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心理學家研究,嬰兒生來懼怕的東西有兩種事,一種是怪而大的聲音另一種是身體失去支持而跌倒。其他的懼怕心理都是後來養成的。據對大量材料分析表明,孩子的膽小、懼怕心理的產生,與生活環境、家長的自身行為和教育子女的方式有關。為了消除孩子膽小、懼敢的品質,父母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找出原因,對症下藥
首先要了解分析幼兒膽小、懼怕心理產生的原因,然後視具體情況予以解決。比如,有的孩子在眾人面前說話、表演,顯得十分膽怯,常常是由於過去說錯了、演壞了而受了成人的嘲笑所致。對這樣的孩子,一方面家長要提高他們的說話、表演能力,另一方面,則要多鼓勵他們大膽說話、表演;有的孩子害怕某種小動物,大多是因為不愉快的經驗引起的。例如有的怕小狗,是因為小狗曾衝他叫過。那就不妨給他講講有關狗的知識,或他們者讓他和狗多接觸;有的孩子怕天黑,成人則可在夜晚帶孩子去散步,或者著會在較暗的房間內與孩子做有趣的遊戲,使之感到快樂。這樣,孩子再看到天黑或較暗的環境就不覺得可怕了。
2.教育孩子的方法不要簡單化。
做父母的,平時教育孩子一定要細心、耐心。當孩子哭鬧時,要多進行正面教育,不能嚇孩子。比如,孩子生病去醫院打針後,往往下一次再看見穿白大褂的阿姨就害怕。如果家長能同孩子講生病打了針,吃了藥,病就能好,可以說好穿白大褂的醫生、護士的本領可大啦,他們對小朋友可關心了,等等這樣,通過講明道理,孩子就會逐浙消除懼怕心理。
3.讓孩子經受各種鍛鍊,培養其勇敢的品質
對學齡前的幼兒來說,培養他們的勇敢品質。主要指:摔了跤或有了輕微培的傷病不哭;同伴間發生糾紛不哭;敢於在集體面前說話、表演;敢於參加普力所能及的體育活動;不怕黑暗,能一個人在房間裡睡覺;敢於自留家中;堅持完成任務等。家長還可通過各種活動訓練孩子的勇敢。比如,在夏天,可帶孩子一起去遊泳;冬天,可同孩子一起去玩雪、堆雪人。在兒童樂園裡,家長可同孩子一起玩體育遊戲,乘滑梯,爬攀登架等。這些活動,都深受孩子們的喜愛,不但能訓練幼兒的靈敏,而且能鍛鍊幼兒勇敢、吃苦耐勞的精神品質。
4經常給孩子講勇敢者的故事
要經常給孩子講英雄人物如何不怕困難,與困難作鬥爭,最後取得成績的故事,以激勵孩子的勇敢精神。有的教育家認為,讓孩子拿著「刀槍」,模仿軍人訓練和打仗,對培養幼兒的勇敢精神十分有益,能增強幼兒自信和自衛的感覺。因此,家長應該設法讓孩子心目中樹立起勇敢的榜樣,多給孩子講講這類的故事。這會使孩子慢慢地懂得:無論做什麼事,都要有勇敢精神;有了這種勇敢精神,堅持戰鬥,就能取得勝利。
5.支持軟弱兒童大膽地去做事
人類只有極少的天性本能,大多是依靠後天的培養、教育、學習、父母教育孩子,一是在孩子未成熟期加以保護,這種保護應隨著孩子的發育成長而越來越少;二是促進孩子能夠單獨生活,適應社會,這種促進應隨著孩子的發育成長越來越多。這種促進不是無限度的。當孩子面臨超過自身能力的事情時,還要予以幫助:如果過於嚴格,就容易形成因失敗而產生畏懼困難的心理。
6.鼓勵孩子大膽地說話
一些內向軟弱的孩子不喜歡說過多的話,更不善於爭論,尤其是見了陌生人或權威人更是如此。對這種孩子,父母應儘量少講「你必須這樣做或者孩子那樣做」之類的話,多講「你看怎麼辦?」,「你的想法是什麼?」之類的話。給孩子一個獨立思考並表達自己意見的機會。如果孩子的意見很對,家長就應該大大地讚許,給孩子予以鼓勵,使孩子獲得自信和勇氣。如果孩子說的話不好,表達的意見不正確,也不要責怪孩子,不要讓他感到難為情,而應該指導孩子認真思索自己的意見為什麼不對。這樣才能不斷提高孩子的講話理能力。
7.鼓勵內向兒童與社會打交道
有些內向的孩子到了三歲之後,不喜歡幫助父母到外面買油、鹽等社會活動。因為他們只習慣於同自己熟悉的人待在一起,與社會上的人打交道時會產生一種潛意識的懼怕。這種行為如果保持到青春期,問題就不太好解決了。因此,父母在孩子小時候就要培養他們的處世能力。
8.做孩子的好榜樣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其言行對孩子會有潛移默化的影響。父母要做孩子的好榜樣。具體地說,一方面,父母不要用恐嚇的話語刺激孩子。如用鬼怪、毒蛇、大灰狼等來嚇唬孩子,雖然嚇唬能使孩子暫時聽話或安靜下來,但在孩子心靈上卻播下了恐懼的種子,這是得不償失的;另一方面,父母要加強對孩子行為習慣的指導,以自己堅毅勇敢的行為影響孩子,不要在孩子面前總將這也害怕、那也害怕,尤其針對孩子所懼怕的事物做出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