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父母的孩子叫孤兒,失去孩子的父母叫什麼?

2020-12-23 生活影視小秦菌Q123

「失去丈夫的妻子叫寡婦,失去妻子的丈夫叫鰥夫,失去父母的孩子叫孤兒,只有失去孩子的父母沒有稱呼,因為那種傷痛是無以言表的。」最近小菌成功地被安麗一部新劇——《你好再見,媽媽!》,當在最新劇集中聽到這段話之後,小菌終於忍不住要寫下這篇文章。

你可能遭受過或正在遭受苦難,失去過親人的人總會有那麼一刻心裡在想為什麼偏偏是我遭受這一切?或許更有人時時刻刻都在這樣想。有人暫時放下,迫不得已繼續向前,可是那時一個禁區,不能觸碰,光是想想就會耗費全身的力氣;有的人一直沉湎在其中,走不出去,那些當年的人和事總是一幕一幕地在眼前閃現。你會不自覺地走到一起呆過的地方,你吃著藥都會想起曾經那個囑咐你照顧身體的人,看到別人家的孩子父母在笑,你也在笑,可是心裡卻在滴血。得到之後的失去才最殘忍,曾經擁有孩子的父母一定比沒有享受過父母之愛的孩子來得更痛。

在你跨不過去的時候那就去做夢吧,那就讓自己忙起來吧!

如果靈魂可以重生47天,你最想去見誰?是愛人,是父母還是孩子。

相關焦點

  • 那個13歲的女孩失去父母后,被城市媽媽收養,現狀如何了
    很多人都有看過芒果臺出品的一個綜藝節目叫《變形記》吧,這個節目在那個時候是非常火的,芒果臺出綜藝節目確實有一套。《變形記》主要講的就是農村孩子和城市孩子進行角色互換,一般選擇的城市裡的孩子都是那種羈傲不遜,非常調皮,父母都無法管教的那種,讓他們去農村體驗貧困人的生活,以達到知艱辛,端正正確價值觀的一種目的,而選擇的農村的孩子都是靦腆乖巧,知情達理的孩子,讓他們在城市裡體驗無憂無慮的美好生活,知道什麼是希望,找到自己想要的奮鬥目標。
  • 哭鬧是孩子的本能,面對不按意願就嗷嗷叫孩子,父母該如何應對?
    實際上說到孩子的哭鬧,相信很多家長都是懷著焦躁心情在閱讀文章,尤其是孩子說話聲音完全蓋過家長,那種失去威嚴的底線被挑戰常常讓很多家長焦慮不止,在很多家長來看,教育孩子就該有威嚴、只有讓TA害怕才能乖乖聽話,面對那些不按意願行事就嗷嗷直叫的孩子,更應該讓他們知道什麼是規矩、什麼是底線。
  • 你的孩子是不是父母健在的孤兒?央視紀錄片《鏡子》第一集在線觀看及解讀
    他聲嘶力竭在抗爭什麼?他在反抗被控制。他為什麼有被控制感?想來,他被父母規定了成長的路徑,求學的路徑。而且在這個過程中,缺少基本的尊重。用我們《靠譜家庭初級研修班》所學課程內容的話術來講,就是,他的需求不被理解,他的感受不被接納。所以,他很憤怒,他很暴怒。
  • 父母過度保護孩子,是在幫孩子,還是在害孩子?
    父母對於孩子的愛是無私而偉大的,相信沒有哪個人會質疑父母對於孩子的愛。晨茜語言矯正 只做良心教育「你叫什麼名字?」媽媽的娃娃問。雷雷沒有回答。「你叫什麼名字?」媽媽再次問道。「你是不是叫大雷?」雷雷咯咯地笑了起來。「那是叫小雷嗎?」她繼續問。雷雷又笑出聲來。「你叫風雷嗎?」「叫雷雷!」這次雷雷大叫著喊了出來。「哦, 雷雷!」
  • 斷舍離-沒辦法對父母感謝的人,就失去了未來,會走上奇怪的道路,
    這後面存在什麼?女人被一種冷酷的方式對待。造成的結果,就是女人不再信任男人。排列中男人們沒有移動。女人們沒有機會和男人在一起。孩子們呢?他們有機會走向父親們嗎(排列中)只有一個嘗試,但他沒有被父親歡迎。這樣的女人,她們想要有孩子嗎?她們會想要和男人一起看向孩子嗎?
  • 孩子學豬叫就怪《小豬佩奇》 父母捫心自問是否有愧
    近日,有位媽媽在網上發帖,稱自己孩子沉迷於《小豬佩奇》,動不動就跳泥坑、學豬叫。帖子一經發出,引發眾多媽媽「吐槽」,另一位媽媽說:「我兒子也是,天天跳,現在不準看了。」與此同時,「《小豬佩奇》被家長列入黑名單」的微博也被頂上熱搜。不過,也有很多人提出反對意見。該不該讓孩子看動畫片?看什麼動畫片?
  • 3年前失去父母變成孤兒,戈登贊他堅強有天賦
    就在3年前,Ben的爸爸sha老婆後自尋短見,讓年僅11歲的本淪為孤兒。但他從不抱怨,儘量保持樂觀。甚至在父母輕生後參加了真人秀比賽,展示烹飪天賦,並把陽光的一面展現在大眾面前。從不賣慘的本,收穫了很多觀眾的好感,堪稱第六季的人氣王。
  • 13歲女孩李勒優從小失去父母,被城市媽媽收養後,如今怎樣了?
    相信很多人都看過芒果臺這一個綜藝節目——《變形計》,這個節目意在讓農村孩子和城市孩子交換生活的環境,感受不一樣的生活條件,讓城市孩子體會到好生活的不容易,也讓農村孩子感受到城市的美好。而在這個節目裡,也走出了很多的知名人物,不僅僅是城市的孩子蛻變後的勵志故事,也有農村孩子的改變。而我們今天要說的這個人物,她也是《變形計》裡的主人公,13歲的孤兒因參加節目,被好心的城市媽媽收養,後來的生活怎麼樣了?
  • 劉慈欣: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獸性失去一切,孩子該有獸性嗎?
    讀劉慈欣的《三體》,對我衝擊最大的一句話是: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獸性失去一切!
  • 孩子膽小怕事,父母該怎麼做?
    據心理學家研究,嬰兒生來懼怕的東西有兩種事,一種是怪而大的聲音另一種是身體失去支持而跌倒。其他的懼怕心理都是後來養成的。據對大量材料分析表明,孩子的膽小、懼怕心理的產生,與生活環境、家長的自身行為和教育子女的方式有關。為了消除孩子膽小、懼敢的品質,父母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 《赤月青日》孩子不是物品,父母不是所有者
    在這裡我們看到了,作為父母都做了些什麼,因為自己是父母,所以可以將憤怒與不快都撒在自己的孩子身上,父親在外工作壓力大,就可以回到家裡將女兒作為洩憤的工具,拳打腳踢,為此還為自己找合理的理由,女兒太吵了。作為母親雖然是受害者,可卻又做對了什麼呢,看著自己丈夫對自己年幼的女孩拳打腳踢,以至於在自己面前將女兒打死,她卻選擇了沉默。
  • 電影《親愛的》孩子永遠是父母的牽掛,孩子在家就在
    但推薦給長輩的時候,他們靜下心來看完,一句感嘆有千斤重:孩子是父母的一切,丟了孩子活著也是煎熬。(不管是孩子被拐,還是不在身邊,孩子永遠是父母的牽掛,這就是親情的真諦)孩子是一個家庭的紐帶,即使兩個人不在一起生活,只要孩子還在,兩人的關係就還在。我想《親愛的》第一支預告,大概看哭了不少觀眾,但看過電影後卻會發現,那不僅僅是一部苦情催淚片。
  • 林志穎首次袒露父母離婚後心情:父母離異的孩子,就註定不幸嗎?
    當原本親密無間的父母變得彼此怨恨,原本溫馨有愛的家庭氛圍變得陰晴不定,對孩子來說就像天塌了一樣,那種失去一切的感覺,會一直刻在孩子的記憶中。讓孩子感到快樂的,從來不是那個形式上的「家「,而是來自父母真真切切的愛。節目中有一個場景,林志穎問媽媽:「你曾說我是在客廳出生的,是怎麼回事啊?」沒想到這觸碰了林媽媽心裡最深的痛,她立刻把話鋒轉向了對林爸爸的抱怨。
  • 輕度智力障礙的父母就不配擁有撫養孩子的權利了嗎?
    近日,在美國俄勒岡州,一對夫妻因為智商不夠失去了對孩子的撫養權。他們的兩個兒子相繼被當地的公眾服務部帶走。據了解,這對夫妻經過智力測試後,只有70左右,低於普通人的90-110,被認定為輕微智力障礙。因此,這對夫妻被迫失去孩子撫養權,僅保留探視權,目前孩子寄養在其他家庭等待領養。
  • 90後父母,給孩子取的小名太魔性,好多讓老一輩人都叫不出口
    導讀:孩子的小名也就是乳名,更能表達父母對孩子的喜愛,而且小名更能體現一種親密程度,因為不是隨隨便便的人就可以稱呼別人乳名的。90後父母,給孩子取的小名太魔性,好多讓老一輩人都叫不出口。所以,在我懷著寶寶的時候,我就在想孩子的乳名,為此老公還說我魔怔了,我覺得像他那樣的鋼鐵直男真的體會不到乳名的重要性。等孩子出生了的時候,那時候很多明星給孩子起的小名都是食物,比如楊冪的女兒叫小糯米,包貝爾的女兒叫包餃子,還有小童星的名字也很可愛小蘋果小山竹。
  • 父母最應該教會孩子的是什麼?
    從孩子出生開始,父母的一言一行就開始影響孩子的每一步的成長,孩子將來成為什麼樣的人?取決於父母都教會了孩子什麼。父母需要教給孩子的東西很多,那麼,父母最應該教會孩子的是什麼呢?一、自食其力的獨立生存能力父母賦予了孩子生命,養育孩子長大,但是父母不可能一輩子都陪在孩子身邊。世界上絕大多數的愛都是以團聚為目標的,但是,唯獨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是以分離為目標的。
  • 父母請收起你的大嗓門,如何用「不吼不叫」讓孩子乖乖聽話!
    母親臉上兇狠的表情,和孩子整張臉都擠到一起的哭泣,我至今都記憶猶新。「吼叫教育」一直都是很多父母不謀而合的教育方式。用音量控制自己孩子的聲音,使孩子順從。久而久之孩子會對父母產生一定的畏懼心理,這對孩子以後的生長發育都會帶來負面的影響。那「吼叫」教育究竟能不能教育好孩子,又會給孩子帶來哪些影響?
  • 先天失去雙臂,被父母遺棄,卻被一對美國夫婦改變了她的命運
    蕾西跟蘇菲不想分開,也都需要一個家,於是他們決定同時領養這兩姐妹。原本一次同時從中國領養2個小孩是不被允許的,不過因為兩個小女孩特殊的身體狀況,孤兒院批准了他們的申請,蘇菲和蕾西跟隨養父母去了美國。於是她的媽媽來到學校和孩子們解釋,為什麼蘇菲會沒有手臂,展示她平時用腳也可以獨立生活,做成很多事,成功讓學校裡的同學們都接受了她。
  • 美國深陷陰謀論的父母們殺人、綁架孩子,相信這樣才是真愛孩子
    辛西婭的兒子患有癲癇和神經系統疾病,因為多次照顧不周,美國兒童保護機構認為她涉嫌虐待兒童,於是取消了她的監護權,將孩子送到看護中心照顧。失去了兒子的辛西婭開始變得神經質,想盡辦法把兒子要回來。同時,她覺得自己並沒有做錯什麼事,而兒童保護機構帶走孩子,肯定是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
  • 父母的工作不是讓孩子快樂
    我希望自己是兒子的快樂天使,帶走他所有的失望、悲傷和痛苦。 但是,我早已經意識到,無論我怎麼努力,兒子的人生都不可能只有歡樂。 「孩子的眼淚和笑聲同樣重要。」「父母的工作不是讓孩子快樂,而是幫助他們更有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