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膽小怕事,父母該怎麼做?

2020-12-21 全職奶爸育兒經

據心理學家研究,嬰兒生來懼怕的東西有兩種事,一種是怪而大的聲音另一種是身體失去支持而跌倒。其他的懼怕心理都是後來養成的。據對大量材料分析表明,孩子的膽小、懼怕心理的產生,與生活環境、家長的自身行為和教育子女的方式有關。為了消除孩子膽小、懼敢的品質,父母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找出原因,對症下藥

首先要了解分析幼兒膽小、懼怕心理產生的原因,然後視具體情況予以解決。比如,有的孩子在眾人面前說話、表演,顯得十分膽怯,常常是由於過去說錯了、演壞了而受了成人的嘲笑所致。對這樣的孩子,一方面家長要提高他們的說話、表演能力,另一方面,則要多鼓勵他們大膽說話、表演;有的孩子害怕某種小動物,大多是因為不愉快的經驗引起的。例如有的怕小狗,是因為小狗曾衝他叫過。那就不妨給他講講有關狗的知識,或他們者讓他和狗多接觸;有的孩子怕天黑,成人則可在夜晚帶孩子去散步,或者著會在較暗的房間內與孩子做有趣的遊戲,使之感到快樂。這樣,孩子再看到天黑或較暗的環境就不覺得可怕了。

2.教育孩子的方法不要簡單化。

做父母的,平時教育孩子一定要細心、耐心。當孩子哭鬧時,要多進行正面教育,不能嚇孩子。比如,孩子生病去醫院打針後,往往下一次再看見穿白大褂的阿姨就害怕。如果家長能同孩子講生病打了針,吃了藥,病就能好,可以說好穿白大褂的醫生、護士的本領可大啦,他們對小朋友可關心了,等等這樣,通過講明道理,孩子就會逐浙消除懼怕心理。

3.讓孩子經受各種鍛鍊,培養其勇敢的品質

對學齡前的幼兒來說,培養他們的勇敢品質。主要指:摔了跤或有了輕微培的傷病不哭;同伴間發生糾紛不哭;敢於在集體面前說話、表演;敢於參加普力所能及的體育活動;不怕黑暗,能一個人在房間裡睡覺;敢於自留家中;堅持完成任務等。家長還可通過各種活動訓練孩子的勇敢。比如,在夏天,可帶孩子一起去遊泳;冬天,可同孩子一起去玩雪、堆雪人。在兒童樂園裡,家長可同孩子一起玩體育遊戲,乘滑梯,爬攀登架等。這些活動,都深受孩子們的喜愛,不但能訓練幼兒的靈敏,而且能鍛鍊幼兒勇敢、吃苦耐勞的精神品質。

4經常給孩子講勇敢者的故事

要經常給孩子講英雄人物如何不怕困難,與困難作鬥爭,最後取得成績的故事,以激勵孩子的勇敢精神。有的教育家認為,讓孩子拿著「刀槍」,模仿軍人訓練和打仗,對培養幼兒的勇敢精神十分有益,能增強幼兒自信和自衛的感覺。因此,家長應該設法讓孩子心目中樹立起勇敢的榜樣,多給孩子講講這類的故事。這會使孩子慢慢地懂得:無論做什麼事,都要有勇敢精神;有了這種勇敢精神,堅持戰鬥,就能取得勝利。

5.支持軟弱兒童大膽地去做事

人類只有極少的天性本能,大多是依靠後天的培養、教育、學習、父母教育孩子,一是在孩子未成熟期加以保護,這種保護應隨著孩子的發育成長而越來越少;二是促進孩子能夠單獨生活,適應社會,這種促進應隨著孩子的發育成長越來越多。這種促進不是無限度的。當孩子面臨超過自身能力的事情時,還要予以幫助:如果過於嚴格,就容易形成因失敗而產生畏懼困難的心理。

6.鼓勵孩子大膽地說話

一些內向軟弱的孩子不喜歡說過多的話,更不善於爭論,尤其是見了陌生人或權威人更是如此。對這種孩子,父母應儘量少講「你必須這樣做或者孩子那樣做」之類的話,多講「你看怎麼辦?」,「你的想法是什麼?」之類的話。給孩子一個獨立思考並表達自己意見的機會。如果孩子的意見很對,家長就應該大大地讚許,給孩子予以鼓勵,使孩子獲得自信和勇氣。如果孩子說的話不好,表達的意見不正確,也不要責怪孩子,不要讓他感到難為情,而應該指導孩子認真思索自己的意見為什麼不對。這樣才能不斷提高孩子的講話理能力。

7.鼓勵內向兒童與社會打交道

有些內向的孩子到了三歲之後,不喜歡幫助父母到外面買油、鹽等社會活動。因為他們只習慣於同自己熟悉的人待在一起,與社會上的人打交道時會產生一種潛意識的懼怕。這種行為如果保持到青春期,問題就不太好解決了。因此,父母在孩子小時候就要培養他們的處世能力。

8.做孩子的好榜樣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其言行對孩子會有潛移默化的影響。父母要做孩子的好榜樣。具體地說,一方面,父母不要用恐嚇的話語刺激孩子。如用鬼怪、毒蛇、大灰狼等來嚇唬孩子,雖然嚇唬能使孩子暫時聽話或安靜下來,但在孩子心靈上卻播下了恐懼的種子,這是得不償失的;另一方面,父母要加強對孩子行為習慣的指導,以自己堅毅勇敢的行為影響孩子,不要在孩子面前總將這也害怕、那也害怕,尤其針對孩子所懼怕的事物做出回應。

相關焦點

  • 5歲孩子膽小怕事,媽媽以為是性格原因,心理醫生:輕度焦慮了
    5歲孩子膽小怕事,媽媽以為是性格原因,心理醫生:輕度焦慮了同事小丁家五周歲的孩子噹噹看起來比較焦慮,就是容易緊張,做什麼事情都比較小心謹慎。上周末,到小丁家做客時,噹噹不小心把蘋果掉到地上,就嚇的「哇」的一聲,趕緊對小丁說,媽媽,我不是故意的。
  • 為什麼孩子膽子小?和父母有很大關係,父母要懂得改變自己
    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變得很膽怯,他們習慣了聽從別人的安排,並沒有自主意識。尤其是在父母的性格影響下,孩子的性格逐漸變得膽小,變得習慣服從父母的安排。父母膽小怕事孩子的性格其實大部分是受到父母的影響,如果父母的性格比較膽小怕事,平時做事就畏畏縮縮,那麼孩子在以後的發展也會容易瞻前顧後,他們就會相對來說比較害怕踏出新的一步。
  • 孩子有這些表現,是成為「草莓族」的前兆,父母要及時糾正
    似的「草莓族」也是形容人的一個新鮮詞語,不過這個詞一般都是指外表看起來光鮮靚麗,然而受不了一點挫折,膽小怕事的80後。 為什麼這裡跟孩子扯上關係了呢?其實是源於一檔綜藝節目,利用「草莓族」延伸出來「草莓寶寶」。「草莓寶寶」通常指膽小、依賴性強、過於自私的孩子。
  • 孩子自卑自閉,往往有這四點特徵,很多父母卻把他當作內向
    有句話說,自信樂觀的孩子,愛笑的孩子,運氣不會太差,人生的路途會更加坦蕩。然而,當代社會很多孩子在偷偷自卑自閉,父母卻並未察覺,只是以為孩子是性格內向。殊不知,父母的不察覺和不作為,讓孩子在今後的人生路途中艱難前行。
  • 孩子表達能力差是什麼原因 父母該怎麼做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問題,比如表達能力差,這會影響到孩子的正常發育和生活,孩子語言表達能力與所受教育和生育環境因素有關,那麼孩子表達能力差怎麼辦?原因是什麼?咱們來了解一下。孩子表達能力差原因是什麼?
  • 【父母講堂】支招!孩子在家沉迷網絡該咋整?
    和孩子一起觀看、討論,引導他們發散思維,「如果是你會怎麼做?」「這個實驗真有意思,待會我們也試一試。」用更有趣的活動轉移注意力在這段特殊的時間裡,家長在家裡可以和孩子一起做或者引導孩子做很多有趣好玩又有意義的事情。
  • 3歲前,孩子的早期教育,家長該怎麼做?每個年齡段學習內容不同
    育兒專家指出:對於三歲之前孩子的早期教育,最主要的還是要做到張弛有度和因材施教。很多家長都明白這個道理,但具體該怎麼做呢?了解清楚自己孩子的性格特點因材施教就是要根據自己孩子的性格特徵,進行適合的教育。因此,父母一定先了解清楚孩子是什麼樣的性格,平時的生活習慣是什麼,然後再進行糾正或者鼓勵。
  • 父母被孩子當奴隸,不想做卑微的父母,就不要走錯路
    從這個角度去分析的話,我們就會覺得孩子對於父母的勒索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因為父母的所有生活都是為了孩子,那麼孩子給父母要一雙高額的球鞋,要一個名牌的包包有什麼不可呢?情感勒索通過對於這一方面的調查,我發現美國的心理學家其實很早前就對中國的這種現象提出了一種看法,叫做情感勒索,這種概念是什麼意思呢?
  • 教會孩子怎麼做,比盯著孩子做什麼更重要
    教會孩子怎麼做,比盯著孩子做什麼更重要 2021-01-13 13: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父母管教孩子時絕不該說的9句話!|精選
    身為父母,爸媽要明白,給孩子最大的愛是父母之間彼此相愛。因此千萬別再在孩子面前貶低另一半,更不要貼負面標籤了(下文會講解貼負面標籤的消極作用)。2美國心理學家科胡特(Heinz Kohut)創造了一個詞「不含誘惑的深情」。他認為人與人之間最美好的情感,是我深深地理解你、接納你,而且不給你附加任何條件。
  • 鄭捷父母到底該怎麼做?臺灣地區網友筆戰熱議
    華夏經緯網5月28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臺北地鐵殺人事件後第七天,鄭捷的父母昨天現身下跪道歉,引起臺灣地區網友關注熱烈討論,對於鄭捷父母應該怎麼做,網友意見分歧,也造成網絡上一股討論大戰。    據報導,鄭捷父母在神隱多日後出面道歉,引起島內民眾關注,有媒體報導,鄭捷父母昨天道歉後先是搭乘計程車亂繞,再轉搭上事先安排好接應的摩託車,試圖躲避媒體,整個場面宛如電影情節。
  • 孩子特別好動,父母應該怎麼做?
    孩子好動也有可能是因為希望得到父母更多的關注、關心、關懷,由於孩子年齡小,天真不善於表達,所以孩子才有可能會用這種行為來表達自己;對於好動的孩子,父母不要對孩子過多的限制;有時候讓他完全釋放天性有一定好處,你越說不可以,孩子的叛逆心越重。
  • 孩子6歲前,三個重要的敏感期,父母應該怎麼做你知道嗎
    由此可見,0至6歲是孩子成長最重要的時期。孩子的各個敏感期也集中在這階段閃現出來,作為孩子第一任老師的父母,當孩子0至6歲各個敏感期閃現的階段,究竟應該怎麼做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有利,父母一定要心中有數。所謂敏感期,是指孩子成長過程中,兒童受內在生命力的驅使,在某個時間段內,專門吸收環境某一事物的特質,並不斷重複的過程。
  • 孩子特別愛發脾氣,父母該怎麼辦?巧用「冷靜角」幫孩子管理情緒
    而這樣子的做法,反而讓孩子的脾氣變得越來越壞,因為在跟父母進行交流的時候,孩子可能會認為自己發脾氣的方式是一種正確的交流方式,並且他能夠很快地達到成效,那麼基於這樣子的認知,孩子在跟父母交流的時候,自然就不再願意去選擇「作用不大」的和父母溝通,而是更願意選擇用自己的情緒去「逼迫」父母滿足自己的要求,久而久之,孩子會把這樣的方式當成是正確的,認為父母不「聽」自己的話就是錯的
  • 平平無奇古天樂,一生悽苦林小萍:孩子被嘲笑,父母該怎麼辦?
    當孩子受到他人的嘲笑時,究竟會因此有著什麼樣的影響,其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父母的引導。如果父母能夠坦然對待,孩子也不會過於悲觀,但是如果父母表現的過於激烈,必然會讓孩子壓力增加,不知如何是好。對於那些不具備高社交商的孩子,父母更要及時關注孩子,了解他們為什麼會被嘲笑,這樣才能幫助孩子找到最佳的應對方法。
  • 父母情緒不好,該不該在孩子面前哭?
    媽媽錯了……」然後強裝微笑,說:「媽媽跟你開玩笑呢,媽媽是想逗你……」這時孩子毫無反應,一直焦慮地摳著手,直愣愣地看著媽媽。在孩子眼裡,父母永遠是堅強的存在,且情緒不外露。當面臨突然的宣洩降臨,孩子會是怎樣的感受呢?這段劇情引起網友們的廣泛討論:父母情緒不好,該不該在小孩子面前哭?為什麼我不建議父母在小孩子面前哭?
  • 男寶玩小雞雞,媽媽該怎麼做?
    通常情況下,幼兒玩生殖器的行為會短期存在,隨著生活內容的豐富,會自己慢慢消失;另外一些孩在學齡前或學齡期會因為羞恥感,以及豐富的學習課餘活動而逐漸減少。因為他們慢慢懂得這種行為「不受歡迎」,且手的活動多樣化了,不再沉緬於這一種行為了。
  • 孩子越來越不願意跟父母交流?父母的指責與否定,讓孩子關上心門
    我們也想要了解孩子的心事,但是有的時候孩子卻並不喜歡把自己的事情告訴給父母。這也讓很多父母感覺為難,因為他們好像怎麼做也走不進孩子的內心。
  • 長大後自卑的孩子,小時候常聽父母說這3句話,父母再生氣也別說
    由此可見,孩子雖然年齡小,並不代表他沒有自尊。如果說人是一座高樓,自尊心就是大樓的地基。無論大樓設計得多麼氣派,如果地基不穩,坍塌只是早晚的事。孩子如果沒有自尊,就像大樓沒有地基,生活中往往會有膽小怕事、自卑的心理,久而久之養成了容易屈服,喜歡討好別人的性格。
  • 小S三個女兒驚豔長大:孩子越長越美的秘密,在於父母怎麼做
    父母難以改變孩子出生就註定的樣貌,但是可以通過教育改變孩子的內在,讓孩子變得越來越自信大方、有氣質。總而言之,孩子越長越美的秘密,重點在於父母怎麼做。03孩子越長越美的背後,都有這樣的父母1、喜歡鼓勵、誇讚孩子在很多保留著傳統思想的父母看來