環境中長大,會大大提高孩子的焦慮水平。

他們可能會產生信任問題,認為家庭生活是不穩固的,所有的關係都是脆弱和不可靠的。對於以後的家庭組建,可能會有一定程度上的心理障礙。

3. 孩子會將加害者理論繼承

一旦孩子構建起「這種行為是對的」的認知,孩子就會把這樣的處事規則,當作自己日後在家庭中的行為準則,以自己認為的所謂「真理」去威壓下一代。

當孩子把原生家庭的負面影響發洩給下一代,下一代又繼承給下一代,如此代代相傳,就非常地不樂觀:試想一下:如果整個世代都在高壓、負面的環境下長大,請問後代能有好的未來嗎?所以這是惡性循環,必須從現在開始遏止。

身為家長,我們應該自我排查,看看我們是不是一個合格的原生家庭,先問問自己:

我們是否有些心結沒有解開,並把它帶進了日常生活中?我們是否在與孩子的相處中有很多矛盾?這些矛盾是不是因為我們過往的經歷影響了我們?如果都沒有,那麼我必須要說,這是很幸運的一件事情。但就算有,也不用驚慌,這時候正視問題,把它解決掉是最上策。

如果我們有原生創傷,應該如何治癒?

1. 埋葬憂傷的過去,正視往昔不戀舊

對於童年受到明確負面影響的人(比如家暴),我們還是要明白,歷史是不能改變的,一味糾結過去其實並沒有多大的用處,甚至沒有多大的好處。太沉溺於過往的傷痛而不想著走出來的家長,很難帶給孩子良好的成長體驗。

當然,有些家長其實無形中受到了原生家庭的負面影響,但不自知。在處理原生家庭問題中,有一個理論叫做穩態(Homeostasis),即:

我們需要不斷自我調整,來適應家庭中可能出現的矛盾、負面事件等等。如果一個原生家庭是充滿負面氛圍的,那麼這個家庭的孩子也會把自己調節得很負面,來適應環境。

穩態理論解釋了,為什麼一個有著糟糕的原生家庭的人,想努力去改變自己的角色是那麼的困難——因為原生家庭往往會試圖將他拉回到過去的角色中,這時候如果再不想著破除舊的思維,很容易就越陷越深。當我們懷疑自己有心結,但不知道所謂何物、如何擺脫的時候,我們也可以試著找專業的心理醫生諮詢。

2. 將自己抽離歷史,第三視角看問題

有人會問,過去的事都已經過去了,為什麼?還要回去看呢?假如你現在的生活相當好,什麼問題都沒有,也許你回顧過去的需求還沒有那麼大。但如果你發現,目前與人相處,時常會有衝突不愉快的經驗,就需要重新檢視過去。

因為,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任何情緒過激的反應,比方說異常的憤怒、過度的敏感,一般來講,多少和你成長的經驗有一些關聯。

我們不妨把自己抽離出第三視角,以旁人的角度去重新審視一遍我們的成長經歷吧?小時候爸媽對我們的無端責罵,其實是不是我們之前做錯了什麼,但自己沒有發現?

又或是,爸媽當初那麼做,其實是不是沒抱什麼壞心眼,只是有些苦衷?當我們重新審視,我們可能就會發現小時候沒想到的盲點,最後真正做到與過去和解。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花凋謝了就結束了,但未曾想到花凋謝之前偷偷埋藏了它的種子,在不知何時的將來又結出了果實。

當我們發現我們對原生家庭有一定的心理創傷,最好還是要從自己開始做心理工作,強迫自己對過去「斷舍離」,千萬不要「屠龍者終成惡龍」,對孩子繼續施加傷害。當我們回頭再看這些事情,或許就有不一樣的心境,或坦蕩,或釋然。

相關焦點

  • 如何治癒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
    在我的心理諮詢個案中,因為原生家庭而受到傷害的不計其數,其中有因為父母離異而長期無法得到及時和正確關注的孩子,重度抑鬱想要自殺的;
  • 這樣的家庭裡,每個人都是加害者
    在那個貧窮的年代,在她的原生家庭,她是那個受害者——不知感恩的母親在她心口烙下一個難以磨滅的印記。而丈夫有露陰癖、偷摸女生屁股、嫖娼等行為,這讓傷痕進一步加深了。紀明嵐當然是受害者,她當然有權利對丈夫控訴,乃至對這個世界控訴。
  • 心怡:原生家庭不是原罪
    後來這個同學跟我說,他跟父母的關係不好,他不想回家,不想看到他的爸爸媽媽,更加不想和他們說話。他在小學之前一直被爸爸打,他爸爸工作不順利就出去喝酒,喝酒回來就跟她媽媽吵架,跟媽媽吵完架就順便把他打一頓。上了初中他開始在學校裡寄宿了,他爸爸也沒有打他了,但是他特別特別的抗拒回家。現在的他在事業上已經小有成就,原生家庭始終是他的一個坎。
  • 《原生家庭》:如何修復童年創傷
    本應溫暖的家庭為何成了不得不逃離的深淵?今天為你分享一本簡單好讀的心理學著作,解答為何原生家庭會傷人的困惑,找到修復童年創傷的方法,治癒你內心受傷的小孩。當父母持續使用負面行為模式對待孩子時,家就被變成傷害的溫床。2.怎麼判斷所受傷害的程度?作者將傷害型的家庭行為模式稱作「有毒的模式」,並列舉了幾種典型的有毒模式:角色混亂,操控型,酗酒型,語言虐待,身體虐待與性虐待。
  • 受害者與加害者
    原標題:受害者與加害者  鬱晶陶   近期上映的電影《親愛的》,講述的是尋找孩子的故事。兒子被拐,身為父母的田文軍和魯曉娟,踏上漫漫尋子之路。三年後,他們「幸運」地找到了自己的孩子,只不過,孩子口中所喊的「媽媽」,變成了一名叫李紅琴的農婦,也就是「人販子的老婆」。
  • 九種原生家庭模式,你屬於哪一種?
    另一個是我們長大以後,自己結婚成家的那個家,我們把第一個家叫做原生家庭。一個人的性格或行為模式與我們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有可能影響我們的一生。現在,當我們為人父母時,我們和伴侶的行為模式又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未來。我們的現在就是子女的原生家庭,所以為了孩子,請做更好的原生家庭。
  • 《囧媽》:淺析原生家庭對婚姻家庭的影響,及如何成為健康的父母
    操縱型的父母掛在嘴邊的話是:&34;&34;或者&34; 等等。常見的操縱包括道德操縱和金錢操縱。由於操縱型父母本身充滿著不安全感和無力感,他們對於&34;有一種病態的恐懼。害怕孩子離自己而去,把孩子能力不足做為控制的理由。第二類:.酗酒型父母酗酒家庭對於自家人來說擺脫恐懼的方式就是視而不見。
  • 那些被原生家庭傷害的女孩們,並不是「都挺好」
    這樣的成長經歷影響了我性格和行為的方方面面,為此我學習心理學,讀了很多的理論書籍、臨床案例,最終發現唯一令我認可的是:將傷害還給發出的人,要讓施暴者承認暴行並願意走下暴君的王座。819個女孩受到的傷害中,除了父母的重男輕女,原生家庭的破碎、不完整、不和諧也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 《春潮》:一場原生家庭的不幸,造就兩代人的傷害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起到很大重要性,有的人從小生活在打罵的環境裡,那他的心理就會充滿負面情緒。有的人從小都在接受錯誤的價值觀,那他對這個世界的認知也會認知錯誤。接下來我將根據影片內容講一下原生家庭所帶給我們的影響,以及從心理學角度談談該怎樣避免原生家庭的傷害。
  • 《原生家庭》① | 沒有人是完美的,包括你的父母
    今天,我們為您帶來國際知名心理治療師蘇珊·福沃德的作品——《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最近幾年,關於「原生家庭」的話題只熱不衰,成年後的孩子開始覺醒,開始反省在成長過程中遭受的種種傷害,他們漸漸意識到,生活中遇到的許多問題,歸根結底,其實都可以同自己和父母的關係聯繫起來。有網友提問:「怎樣降低或完全擺脫原生家庭對自己的負面影響?」
  • 孫儷:如何跨過原生家庭的坎?
    每個人的原生家庭都不完美,但這不影響我們擁有更好的人生,區別在於:你如何應對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如何應對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 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提出,每個人都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理解父母不是完人,任何人都不完美會犯錯發展心理學家認為,在孩子心裡,他們認為父母應該圍著自己轉,不應該犯錯,更不應該離開自己
  • 易烊千璽和桐原亮司:原生家庭之痛
    2有時,傷害你並不是因為你做了錯事,而只是因為你特別。在我上小學的時候,班上有一個男生。他的衣服總是髒髒的,身上有一股經年累月不洗澡的味道。跟別人說話的時候,他總會撇著眼睛斜著看你,透露出一股不懈;嘴又總是微張,顯得有些傻。
  • 《原生家庭》書評‖《第二次也很美》王蕾:我並非天生腹黑
    其實,王蕾就是個「有毒家庭」的受害者。蘇珊•福沃德是國際著名的心理治療師,演說家和作家。蘇珊通過工作中接觸到的大量真實素材分析,總結自己的工作經驗,最終寫成了這部《原生家庭》。她的著作還有《執迷•如何正常的愛與被愛》、《依戀•為什麼我們愛得如此卑微》、《金錢謊言》、《情感勒索》等。而《原生家庭》這本書曾經榮獲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榜首。
  • 《以家人之名》凌霄媽媽自曝: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傷害有多痛?
    陳婷人設的偏執、狂躁和癲狂,都是她原生家庭早就埋下的地雷。楊舒童在發文中寫道: 悲劇的起源是失去小女兒嗎? 其實並不是,核心是她的原生家庭刻在骨子裡的不安。 因為陳婷的存在,總給身邊的人帶來傷害。 但讀懂了她的家庭,我們似乎也生出了一些理解。 似乎很多遭受了原生家庭傷害的人,都會在心中暗下決心: 我以後一定不要成為父母這樣的人。 可事實往往是怎樣的呢?
  • 原生家庭對人的傷害究竟有多大?
    電視劇《都挺好》劇照 蘇明玉  侵刪長大後,蘇明玉就憑藉自己的能力,勤工儉學,不再問父母要一分錢,離開家庭,離開父母,想要斷絕父母關係。後來,蘇明玉通過自己的奮鬥,終於成為有錢人,可以完全掌握自己的人生,但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卻依然困擾她的一生。因為小時候金錢和情感的缺乏,導致她對於掙錢有一種執迷,認為金錢才能給她帶來安全感。還有喜歡睡在狹窄的浴缸,對於她來說,也許只有在這樣的狹小空間內,才能尋求到自己內心真正的安全感。
  • 霸凌者和被霸凌者,他們都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
    【羅玲專欄】霸凌者和被霸凌者,他們都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
  • 原生家庭的魔咒:前半生被父母傷害,後半生被子女怨恨
    我低估了父母的原生家庭傷害。
  • 在原生家庭受過傷害的女孩選擇原諒
    敢於面對原生家庭,在原生家庭裡受過的傷害才是真的撫平了房似錦銷售能力強,賺錢能力強。但因為有爺爺這絲牽掛,這根軟肋,加上弟弟的軟磨,潘貴雨的硬泡,她一再退步被敲詐。當父母要賣掉她的房間給明成結婚買房時,她直接跑回家跟父母對峙,徹底鬧翻後還在上大學的她不願要家裡施捨的生活費,自己闖蕩,幸好她遇上了蒙總這樣的貴人,再加上她骨子裡的堅韌、決絕、自強,銷售做得出色,活出了自己的樣子,簡直是掙脫原生家庭的範本,很酷。逃離原生家庭時,她們儘管有些許冷漠強悍,但是美麗自信的。
  • 受害者半個月變加害者?這個犯罪組織拿傳銷當保護色!
    受害者半個月變加害者?這個犯罪組織拿傳銷當保護色! 中國新聞來源:央視網 2018年05月20日 15:21 A-A+ 對一個男性受害者來說,你想他的身心受到多大摧殘,更何況一個女性。」
  • 肖央主演電影《誤殺》披露了原生家庭與父母教育的真相!太現實!
    當李偉傑與警察局長對抗時,他的身份從受害者變成了罪犯。多麼可悲。除了懸而未決的精彩劇情外,電影通過這起殺人案所反映出的社會問題更值得人們思考。青少年犯罪在生活中並不常見,校園欺凌經常成為新聞。由周冬雨和易揚千喜主演的電影《青春有你》直接面對校園欺凌行為,正視少年可能在校園遭受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